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醺書坊
-
2 # 許願的泥菩
你這個問題問的,應該是同樣是內亂,西晉八王之亂時,外族趁機入侵;而明朝靖難時,被趕出中原的蒙古為什麼不南下呢?先說一個問題就是五胡亂華是在八王之亂之後的,而且也不算是入侵吧,因為當時的情況和政策的原因,很多少數民族就在內地,所以說,五胡亂華應該也屬於造反,只是是少數民族的造反。
至於造成兩種不同的原因,主要有幾個吧:
八王之亂遠比靖難之役時間長規模大,造成的破壞遠大於靖難之役;
八王之亂開始於291年,到306年徹底結束,總共經歷了16年,這15年的時間,朝政敗壞,大量朝臣被殺,後期的戰爭除了開始的八王為首的勢力之外,還有各地的勢力攪局起事,最後基本蔓延全國;等到八王之亂結束的時候,西晉基本已經打殘,國民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流民遍地,朝廷也難以對整個國家進行有效的掌控了。
靖難之役則不同,靖難之役開始於1399年,到1402年結束,主要的戰場是在華北和華東地區,其他地域相相對穩定;朱棣在當皇帝之後,減免了曾經作為戰場省份的及相關省份的賦稅。
所以,兩者相比較,靖難之役的影響比八王之亂小多了,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兩個時間段的少數民族所處的位置和勢力不同:
西晉時期,應該說是從東漢劉秀開始,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內遷,到了魏晉時期,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對少數民族採取招引和強制內遷的措施,後期更是有大量的少數民族進入內地,這個就導致了內地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大增,僅關中來說,少數民族的數量就佔到一半,但是這些人在關內肯定要受到壓迫,和漢族肯定也是矛盾重重,所以,其對朝廷也是充滿了怨氣,所以造反很正常,只是經歷了八王之亂後,沒有辦法鎮壓,是他們徹底成了氣候,最後發展成了五胡亂華。
靖難之役就不同了,蒙古剛被打敗沒多少年,尤其是前期的消耗戰,被打的不要不要的,反抗的都在關外了,而且關外的政權奪利不比明朝的輕;留在關內的蒙古人又因為朱元璋執行的是和漢族人同樣的政策,所以,怨氣不是太大。
所以呢,就造就了兩種不同的結果。
-
3 # C計劃v430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而周邊的胡人卻是蠢蠢欲動,經常搗亂,搶劫。為此,曹操就親征西戎,北征烏桓等。而且還差點死在北征烏桓的路上。因此,胡人就像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搗亂。為此,曹操將其全部內遷,放到自己眼皮子底下,重軍防守之地,這樣能夠很好的看住這些不安分的胡人。幾十年的戰亂,加之自然災害,使得北方人口銳減,而胡人但是受損較少,將其內遷,能夠充實北方人口,鞏固統治。曹操將胡人內遷後,將其分散分佈在山西,陝西等地,基本上是雜居的格局。而且允許他們與漢人通婚。但是這些胡人,在中央政府強大的時候,還能老老實實。但是,西晉“八王之亂”導致中央權力削弱,進而“五胡亂華”。
元朝時期,蒙古統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奪更為常見。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殘酷剝削漢族群眾,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醜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蒙古統治階級內部卻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鈔”,但導致物價迅速上漲。次年,元惠宗派賈魯治黃河。“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爆發。而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政權,朱元璋即位後採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生產,確立裡甲制,整頓吏治。
“五胡入華”於東漢末年,到西晉“八王之亂”時,各族有很大的發展時間。而明朝與蒙古的關係和秦漢、隋唐時與匈奴的關係史。朱元璋即位後大力發展生產,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
4 # 追風少年小席
八王之亂是打垮了西晉的根基,明朝雖然內亂但是很堅強。
蒙古打過明朝。但是失敗了。
