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公益人淵之魚

    在國家倡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傳統文化及在中國沉澱了幾千年的國學文化恍惚一夜之間興起。走在大街上,看到琳琅滿目的各式各樣的國學教育品牌,就可想而知。當然也不排除各個學校以校本課程或者其他形式,把中國傳統文化放到了教學裡面。

    首先:我個人認為,把中國傳統文化引入學校,對孩子實施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自辛亥革命以來,因這樣那樣的歷史原因,導致了我們本民族文化在傳承上的缺失。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裡邊,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對於大學二年級的孩子,你問他正月十五是哪天他很清楚,但是你在問他元宵節是哪一天,他居然磨稜兩可。這樣寫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是這真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情況。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就算是24節氣,我相信也有很多孩子不能夠準確回答了吧,就不用說這24節氣為什麼有?24節氣設立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24節氣背後的故事和背景優勢是什麼?我相信他們更會不清楚。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傳承,已經不單單是一個表象問題,而是應該把它拿到工作當中的重中之重來做。當然,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非常的多,比如建築,美食、服飾、音樂、民俗、節日、醫學、曆法、武術、書法、美學等等。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繁多,紛繁複雜,當前學校引入課程所用的那一本小冊子,是不足以覆蓋其全面的,所以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我認為應該從立意上去把準方向。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目光迴歸到我們所服務的群體身上-也就是當前的青少年。每個人都知道,培養一個孩子的過程是極其艱苦和辛勞的。按照中國老百姓傳統的認知,想把孩子培養出來,無非要達到兩個標準,第一要成人,第二要成才。但是在實際的情況當中很多家庭對於孩子的標準好像是很明確的,但是對於其成人的標準好像是很模糊的。而事實上,大家好像都知道,在人的一生當中,成人往往比成才更重要,因為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思想的強大,而並非技能的強大。一個被擊垮的人是思想被擊垮,而不是技能被擊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通常父母和老師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往往會說,你要孝順老人,但是我想反問一句,做到什麼樣的情況才能夠叫做孝順老人?換句話說,孝順老人究竟有哪些工作要做?應不應該被量化,可不可以被檢測?假如說,我說每天孩子都能夠為自己的父母洗腳,是為孝順;每天孩子出門的時候,能給父母道別是孝順;每天孩子回家的時候能夠和父母道安是孝順。以此類推,這樣的內容是完全可以透過他的實際行為進行量化的。而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在青少年階段,無非就是我們培養他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如果不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價值認知當中,賦予合適的訓練,那麼去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就失去了意義。

    第三: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也曾經碰到這樣的問題。現在小學都要求要開設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裡邊,小學的老師真的能夠把中國傳統文化教好嗎?我說這樣的話,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因為我曾親身經歷過小學,在傳統文化的老師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近乎一無所知。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不是單單的學醫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不是單單的學與不學,而是在傳承上出了問題。要想把這個課程引入學校,首先就應該重視師資力量,首先要保證能夠把這個課上好的老師才能夠保證這個老師能夠教出好的孩子,只有如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開設才有意義,才會讓每一箇中國的孩子體會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他建立民族自豪感,讓他對自己是一個華人感到自信、自強。

  • 2 # 晨之微風44

    傳統文化涉及面很廣,所以進校園可有多種方式:1.與現有科目結合。比如古典精美詩詞文,可以增大教材佔有率,在校園內開展像誦讀、詩詞大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古典戲曲、樂器可以與音樂課結合;中國畫、書法可以和美術課結合。2.輸送更多專業教師進入校園,提升傳統文化課程的質量與效果。3.把傳統文化的學習掌握一定程度上與考試考評結合。4,各級宣傳媒體多策劃類似詩詞大會,成語大會之類節目,在社會上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

  • 3 # 1230不妄語

    2017年1月份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也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但是社會上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存在著“庸俗化、商業化、形式化、娛樂化”的現象,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由於學習成績決定一切,也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情況。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第一要抓好老師的培養。第二要建設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第三,要編印一些適應青少年特點的傳統文化讀物。印象中,好像蔡志忠曾出過一些傳統文化方面的漫畫。

