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小八戒愚論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我們的國家是古文化大國,酒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從遠古時期的人類開始,人們已經懂得用發酵的野果來釀製酒了。對於華人來說酒的地位非常高,酒逢知己千杯少。古往今來酒一直是招呼客人的必備之品,酒也代表著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酒更是一種心情,酒也釋放人的“天性”。

    中國最早的酒分為兩種,黃河以北的人基本喜歡白酒,黃河以南的黃酒為主。但是每個地方的釀造工藝都不同,所用的器皿也不相同。

    據考古學家記載華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現了用陶土可以燒製成使用的器皿,而且陶土可以製作成不同的形狀燒製,來滿足人們的需求。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在燒製器皿上也有了很大的改革,瓷器和青銅器也接踵而來。人們在釀酒之時就有了更為方便的選擇,但是南北文化天氣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為了保持酒的獨特氣味,所選用的盛酒器皿都不相同。

    其實在酒文化中就基本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基本特徵,北方人都比較豪放,喜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所以在裝酒罈子上面那也是不含糊的,為了在量上滿足,基本上都是用大的瓷缸來裝酒,這大概就是量的超越吧!但是在古代裝酒還有一種稱呼叫做“甕”。

    南方人基本就是比較含蓄,在盛酒器皿上面也是,以江南的黃酒來說,基本上盛酒的罈子也比較精緻,用的大都是兩頭很小,中間很大的罈子來裝酒,這種罈子就叫做朝天罐,又叫酒罐子。

    最後用李白的詩感慨一下人生: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2 # 雁過無痕007

    古代盛酒的器具主要有:

    1.在商代,最高階的盛酒器具是卣(you)

    但卣這個名稱是宋代人的命名和稱呼,在商代時叫什麼,現在已不得而知。青銅器的銘文中,也沒有發現有“卣”的漢字。

    2.爵

    二里頭曾發掘可能是夏代的爵,爵並不是用來喝酒的,爵是用來盛酒敬神的,《禮記.禮器》稱:"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但爵有時卻是觚(gu)、觶(zhi)的統稱,而觚、觶是飲酒的器具。常見於商代和西周

    古同“雀”,《唐韻》卽略切,音雀。

    3.斝(jia)

    也是祭神時使用的盛酒器具,也是溫酒的酒器,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4.觥gogn

    盛酒器具(也是飲酒器具),流行於商晚期、西周早期。《詩經》:“我姑酌彼兕觥”。

    唐韻:《唐韻》;古橫切,嘓平聲,《音學五書》:古本音光

    5.尊zun

    大中型盛酒器,流行於商周時期

    《唐韻》:祖昆切,音遵,又葉將鄰切,音津,又葉此緣切,音銓。

    6.彝yi

    大型盛酒器具,古代宗廟常用祭器

    地方讀音:  

    [粵 語]:pau2 《唐韻》:以脂切,音姨,《廣 韻》:防無切,音fú,

    7.罍lei

    大型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詩經》:“我姑酌彼金罍”。罍也可盛水。

    《廣韻》:魯回切,音雷

    8.盉:he

    盛酒器,或用來調和酒、水的器具,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

    《唐韻》:戸戈切,音禾。又《廣韻》胡臥切,禾去聲。

    8.卮zhi

    盛酒器具,容量4升。漢代後也轉化為類似現代筒型的杯,用著飲酒器。

    地方讀音:

    粵語:zi1 zi6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 zi1 [寶安腔] zi1

    潮州話:i5

    9.壺

    盛酒,盛水器具,所以有酒壺、壺殤、簞食壺漿、茶壺等詞語

    地方讀音:

    粵語:wu4

    另還有類似酒注子(唐代中期產生的盛酒器具,宋元流行,類似現代的酒壺)等。

    以上所列皆為皇宮貴族使用的盛酒器具,古代平民百姓只能用陶、竹木等制的甕、瓴、盆、盂、罐、壇、壺等。

    1.甕 weng:有酒甕、水甕,所以也是盛酒和水的容器。又《集韻》:於容切,音雍。

    2:缶fou:瓦器,盛酒漿,也用來汲水。也是秦樂器,張藝謀導演的奧運開幕式大型擊缶表演,場面震撼)。

    《正字通》宥韻,讀若覆

    3.壇:酒罈、醋罈。應該是個多音字,且可能不同時期有音變或不同發音,《正韻》有發“但”、和“善”音的,其他發音有“田”音和“長”音。

    《正韻》杜晏切,音但

    又《集韻》《正韻》時戰切,音繕

    又亭年切,音田。

    又葉直良切,音長

    地方讀音:

    ◎ 粵語:taan4

    ◎ 潮州話:duan5(tûaⁿ),tam5(thâm) [澄海]tang5

    4.甌ou

    甌:本義:盆盂類瓦器,甌,小盆也。——《說文》,也作茶杯、酒杯,有茶甌、酒甌。超宗既坐,飲酒數甌。——《南齊書·謝超宗傳》

    地方讀音:

    粵 語 :au1

    [閩南語 :au1

    至於觥(也作飲酒器)、觚gu、觶zhi、統稱的爵、角(jue)、耳杯(又叫羽殤shang)、盅是飲酒器,作用即現代的杯子,不是盛酒器。古時用鬥勺來舀酒稱挹(yi),舀後倒入飲酒器中叫注。另.瓴( ling)、盆、罐等主要是盛水容器,少用於盛酒,《淮南子·修務訓》夫救火者,汲水而趍之。或以甕瓴,或以盆盂。

  • 3 # 墨染畫81054630

    1, 古代裝酒用的容器 1、觥(gong):酒器,蓋作獸頭形。《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2、觥籌:酒杯和酒籌。酒籌用以計算飲酒的數量。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射者中,羿者勝,~~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3、?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狀像壺。《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維以不永怙。”《禮記•禮器》:“廟堂之上,~尊在阼。”(阼:古代東面的臺階,迎客賓處) 4、尊:古代酒器(同樽)。《管子•中匡》:“公執爵,夫人執~,觴三行管子趨出。”元稹《有酒》詩:“有酒有酒香滿尊,居寧不飲開君顏?” 5、樽:酒杯。杜甫《客至》:“盤飧市遠無兼味,~酒家貧只舊醅(pei:沒過濾的酒)。”李白詩:“金樽清酒鬥十千。” 6、觴(shang):酒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顏延之《陶徵士誄》:“念昔宴私,舉~相海。” 7、鍾:酒器。班固《東都賦》:“於是庭實千品,旨酒萬~。” 8、盅:飲酒、喝茶用的沒有把的杯子。 9、鬥:盛酒器物,也叫羹鬥,有柄。《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斗,以祈黃?(黃?:gou長壽。指老人。”《史記•項羽本紀》:“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楚辭•招魂》:“華~既陳,有瓊漿些。”《始得西山宴遊記》: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詩經•小雅•賓之初筵》:“酌彼康~,以奏爾時。” 12、白:古時罰酒用的酒杯。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者,浮以為大白。”(?:jiao把杯中酒喝乾。浮:罰) 13、角(jue):酒器。形狀像爵,上口無兩柱。《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 14、觶(zhi):一種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禮記•禮器》:“尊者舉~,卑者舉角。” 15、壺:古代一種盛糧食或酒漿的器皿。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16、杯杓(shao):飲酒用的器皿。也指飲酒。《史記•項羽本紀》:“張良人謝,曰:沛公不勝~~,不能辭。” 17、觚(gu):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長身細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論語•雍也》:“~不~,~哉!~哉!”《論衡•語增》:“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又如“一觚濁酒喜相逢”。 18、杯:現代仍然廣為使用的盛羹、水、酒、飲料等的器皿。杜甫《九日五首》詩之一:“重陽獨酌~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2, 古代用青銅器當做裝酒容器叫什麼

