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傳

    春秋時期,晉國長期霸居中原霸主之位,前期晉國的國君權力比較大,中後期內部紛爭不斷,國君權力基本被架空,從六卿把持朝政演變為四卿專政,到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大幕,晉國也就不復存在了。

    三家分晉的主角之一的魏氏自晉獻公時入仕晉國,據《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氏的祖先是畢公高的後人,而畢公高則與周王室同姓,說是周文王的兒子,後來被周武王封於畢地(地點有說咸陽附近,有說西安附近的),於是為畢姓。後因西戎戰亂亡國,其中一支畢姓家族流入晉國追隨晉獻公,後因畢萬(另一功臣是趙夙,趙氏的領袖)作戰有功,被封為了魏地大夫,畢氏家族在晉國有了自己的封地。晉獻公死後,四個兒子開始爭奪王位,晉國陷入內亂,畢氏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並以國名魏作為自己的姓氏。

    晉國後來又發生了"驪姬之亂",陷入長期混亂之中,而此時的魏武子又支援被迫出走的晉公子重耳,歷經十九年回國,重耳成為晉文公,武子被封為大夫,治於魏地,但此時的武子並沒有官列卿位,魏氏仍然在通往權力中心的道路上努力著。

    到了魏絳(史稱魏莊子)時期,以"和戎"而揚名,晉悼公賞賜他享受金石之樂,特許他以卿的身份享受諸侯禮制待遇,魏氏終於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晉國的名門望族。晉昭公時期,魏獻子(魏舒)因太原大戰而一舉成名,透過毀車以為行,改車站為步戰,大敗狄軍。此時,晉昭公死去,六卿漸掌政權,晉公室逐漸卑微,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退休,魏獻子執掌了晉國大權,六卿誅滅了祁氏、羊舌氏,瓜分其封地。這時的晉國魏獻子、趙簡子、中行文子、範獻子同時擔任晉卿。後來趙簡子因晉陽之變,又聯合魏、韓一同進攻範氏、中行氏。此後,三家共掌晉權,晉君權力衰落。

    後來,魏國又透過李愧變法改革,使國力變得強大起來,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然而這種勢頭卻又是短暫的,魏國沒能實現持續強盛。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滅掉晉氏,晉國一分為三,這件事被視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歷史時期的分水嶺。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正式冊封為侯,魏國正式成為封建制國家。

  • 2 # 君山話史

    春秋時代的晉國乃是天下霸主,但晉國大多時間裡,君弱臣強,形成特有的卿家政治,幾大家族輪番作莊,共同把持朝政。

    晉獻公時代,大夫畢萬因軍功受封於魏,後來便以魏為姓氏。晉國的霸業從晉文公開始,晉文公登基前曾流亡國外十九年,跟隨他流浪的小嘍囉裡,就有畢萬的孫子魏犨。魏犨是個武夫,脾氣又不好,甚至違反軍令,差點被晉文公殺掉,此時的魏氏在晉國並未能躋身權力中樞。

    魏氏崛起的關鍵人物是魏絳,他在擔任軍司馬期間,不畏權貴,盡忠職守,聲名鵲起,得到晉悼公的重用。魏絳提出的“知戎”政策是晉國對外政策的一大基石,因而他也晉身為八卿之一,魏氏家族開始成為晉國望族。

    在晉國一輪又一輪的殘酷內鬥中,曾經風光無比的狐氏、先氏、郤氏、欒氏、範氏、中行氏等家族逐一出局,政權構成由八卿制演變為六卿制,最後形成四卿制,由知、趙、魏、韓四家把持。到了晉國末期,四卿分別是知瑤、趙無恤、韓虎、魏駒,知氏最強大,趙氏次之,韓氏、魏氏基本上小弟角色。

    老大知瑤野心勃勃,妄想獨領風騷,竟然向小弟韓虎、魏駒索要大片土地。韓虎與魏駒自知實力不如人,只得夾起尾巴做人,忍痛割土。然而老二趙無恤拒絕老大的無理索求,於是雙方兵戎相見,晉國內戰開打,韓、魏兩個小弟只能站在老大知氏一邊,共同揍老二趙氏。不想老二十分頑強,竟然在晉陽撐了三年。不過,以一打三,趙氏終於還是撐不下去,趙無恤警告韓虎、魏駒,要是趙氏完蛋了,韓、魏兩家也活不長。韓、魏一聽,是這個理,便決定反水,聯合趙氏,把知瑤給滅了。至此,三家分晉的格局基本成形。

    知氏滅亡後,趙氏成為老大。不過,趙無恤死後,趙氏爆發內亂,實力大大削弱,其在三晉中的領袖地位逐漸被魏氏所取代。在雄才大略的魏斯領導下,魏氏異軍突出,後來居上。魏斯以其出類拔萃的才能領導三晉,成為名符其實的帶頭大哥。

    魏斯禮賢下士,開戰國養士之風,麾下有吳起、李悝、西門豹、樂羊等名將良臣。他向西奪取河西之地,打得秦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向北滅掉狄人國家中山;向東大敗齊國,一時間雄視天下。公元前403年,魏、趙、韓正式獨立,晉國一裂為三,而新興的魏國則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 3 # 文史宴

