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西安—豐鎬遺子

    【怕皇子掌兵篡位作亂】五代時期,皇朝更迭頻繁,之梁唐晉漢周都是統兵大將造反稱帝。李存瑁滅了朱溫的梁朝建立後唐,李存瑁的女婿石敬瑭又滅唐建立後晉,石敬瑭侄子石重貴稱帝,被契丹滅亡,晉朝大將劉知遠自立為帝,建立後漢,後漢大將郭威滿門被殺,郭威造反,建立後周,郭威侄子柴榮即位,病死以後,後周禁軍首領趙匡胤兵變,建立宋朝。

    有感於五代時期的宗室內亂、外戚擅權、武將篡權、宦官專政。趙匡胤建國之初,首先就是“杯酒解兵權”,打擊武將勢力。並明確規定皇室子弟:“優之以爵祿,而不責以事權,給其高爵厚祿,使之就閒”。意思就是給其封官金爵,讓其吃喝玩樂,但不讓他們掌握實權。其中明文規定“宗子不得為將官”。這就避免了,武將專權,宗室內亂。有宋一朝只有一位宗室成員打破這一限制,就是宋太宗長子趙元佐的七世孫趙汝愚拜為宰相,七世孫血緣已經很薄了,對皇權已經夠不上威脅了。

  • 2 # 目送歲月

    宋朝的皇子們不同於其他王朝的皇室子弟,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一,封爵

    與其他王朝的皇子出閣即封王不同,宋朝的皇子雖然最終也會封王,但是需要經過一個遷轉晉升的過程,不會直接封王。宋朝的皇子出閣後,會被初封為國公,然後遷升郡王、加平章事,最後才被封為王、兼兩鎮節度使、加司空。宋神宗時期基本確立了這種封爵遷轉制度,“後皆因之”。宋朝還規定,皇子封王者,王爵僅止其身,其子孫無關乎嫡庶,以其中最長者封公爵,不承襲父祖爵位,其餘子孫可以入仕為官,但需以自身才能晉升。由此可見宋代皇子的封爵待遇並不很優厚。

    二,授官

    宋朝皇帝一般授予皇子檢校太尉、檢校太傅、檢校太保這三類檢校官,檢校官屬於“榮譽稱號”,並無實職;也會授予皇子團練使、防禦使、節度使等武官官階,同樣無職事,僅為遷轉官階;此外,皇子還會被授予州牧府尹,但也僅僅是顯示其身份地位的虛銜,並沒有實際權利。不過有一點要說明,宋代皇子的政治待遇並非一視同仁,對待皇儲和普通皇子還是有區別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皇太子的地位,避免其他皇子產生僭越之心。因此,皇儲在擔任州牧府尹時,是會真正參與一些實際政務處理的。

    三,領兵

    宋朝只是授予皇親宗室一些俸祿高的虛職,而禁止他們參與朝廷政事,也不許結交大臣,當然更不允許他們領兵出征,防止皇子叛亂謀反。按照傳統觀念,皇子們是皇帝的至親,地位尊崇,應該擁有相當大的權利。但在兩宋時期對宗室防範甚嚴,尤其是宋太宗因為得位不正,自然要提防他人謀朝篡位,對皇室宗親的壓制更加嚴苛。因此,宋朝宗室中即使有賢能之人,也得不到重用。

  • 3 # 緣啟山峰

    顯德七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了遼國進攻的假情報,宰相範質不辨真假,令趙匡胤率軍北上禦敵。正月初三,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周恭帝被迫遜位。宋朝建立。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一直對領兵武將心存芥蒂,為了不讓前朝“黃袍加身”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以威逼利誘的手段,逐漸從大將石守信等將領手上奪得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同時為了不重蹈唐朝的“藩鎮割據”的現象發生 他又進行了軍事體制的改革;具體措施有三:

    1、建立樞密院制度。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負責調動軍隊,但不能直接掌握軍隊。

    2、內外相維政策。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京城,一半戊守各地。相互制約。

    3、將兵分離政策。無論駐京軍隊還是戊守軍隊,都必須定期調動,這樣就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除了以上措施外,整個宋朝文官地位一直高於武將,甚至身為樞密使的大將曹彬走在大街上,看到文官的車馬無論對方什麼品級,都會選擇避讓。由此可見,宋皇室怎麼可能讓皇室子弟去領兵。

  • 4 # 辰州觀海

    帶兵有危險,我說對皇帝有危險。

    歷史上,漢朝也搞分封制度,西晉也搞分封制度,結果,因為分封的關係,王爺們手裡有了兵馬,也就有了和朝廷叫板的本錢,甚至起兵造反的也不是沒有——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以及西晉的八王之亂。

