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臨碣石s
-
2 # 大雨正當時
盛世是依靠帝王真抓實幹,實打實的為民做事發展起來的,身邊的謀士也都是善於為民請願,敢於為民請願的有志之士。這是先決條件。
這些人想天下百姓所想,知道百姓的需求是什麼,什麼應該發展,什麼應該杜絕。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做起來的。
歸納起來,就是把天下蒼生放在首位,讓人民沒有負擔的發展生產。內部團結了,外敵不但不入侵。還會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國家也就慢慢強大起來了
-
3 # 奔跑滴大頭菜
首先我們要了解中國古代有哪些盛世。
夏朝:少康中興
(公元前1938-公元前1933年)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促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憑藉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透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促父子。在立足綸邑後,"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 ,政治上重視人的因素,軍事上重視謀略,實現了夏朝的中興。
商朝:武丁盛世
(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盛世又稱武丁中興,盤庚侄子武丁執政時,殷商國勢達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餘年,他日夕思復興殷,苦於未得忠良之佐,後來傅說等輔佐下,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舉,衣食樸素,推進了商朝最鼎盛的時期。武丁在位時期,滅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荊襄,擴疆數千裡。故史書將武丁統治的59年間(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稱為"武丁中興"。
西周: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誦、姬釗的統治。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中國西周時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在位的40餘年間所形成的安定強盛的政治局面。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時期,史稱天下安寧,刑具40餘年不曾動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讚譽。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後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稱為“成康之治”。
西漢:文景之治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業的生產和發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在漢朝統一王權的統治下,統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採取與時代相應的統治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因而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西漢:漢武盛世
漢武盛世是西漢的全盛時期,漢武帝時代,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漢武盛世時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發展,這一時期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中國開始以文明和富強的政治實體和文化實體聞名於世。
東漢:光武中興
(公元25年-公元57年)
光武中興或稱建武盛世 ,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諡號“光武”。他領導舂陵等義軍,掃滅新國的王莽軍隊,延續漢業,成功地實現了東漢的興盛。在他當政的中、後期乃至明帝時期,出現了一個“馬放牧,邑門不閉”、“四夷賓服,家給人足,政教清明”的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劉秀採取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隋朝:開皇之治
(公元581-600年)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礎上開創的局面。隋朝建立以後,隋文帝勵精圖治,崇尚節儉,發展生產,又攻滅了陳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同時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一個政治穩固、社會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榮的盛世,所以封建史學家稱之為"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的,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了政府的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同時設定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戶口才有三百八十萬,還不到隋朝極盛時的二分之一。
唐朝:貞觀之治
(公元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取得的盛世。唐太宗時期,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同時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朝:開元盛世
(公元713-741年)
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開元年間的繁榮景象,自然是唐朝百餘年來社會發展所積累的成果,但這與唐玄宗執政中前期的勵精圖治、任賢用能也是分不開的。
北宋:鹹平之治
(公元998年-1003年)
鹹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鹹平(998年-1003年)年間出現的治世。宋真宗統治時期,勤於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呂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績有聲有色,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注意節儉,鐵製工具製作技術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又引入占城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
南朝:元嘉之治
元嘉之治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年號元嘉),因其政治較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經濟的恢復,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史稱“元嘉之治”。元嘉之治開創了魏晉以來最好的社會局面,也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
