回覆列表
  • 1 # 狂喜淡墨a

    都說書畫相通,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

    淺顯理解,書畫的用筆似乎一樣,究中鋒偏鋒。同為書墨形式,中國國畫,材料都是宣紙菸墨,毛筆。

    最明顯的蘇軾的竹畫寫意,就是以書法筆鋒而成,即以書寫的筆意作祝,成為墨竹,後來,鄭燮的竹蘭,都是以墨寫竹蘭,其書法中兼有竹蘭葉。而竹蘭皆有章草筆意。

    證明書畫皆有想通的因素。

    而今畫家與書法家各自有書畫俱佳具妙的景觀。歷代書畫家,比如蘇軾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吳昌碩,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現代的康生,啟功,王鏞,等等都有書畫俱成。

    從這些例子,可見同為水墨可為書法可為國畫。其用筆都是一脈相承。都有濃淡適宜,又是工筆畫,可以說更是書法用筆之法。

  • 2 # 不知清風從何來

    個人感覺,

    1都是意思形態,各有各的意境,訴求。

    2都是行為藝術。

    個人拙見,請多多包涵。

  • 3 # 閆秀樂

    書畫相通,是因為書畫同源,兩者彼此借鑑,密切相關。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這就是說,遠古時期的文字與圖畫就是同體的,因為起源相同。

    那麼,書畫相通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有兩點,一是在筆墨的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二是在精神氣度上彼此相通。

    書法與繪畫在使用的工具方面,同為筆、墨、紙、硯。兩者在本質上來講,都屬於平面造型藝術。書法家往往兼長繪畫,而畫家也往往兼長書法。而中國畫本身也是結合了繪畫和書法這兩種藝術。在一幅畫面上,繪畫和書法兩種藝術相得益彰。

    繪畫講究“意境說”,“意境說”就是突破了繪畫單純再現客觀事物的觀念。畫家畫到得意之時,可以“得意忘象”、“澄懷味象”,這就給繪畫賦予了表現主觀精神的功能,而表現主觀精神,又是書法家追求的境界,於是兩者結合,從而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藝術效果。

  • 4 # 真空妙有無量壽

    "書畫相通",唯有中華傳統文化中有此藝術概念。

    首先要從"書畫同源"上認識。書法,國畫,起源無二致,人類原初,創表情達意手段,以點劃組形符,從而由物象圖形發展出抽象文字元號。於是二者分流發展,遂有了如畫的漢字書法,與不離筆墨造型品味的國畫。

    其次,二者使用著近似相同的"文房四寶″,為基本工具材料。而且追求著有同一趣味的筆墨效果情調。

    藝術創作的造型意趣,即"寫意"情懷是相通的。

    書法丶國畫,二者的形式丶內容的表現主體上,文學意識的濃縮凝固度,是相通的。不論是古典詩詞歌賦的直接書寫,還是用藝術造型去詮釋發揮。

    甚至在題丶跋,署名丶款識,篆刻圖鑑的運用,等細節形式習慣上,都是相通的。

    其實,書法丶國畫,是相通相融的。有時書家丶畫家的分工,都不是明顯丶絕對的。

  • 5 # 大膽狂生

    為什麼說書畫相通呢?

    01創作方式上相通

    作畫時,要筆墨紙硯;

    寫字時,要筆墨紙硯;

    書畫兩者皆需要以筆墨紙硯作為乘載體,此為書畫的第一個共通點。

    02表現形式相同

    書畫作品,有共同的目的,就是使人看懂內在的含義,好的作品都能讓人們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內容。

    比如《寒食帖》,比如《蘭亭集序》,比如齊白石畫的蝦,比如徐悲鴻畫的馬。他們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是讓觀賞者用眼睛去感受的一種藝術形式。

    03畫做需要題詞,字需要畫面感

    形容字,龍飛鳳舞,入木三分,筆走龍蛇……

    形容畫,栩栩如生,唯妙唯俏,以假亂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字畫的第三個相通點:好看、形象、有技術的才是好作品!

    所以,字和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書畫相通的說法大抵由此而來。

    我是狂生,人不輕狂枉少年!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最近有朋友問我,經常有人說書畫是相通的,但是書法和繪畫藝術的相通,主要表現的形式是什麼?有什麼樣的道理呢?對們藝術創作有什麼樣的啟發呢?