    因此唐代對於宗室,就有了很多的限制,宋朝也只是繼承這種政策而已。

  • 5 # 澹奕

    宋朝不準宗室子弟領兵,一來,是防止手足相殘;二來,更是為了防止宗室勢大造成威脅。重文抑武、弱支強幹的主流始終貫穿兩宋,無論是外臣還是宗室群體,都是如此。宋朝分宰相的兵權於樞密院,卻嚴禁武官成為樞密院正使,對於領兵行軍之事,宋朝對宗室等群體的防範,可以說非常徹底甚至說有點過了。

    一般來說,所謂的皇家宗室,指的是五服之內的皇家後裔,出了五服就不能算是宗室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朝時代,劉邦、劉秀雖然也是帝裔,經歷多世卻也已經沒落窮困。不過宋朝不一樣,即便是出了五服,其皇族宗親的地位仍舊得到承認。像是宋高宗指定的入嗣之人——宋孝宗趙眘,他是宋太祖的七世孫,早就已經出了五服,不過仍舊擁有宗室地位。

    與漢朝、晉朝授予宗室王爵之尊,給予實權,以及後世明朝嚴格約束宗室不同,宋朝對於宗室比較特殊。

    宋朝的王爵是終身制的,身死而爵除,無論嫡庶其子孫之中,只有長子能封公爵,其他子孫承蔭入仕。所以北宋中期就出現了“宗室幾無一人為王”的局面。對於宗親們來說,大部分時候“宗室”只是個身份,真正能夠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有限的。也能夠看出宋朝宗室的實際地位其實並沒有那麼高。

    眾所周知,明朝圈養宗室,所有宗室後代都只能夠居住活動在封地之中,不能從事“四民之業”。然而宋朝宗室還是比較自由的,士農工商任君選擇,宋朝宗室同樣可以考科舉、經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過有一點,那就是宋朝宗室不得領兵,即便入仕也不得身居要職。兩宋時代,除了趙汝愚這個宗室遠支之外,並沒有其他宗室子弟能夠拜相。

    從周朝遍封宗室開始,歷朝都比較重視宗室,畢竟都是親戚自然不能虧待。然而也是從周朝開始,隨著時間推移,同族情分越來越疏遠,彼此攻伐甚至滅之的例子比比皆是。

    漢朝發生“七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唐朝也有“玄武門之變”,宗室子弟手中擁有兵權實在是個非常大的隱患。無論是手足相殘的悲劇還是對於帝禁京畿的威脅,都是皇帝不願意看到的,所以禁止宗室領兵也是防患於未然。

    宋太祖“陳橋兵變”奪了後周的江山,而後也有太宗“燭影斧聲”的傳聞,兩宋時代都奉行重文抑武、弱枝強幹的主策以強化集權。外人好防範,自家人也要小心,更何況宗室大多都只是有血緣關係而已。所以兩宋時代,連樞密正使都不讓武官擔任,更何況是禁止宗親領兵呢。

  • 6 # 蕭武

    讓皇室子弟領兵,從來沒有什麼好結果,基本上都是導致兄弟鬩牆,手足相殘。

    漢朝初期的時候,還有一些項羽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存在,劉邦為了摻沙子,在這些諸侯王周圍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子侄為諸侯王,進行控制。還有一些朝廷當時無法直接有效控制的地區,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為諸侯王。

    劉邦的本意當然是認為,在這種比較混亂的時候,自己的兄弟子侄有血緣關係,是最值得信任的,要比那些還沒有血緣關係的諸侯王更可靠,有利於朝廷控制這些地區。換句話說,就是中央集權管不到的地方,用血緣關係來提高忠誠度,增強控制力。

    第一代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但是經過兩三代人,問題就開始出來了。分封的第一代宗室子弟除了血緣上比較近,還曾經有過一起生活的經歷,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相互之間也比較瞭解和信任,所以還不太容易出現叛亂。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情況就變了。首先是血緣上就遠了,以前一奶同胞的兄弟,現在只是堂兄弟了。其次是各自都是在各自的封地長大的,沒有一起生活朝夕相處形成的感情基礎,相互之間也不信任,對繼位的皇帝和諸侯王來說,那些遙遠的堂兄弟還不如自己身邊的大臣可靠。

    更重要的是第三點,經過之前的積累,朝廷已經有能力對這些地方直接進行控制,不需要透過諸侯王來控制了。而諸侯王經過之前第一代人的積累,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形成了固定的既得利益,誰都不願意輕而易舉的放棄,這就是直接的利益衝突了。

    所以,漢高祖時期,這些宗室諸侯王對朝廷來說,是需要依賴的力量。到了漢文帝時期,一開始漢文帝入朝繼位時還很怕功臣集團,就是因為有宗室諸侯在外面夾輔王室,他才能安心的在長安當皇帝。這時候的總是諸侯也還是在發揮正面作用。

