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理指導生活

    李白,這座中國詩歌的高峰,作為盛唐這個時代的象徵,不僅因為他的詩歌豪放飄逸,更是因為他那種風流傲岸的性格,“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的姿態。自古以來,人們就津津樂道於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磨,李白醉書退蠻夷的情境中,只有這種氣度,才配得上“詩仙”這個稱呼。

    可是,這樣的故事,顯然太富於傳奇,讓人不禁懷疑它的真實性。翻閱《新唐書·高力士傳》,裡面對高力士的記載是“肅宗在東宮,兄事力士,他王、公主呼為翁”,而唐玄宗本人則“或不名而呼將軍”。對這樣一個太子稱兄、王子公主稱翁(大一輩),而皇帝又不直呼其名的顯赫人物,初到長安的李白,怎麼會在大庭廣眾之下當眾羞辱他呢?如此的做法,只會顯得李白這個人情商太低,甚至根本不會與人交往了。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_圖

    再查考楊貴妃的事蹟,問題就更明顯了,楊玉環初為壽王李瑁的妃子,後來被唐玄宗看上,先讓她出家做道士,然後,在天寶四載(公元745年)由道士還俗,並被冊封為貴妃。而李白,則在天寶三載,已經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了!所以,楊貴妃研磨的事,根本就無從談起,可見這樣的故事,是多麼不可信了。

    但是,在權威的正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新唐書·李白傳》裡面說:

    “(李)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

    這段記載中,把高力士脫靴一筆帶過,而摘詩以激楊貴妃,也說的含混不清,似乎比民間傳說的故事要可信的多,加之這樣一段記載,出自北宋官方編修的《新唐書》,具有很大的權威性,因為,歷代文人先入為主地就把它當成了真實的歷史。可是,前面已經提到,“貴妃”是在李白離開長安之後才封的,所以這段記載,顯然是有問題的。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_圖

    那麼,這樣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翻閱唐代的各種筆記,最早記載“高力士脫靴”這個故事的,是中唐時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作為一部筆記小說集,它本身的真實性,就是值得懷疑的,但是,後世的文人墨客,甚至編修史書計程車大夫,從《酉陽雜俎》引用、敘述“高力士脫靴”故事的時候,又只摘錄其中的一部分,這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酉陽雜俎》裡的原文是這麼說的:

    “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遍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履。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

    這段話,把李白的器宇軒昂描寫得淋漓盡致,連大唐天子玄宗皇帝,都為之傾倒。就是這段話,也讓歷代文人墨客,欣羨不已,反覆引用,說李白風流傲岸、平交王侯。可是,段成式卻像現在很多的小說、文章一樣,在最後加上了一段“神補刀”,一下子給這個故事賦予了一個戲劇性的結局:“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鬧了半天,這脫靴的壯舉,被玄宗皇帝一句“神補刀”潑了一盆冷水。任誰看了這最後一句,都不會再爭相傳頌李白這風流傲岸的舉措了。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_圖

    再翻閱晚唐時人李濬所寫的《松窗雜錄》,“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詞,力士戲曰:‘始謂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驚問:‘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太真頗深然之。上嘗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兩相比較之下,《松窗雜錄》與《新唐書·李白傳》的記載,在情節上幾乎一模一樣,實在讓人訝異。而在最早的《酉陽雜俎》的記載中,並沒有提到楊貴妃的事,只是單純的李白與高力士之間的矛盾。

    清代天津楊柳青戴廉增畫店三裁《醉寫番表》_圖

    於是,事情很明顯了,起初,可能是《酉陽雜俎》的作者段成式聽到了來自於民間或是某些文人的傳言,記錄了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故事。而《酉陽雜俎》的敘述中,顯然李白並不是完人,而是頗有點憤青意味的文人。

