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生活雜談1898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除了拜金,我們的信仰已經變得體無完膚,一個強大的民族如果連信仰都沒有,那麼這個民族最終將變成下流民族,那麼信仰是什麼?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打破了以往的平靜,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及至後來,這種變化變得明顯而又快速。以前自發自在的世界越來越多地經歷了人類的勞動和改造。以至於今天,當我們試圖尋找純粹自然的東西時,常常一無所獲--這已經是一個人化的世界。

    為什麼唯有人類,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此巨大的改變了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學者透過研究發現,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關鍵在於人擁有能夠深度思考的意識。這種意識,使得人類會觀察世界,會反思自身。也正是因為這種意識,幾乎從人類誕生開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那麼信仰是如何發生的呢?

    1、征服死亡恐懼

    的確,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能夠進行復雜的思考。但是,思想既是愉悅的,也是痛苦的。從人類意識到死亡是自己的宿命,避無可避的時候,痛苦就出現了。死亡到底是什麼?人死之後,要到什麼地方?那個地方陰森恐怖還是鳥語花香?這些問題成為人類面臨死亡時,會集中關注的問題。但是現實目前卻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於是信仰就產生了。

    宗教信仰中的"死亡是輪迴","死亡是救贖",哲學理念中的"肉體腐爛,精神不朽"都為不同的人提供了面對死亡、征服死亡恐懼的精神力量。

    2、追尋世界本原

    人類擁有的意識和思想能力,使得追問成為人類最普遍的精神訴求。我們從哪裡來?這個世界最初是什麼樣子的?這些問題,成為了人類的一個巨大困惑。

    於是追尋世界的本來面目,尋找世界的本源,被人類視為永恆的使命。這種追問精神成為信仰發生的根本原因。在這種追問精神的驅使下,有的人選擇了科學理性的方式去解開世界之謎,有的人則是從心靈感性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這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信仰。"上帝創世論"就是一種信仰。諸如此類的信仰理念種類繁多,有共同的目的,是給人類的追問一個回答。選擇什麼樣的回答,其實就選擇了什麼樣的信仰。

    3、反思生存意義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生物性和精神性的雙重規定。一方面,人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著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人類又有著精神方面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的直接體現就是,人類常常會反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的目標和意義。

    其他動物可以安然自得地度過自己動物的一生:繁殖、生存、死亡,但是人類一旦失去精神的支撐,肉體的生存就會變得痛苦而難以為繼。因此,自殺在其他動物身上幾乎不可想象,卻成為人類選擇死亡的一種方式。

    這種對人生意義的反思,就使得信仰得以發生,無論答案是什麼,人類的這種需求是必然的。

    4、化解不確定性

    人的一生充滿著變數,一方面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之事;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面對意外之事的發生。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確定性幾乎與人生相伴而行。為什麼有的人出於殷實之家,有的人卻流落街頭?為什麼有的人一帆風順,有的人卻命運多舛?為什麼在同一次災難中,有的人可以倖免於難,有的人卻慘遭不幸?太多有關人生的風雲際會,似乎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一旦這種不確定性發生時,人類就需要可以合理解釋的理由,因為這種解釋能夠給人力量去面對和接受。

    因此,各種用以解釋不確定性的信仰就產生了:古代神話認為人的命運掌控在神的手中,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基督教則主張"原罪觀念"……

    5、確立價值目標

    人類意識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對其自身缺陷的清醒認識。人類往往會在神秘莫測的宇宙面前自覺渺小,甚至在自我慾望和理性的衝突之中感到束手無策。之中有限和缺憾,讓人類對自身產生了懷疑和困惑。如何超越有限,走向永恆;如何彌補缺陷,通達圓滿,就成為人類的另外一種精神需求。

    因此,我們需要信仰來為自己確立價值目標: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營造美好的"來世"。以此,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念,確立前進的方向。

