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九如

    在戰國後期,各諸侯國都推行改革,魏國首開變法,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在楚國,悼玉任用吳起實行變法;鄒忌和申不害分別在齊國和南韓實行改革。其中秦的改革影響最大,秦孝公任用商鞋的變化最成功,經過商鞅變化,秦的井田制廢除了,使之成為七個諸候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贏政執政後,力排眾議重用李斯,實行郡縣制,保證中央集權長治久安。

  • 2 # 不惑閒談

    秦國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奮鬥的血淚史,秦國沒有晉國那般肥沃的耕地,沒有齊國靠海吃海的資源優勢,也不像楚國處在江漢平原無後顧之憂,秦國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非常兇險,東邊是晉,南邊是楚和巴蜀道路難行,西邊是狄戎,北邊是義渠林胡。

    公元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

    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陲大夫,將沒有攻取的天水之地賞賜給秦莊公,這其實就是張空頭支票,想要封地沒問題,自己去打,此後一百多年間秦華人慘淡經營,數位國君甚至死在與西戎人的戰鬥中。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這又是一張空頭支票,跟西戎人去搶地盤。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在向東擴張經歷崤之敗後開始向西擴張,滅西戎十二國,拓地千里,成為僅次於晉齊楚的二等強國。

    此後百年秦國未能再出雄主,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跌跌撞撞度過了春秋。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壽終正寢,秦孝公繼位,任用商鞅,走上變法圖強之路,秦國自此如同開掛一般,國力大增。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繼位,繼續實行商鞅之法,秦國取巴蜀之地,數敗三晉和楚。

    公元前307年,羋八子(就是羋月)長子公子稷即位為王,是秦昭王。昭王年幼,羋八子為太后,王舅魏冉攝政。秦昭王在位55年,期間伊闕之戰攻滅韓魏最後的有生力量,參與樂毅伐齊衰敗齊國,攻佔楚國都城郢都,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青壯年,秦國一統勢不可擋。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位,這就是秦始皇。

  • 3 # 三農天下185

    一、秦孝公

    秦國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變法。秦國立國較晚,又偏處關中一隅,在戰國中後期仍然是綜合國力較弱的一個諸侯國。如果不能變法圖強,秦國兼併六國無異痴人說夢。

    秦孝公看到了這一關鍵點,起用並重用商鞅,施行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發展,國富兵強,由此奠定了秦滅六國的經濟基礎與軍事基礎。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重任,變法圖強為秦國以後的快速持續發展夯實了根基。

    二、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繼位的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卻沒被廢止。因此,秦國的崛起並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斷。秦惠文王不因人廢法,實為過人之舉。

    秦惠文王即位後,隨著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迅速崛起,六國有識之士意識到秦國的強大對他們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於是積極尋找對策,開始用聯合(合縱)的辦法對付秦國。這是秦國崛起之後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六國聯軍將會重創秦國,秦國的強盛也會因此夭折。雖然,此時東方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不足以對強秦構成重大威脅,但是,若六國聯合成功,以六國之力攻打一秦,即使秦國已經很強大,仍然是無法承受的。

    在這種情況下,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重用縱橫家張儀。張儀根據新的形勢與發展勢態,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連橫策略,對六國一一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化解了六國的合縱之謀與軍事行動。秦惠文王也為秦國統一大業的繼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傑出貢獻。

    三、秦武王

    秦武王重視齊使,以示秦、齊夾擊韓、魏之形,斷絕韓、魏趁秦武王新立攻秦妄想。 又派樗裡疾與韓使歡娛,敘秦韓之好,以此羈縻南韓。

    樗裡疾的母親是韓女,秦武王的母親是魏女,是秦惠文王與魏襄王結盟時定下的姻親。此時,齊國孟嘗君為齊相,壓迫魏國,魏國權衡利弊,在秦齊之間左右搖擺。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今大荔東)相會,鞏固秦、魏聯盟。透過一系列緊張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其後,開始著手解決秦國中央的魏籍權臣問題,然而因秦武王意外身死,並未完全執行。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韓、魏、齊、楚、越懷著不同的目的來祝賀嬴蕩即位為新的秦王。秦武王親自接見越國使者,與越國達成夾擊楚國的密約,以此制楚。

    越國在勾踐滅吳後成為東南大國,國力強盛,此時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楚、越水土相接,人文相近,彼此以為害,一直都在謀劃消滅對方。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並派兵攻打義渠、丹犁。

    四、秦昭襄王

    早年在燕國為人質。秦武王去世,回國奪位,是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當權執政,外戚魏冉處理庶務,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聽從范雎之言,奪取宣太后、魏冉的權柄,正式親政。文以范雎為相,武以白起為帥,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

    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然而,長年征戰,民生凋敝,受到了東方諸侯國的聯合打壓,之前戰果一一丟棄。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諡號為襄。

    五、秦始皇

    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 4 # 茶蘼雪

    統一六國的是秦始皇,但是秦國有一個歷史轉折點,那就是商鞅變法,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是弱國。當時秦孝公想改變秦國現狀,廣招天下賢才,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入秦的,其中商鞅三見秦孝公,第一見,提出帝道政策,二見提出了王道政策,這兩次都沒被秦孝公採納,最後進諫秦孝公,提出霸道政治戰略,秦孝公重用商鞅,大膽變法,使秦由弱變強,所以,貢獻最大的是秦孝公