    然而,這個故事越傳越廣,逐漸加入了更多的東西,在《松窗雜錄》中,楊貴妃已經成了故事的主角之一。這個敘述,被《新唐書》這樣的正史接納,並幾乎原封不動地轉錄其中。再後來,近世的民間傳說中,更是加入了李白醉書退蠻夷的情節。這樣的歷程實在讓人咋舌。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_圖

    顧頡剛先生曾有“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論斷,對於那些傳說、故事,往往是時代越往後,故事情節越豐富、人物越飽滿。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樣的故事,正符合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說是隨著時間的推後,一層一層地累積起來的一個故事。歷史的真相,可能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

    不過,作為一個人們熱愛的大詩人,那種風流傲岸的性格、狂放不羈的做派,人們把一些故事與“詩仙聯絡在一起,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人們的心裡而心裡的“詩仙”,卻應該是另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存在吧。

  • 2 # 我好你好全都好

    唐玄宗每天在楊貴妃的陪伴下,飲酒作樂,不理政事。他們一邊品嚐著美酒佳餚,一邊聽著樂師們演奏樂曲、歌妓們演唱歌詩。時間長了,他們就覺得膩了,於是想編些新曲新詞來聽。

    這一天,唐玄宗叫樂工寫了一首新曲,需要填上歌詞,才可演奏演唱。他想起了剛進翰林院不久的李白,就命太監去召李白進宮。太監得令去請,可是在翰林院、李白家都不見他的蹤影。有人告訴太監說,李白上街喝酒去了。

    太監十分著急,忙上大街上去找。他們找遍了長安城,才在一家酒店找到了他。只見李白鼾聲大作,伏在桌上睡著了。太監們使勁搖著李白的肩膀,大聲吆喝:“快醒醒,皇上要見你。”李白睡意矇矓,站起身,揉揉眼睛,奇怪地看了看,又坐下睡著了。太監們見李白這個樣子,不由分說,便七手八腳地把李白抬進轎子,一路小跑,送到宮裡。

    進了宮,抬下轎來,李白仍是東倒西歪,身子根本不聽使喚,連向皇上必行的朝拜禮也沒法做。太監們見他醉得實在厲害,就端來一盆涼水,灑在李白臉上。李白這才慢慢清醒過來。唐玄宗是個愛才的人,又想聽李白寫的歌詞,心裡雖有些不痛快,也不便責怪什麼,就命太監備好筆硯,叫李白馬上把歌詞寫出來。

    李白席地坐下,提起毛筆,忽然覺得靴子套在腳上很不舒服,他斜眼看去,只見宦官頭子高力士卑躬屈膝地站在一邊,就把腳往他跟前一伸,說:“把靴子給我脫掉!”

    這個高力士善於鑽營奉承,很得唐玄宗寵信,因此平日裡打著皇上的旗號,在宮廷裡耀武揚威,恣意橫行。李白哪裡看得慣這樣的卑鄙小人,早就想找個機會治治他。高力士見李白一個小小的翰林官,居然命自己為他脫靴,心裡又氣又惱。可唐玄宗在一旁等著李白寫歌詞,他哪裡敢發作呢,只好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跪下來給李白脫掉靴子,口裡一邊自我解嘲地說:“酒醉成這樣,真沒辦法。”

    李白脫了靴,就揮筆寫起來,根本不理睬高力士的自言自語。一陣筆走龍蛇,不大一會兒工夫,三首《清平調》歌詞就寫好了。唐玄宗拿過詞稿,吟讀起來,那雋秀的詞句、鮮明的節奏,使得唐玄宗龍心大悅,即命樂工依曲演唱。

  • 3 # 農民剛大叔創新創業記

    實事沒有這麼回事,主要是想提高李白的地位。為什麼這麼說呢?高力士是唐么宗的親信,當著唐玄宗的面,李白是不敢讓高力士脫鞋的!