    但等到漢文帝逐步把功臣集團打壓下去之後,已經完全控制了長安的局面,要考慮的就不是自己的安全問題了,而是能否把諸侯王控制的地盤也納入朝廷的直接控制範圍。但這時候朝廷的實力還達不到,所以劉濞頡抗朝廷,漢文帝也還是忍讓。

    到了漢景帝的時候,朝廷已經不存在能夠威脅到皇權的力量,就開始考慮逐步加強對地方上的控制的問題。晁錯被殺之前之所以受到漢景帝的很大信任,就是因為他一直在為景帝削藩出主意,這是景帝最想做的事。從這個角度說,七國之亂也可以說是景帝削藩逼出來的。

    七國之亂之所以能夠發生,就是因為這些宗室諸侯王在地方上是完全自主的,朝廷除了進行一些政治上的監視和控制之外,各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完全是自己說了算,政治、經濟都是自己控制的,並且有自己的軍隊,戰時還可以徵發自己國內的老百姓充軍。

    西晉是第二個讓總是諸侯王領兵的失敗例子。

    在曹操時期,獨擋方面的將領基本上都是他的宗族子弟,比如夏侯淵、曹仁,到曹丕時期主要也還是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操臨死前甚至有意讓他的兒子曹彰鎮守關中。曹操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這時候對其他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對自己的宗族子弟更加信任,讓他們獨立領兵鎮守一方。

    曹操時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世家大族已經完全不把自己和國家利益捆綁在一起了,而是有自己獨立的利益訴求,經常把家族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所以,曹操任用宗族子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到了曹丕去世之後,對自己的兄弟子侄嚴密控制,司馬懿逐步崛起,最後果然是司馬懿篡奪了曹魏的皇權。

    在高平陵之變之後,司馬懿吸取曹魏防範宗室過嚴導致皇權旁落的教訓,就開始用他的兄弟子侄掌握兵權,他的幾個兒子也都鎮守地方,握有兵權。除了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先後掌權之外,他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分別掌握兵權,比如琅琊王司馬伷,他的侄兒司馬望,在西晉建國之前,就已經在地方上掌握兵權了。

    司馬炎篡位之後,分封宗室,而且很多宗室都帶有將軍軍號,徵鎮安平都有,不一而足。這是為了防範當時的世家大族像司馬懿一樣篡奪皇權,夾輔王室,但結果是在中央出了問題,朝廷的權力鬥爭最後發展到徵召外地的宗王率兵進京解決,從而演變成了八王之亂,一直到西晉在永嘉之亂中走向滅亡。

    南朝時期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為了防止世家大族威脅皇權,各朝都分封宗室為諸侯王,領兵鎮守地方,作為朝廷的聲援。但在皇權繼承交替之際,就容易出現宗王直接率兵進攻都城,取代皇帝的情況。當然,在南朝也出現了一些朝廷混亂的時候,宗王率兵平叛,延續國祚的情況,比如侯景之亂後,梁武帝蕭衍死去,梁元帝就率兵平定了叛亂,繼位為梁元帝。

    唐朝初期也大量存在類似的情況,一些宗室王侯在地方上擁有兵權,但結果同樣是出現了骨肉相殘的情況,唐太宗時期,就出現了自己的親兒子率兵叛亂的事情。但在武則天篡奪皇權的時候,一些宗室諸侯王也能起兵反抗。一直到安史之亂後,唐玄宗還曾試圖讓他的兄弟子侄率兵鎮守地方,平定叛亂,但很快都被肅宗壓下去了。

    五代時期的情況更加糟糕,因為五代時期政治混亂,傳統的倫理綱常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的君臣關係,所以出現了大量的義子,但最後卻出現了親兒子繼位後,被幹兒子起兵奪權的情況。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是李克用的親兒子,但最後起兵反對他的是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也就是後唐明宗。

    宋朝建立之初,人心還沒穩定下來,趙匡胤對自己的親弟弟也是委以重任的,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他死後,被親弟弟奪取了帝位,他的兩個兒子反倒沒什麼好結果。宋太宗登基後,才開始改變之前厚待宗室的政策,對宗室進行嚴格的控制和防範,宗室不僅不能掌兵,而且不能擔任實際職務,也沒有封地,即便是以宗王的名義之藩,實際上也是流放,並沒有什麼實權。

    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也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為諸侯王,鎮守地方,並以護衛的名義給以一定數量的兵權,並且沿邊的秦王、晉王、燕王和寧王都有帶兵出征的經驗。結果又把之前各朝代的歷史又重演了一遍。建文帝繼位以後,試圖削藩,卻被燕王朱棣打敗。而朱棣當皇帝后,逐步廢除了宗王的兵權,把在各地的宗王變成了圈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23歲女性,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名汽車導購,需要什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