元末明初,經過大明軍隊的窮追猛打,昔日強大的蒙古帝國分裂為兀良哈部、韃靼部、瓦剌部三部。也先為瓦剌部落的部族領袖,很有威信。經過大明初期到英宗時期這段長時間的發展,瓦剌勢力日漸增強,也先在短短几年之內,積極擴充自身的實力。他統一蒙古各部後,連續向西攻擊哈密衛,控制了西域通道;向東攻擊兀良哈三衛,控制了當時尚很弱小的女真族,並逐漸威脅到了北韓。此時的也先對繁華的明朝同樣虎視眈眈。
硝煙初起
瓦剌和大明未發動戰爭以前,瓦剌從屬於大明(情況類似於北韓),所以需要嚮明朝進貢。 最早的時候他們派出的使節很少,大明對他們往往也十分厚待。但後來瓦剌到了也先時代,也先卻大大增加了進貢的人數,並且給與大明朝的貢品也不是十分良好,這使當時的大明朝廷很惱怒,於是就做出了相應的對待措施,如:不再給他們過多的賞賜,在通商交易中壓低瓦剌的商品價格等。
這樣,瓦剌首領也先撈取利益的計劃不僅破滅了,而且還遭到了明朝的制裁,終於惱羞成怒,決定以此為藉口,進攻大明。
戰爭序幕的拉開
也先的戰果 戰端一開,硝煙四起,也先大舉進攻。他調整各部,分四路軍隊大舉嚮明朝進攻。
第一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統帥,大軍東進,攻取遼東;第二路,由別將統帥,大軍西進,攻取甘州(今甘肅張掖);第三路,由阿剌知院統帥,大軍南進,攻取宣府;第四路,由也先親自統帥,大軍南進,攻取大同。
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力最為強悍,他們一路燒傷搶掠,攻城略地,很快便佔領了大明關塞外圍的軍事要地,並繼續推進(“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明史紀事本末》)。
也先的部隊推進很快,不出幾日,就已經直抵大明的軍事重鎮——大同 。他馬不停蹄,親自率領部隊進攻大同鎮,鎮守大同的明軍右參將吳浩在貓兒莊迎戰,儘管明軍奮力苦戰,但最後還是被瓦剌軍擊敗,右參將吳浩兵敗戰死,大同鎮長城幾乎全線瓦解。僅僅兩天後,瓦剌部隊就又一次全線突破長城,大同總督西寧侯宋英率領軍隊進行抵抗,雙方在陽河後山展開了激戰,但由於監軍太監的郭敬無勇無謀,胡亂指揮,致使明軍大敗,西寧侯朱英等人為大明捐軀,監軍太監郭敬躲在草從中方才撿得一命。由於沒有了抵禦屏障,瓦剌也先部大軍勢如破竹,連續攻城克地;而瓦剌的第三路阿剌知院所統帥的大軍又從獨石口南下,佔據了馬營堡(今河北赤城)。大明馬營堡守將貪生怕死,放棄馬營堡,逃回京師。阿剌知院統帥大軍乘勝,又攻下永寧城(今河北延慶)。形式對於大明,一片危機。
大明在行動
正在載入明英宗
告急文書傳到北京,大明朝廷上下一片混亂。把持朝政的大太監王振竭力慫恿英宗親征,企圖以此嚇退其自認為實力弱小的瓦剌。而此時以兵部尚書鄺野、兵部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為代表的官員極力勸阻這一行為。但英宗不聽,仍固執地決定親征瓦剌。
英宗親征前下達命令,令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個將領率四萬多人先行去大同,為自己做開路先鋒。而他將親自率領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大批文武官員,以及號稱50萬的部隊親征。英宗皇帝此時已經等不及準備了,要求立即出征。
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明英宗皇帝親自率領的五十萬胡亂集合的明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與他隨行出征的包括:閣臣曹鼐、閣臣張益,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野等六部尚書。可以毫不過分地講,絕大多數的大明朝廷主要官員,都直接隨英宗皇帝而行了。幾十萬大明軍,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地出了居庸關,緩緩前行,過懷來,奔宣府,至大同。到了大同,英宗皇帝和大太監王振看見了大明軍隊慘敗的景象。當時的情形萬分危急:大同的總兵郭登,學士曹鼐等明確地提出:“大同已經危在旦夕”。於是王振命令大軍立刻向北京撤退。五十萬大軍就這樣浩浩蕩蕩的又從大同向北京開回。
回京
從大同撤退回北京,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經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的紫荊關返回;一條是經宣府返回(即來時的進軍路線)。經紫荊關返回北京,雖然路途略遠,但易於避開瓦剌追兵,這是一條比較安全的撤軍道路。大太監王振此時決定走紫荊關,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家鄉就在紫荊關附近的蔚州,他打算回家風光風光,,想要拉著英宗去擺富貴。但當大軍已經行前進了40裡時後,王振又突然改變主意了,他是怕他老家的田地被蹂踏,影響其日後所收穫的金銀,便下令全軍折返北上,於是大軍遂改由宣府回京。這樣,無疑是部隊拐了一個大彎,繞了個大遠,正好把明軍的側背暴露在瓦剌軍的攻擊之下。眾大臣紛紛勸阻不要改走宣府回京,但王振不聽;英宗不發一言,完全聽任王振的想法。