    其實,自古以來這個說法就存在。書法和繪畫在某些方面確實是相通的,唐代的張彥遠在它的《歷代名畫記》中就曾經提出了這個觀點,後來元代的趙孟頫也提出了這個觀念,他把這個觀念也歸結為書畫同法,張彥遠認為,書畫同源,一個同源,一個同法師,雖然是不一樣的概念,但是它們基本上在思路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書畫的法度和規則是一定的,書法和繪畫在用筆,結構以及章法佈局方面與繪畫上的墨色變化,構圖,線條等方面有著相似性和聯絡性。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於繪畫的規律和歷史做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描述了繪畫發展的史論認識,他將謝赫的六法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強調了氣韻和骨法之間的辯證關係,提出了筆不周而意周的概念 作畫貴於得意的主張,在闡釋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畫法的筆法風格時,又指出了古代繪畫中存在的疏密二體的發展線路和唐以來師資南北的傳授系統,這實際上完全是以繪畫中的線條風格來區分一個書法家和繪畫家的藝術特色,從這一點上來說,張彥遠是深刻相信書畫同源的,否則他也不會用筆法和線條這一個書法的基本要素來作為畫家分門別派的一個重要標準。

    趙孟頫書畫有很深的功力,繪畫上取法唐代、北宋,工筆、寫意、水墨無所不能,在繪畫上,他主張,要有古人的意蘊和書畫同法的理論。

    他追求古人的韻味並不是指前代人觀察概括,表現生活的方法,而是指其筆墨風格的藝術趣味,他認為,宋代的人物畫不如唐代的人物畫,而我們要想學到唐人的精髓,就一定要擺脫宋人的影響,因此,他所反對和貶低的是南宋畫院和民間職業畫家的毛病,這種師法古人的主張,對南宋以來流行的某些表面上追求工整豔麗的效果的繪畫有一定的糾正作用。

    實際上,趙孟頫在這裡提倡的就是文人畫的藝術標準,他在提倡文人化的藝術標準的同時,不自覺的將書法中所要求的法度規範以及書法的因素摻雜在了其中,趙孟頫的書畫用筆同法理論,就是以書法入畫的文人畫的一大特徵,他在《秀石疏林圖》中作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他追求筆墨的形式美感,借鑑書法用筆,以豐富繪畫的表現方法,對加強塑造形象的藝術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他的這一個主張與後世脫離形象,而單純追求筆墨趣味有所不同。

    因此,作為文人的基本書寫能力的書法被運用到了繪畫過程中,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文人畫,這是書法和繪畫相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 7 # 天福歌

    詩情畫意一卷萱,

    唇齒相依血肉親。

    江山錦繡必題款,

    中華盛世龍騰飛。

  • 8 # 雷家林書畫

    中國的書畫如天地,未分之時一片混沌,已分之後,形離而神附。書與畫,如蓮絲,若斷還連,通曉此理的趙吳興雲:“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應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一些學者畫家如宗白華陳子莊重視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與滲透力,字為筆畫,畫出來的,畫則如書,尤其是寫意文人畫寫出來的。|

    中國畫的書法深度正是書畫同源造成的中國畫的重要特性,從毛筆的特性中可以看出來,中國書與畫的工具同,西畫則異,刷子畫畫,鵝毛管或鋼筆寫字,字與畫分離。白石畫的房子用篆意為之,蒼勁古拙,非幾十年的書法功力不能到也,故陳子莊認為好的書法家不一定會畫畫,會中國畫的好手則一定是書法好手。

    書畫同源也決定中國寫字能夠成為藝術,不僅僅是因為奇怪生耶的毛筆,而且是因為字是有畫的原始因素在裡面,故趙吳興每寫一字,總得聯想字的最初模樣,這是有點誇張,但漢字演變成熟後離原始的形象遠了,更多的是字取象於自然的意象,象懷素觀雲象而草法大進,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筆走龍蛇。字之象,大象也。

    黃庭堅不善畫,其書卻被人說成筆筆是竹,確論也。修長的竹杆,飄逸的篁葉,化進他的抽象字形中,其筆勢之長,並非出生在修縣而修長之意念長長徘徊有心頭,揮之不去,自然如竹的意象同樣滲入書法運作中,如隸之抒展,亦是心靈抒展的需要,所謂暢神而已,此是從書法方面來看書畫同源帶來的景象,耐人尋味。

    吳昌碩在畫的方面未必用心超過一般的畫人,其成功之因在書法的功力超凡,故任伯年在其未成功之先便得出其畫必出眾之言,吳氏正是以石鼓文立定根基,把超凡的篆筆滲入梅枝老幹中,畫中有一種蒼茫渾穆的氣象,畫氣並非心中萬有就足夠,技術上的千錘百煉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從書法入手的中國畫本在同源二字。