明朝: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 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
朱元璋即位後採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生產,確立裡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明朝:永樂盛世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421年,明成祖正式將明朝的都城遷到了北京。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在其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於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
明朝:仁宣之治
(公元1424年-1435年)
仁宣之治又稱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永樂帝駕崩後,他的兒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先後即位,是為明仁宗、明宣宗,這個時期被認為是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他們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國泰民安的昇平景觀。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 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清朝:康乾盛世
(公元1662年-1795年)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康乾盛世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時期,學界對"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爭議,爭議的原因:一方在用傳統史學話語敘述,另一方則在用近代化全球視野敘述。
從這些盛世不難看出它們的共同點:
(一)“大一統”的思想都在前代大亂之後,在新興王朝上升時期推進至治世乃至盛世
(二)重視發展經濟
(三)改革軍事,強化軍權,軍事強大
(四)對內,重視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維護國家穩定;對外,重視國家交往
(五)善於吸收前代滅亡的教訓,轉變治國理政的思想與方式
(六)領導者的雄才大略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輕賦薄稅,不與民爭利,讓老百姓有歸屬感,幸福感和榮譽感。
-
4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盛世時期的天下大治基本都在王朝剛剛建立,政治清明時期。
中國古代王朝眾多,在每個王朝由亂到治的過程中,都出現過盛世。諸如文景之治、開皇盛世、貞觀之治、仁宣之治等都發生在漢代、唐代、明代的初期。而在王朝中期,由於統治者的開明,也出現過短暫的盛世,如光武中興、開元盛世、弘治中興等。
隋文帝楊堅
分析這些盛世,不難得出出現盛世的幾大要素,明君、賢臣、大一統的國家、重視民力、軍事強大。
明君任何盛世的出現,開明的君主都是第一要素。沒有開明的君主,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了,只能是曇花一現。
漢文帝、漢景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宣宗等在政治上都是異常開明,在他們的支援下,臣子們才能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提出好的舉措,使的經濟文化等全面發展。
賢臣賢臣是盛世出現的第二要素,空有英明神武的君主,而沒有優秀的臣子,那麼就沒有人來推行既定的政策,光靠皇帝一個人,累死他盛世都不一定能出現。
唐代姚璟、宋代范仲淹、明代三楊都是賢臣的典範,他們都飽讀詩書,有經天緯地之才,精通各種學問,為治世之能臣。
范仲淹
國家統一歷來盛世只出現在大一統的年代,這是因為,明君賢臣的組合使得政治清明,而國家統一才能使得他們齊心協力搞建設。
而在亂世,國家尚且朝不保夕,指不定哪天國家的統治者就換人了。國君的首要任務是維護自己的統治,統治穩定了,才能言及其他。
重視民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中的一句話,闡述了孟子對百姓、社稷、國君三者主次的看法。
唐太宗也曾將國家比喻成舟,將百姓比喻成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成了歷代帝王必須明白的一句話。
盛世時期,所有的君王和名臣都明白百姓是社稷的根本,百姓穩定了,百姓生活富足了,國家也就太平了,也就能夠走向富強。
而在每個朝代的初期,由於剛剛完成統一,土地資源豐富,百姓有了土地之後自然會努力耕種,生活逐漸富足,這也是盛世的基礎。
軍力強盛往往在一個王朝的前期,經過統一天下的戰爭,軍力都是最鼎盛的時刻。有能力保衛國家不受外來勢力的入侵,甚至是大範圍的擴張,壓縮其他國家的生存空間,參見朱元璋對元朝的征戰。
而軍力羸弱的年代往往都會被外敵入侵,像如宋朝雖然富庶,怎奈軍力孱弱,被遼國欺負完又被西夏欺負,最後直接亡國。
清涼說盛世的出現都是君臣合力的結果,是封建時代治國理念的最高展現,唯有開明的君主輔以賢明的能臣、良好的治國環境,共同發力之下才會出現。往往國力到達巔峰時刻之後,政治會漸趨黑暗,出現昏庸的帝王,然後國家滅亡新的王朝出現,又一輪盛世來臨。
-
5 # 午夜夢醒18
中國古代所謂盛世,皆王朝初創時的皇帝。他們從血海屍山中闖蕩出來,知創業不易,所以勵精圖治,想家天下以囯祚永存,盛世也就延續幾十年而已,但完全沒有什麼秘訣存在,更無經驗可談。其原因是新舊王朝更替時,經過大規橫的戰爭,人口急劇減少,消滅皇室貴族及地主階級兼併的大量土地。王朝初建,封建勳貴們雖高宅大田,但因人口劇減,分配土地時與農民的矛盾不大明顯。但封建王朝後期,守業更難。隨著吏治腐敗與土地的兼併,再遇天災饑荒,食不果腹的失地農民,只好揭竿而起,又是一輪王朝輪迴,但從來沒有什麼盛世與大治的秘鑰。
-
6 # 萬卷古今情
要完成盛世的創舉,必定有以下幾個因素
歷經戰亂,國弱民窮戰爭的破壞性是極其巨大的,所謂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它所帶來的危害性是:民生艱難,生產力急速倒退,社會經濟和階級構架雜亂無章,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從社會發展還是長治久安來說,都需要穩定的發展環境和積極向上的治國思想來達到社會復甦、百廢待興的宏偉目標。
君明臣賢、上下一心大凡盛世的出現,總是脫離不了君明臣賢、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歷史上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也只有明君才不會貪圖享樂,勵精圖治,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再搭配上大臣的聰明才智,才能締造盛世。
治國理念的繼承和發揚盛世的出現,至少要歷經兩代人的共同努力。那種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只能事倍功半。
回覆列表
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久安、國力強大、文化昌盛、人民富裕等等。可以說,所謂盛世,在歷史上就是指中國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是國家從大亂走向大治,在大治中保持穩定,在穩定中保持發展,在發展中保持繁榮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