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賀蘭雨肖
-
2 # 卿卿我我
早在皇太極與康熙時期就有北韓與琉球國。到乾隆時期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寮國)、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後來穩定的國家就有九個。
北韓王朝(1392年—1910年),北韓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國土就是現在的北韓和南韓,1392年,北韓太祖李成桂建立,初為明朝藩屬國,後來成為清朝藩屬國,在甲午戰爭後結束與清朝的宗藩關係,1910年被日本吞併,現分裂為北韓、南韓。
琉球王國(1429年-1879年),琉球群島歷史上最後一個國家,1429年建立,初為明朝藩屬國,清朝建立後為清朝藩屬國,1879年被日本吞併,改稱“沖繩縣”,琉球王國滅亡。
越南,1802年,阮世祖阮福映在越南建立阮朝,1804年開始定國號“越南”,成為清朝藩屬國,1885年中法戰爭後結束與清朝的宗藩關係。1945年,阮朝滅亡。
錫金王國(1642年-1975年),1642年建立,18世紀開始成為清朝藩屬國,19世紀淪為英國殖民地,結束與清朝的宗藩關係,公元1975年被印度吞併,錫金王國滅亡。
南掌即今天的寮國,建立於1353年,初為明朝藩屬國,明亡後成為清朝藩屬國,1893年成為法國殖民地,結束與清朝的宗藩關係,改國名“寮國”,南掌王國滅亡。
暹羅即今天的泰國,1652年,暹羅大城王朝成為清朝藩屬國,後經歷吞武裡王朝、曼谷王朝,延續對清朝的宗藩關係,1855年受英國所迫,結束對清朝的宗藩關係。這也是大清王朝唯一一個還存在的藩屬國。
緬甸,1752年雍籍牙建立緬甸王朝,1769年中緬戰爭後成為清朝藩屬國,公元1885年,貢榜王朝被英國滅亡,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
蘇祿即今天的菲律賓,1390年,蘇祿王國建立,初為明朝藩屬國,明亡後成為清朝藩屬國,公元1851年受西班牙所迫,結束對清朝的宗藩關係。
尼泊爾,1768年沙阿王朝建立,1791年開始成為清朝藩屬國,1901年被英國控制,結束與清朝的宗藩關係。
回覆列表
清朝(1616--1912)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296年。 在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1759年前後,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包括新疆沿邊的哈薩克、布魯特以及中亞的浩罕、巴達克山爾、愛烏罕等部也相繼表示歸附。清朝視其為“外藩”。清朝對這些外藩事務的處理,和中國疆域之內的外藩有所不同,比如蒙古、西藏等地區,實行的是邊疆民族政策,從而進行有效的管轄;而對於北韓、安南等地區,是與其建立“宗藩關係”,實行的是特殊的羈縻政策。在乾隆帝平定準噶爾部後,哈薩克和布魯特先後歸附清朝。
在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的六月,哈薩克汗阿布賚遣使亨集噶爾於清朝,表示內附,在表文中說:“今只奉大皇帝諭旨,加恩邊末部落,臣阿布賚願率哈薩克全部歸化鴻化,永為中國臣僕”。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九月,哈薩克右部歸附,右部進表文說:“伏念臣者,久思內附,遠處邊末,與左部阿布賚各長一方,為準噶爾阻絕,未由自通。近聞左部輸服,被恩優渥。恭惟天使惠來,祗領宸訓,得均隸臣僕,誠勸誠忭,謹遣臣子弟入覲,瞻仰天顏,如天覆育之聖人在上。臣願竭衰駑,奮勉自效,永無二心,倍於左部。”
東布魯特,是在準噶爾部西南,回部西北,天山北麓,近蔥嶺,東北距伊犁一千四百里,東南距阿克蘇七百九十里,其有五個部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東布魯特各部歸附清朝,表文曰:“我部久思投誠大皇帝,為準噶爾所阻,不能自通,今得為天朝臣僕,實望外之幸”。西布魯特,在喀什噶爾西北三百里,道由鄂什逾蔥嶺而至,與東布魯特遙遙相望,其部落有15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西布魯特15部也歸附清朝。西布魯特上乾隆帝表文曰:“今將軍自喀什噶爾傳諭我部,頒給印文。謹已奉到,不勝踴躍,適慰心想,當率諸部,自布哈爾迤東二十萬人眾,皆作臣僕”。至此,布魯特全部歸附清朝。