  • 2 # 檻外散人

    生活要有信仰,才能活得通透有力

    從古至今,無論貴賤,人都需要信仰支撐。沒有信仰的人,如同走在黑暗之中,沒有光明沒有動力,只得隨波逐流,毫無方向。

    為什麼要有生活信仰?因為生活信仰是指引我們方向的明燈,是為我們生活帶來光明的太陽,是賦予我們生命內驅力的馬達。

    曾經和縣誌願者協會去給縣高考理科狀元送慰問金。那是一個失去雙親隨爺爺生活的孩子,家庭條件十分艱苦,每年的學費都是靠社會助學完成的。每次新學期開學,志願者都會送去由社會各屆捐助的救學金。每次他都眼含熱淚,說一定要考個好大學將來回報社會回報那些給予他幫助的人。他高中三年,毎天早五點半起床,晚十二點睡覺,雷打不動的日復一日的沉浸在學習中。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成為我縣的高考狀元。

    按他的成績,他可以進許多好大學,偏偏選了師範院校的提前批,只為減輕家庭負擔。他說,他想早日參加工作照顧家人,畢業後當一名老師可以去幫助更多他那樣的孩子。

    信仰是什麼?信仰就是有明確的奮鬥目標。這個孩子的信仰就是考上大學早日工作回報社會,在高中三年沒買手機沒打過遊戲,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考上大學,是這個孩子努力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因此,支撐著他夜以繼日忘我的進取。

    那麼,要有怎樣的生活信仰才能成為生命中的最強大的支撐呢?我以為是在一個階段內,信仰是生活中明確的奮鬥目標,也是在生活中非它不可的理由,更是沒得選擇的唯一答案。

    作為學生,必得有一所心儀的大學和想修的專業作為信仰,每日朝著這個目標邁進,每天進步一點點,知識一點點的積累。有了信仰,便能心無旁騖地專注於學習,思想也簡單得多了,也就找不到其他理由不去學習。也許,最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但一定不會後悔自己曾經的努力付出,難忘那段不曾虛度的韶華時光。

  • 3 # 李益塵

    我們這個社會還是需要信仰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了。或許變成一種生活態度,或者是一種生活的追求。它是在眼前又努力想追求的目標。

    信仰有許多種比如宗教信仰,那是一種人格昇華的極致。用宗教信仰的語言來提醒人們可以透過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來昇華自己的人格。無形中也是一種約束,透過約束提高自己。但結果很圓滿。

    還有就是我們的文化信仰,有儒家文化為多,比如朱子家訓,菜根譚,周禮,比較通俗易懂的還有各種古代小說。不管什麼總是講道理,透過不同方式讓你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就像有各種各樣的路標,你只要按著路標走肯定沒有錯。

    還有一種是人的自身信仰,天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強,說的做的思想上的基本和真理接近,但又不屬於宗教範疇。如果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人品好的沒法說!

    當我們回頭看自己的文化歷史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文化發現了幾千年都沒有對環境造成大的傷害,而西方文化發展的幾百年就讓世界骯髒不堪。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我們自己的文化信仰更適合這個世界,更適合人類生存。

    有時候我們靜下心來想想,真正約束我們的是什麼?是法律?冰冷的法律條款只能約束人的行為。不能約束人的思想,也就是說法律改變不了人的本性!。能改變一個人的或許只有文化信仰了。

    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越來越發現有信仰的人太少了,我們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可怕,人和人沒有真誠相待。形象一點的說像缺了水的世界,已經漸漸失去了他的本來面目。

    而水就是我們的文化信仰,它能滋潤我們接近扭曲的人性。它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它能讓這個世界有聲有色。舉個比較形象的例子,水加上黃色就是佛教,加上灰色就是道教,加上紅色就是儒教。但本質上還是水!如果我們本身有了真切的認識。並不需要什麼顏色——堂堂正正做人,真誠善良孝順的做人,俯仰無愧也是信仰!

  • 4 # DS箘

    越是物慾橫流,人性越容易迷失。

    鈣流失了會導致骨質疏鬆,人性流失了就難以支撐幸福。人性當中有幾個重要品格:純潔,毅力,包容,勇氣,無私的愛。若是沒有這些品格,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就更趨向於動物,結果相咬相吞,如同魯迅所說的吃人社會。

    物慾是私慾的催化劑,當私慾被無限放大導致滿足感被無限降低。我們父輩的時代,人們只要有衣有食就知足,到了我們的時代,知足成了奢侈品,簡單的快樂成了童話。

    怎麼才能再這樣的背景下牢牢抓住人性?