這樣繞了個大遠,一來一回,拖了八天,明軍才退至宣府。這無疑給了瓦剌也先追擊大名軍隊的時間。瓦剌大軍很快的追來,令英宗皇帝和王振十分心慌。他們接連派出成國公朱勇,後衛將軍吳克忠等四員大將率兩路部隊五萬多人,返頭阻擊瓦剌也先,結果都是全軍覆沒,損失慘重。靠著這五萬多人的犧牲,為英宗皇帝和大軍爭取到了三天的逃跑時間。
結局
大明大軍從宣府繼續出發,利用五萬多犧牲的大明將士用生命所換來三天時間趕到了土木堡,這裡離下一個軍事重鎮懷來只有二十五里。此時王振卻下達命令:“大軍暫時不入城,原地駐紮!”也先很快趕到,將大明五十萬將士團團包圍在土木堡。
此時,即便如此,若五十萬大軍不輕動,固守待援,還是有生存的希望的,還是可以存活的,還是可以為大明儲存實力的。當然,瓦剌也先也知道這個道理,他也知道強吃五十萬大明軍隊的難度實在太大,於是定下毒計:派來使臣,表示願意和談,並最先做出撤走軍隊的樣子,而此時明英宗和王振居然相信了,指揮五十萬軍隊大動,立刻轉移,進行快速撤退,放棄固守待援。面對瓦剌也先情況,熟知兵法的兵部尚書鄺埜還是很冷靜的,他認為這是也先軍隊的詭計,不能輕信,應該固守待援。但遭到王振和明英宗拒絕。
當明軍五十萬部隊開始放棄固守待援時,開始大動以後時,開始毫無鬥志地逃奔時,蒙古軍隊又出現了,如屠殺綿羊一樣,對大明的五十萬將士展開了冷血殺戮。
北京保衛戰
此一戰役,明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官員亦死傷五十餘人。英宗被俘訊息傳來,京城大亂。廷臣為應急,聯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眾議,但郕王卻推辭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為難之時,英宗秘派使者到來,傳口諭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於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明代宗,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瓦剌俘虜明英宗後便大舉入侵中原,並以送太上皇為名,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乘機攻佔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勤王救駕。隨後,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于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挾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
明景帝讓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幹謙分遣諸將率兵22萬,於京城九門之外列陣,並親自與石亨在德勝門設陣,以阻敵人前鋒。十三日,于謙派騎兵引誘也先,也先率數萬眾至德勝門時,明朝伏兵衝出,神機營火器齊發,將也先兵馬擊潰。也先又轉攻西直門,城上守軍發箭炮反擊,也先又敗。京師之圍解除。
也先在勒索不成、進犯又被抗擊的情況下,於景泰元年(1450年)放回英宗。
影響
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獲;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強盛的大明朝由勝轉衰。中國進入了明朝中期階段。
-
5 # 黃老邪騎哈雷
施展的《樞紐》講到 ,中原紛亂就對蒙古部族有利, 交易的成本就低,誰不交易誰吃虧。而統一的中原有對蒙古部族不利,所以到元時大舉入侵中原。
-
6 # 逐夢浮生533
內因:蒙古自北歸後,一直因黃金血脈而內鬥分裂,無法團結一致對外。
外因:明朝是漢族的統一中央集權國家,君臣一心,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蒙古當然無法輕易南下。
回覆列表
五胡亂華是西晉時期的塞外民族,趁著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紛紛侵入中原地區,建立非漢族政權並與東晉政權相互對峙,而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羌、羯和氐五個胡人遊牧部落,當時並沒有蒙古的存在,也沒有明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