清朝平定準噶爾後,要求歸附的不僅僅是哈薩克和布魯特,蔥嶺以西的各部落:如浩罕、塔什干、巴達克山、帕米爾、布哈爾、愛烏罕等也紛紛表示歸附。《西域聞見錄》中記載:“安集延,回子一部落也,其汗顏額得訥最為著名。既死,其弟納拉帕塔立,統領四城。最大者曰豪罕,三萬戶,為其汗之巢穴。次曰瑪拉噶朗,二萬戶。次曰柰曼,萬餘戶。最小之城曰安集延,千戶耳。四城之人皆其汗之阿拉巴圖” 。《西域聞見錄》及《西域圖志》中記載的霍罕、豪罕即浩罕,瑪爾噶朗即今馬爾格蘭,柰曼、那木罕即今納曼幹。浩罕、塔什干等位於中亞費爾干納。中亞費爾干納地區與中國內地的聯絡源遠流長,文字記載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西漢時,地處費爾干納的大宛隸屬西域都護。唐王朝也曾在該地設有都督府,隸安西都護府。中國古代的匈奴、高車、突厥、鐵勒、回鶻、契丹、蒙古等族所建立的政權,有的統治到了這一地區,有的則對這一地區有著直接的影響。16世紀烏茲別克人在這裡建立了布哈拉汗國。17世紀布哈拉汗國解體,18世紀初,烏茲別克明格部在費爾干納建立了費爾干納明格政權,即浩罕汗國。
清朝與中亞浩罕等的接觸是在平定大、小和卓的過程中。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一月,清朝“招降安集延、納木幹二城回人” 。次年夏,清軍為阻止大、小和卓遠逃,計劃提前搶佔通往浩罕、巴達克山、巴勒提等沿途要隘。乾隆帝諭軍機大臣曰:“定議兆惠領兵先取喀什噶爾,富德攻取葉爾羌,巴祿由巴爾楚克路與富德會合,互相策應。其喀什噶爾西去之鄂坡勒嶺,可通霍罕敏珠爾嶺、玉斯屯阿喇圖什嶺,俱通安集延,沿途之額德格納、伊什克里克等部落,皆傳檄曉以利害。並將地方形勢繪圖具奏。昨覽富德所奏地圖,有由英額奇盤山,通巴達克山之路,是以諭令派兵堵截。” 。與此同時,清朝派人傳檄浩罕首領額爾德尼伯克及瑪爾噶朗、安集延、納木乾等城“嘵以利害”。清朝使臣所到之處,都受到盛情款待,浩罕額爾德尼伯克奉表請求“內附”。其表文曰:“額爾德尼伯克等請大皇帝欽差統兵,至威至勇將軍等安,仰賴上天之德、大皇帝洪福,我等群生亦獲安生。聞將軍至葉爾羌、喀什噶爾後,布魯特、哈薩克等眾部落俱傳檄安定,今我部檄書未至,日夜以冀。幸侍衛齎將軍書來,我等得為大皇帝臣僕,永受康寧,不勝感悅。” 浩罕額爾德尼伯克立即派使團進京朝覲,與此同時,中亞巴達克山、博羅爾等部的使臣也到達北京。次年3月,乾隆帝頒佈敕書,正式確定浩罕為清朝藩屬,敕書曰:“爾遠處邊陲,聞大兵平定回城,逆賊逃竄資訊,即慕化歸誠,請擒賊自效,遣使入覲,深可嘉尚。今既為朕臣僕,自必加恩撫卹。爾其約束所部,永享無疆之福。”
清朝對新疆沿邊哈薩克、布魯特及中亞地區的浩罕、巴達克山、布哈爾等部的羈縻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亞各藩屬受清朝駐紮喀什噶爾、葉爾羌大臣節制,維護和保持各部與清朝的藩屬關係。
清廷對各部只求名義上的“加封”。乾隆帝說:“爾等僻處遐方,非可與喀爾喀諸部比。爾稱號為汗,朕即加封,無以過此。或爾因系自稱,欲朕賜以封號,亦待來奏。朕惟期爾部安居樂業,俾遊牧各仍舊俗,即貢獻亦從爾便,如遣使入覲,朕自優加賞賚”。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向浩罕首領額爾德尼頒發敕書曰:“汝受朕恩深重,應謹守法度,約束屬人,和睦鄰封,一切事務俱遵駐紮喀什噶爾、葉爾羌大臣等節制。”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廷又一次強調指出:“一切凜遵喀什噶爾、葉爾羌大臣等命令,安常守分,以期永沐朕恩”。同時,為了維護和保持這種政治關係,清廷要求各部不定期地向喀什噶爾遣使入貢,並隨回部年班進京朝覲。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到嘉慶七年的50年間,浩罕使之喀什噶爾23次。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道光元年(1821年),浩罕使臣公入京朝覲48次。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哈薩克使臣進京朝覲34次 ,其它各部使臣也哈薩克、浩罕定期或不定期地進京朝覲。