  • 9 # 千千千里馬

    如果我們按照趙孟頫的這首詩,那麼,書畫具體的表現已經被他說的很清楚了。

    例如畫石,就用書法的“飛白”,畫樹幹就用書法的篆籀之筆法。畫竹子呢就用“八分”,也就是隸書的“波磔”之法。

    明代畫家陳繼儒對趙孟頫“書畫相通”的理論,非常讚賞,還真的認真實踐。例如畫竹竿用篆籀之法,畫竹葉用八法。但是,陳繼儒的“書畫相通”是一種生搬硬套,他也沒有畫出有靈氣的作品了。

    但是,這不等於說“書畫相通”是不對的。

    趙孟頫雖然是簡單舉例說明書法畫繪畫的借鑑關係,但是,對繪畫的啟發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有舉一反三,點鐵化金之喻。

    趙孟頫在元代提出“書畫相通”是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大標誌性的事件,也是世界美術史上,東西方繪畫藝術的分流斷代史的開始。

    在趙孟頫這個時代,西方的寫實繪畫開始起步,經過500年發展,到十八世紀,建立和完善了科學寫實主義的繪畫體系。

    而中國,從宋元時代,其實就是南宋到元代,與西方相反,不是去建立寫實主義的繪畫體系,而是開拓了一個以主觀個性為主體的繪畫體系,寫意繪畫體系。

    這個體系也經過500年的發展,達到了超越寫實的前現代主義繪畫高峰。

    那麼,支援中國畫這個寫意繪畫體系的美學原理,就是“書畫相通”論的思想。

    事實上,唐代就開始研究和提出書法與繪畫的關係這個問題了。但是,具體的繪畫實踐,還需要經過水墨畫的成熟和中國畫畫科的完善。

    例如唐代還沒有完全完成山水畫和花鳥畫的分科。但是宋代幾乎已經完成了。特別是北宋就出現了水墨畫竹,這個獨立的畫種和畫科。

    書法家米芾和兒子米友仁還創造了“米家山水”的大米點和小米點兩種山水畫畫法。這些畫法的基礎,完全與書法的支援是分不開的。

    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推波助瀾的對不求形似鳴鑼開道。

    一時文人所謂的“筆戲”、“墨戲”業餘繪畫,受到一定的推崇。

    文人畫也就是這一時期,登上歷史舞臺的。

    當然,繪畫不可能全部依賴書法。繪畫也有自己的造型特點。

    中國畫“書畫相通”的理論,把書法的筆意筆法,融入繪畫之中,這在實踐上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例如,除了像趙孟頫所說的“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以外,書法的筆法具有筆勢造型的一些意趣,這些意趣,在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中都普遍存在,所以,是可以有一定的繪畫基因和繪畫元素的。如果善於利用這些書法中的藝術語言元素完全可以為繪畫服務,起到對繪畫表現力的豐富作用。

    此外,中國畫進入寫意畫時代,對繪畫技法的要求,比原來的寫實的工筆畫提高了很多,而不是越來越簡單了。

    寫意畫的墨法和筆法都需要比工筆畫更加豐富的表現力。而書法在一千多年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筆法和墨法,這也對繪畫有直接的幫助。

    中國畫寫意畫的主要元素是筆法、墨法和線條。這些抽象的繪畫元素元素,書法實踐有取之不盡的資源,所以,文人畫家提倡書法入畫法,這是有事實基礎的。

    當然。繪畫反過來也對書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墨法和水法,對書法的藝術表現力也起到了很好的融合作用。

    書法和繪畫的相通,還在於繪畫和書法藝術,在元代以來,也是以詩歌為精神元素的。

    如果說元代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文章、尺牘。那麼元代以後的書法內容從文章尺牘,轉移為以詩歌我內容了。這樣,文人畫的書法和繪畫,基本上就是一回事了。

    所以,書法與繪畫在意境上也是能夠相通融合在一起的。這就是中國畫非常特殊的特色:詩書畫一體的融合與相通。

  • 10 # 軒轅居

    我覺得書畫是內在相連,一副畫可以把一首詩表現的淋漓盡致,比如說《畫》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一首詩也可以把一副畫描寫的栩栩如生!

  • 11 # I獨行者

    所謂書畫相通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一是書畫同源。中國書法有“依類象形”之說。二是中國書法獨具的藝術形式。書,兼具畫的特性。三是書畫所追求的意境有相同相通之處。四是書與畫不分家,彼此依存,相得益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歷代皇帝和功臣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