    魏氏怎麼就不顯赫了?晉國諸卿之中,魏氏很顯赫好嗎!在晉國諸卿中其出身更是數一數二。

    魏氏的始祖是畢萬,是畢公高之後,畢公高是可以與周公旦、召公奭相提並論的卿族,地位顯赫,魏氏可謂根正苗紅。畢萬追隨晉獻公消滅了耿、霍、魏三國,晉獻公把魏國封給畢萬,畢萬家族就改姓魏氏。

    畢萬之子魏犨是絕代猛將,跟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晉文公即位後成為晉國高官,在城濮之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魏犨之弟魏壽餘則足智多謀,從秦國迎回了避難計程車會,後來士會也晉國做出巨大貢獻。

    魏犨之子魏顆也是猛將,在輔氏之戰中大破秦軍,擒獲秦將杜回;另一子魏錡則是神射手,在鄢陵之戰中射瞎楚共王一目,自己也被養由基回射而死,壯烈捐軀。

    魏犨之孫魏絳那是中國史上都有名的能臣,魏絳向晉悼公獻和戎之策,深度利用北狄的力量,極大的增強了晉國的實力;魏錡之子魏相則是有名的外交家,因秦國背盟寫《絕秦文》,流傳百世。

    魏絳之子魏舒是傑出的軍事家,是車戰變為步戰的關鍵人物,在狹窄地區,魏舒讓徒兵自由作戰,戰爭擺脫了車陣的束縛,步兵靈巧的佈陣和出擊成為重要的戰法,說魏舒讓中國軍事實現劃時代的變化也不為過。

    之後,魏舒之子魏簡子魏取、魏取之子魏襄子魏曼多、魏曼多之子魏桓子魏駒逐步經營,領地日益擴大,魏氏與韓、趙、智聯手消滅了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然後韓趙魏又聯手滅了智氏,最終三家分晉。

    如此看來,魏氏一直是晉國的主流卿族,而且出了幾個大才,哪裡不顯赫了?

  • 4 # 歷史有知社

    在晉國的世卿家族中,論起資歷,魏氏與趙氏基本算同步,但魏氏的發跡卻遠較其他世卿家族緩慢。魏氏的先祖與周同姓,名為“高”,周武王時期,受封於畢,而被稱為畢公高。其後,畢國絕封,畢國公族子孫離散。晉獻公時期,畢公高之苗裔畢萬有勇力而仕於晉。前661年,晉始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車右,力士),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後便以魏為氏,是為晉國魏氏。

    而畢萬之孫魏犨,也是跟隨晉文公流亡的親黨之一,據《左傳》記載: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胥臣)。但與趙氏的發跡方式不同,魏犨跟其祖父一樣,都是以勇力事人,其功勳與地位當然不能與狐、趙並論。魏犨也曾為此憤憤不平,在晉國伐曹的戰役之中,公然違抗晉文公的禁令,而與顛頡一起擅自進攻曹國大夫僖負羈(與晉文公有恩)的宅第,並縱火燒其宅,魏犨也在進攻僖負羈宅第的過程中傷到了胸口。

    晉文公極為震怒,欲處死魏犨、顛頡,但又愛惜魏犨的勇力。便派使者去探望魏犨的傷勢,若其傷重不能用就處死他,若其傷無礙就饒其一命。而魏犨得知訊息,便強忍傷痛,束胸見使者,並在使者面前上跳三百次、橫跳三百次,以示自己可用。於是,魏犨便逃過一劫,而顛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魏犨的嗣子,名不詳,諡號為悼,故被稱為魏悼子。據《史記》記載,魏悼子徙治霍。即將家族的基地遷移到了霍地。相對而言,魏悼子兩位弟弟的事蹟要更多一些。一位弟弟叫魏顆,是“結草”報恩典故的主人公,而在秦晉輔氏之戰中擊敗了秦軍,並活捉了秦軍大力士杜回。而魏顆也以此軍功,被賜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境內),別為令狐氏。

    另一位弟弟叫魏錡,因其采邑於廚、呂,故也稱為呂錡或廚武子。呂錡因求公族大夫而不得,故與求卿位不得的趙旃(趙氏旁支趙穿之子)在邲之戰中搗亂,而欲使晉軍失敗。而其最著名的事蹟,則是在鄢陵之戰中,射瞎了楚共王的眼睛,呂錡也旋死於楚國神箭手養由基的箭下。而魏顆之子魏頡,呂錡之子呂相,雖都屬魏氏旁支,卻都憑藉其父的功勳而擠列卿席。可見魏氏雖尚未顯赫,但家族的勢力還是有長足發展的。

    魏氏的顯赫要到魏悼子之子魏絳時期,晉悼公繼位之後,以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魏絳在擔任司馬期間,晉悼公之弟揚干擾亂晉軍行列,魏絳殺掉了揚乾的僕從。晉悼公極為震怒,認為魏絳戳辱楊幹,是對公室的羞辱,欲殺死魏絳。其後,晉悼公在羊舌赤(晉國賢臣叔向之兄)的勸導以及魏絳的之下大受感動。不但沒有追究魏絳之罪,反而向其道歉,並擢升其為新軍佐(八卿之末)。