    尊、壺、爵、角、觥、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都是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 代表器:四羊方尊 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角,《韓詩說》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zhi),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角由盛酒器發展為飲酒器。早期的角,細腰、平底、圓足有圓孔,寬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後兩隻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個帶附飾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飲。其整體形狀與爵相似,但無柱,也無便於吸飲的流。角用於盛酒、溫酒和飲酒,同時它又是一種量器。 觥(gō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缶,一種圓身、大腹的容器,有蓋,腹部有四個環,可用於結繩提取。缶原作汲水之用,後也常用來盛酒。 豆,一種形似高足盤的盛器,有蓋,也有無蓋的,有木製的,也有青銅製的;豆本是一種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於盛酒的。 鬥,有的人認為鬥與豆通,也是一種盛酒器,不過它是一種容量比較大酒器。 斝,古書中也稱為“散”,其形狀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圓口雙柱,平底之下有三個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圓,三足中空,或呈稜形或呈圓柱形的;還有四尖足、帶蓋、呈方形而圓其四角的。斝可溫酒和飲酒,類似現在的大酒杯。 盉,是用水調酒的器具。古人舉行大典禮時,喝酒必須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摻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狀一般是大腹、斂口,前面有長流,後面有把手,有蓋,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戰國時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後來的茶壺。

    3, 古代裝熱水的容器是什麼

    尊是古代的一種容器。 尊其形制為敞口,粗頸、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精美,頗為富麗。宋以後瓷尊盛行,用於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鎮窯產品豐富,有蘋果尊、魚簍尊、石榴尊、太白尊、馬蹄尊、絡子尊、百 尊、蘿蔔尊、觀音尊、牛頭尊等等。 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見。尊與彝一樣,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朝之後開始專指一類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長頸,圓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帶“十”字孔,主要是圓體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帶肩,肩上多飾有數個圓雕獸頭;觚形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體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徵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這兩種尊器表多飾有凸起的靡稜,雕鑄著繁繩厚重的蕉葉、雲雷和獸面紋,顯得雄渾而神秘。西周時,又出現了垂腹的圓尊,形狀為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線條柔和,花紋也比較簡單,已失去了有肩的圓、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氣勢。 尊的形式 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幾類。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當與陶質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關,基本式樣如下: 大口寬折肩式,上口侈大,口徑與肩寬接近,頸較高,下部收縮,呈大喇叭狀,肩甚寬而微鼓,上飾三犧首,自肩下折為腹,呈弧形收斂作園底狀;大口圓肩式,上口侈大,口徑超過肩的直徑,肩廣,凸起豐圓,上飾三犧首,下承圈足較低;高體大口折肩式,形體近於大口圓肩式,而圈足和頸部特別高;甚高體大口式,整體造型甚高,頸高,口徑收小近於肩徑;低體大口折肩式,仍保持大喇叭口,但頸、腹及圈足都較低;低體大口寬肩方體式,頸與圈足皆不高,與器腹三段接近均衡狀。 名詞解釋 圈足 簡介 圈足,英名round foot,陶瓷器足的一種樣式。是指器物底部承製一個圓形圈來託器身。圈足大量出現 在唐代的瓶、壺、盤、碗等器具上,但不普遍,宋以後盛行,各類器皿幾乎全有圈足,很少例外。 大口 大口(dàikǒu)鎮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南部萬安山北麓,全鎮工業發展突出特色優勢,非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鎮南部沿山一帶,鋁釩土、大理石、花崗岩、石英砂、石灰石和煤炭等資源豐富。全鎮工業發展形成了耐火材料、石雕刻等優勢產業,其中高檔窯具系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莫來石系列產品暢銷日本、南韓、西歐等國際市場,大理石雕刻藝術聞名遐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方法能讓魚池長期不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