  • 5 # 大黃扯點歷史

    從非子建立嬴秦,至秦始皇統一天下,秦國曆任36位首領、君主,這其中我認為有六任國君的功績最大。

    1、秦襄公

    雖然在秦襄公之前,秦國已經立國數代了,但在此之前,秦國的國君僅僅只是獲封“大夫”之職,只有賣命效力的義務,並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面對周遭戎狄等胡族的威脅,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將會導致滅種之禍。於是秦襄公審時度勢,將妹妹穆嬴嫁給西戎豐王,確保了秦國戰略的安全。

    此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身死國滅,諸侯共立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由於鎬京被犬戎攻陷,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陽,秦襄公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果斷派兵護送周平王安全抵達洛陽,周平王感激之餘投桃報李,冊封秦國為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秦國自此才算正式立國,擁有了名分,進入了爭奪天下的行列。秦襄公的幾次決策都顯示出他的敏銳判斷力和戰略眼光,堪稱秦國的奠基之主。

    2、秦穆公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基本沒太多爭議的一位(題外話:齊桓公與晉文公各個版本都在,秦穆公與楚莊王存在大多數版本,剩下的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以及吳王夫差各有各的版本),秦穆公對秦國統一最初的最大貢獻,就是在與晉國爭霸中原失敗後,果斷調整了國策,四處招攬賢才,西向開疆拓土,史書記載:“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在謀士由余的協助下,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自此,秦國有了穩定的大後方,增加了國土戰略縱深,就此與晉國、楚國、齊國並稱春秋四強國,秦穆公堪稱添基之主。

    3、秦孝公

    從秦穆公去世開始,秦國經歷了百年衰落時期,但由於穆公底子打得好,秦國始終稱的上二流強國,中間還曾經在申包胥的哭求下幫助楚國復國。進入戰國初年,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經由李悝吳起等人的變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魏國屢次擊敗秦國,吳起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內憂外患,形勢一度堪憂。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一代明君秦孝公繼位,任用商鞅,變法強國,擊敗魏國,奪回失地,一躍而成為天下最強國家。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而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遠不止於孝公時期,由於秦國深受其益,商鞅之法成為了成法慣例萬世不易之法,後世的秦國君主始終堅持貫徹執行,不曾改變商鞅之法,因此而澤被後世,秦國愈發強大。秦孝公堪稱中興之主。

    4、惠文王

    孝公的兒子惠文王繼位後,雖然對商鞅反攻倒算,將其車裂而死,但對於商鞅之法完全繼承。惠文王在位期間,秦國攻佔巴蜀,開疆拓土,大敗義渠,穩固後方,秦國已出現統一的徵兆。而其對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貢獻,乃是任用張儀為相,以連橫之策,破壞六國合縱,避免了秦國以一隅之力抗衡天下,使秦國能夠充分積蓄統一的力量,沒有過多的消耗國力。惠文王堪稱守業之主。

    5、昭襄王

    宣太后與昭襄王母子執政期間,秦國終於邁出了統一天下的步伐。而天下大勢對秦國也十分有利,燕將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聯軍伐齊,雖然齊國最終復國,但元氣大傷,在經濟與軍事上曾經都與秦國相差無幾的齊國就此退出了強國之列。隨後在殺神白起的率領下,秦國大殺四方:

    先是伊闕之戰擊殺韓魏聯軍24萬,韓魏兩國一蹶不振。隨後兩次攻楚,佔地略人,甚至攻陷楚國國都,楚國就此衰落。隨後,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強軍強國之策,戰國後期唯一在軍事戰鬥力、將領指揮上能和秦國掰手腕的趙國,由於臨陣換將,導致了長平之敗,白起坑殺40萬降卒,徹底打斷了趙國的脊樑,秦國擊潰了爭奪天下的最後一個對手,統一已經不可阻擋。昭襄王是實際上的統一之主。

    6、秦始皇

    到了秦始皇這裡,基本就是坐享其成,六國都被他太爺爺打殘了,他只是按部就班的收取紅利。當然了,秦始皇嬴政本身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他的繼位,也從客觀上加速了統一的步伐。秦始皇算是坐享之主。

  • 6 # 說歷史的圖圖

    秦國曆史上有哪些國君為統一天下起了作用?下面是我的回答;

    以後世的眼光來看,秦國曆史上有很多的君王都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我在這裡說幾位比較重要的。

    首先是秦非子,秦非子是秦國國君的先祖,本來是為周王室養馬的小人物,因為馬養的好被周孝王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雖然受封的地盤不大,但是總算有了名分。

    其次是秦襄公,秦襄公是秦國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可以說有開國之功。在周朝周平王東遷之時,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

    再次是秦穆公,秦穆公時期的秦國是戰國以前秦國最強盛的時期,秦穆公也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於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還有秦孝公,秦孝公接任秦國國君之時正值秦國積貧積弱之時,內憂外患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際,可以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秉秦國於孤絕之境。但是秦孝公並沒有就此沉淪,而是大膽啟用商鞅變法,是秦國國力日趨強大,並遵循依法治國理念,使秦國驟然領先於其餘六國之上,為以後一統天下奠定了無上根基。我自己認為秦孝公於秦國統一天下的功勞最大。

    最後就是“奮六世之餘烈”的那六位國君了,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他們對於秦國統一天下也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欠聯合國會費近十一億美元,而聯合國即將斷炊,你認為聯合國會不會暫停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