    魏絳最著名的事蹟,便是其“和戎”之策,而這也開創了中國與異族議和的先河。據《左傳》記載:晉侯(晉悼公)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子樂之”。可見,晉國在當時還是深受“和戎”之益的,魏絳最終升任至下軍將(卿席第五位)。而這不但是史籍記載中,魏氏大宗的最高職位,也是第一位擠入卿位的魏氏宗主,魏氏也由此而顯赫。

    魏絳死後,其子魏舒繼承魏氏宗主之位。因魏氏與欒氏,曾長期在下軍中共事,故兩家交好。而在晉國“剪除欒氏”的事件中,魏舒原欲起兵相助欒盈,卻不妨被範鞅所劫,並強制拉到了範氏(其時,範氏執政)這一邊,並許諾事成之後以欒氏的曲沃(晉國的舊都)之地相酬。最終,欒氏寡不敵眾而被滅,而魏氏也可以說是逃過一次大劫。倘若魏舒相助欒盈,魏氏滅亡也在所難免,那麼,也就不會有戰國時期的魏國了。

    日後,魏舒成為了晉國的執政正卿,雖然只執政了短短5年左右的時間,但這卻是魏氏前所未有的榮耀。魏舒是繼趙盾之後,晉國的第13位執政正卿,而在魏舒之前,趙氏、韓氏、中行氏、範氏、郤氏等都已經分別出了兩位執政正卿,魏氏發跡之慢可想而知。魏舒的另一著名事蹟,是在與狄人的大原之戰中,鑑於地形與晉軍不利,而“毀車步戰”,最終擊敗了狄人,這在軍事變革史上也具劃時代意義,是華夏諸侯作戰方式轉變的重大標幟。

    魏舒死後,範鞅執政,範氏與魏氏素來不睦。又因魏舒執政時,羊舌氏、祁氏遭誣被滅,其地化為十縣,魏、韓、智、趙各得一縣(其餘入公室),而範氏、中行氏卻一無所得。範鞅深恨魏舒,下令撤掉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之禮下葬。可見魏氏之地位,仍遠不如其他卿族強勢。範鞅死後四年,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又歷經八年之戰,得以並滅範氏、中行氏及趙氏旁支邯鄲氏。至此,晉國只餘下了四卿。再至魏舒之曾孫魏駒之時,魏氏與趙氏、韓氏共滅知氏,而奠定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局面。

    魏氏雖發跡最慢,但資歷不淺,且長期位居於下位,在很大程度上遠離了晉國卿族鬥爭的漩渦。故而,沒有遭受大得挫折。相反,那些極為強盛的卿族,如狐氏、郤氏、範氏、中行氏、知氏等反而沒有走到最後。

    參考史籍:《左傳》等等

  • 5 # Guijc

    就是因為魏氏並不顯赫,所以才遠離政治權利中心,更遠離政治中心風暴。

    所以呢?魏氏從沒有經歷過像趙氏一樣的“下宮之難”,沒有像狐氏、先氏、郤氏和欒氏一樣的滅族(狐氏沒有滅族,但被趙氏排擠出晉國),這幾個都是做過上卿的家族,都曾顯赫一時,但那有怎麼樣呢?還不是被清楚了勢力。

    所以說,沒有顯赫的歷史也是一件好事,低調也是件技術活。

    我先說一下,晉國的“六卿制度”。這個制度首創者為晉文公,這個制度在任人唯親(重視血緣關係)的春秋時期來說是非常先進的,這極大的將晉國各大家族的人才發掘出來。但我今天要說的是“六卿制度”的缺點,因為沒有明文規定,所以在繼承方面,充滿了不確定性,也造成了卿族之間的傾軋,所以晉國政壇上出現了那麼多次大清洗。

    但是由於魏氏發跡遲,所以遠離政治權力風暴,所以客觀的保護了魏氏。第一位魏氏元帥魏舒於公元前514年繼晉國政治生命超長的政治家韓宣子韓起為元帥。此時已是春秋晚期。

    魏氏真正發跡那也是在晉悼公時,正是晉悼公慧眼,當然也是出於平衡欒氏等大卿族的勢力,提拔了魏絳(魏舒的父親),後來就是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和韓氏六卿了。

    後來六卿有發生了兩次衝突,由於魏氏的眼光獨到,都是作為勝利者出線的,而且兩次衝突的焦點都是趙氏(趙鞅和趙無恤),所以趙氏的勢力在衝突中損耗了大量的力量。而且後來魏氏的宗主是魏文侯,這位的歷史不用多說。

    所以,魏氏正是因為春秋前期、中期的籍籍無名,因此遠離了政治權力風暴,在春秋後期,在晉悼公的賞識下,但最重要的還是魏氏人才輩出、高瞻遠矚,所以才能在多次鬥爭中勝出,最後才能三家分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間失格》這本書寫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