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枯榮

    好看,作為書迷,覺得已經不錯了。但還是顯得有點沉悶。

    得虧是幾個演員演技不錯撐了起來,不然估計會讓人覺得又臭又長。

    其實我更期待《惡意》改成電影會怎麼樣

  • 2 # 藍色雨滴35

    我覺得這個電影改編的還可以呀,很感人的。電影中的父親,為了女兒的前途,包庇了女兒。寧願選擇改名換姓,,過著漂泊的生活,而且剷除了威脅到女兒前途的幾個人,他的出發點是為了女兒過得好一點兒,這樣的父愛是偉大的,也是有點自私的。最後,他在橋底下澆汽油自殺,也是為了女兒。記得他曾說過,在許多種死法中,他最不想被燒死,而為了女兒,他寧願被燒死,可見他是多麼愛女兒呀。女兒為了減輕父親的痛苦,親手掐死了自己的父親,然後澆上汽油燒死父親,是萬般無奈的舉動。男主人公一直在尋找自已母親當年為何離家出走的真相,也一直在尋找和母親同居過相愛過的那個人,最後他找到了,就是那個女兒的父親。那個父親在悲劇人生是因為孩子母親的出軌,她以父親的名義借了一大筆錢,跟著小白臉跑了。父親被債主逼迫,沒辦法只好帶著女兒逃離了老家。在走投無路的境況下,父親決定跳崖,而此時女兒因為一個在核電站工作的中年男人企圖性性侵她,她出於自衛,錯手殺死了那個人,父親改變主意了,他處理了死者,然後以死者的名義生活著,工作著。他自己則製造了自殺的假象,從此消失在世人的眼中。他以各種方式和女兒聯絡著,是因為他愛著自己的女兒,想看到她不一樣的人生,可謂用心良苦。這個家庭的悲劇,起因是一個女人的出軌,是她害了他們一家人。

    男主人公加賀直到最後才瞭解到母親當初為什麼離開家,是因為她得了抑鬱症,她怕自己的病會傷害到兒子,所以她只好離家出走了。她也從來沒有打擾到兒子,一個人在異地他鄉悄悄死去。這個母親和那個父親,都是很苦命的人啊,是對自己狠的人。

    原著我沒看過,就電影而言,還有一些瑕疵,有些細節令人不能信服,但已經可以了,衝著阿部寬、松島菜菜子而來。

  • 3 # 一個傑哥呀

    《祈禱落幕時》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加賀系列偵探推理小說最終章,很遺憾沒有讀過原著,也從未看過前作劇場版,所以缺乏了共鳴或回憶殺..

    單獨品評電影至少算是合格的懸疑片,帶有濃烈的日式懷舊風格,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距離感與強烈的情感羈絆..

    東野圭吾最擅長的就是構建多個大跨度事件,透過某些細節產生細微的聯絡,並逐步抽絲剝繭浮現複雜的關係網,最終得出震懾人心的真相..

    這部影片除了推理部分,更多的則是對親情的解讀,當原生家庭遭到破壞,為了子女忍辱負重或許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影片前期比較平緩地引出角色,中途忽然加速形成碰撞,後半段由父親出場陳述來龍去脈,落幕時丟擲母親的出走原因完成會心一擊..

    導演的剪輯和鏡頭用得爐火純青,阿部寬與松島菜菜子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劍道館初遇的視角切換堪稱神來之筆,結尾處博美的恨意釋放令人不禁膽寒..

  • 4 # 妮妮籽

    《祈禱落幕時》

    一經出世便席捲日本電影市場,並蟬聯多周本土票房冠軍。

    1、影片《祈禱落幕時》是個曲折的懸疑故事,整個故事跨度達34年。34年是什麼概念,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可以長到而立之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可沉澱多深的情感與仇恨。那是恭一郎對突然離家出走的母親一直以來的渴望與思念,還有不解與怨恨,所以他拼命想要找到母親(百合子)離家之後認識的知心男人綿部先生,想從他那裡瞭解一些母親情況,以及母親對他這個兒子到底是怎麼想的。

    2、電影處理得非常好,開頭便是百合子的鏡頭,以旁白交待了她離家後的18年是如何以陪酒女為生,一個人孤單的生活在一海邊小鎮,直至突發心臟病死去,孤獨一人死在狹窄的屋子裡。唯一親近的男人無法來悼念她,卻託人找來了她18年未見的兒子恭一郎來處理後事。恭一郎表現得非常剋制,聽著母親的老闆娘在一旁的淒涼述說,跪在母親睡過的地鋪邊上,伸手輕輕撫摸著被褥,彷彿拂著母親曾留下的體溫,那般深情與無奈。恭一郎表示想見到綿部先生,感謝他在母親的餘生裡曾溫暖的陪伴過她,但是接下來的又一個16年裡,他一無所獲,未找到綿部先生。