    每艘大型船隻都會配備一個錨,錨有什麼作用呢?就是在巨濤駭浪時牢牢將船固定住,不至隨波逐流。在物慾橫流的大背景下,我們更需要能牢牢守住人性的“錨”,信仰就是這個錨。信仰包含對目前的信心和對未來的希望,幫助我們在威逼利誘下死守做人最根本的原則底線。

    你說我們需不需要信仰?

  • 5 # 廣銀8910

    我們都是些凡人,不可避免地會被動地接受這個社會的影響,他人的干擾,物慾的誘惑,以及異域文化的滲透。使我們在俳徊中抉擇,在痛苦中蛻變,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公於私的爭奪中,公是弱勢,人與我的競爭時,我是中心,信念於偏執的交量中,信念被遺棄,在物質於文明的相搏中,物質笑到了最後。

    在如此物質化的社會中生活,部分人感覺疲憊,麻木,失望,茫然。部分人卻燥動,投機,混世並繼續按部就班。

    越是在這種混沌困惑期,更需要仰視歷史,牢記教海,感恩領袖。需要自我反省,堅守底線,耐住寂寞,堅定信仰!這個信仰就是:沒有大家,哪有小家,沒有人人,哪有自我,沒有貢獻,誰給收穫。保持清醒,留下青白,留守初衷,傳承文明,積德行善,造福後人。這一點勿容置疑,不能猶豫。

    這也許不是對靈魂唯一的最後救贖,但肯定是在問心無愧的感覺中良心的自醒。

  • 6 # 老茂805

    感謝邀請!物慾橫流的社會需不需要信仰?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每天為住房、為教育、為生老病死,忙的焦頭爛額,忙的家只能算個睡覺的地方,你讓他有信仰,就如笑話一般。前不久網上熱議的996工作制問題,就是對要不要有信仰最好的詮釋。企業主們對員工所灌輸的就是對金錢的信仰,要犧牲家庭,犧牲親情,犧牲健康,為的是什麼呢?多掙錢過上好日子。這其實正是一個社會物慾橫流的具體表現。而真正的有錢人,嘴裡喊著信仰什麼,實際做的卻背道而馳。所以說,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所信仰的只有金線而已。

  • 7 # 綠雲天外

    信仰必須要有,不然將失去方向。

    現今社會,不斷造神的同時,又不斷倒過來向大眾灌輸各種思想。接受的認知越多,反倒無法區分,“迷茫”隨之而來。

    有人說現代人信仰“金錢”,我覺得與其如此,倒不如說是信仰“自己”。多數人都是靠自己不懈努力,不斷爭取,才如願抱得“金錢”歸。

    我想他們奮鬥的初衷,多半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既是源頭又是終點,取得的所有的一切,最終會回饋於生活。這時候問題來了。

    物慾橫流的社會,攀比成風,享樂至上,這種生活態度確實讓人失望。

    但究其根源,如今國家處於上升期,機會如此之多,近在眼前,怎麼辦?人生苦短,何妨一試!嘗試創造的同時,也在嘗試享受。有多少“創造”的機會,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同樣多的“享受”的機會。很可能有的人會控制不住,從而迷失其中。

    其實,不要光看著“瘋狂”、“令人費解”的一面。這背後,的確比那個樸素年代更殘酷,流血流淚流汗,壓力如影隨形。有時候適當釋放一下,無可厚非吧。

    只要我們稍微放慢腳步,多少也能看到身邊人思想態度的變化,餐飲暴食者,開始養身了;肥胖臃腫者,開始健身了;大手大腳者,開始理財了……

    超出身體、心理、經濟承受能力的“享受”,註定是不會長久的。那些過往雲煙權當是生活的調劑,人生的一次歷練吧。

    總的說來,生活不能缺乏信仰。信仰什麼呢,信仰自己吧。在不違背法律道德的範圍內,做好自己想做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 8 # 侘寂的人

    聰明的人看可能都不看這問題,不要說答了,我是笨的人了,答也沒那麼高水評答,親身經歷過一件事情,領導發言如何杜絕貪汙腐敗的內容,然後叫大家發言表態,聰明的人表態不但滴水不漏,還振振有詞。等到一個剛上班二個月的女孩發言時憋紅了臉半天說出一句"下次再也不賣回籠票了",頓時會場鴉雀無言,人人內心卻說這丫頭牛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戀愛中用套路追女生一定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