  • 4 # 努力的小呆子

    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柱,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和再發展必須從下一代抓起,必須從紮好根溯好源,現階段,全國各地都在推行傳統文化進校園,不敢說建議,只能將好的做法和亮點與大家交流。

    傳統文化進校園,方式方法極為重要

    傳統文化進校園,面對的物件大多數是青少年,由於其處在年齡、認知的發展階段,對於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並不能向成年人一樣快速接受,所以對於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可以採用名家進校園、現場講座、播放動畫影視作品等輕鬆愉快的方式,還可以透過發放傳統文化宣傳讀物,例如《三字經》、《論語》、《弟子規》等,教育引導青少年透過通俗易懂,寓教於樂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

    舉辦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在青少年心裡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舉辦傳統文化相關主題活動,可以進一步拉近傳統文化與現代快節奏生活方式之間的距離,可以透過舉辦“孝老愛親之星”、“公德模範之星”等評比活動,調動青少年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和傳統文化學者、教育家共同參與,因為學校畢竟只是教育的一個主體,更多的還是應該依靠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家長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多措並舉才能更好的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結果落地。

    傳統文化進校園,老師的作用很關鍵

    傳統文化進校園,可以說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各個階段的教師喜歡傳統文化、鑽研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同時能夠推陳出新,運用現代教學方法,真正具備傳統文化素養和紮實的理論功底,這樣才能確保傳統文化進校園真正切合實際。

    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推進傳統文化示範校園建設

    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成果好不好,取決於校園傳統文化建設強不強,要突出校園在傳統文化進校園中的主體地位,解決好如何讓校園成為傳統文化教育樂園的問題。全國各地都在推行京劇、書法、傳統舞蹈進校園的方式,而且效果都還不錯,也是值得大力弘揚的做法。只有校園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濃了,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高了,傳統文化進校園才是真正做實了。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富強的根基,文化自信必須從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民族復興、國家興旺的根基,傳統文化進校園,是讓青少年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找到方向,凝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不竭力量!

  • 5 # 相依2018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優秀傳統的文化值得我們傳承。我推薦我們山西的晉商文化。

    山西有五千年的歷史,黃河長久的奔流不息。在山西這塊沃土上孕育了晉商商人,他們在明清時期“走西口”,歷經“酷暑”、“嚴寒”。單薄的脊背上走出了一條令世人舉目的“萬里茶路”。交通尚不發達,貿易尚不流通。1.3萬公里的的路程堪稱奇蹟。

    “稱雄華夏五百年”的山西商人有其特有的經商準則。“義信利”是大家熟知的。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喬家創始人喬貴發累積了財富,開設了“廣盛公”。在那個年代便有了“期貨”一說。春天就定下秋天的收購糧食的價格,某種意義上是“豪賭”,在前幾次賺的利潤很是豐厚。有一年秋天糧食價格很是便宜,但是老東家“喬貴發”依舊按照春天的價格進行結賬。損失幾乎是毀滅性的、傾家蕩產式的,差點破產。後來經過慢慢的恢復才走出困境,故而把“廣盛公”改為“復盛公”,再次興旺發達起來。

    “誠信”一詞晉商商人貫穿的很是徹底。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莊園等大家族的“掌舵者”正是因為這立足於世。

    “做事先學做人”、“勤勞致富”、“吃苦耐勞”等,用生動的例子來傳達更為形象,晉商文化這本厚厚的底蘊,更適合走進校園,廣泛傳承。

  • 6 # 樂活光陰

    我的精簡建議:

    十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在共識與良知之間參與先進文化建設》的獲獎論文,我在“建言篇”提出設立“修身課”的建議,就是響應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具體建議!