    3、我以為故事將以尋找綿部先生為主線了,哪曉得,16年後發生在東京的一起兇殺案立刻將我的視線引開了,我的興趣點立刻服帖在了懸疑故事的本質上去了,隨著探案的深入,另一個更為沉重的故事揭露出來了,它比恭一郎的母子分離更為殘酷,幾乎可以用苦難二字來形容這樣的命運突變。

    4、電影的後半部,真相慢慢浮上來時,於是我敏感的意識到死者押穀道子為什麼會死,而兇手很可能是誰了。我被一種強大的發自心靈深處的力量所拉扯擠壓,那是人性中的偉大情愫,母與子,父與女,甘願犧牲自己的人生甚至性命,而要保護與成全孩子的人生的無私無畏的父母天性。可是電影裡也有與之相反的父母,惡劣至極的自私行為,形成極鮮明的對比,也正是這樣的惡行成為了整個兇案的起因,也成為了案中人的命運惡變。

  • 5 # 嘴嘴有料

    祈禱落寞時》是東野圭吾“新參者”加賀恭一郎偵探系列改編電影的第四部,也是本系列的終極篇,同時也是案情最錯綜、感情最複雜的一部,而一直揹負著喪母之痛的加賀恭一郎的身世之謎,也像剝洋蔥一般被一層層展露。

    總的來說,影片的前半段比較失態。比起張馳有度的小說中的前半段劇情,影片的前半段非常匆忙,遠景跳接遠景,甚至有大片的文字直接打在畫面上——這可是《小時代》都不屑於用的敘事手法。此外,前半段劇情裡寬叔飾演的加賀也似乎沒有了過去幾部劇場版裡那樣從容而敏銳的氣質,在日本橋頭抓著淳平小天使大聲質問的景象讓我一瞬間懷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東京中央銀行的會議室。劇情中段,加賀一個人在搜查本部裡大段獨白的橋段也讓我不由得生出了一種“這是在搞咩啊“的感覺。

    直到我突然意識到,這個案子的核心並不是兩宗離奇的死亡,而是關於加賀自己二十幾年來的一個巨大的心結,關於他摯愛的母親。這個心結過往僅僅散見於他自己輕描淡寫的回憶,和他與他父親那生硬的關係與詭異的約定當中。在此之前我們似乎很少見到加賀失態,《紅手指》裡最後面對熊孩子的時候算一個(僅限於原作,劇場版裡把那段刪了),《沉睡的森林》最後抱著因為已經完全失聰而精神崩潰的石原灑脫咪算一個(從原作來看加賀在全系列裡唯一真正喜歡過的人應該就是十元演的淺岡未緒,雖然後來十元走出了失聰的陰影,成為了全日本的美妝女神並甚至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宗教界人士……),但也就僅此而已了。對於他自己的事情,他確實一點都不坦承,無論是對錶弟,還是對照顧自己父親到最後一刻的護士金森登紀子。少年時母親出走,再見時已陰陽兩隔,這樣的經歷不可謂不沉重。但哪怕是在核心劇情就關乎母子之情的《新參者》裡,加賀也依然雲淡風輕,乃至讓人覺得也許他真的就已經不再在乎那幾乎沒在他的成長經歷裡出現過的母親了。

    不過,「人は噓をつく」,人總在說謊。終於,在《祈禱落幕時》裡,我們見到了加賀真正壓抑著的澎湃的情感。也見到了他那頑石一般的父親內心裡最柔軟的角落,無論是他覺得愧對的妻子,還是他恐怕也早就想要在情感上給予補償的兒子。加賀系列花了十部作品的篇幅遍歷人情冷暖,最終還是著落到了主角自己的身上。如加賀所說,“我是不是忘了‘我’?”這輪迴如此富有美感,一如電影中淺居父女最後見面的日本橋——天下道路之原點,即天下游子之歸處。

  • 6 # 電影鯊

    《祈禱落幕時》是個很“東野圭吾”的故事,它具備所有東野圭吾故事裡的核心要素:

    一個甘願自我犧牲的“X”;

    幾樁兇殘暴虐的命案;

    外加一個隱藏在理性推理背後的感性核心。

    家庭主婦田島百合子患有嚴重抑鬱症,“喪夫式育子”模式中生存的她,害怕有一日自己病中的極端舉動會傷害到日夜相伴的兒子加賀恭一郎(阿部寬飾),於是決定告別家庭,隱居求活,留自己一人與病魔搏鬥。

    誰想平行空間中,一個叫淺居中雄的單親父親,為賜予女兒淺居博美(松島菜菜子飾)安定的新生活,他也是將黑暗的過往全部揹負到自己一人身上,去自生自滅:

    先是為跑路躲債偽裝自殺;

    然後流亡途中,女兒誤殺了強姦犯,為女兒毀屍滅滅跡;

    女兒不值得依靠的男友無意間發現了父女二人的秘密,於是不得已殺死了他;