2、不設官臵守,不干涉其內部事務。
清廷對中亞各藩部的基本政策是:“所謂歸斯受之,不過羈縻服屬,如安南、琉球、暹羅諸國,俾通天朝聲教而已,並非欲郡縣其地,張官臵吏,亦非如喀爾喀之分旗編設佐領” 。清廷認為中亞諸部與清朝相鄰,“則爾土地,即與朕疆界毗連,爾等若如哈薩克慕化來歸,朕將令照舊安居,不易服色,不授官爵,不責貢賦”要求中亞各藩部“能約束所部,永守邊界,不生事端”。清朝希望與中亞各部保持互不騷擾、互不干涉、和平睦鄰關係。清朝統一新疆以後,一直遵守諾言,從未派軍隊進入藩屬各國,沒有在其地設臵過任何行政和軍事機構,沒有委派官吏和徵收賦稅。莫理斯•古朗《17世紀和18世紀的中亞細亞》一書中對清朝的中亞政策給以客觀的評價:“中國的外交政策願意對這些遙遠的入貢者發號施令,它明智地滿足於擁有皇朝最高權力遍及世界邊緣的名聲。它實際的作用,除了在浩罕比較其它所有地方更活躍外,只限於保持藩屬入貢者之間的和平,要求他們尊重並保護帝國的領土”。
3、不介入各部之間的紛爭。
中亞各部之間,為爭奪土地、牧場、人畜及其貿易等方面的利益,經常發生搶劫,殺掠、爭鬥,甚至發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乾隆帝對他們之間的紛爭,一概不予受理。乾隆說:朕統一區宇,爾哈薩克、布魯特、霍罕、安集延回眾,皆朕臣僕,朕一視同仁,毫無偏向”,“豈有助一臣僕攻一臣僕之理”,“爾宜與同藩和好,以圖永沐朕恩,如一味仇殺,彼此報復,又何所抵。此兩敗俱傷之事也。朕為天下共主,所有歸服藩夷臣僕,俱一體眷顧,並無左袒,爾惟。 恪共臣職,和睦同藩”。
18世紀以後,沙皇俄國侵入中亞地區,一些中亞部落在沙俄的誘惑下歸附俄國。對此,清朝採取漠然臵之的態度。如對哈薩克歸附俄國的問題,乾隆帝態度是:“哈薩克原有二心,伊雖以臣服於我,而俄羅斯亦系大部落,與伊接壤,哈薩克不免疑慮兩顧。今觀哈薩克阿附於彼,其意顯然,此事雖不甚緊要,僅可作為不知,臵之不議。”清朝認為哈薩克等中亞部落的政務屬於界外事務,所發生的領地紛爭或是否歸屬俄國問題,由他們自己的選擇。清朝對中亞藩屬國的羈縻政策僅限於朝貢關係。清廷的原則是“霍罕與俄羅斯遠在卡外,蠻觸相爭,原可臵之不問,惟不許擾及邊界”, “哈薩克、布魯特自乾隆年間臣服以來,至今歷有年所,嗣因該夷部落散居邊外,族類繁多,首鼠兩端,向背靡定,往往有朝屬中國,暮附俄羅斯者。中國明知其情,向不過問,以昭寬大而示羈縻”
4、由於歷史的原因,哈薩克、布魯特兩部與清朝的關係比浩罕等中亞各部更為密切。清朝對哈薩克貿易實行免稅制,顯然不同於浩罕等其它藩屬國。乾隆說:“貿易之事不過因輸誠內向,俾得懋遷有無,稍資生計。而彼處為產馬之區,亦可以補內地調撥缺額,並非藉此以示羈縻,亦非利其所有,而欲賤值以取之也。將業交易之際,不可過於繁苛,更不必過於遷就,但以兩得其平為是。”清朝在互通有無、兩得其平的原則下,同哈薩克人開展了具有官方貿易性質的絹馬交易活動。雙方貿易限定在烏魯木齊、伊犁、塔爾巴哈臺等地。此外,還在伊犁、科布多、烏梁海、烏里雅蘇臺等地進行牛馬貿易。
清朝統一新疆後,由於對中亞各藩部實行和平睦鄰政策和經濟上的優惠政策,給中亞東部帶來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上安定和經濟上繁榮景象。“回部安靜,其布魯特、霍罕、安集延、瑪爾噶朗等貿易之人絡繹不絕” 。新疆各城“內地商人及外藩人等,鱗集星萃,街市交錯,茶房、酒肆、旅店莫不整齊” 。但是,自乾隆朝後期,清朝政治走向腐敗,國家財政虧損,國防開支困難,封疆大吏中不乏貪淫暴虐之徒,清朝對新疆的治理出現較多的失誤。清朝的藩屬浩罕在清朝勢力衰落的時期,乘機發展強大起來。
自1759年至1810年,浩罕三代伯克對清朝是臣服和恭順的。19世紀初,浩罕開始擴張勢力,窮兵黷武,迅速膨脹為佔有幾乎整個錫爾河流域的中亞強國。1820年,1828年浩罕唆使和支援張格爾入侵南疆,結束了其與清朝長達60多年的藩屬關係。1830年,浩罕兵數萬直接入侵南疆。清朝妥協、退讓,與浩罕媾和,道光帝下詔:“一切如其所請”,表明了清廷的軟弱和無能,浩罕在新疆地區的侵略活動更加變本加厲。中國的大片領土一度被浩罕侵擾、蹂躪,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