    1.建議政治、綜合課合併為國學修身實踐課

    現在除了名目繁多的純知識類科目外,也有許多名存實亡的綜合類小科目,設想的很好但架不住現在的應試壓力,難以充分的落實。現在的教育狀況,大家都覺得有問題卻實無良策。不如恢復過去的“修身課”,促進學生身心靈的成長,把國學探討實踐納入,以期改善教育生態亂象。讓教育充滿“靈性”!

    2.必須體現“現代性”,不是簡單的“復古”

    3.國學普及是一個系統工程

    記得古代有類似“國子監”的精英育才機構,國家可以自上而下的批准一些夠標準的國學班,統一指標,嚴格把控,相信可以在全國慢慢推行起來!

    樂活一家之言,不喜權當沒說!共勉!

  • 7 # 國病

    傳統文化進校園是好事,只是首先得搞清楚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我認為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漢語、漢字以及傳統審美的優秀部分。

    漢語漢字別看都在學,但其實我們設計的已經很偏廢了。語文已經淪為部分近現代作家的作家語言,既沒有把經典文言文作為第一重點,也沒有教授口語裡古漢語詞彙。口語與語文教育脫節嚴重,漢語精煉書面語的掌握更是出現嚴重斷層。組詞造句能力嚴重下降,行文變得很俗氣和粗鄙,甚至識字率這麼高的情況下,書面行文能力還不如民國時期傳統私塾的語文教育效果,現在的語文教育一半都是弄無聊的東西,什麼中心思想、筆畫順序、語法、把子句被字句因為所以雖然但是,完全就是不懂漢語的神經病,口語裡有的語法根本不需要這麼教,都懂。應該教書面行文尤其文言行文模式。傳統進校園首先就是應該全面徹底改革語文教育。

    第二是必須禁止校園建築全面西化,尤其裝飾風格不能西方化。裝飾風格就是傳統審美的核心之一。你連鐵柵欄都是西式風格裝飾,還談什麼傳統。根本看不到,就沒有感受和體會。裝飾、紋飾這件事並不存在誰的先進誰的落後,只存在是不是自己的符號、圖形、色彩、風格。這些年中國建築被那些媚洋的房地產婊子弄得烏煙瘴氣。風格西式又不倫不類,大街上弄些外華人雕像莫名其妙。傳統要進校園首先就是把傳統風格紋飾裝飾藝術帶入校園。

    第三、傳統禮儀之下的儀式感。中國是禮儀之邦,然而現在見面打招呼,就是一個喂字。起碼的禮儀丟失太嚴重。那些雅緻的禮貌用語更是不掌握了。大陸人去臺灣常常被認為不禮貌,並不是真的冒犯,而是我們丟了禮貌用語,人家還保留,所以聽起來感覺很沒有禮貌。我們是喂,老闆,怎麼賣。人家習慣了禮貌詞彙,就聽著很不舒服。

    第四、傳統服飾、傳統歌舞,不說必須,起碼得有一些吧,比如你已經有各種少數民族歌舞和服飾了,是不是增加點漢族自己的元素,弄一半天自己的從來沒接觸過。多荒唐的事。因為這還是涉及審美風格的,你只有吸取了自己根文化的審美,才能更好理解世界。

  • 8 # 芙蓉閣

    第一,搞準文化的定位。第二,搞定傳統文化的定位。這兩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第三,從描述看,從詩詞著眼行。第四,在進校園前,無論傳統文化、文化、國學、等等儘量少帶私貨。第五,大環境下,放眼天下,立足國情民意,具體環狀;莫盲目!舉幾個例子: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少。這一段,即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更有人文觀懷;當然也少不了蒼涼、悲憂!其一。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段,不光景色生動,更有思、想、觀察、身臨其境,要切身體受。還有正能量。三,道可道非常道,也可:①,道可道,非常道;②道可,道非,常道;③道,可,道非,常道;等。總歸於道,於當下,想匹配幹匹配看再升級再來!十年樹木,求幹。百年樹人,求才。給根足夠的杆,可以月球為支點,來撬動地球!且如此吧!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童臉黃,是缺營養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