    女兒愛嚼舌根的老同學發現了父女之間的約定,情急之下,把她也殺死了。

    最後,身世觀念都無比吻合的加賀恭一郎的母親和淺居博美的父親還機緣巧合地成為伴侶,兩人的交往細節為案件偵破提供了不少重要線索。

    影片中,從刑警加賀恭一郎生命垂危的父親口中曾說出這樣的話:“一想到能夠在九泉之下看著孩子今後的人生,就感到無比開心。因此,即使失去了肉體也無妨。如果是為了孩子,父母親會不惜抹滅自己的存在。”這句話不僅概括了影片中加賀恭一郎母親與淺居博美父親,這對父母為保全各自子女,所做出的隱姓埋名、苟活於世的選擇。並且在我看來,這句話其實也就是這部親情電影所想表達的主旨。

    《祈禱落幕前》故事節奏緊湊、演員演技精彩、電影剪輯也相當乾淨,幾乎沒一個畫面是多餘的。但是,就《祈禱落幕前》這個故事所立足的倫理觀,我卻不太贊同。加賀恭一郎的母親和淺居博美的父親,說是盡心竭力地為子女付出,把自己的生命視若螻蟻,但一旦如此這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被載入到加賀恭一郎和淺居博美年輕的靈魂上,你覺得加賀恭一郎和淺居博美,還能坦然自若地幸福生活下去嗎?倒不如說加賀恭一郎、淺居博美這倆人,從今往後都只能滿懷負疚地苟活才對吧。

    我倒是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她從來不表現得對兒子有多關懷,兒子從小到大的遇到的事情,也多靠自己去解決。等到兒子畢業了,到東京工作。忽然有天接到母親的電話說要來東京見朋友,順便看望他。當他接下母親手裡的家鄉特產,兒子忽然意識到,母親從來不曾出遠門,在東京怎麼會有朋友?明明專程來看我的,為什麼又要做出副不是為你而來的樣子?後來,再回憶小時候的過往經歷時,兒子才愕然發現,原來母親在每件事情上都對自己隔著距離觀察,只是從不強加自己的觀點給他,也很少干涉他的決定。這樣子似乎生活得相當自我、並沒把全部注意力留給孩子的媽媽,卻使得兒子總能在人生旅途中,保持一個負重少、牽掛少、羈絆也少的輕鬆狀態。

    我覺得對比東野圭吾帶有明顯亞洲主流倫理道德觀的小說劇情,這位母親才是真正智慧的母親,這樣隱忍的關愛才是真正考慮長遠的關愛吧。

    但話說《祈禱落幕時》的倫理觀我不能贊同,影片中,由外力和意外所促成的親子距離:

    相聚團圓時間短暫;

    因外力干擾而不得不分開;

    因時間緊迫來不及享受天倫之樂。

    我倒覺得倒是個挺適合的親子距離,我指的這層距離是,智慧的父母,不僅懂得在子女未成年時應盡職盡責地傳授他正確的生活態度,完成陪伴。更會懂得如何在子女開始自己的人生後,抽身離開,減少干擾,各自去過自己的生活。

    我甚至一度認為,加賀恭一郎的母親和淺居博美的父親之所以被孩子們感恩和懷念,不是因為他們的付出與犧牲有多大,反而是迫於形勢無奈,他們和孩子的親子空間不得不被壓縮,相處時間不得不被縮減,兩代人間的距離感被外力無意間地拉大,這才使得大家無捆綁無拘束的生活狀態得以實現,才會讓(“無力”關注子女日常、“沒時間”陪伴子女成長)的他們更加被記住和惦念。是外力的干擾讓原本太擅長給子女施“愛”(壓)的他們不得不變成我剛才提到的隱忍的智慧母親。

    看完電影《祈禱落幕時》,還讓我聯想起4月17日,一則上海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從盧浦大橋跳橋自殺的社會新聞。這個悲劇的社會事件曾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而對於此事的態度,責怪母親對孩子管教過嚴的網友和責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的網友差不多一半一半。如果說,母子二人都得在這樁慘劇中負起責任,那我們不得不展開思考:父母和孩子,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更和平、更平等的相處模式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們今天聊的這部日本電影《祈禱落幕時》剛好可以找到,那就是面對你即將成年的子女,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和決定,不能擺出傳統父母高高在上的權威感,再繼續從自己的角度去給他們施壓、訓斥和下命令。在距離上,父母要智慧地預留給子女足夠多的自我空間(電影裡的父母是被迫的,而現實生活中的父母卻有必要主動做到這點)。在思想上,如果你已經在他未成年時,給過足夠多的陪伴和足夠正確的教導,又何必顧慮許多,信任他,讓他按照自己的方法處理問題才是明智的,不是嗎。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反潛那麼厲害,為什麼美國還敢把潛艇造到10000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