  • 4 # 劉會賓

    李白讓高力士脫靴子這個故事民間傳說是因李白與高力士合著二人為楊貴妃"爭風吃醋″引起的,聽俺鄉野粗人慢慢道來。

    李白燒了八輩子高香有幸被前世救了的狐狸精託夢給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一夫人楊貴妃,說是外地有一詩人酒仙姓李名白的傢伙近來要到長安遊山玩水,如若把他找來助興,一定皇宮更金壁輝煌,妙不可言。

    唐玄宗平日也喜舞文弄墨,假裝斯文,怎耐朝野上下都是一群所謂的文人墨客,碌碌無為,詩作平平,怎顯得歌舞昇平?老李是那個叫頭疼。

    他也久聞李白寫詩有一手,不是一般的,簡直是二般的能量,又是一家子,聽小楊一說此人,正中下懷,連忙讓手下人找了三天三夜才覓得李白的下落。

    李白進得宮殿,當時就和楊貴妃對上眼了,二人眉目傳情。那宦官高力士看得真切,當時心裡就犯了嘀咕:皇上這是要引狼入室也,豈不是壞了朝綱,又戴了綠帽子不成?!再說我也對楊玉環有那個意思,生意好做,夥計難擱啊!這如何是好?

    此時唐玄宗上得殿來,老遠就喊:家門兒,有緣千里來相會啊!李白這時才感覺到了剛才的失態,連忙說:時也,運也,命也,該當,該當。

    唐玄宗到了晚上,大擺宴席在後花園為李白接風洗塵。

    此時正值季春三月伯春四月交接,牡丹花盛開,花園裡明燈蠟燭,大家盡興大口吃肉,大碗飲酒。

    楊貴妃對老公老李說道:此乃良辰美景,不仿賞花飲酒作詩三不誤如何?

    唐玄宗捋著山羊鬍點點皇頭:此話正中吾意。

    高力士一聽,為了搶頭功,顯得自己也是個能人文化人不失顏面,看著綻開的牡丹花,即興脫口而出: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唐玄宗一聽:呸!這也算是詩嗎?簡直是狗屁不通,上一邊涼快去。

    楊貴妃用腳輕輕踩了一下李白的靴子,給他遞個眼色,意思是說,該你上場了,露臉的時候到了,別讓我失望啊!以後我會有好果子給你啃的。

    這一幕被有心的高力士看在眼裡,那個氣啊!小李子,敢佔皇帝的便宜,膽子也太大了吧!等著瞧一一因為他早已暗戀著楊貴妃,只是因礙著皇帝的臉面只能意淫,不敢輕易放肆。今後你姓李的要搶我的生意?哼!

    高力士灰溜溜地站在一旁,用眼睛狠狠地盯著李白看:知道你要詩為媒,沒安好心眼,不是個什麼好鳥來著。

    李白也不憨,早就意識到高力士給自己槓上了,他要趁此機會教訓收拾他一下。

    李白主意已定,計上心來。

    他清清嗓門,緩緩吟誦道:"借問漢宮誰得似"一一,下一句還沒說完,周圍就是一片叫好聲,歡聲雷動。

    唐玄宗頻頻點頭:好詩好詩,還有呢?

    李白頓了頓說:皇上,鄙人遠道而來,這腳走得有點痛了,可以把這兩隻靴子脫了嗎?

    唐玄宗說:靴子憋著,好詩也說不出來了,理解理解。

    李白向高力士招招手:還是你來幫我脫了吧!

    高力士當然十萬個不願意,委屈地看了一眼皇上。

    唐玄宗說:這有什麼不行。

    高力士忍氣吞聲真曲尊彎下腰來,替李白脫去了靴子,心裡罵著權當給我小兒脫哩!但最後也不忘狠狠擰了李白的腳一把。

    李白微微一笑,接著下一句唱到:"可憐飛燕倚新妝″。

    話剛落地,園子裡一片叫好聲:好啊!妙啊!絕啊!高啊!

    這就是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真正由來。

    後來,高力士用無中生有,挑撥離間之計,終於趕李白離開了楊貴妃,這是後話。

    李白最後哭著走的,臨走時說:還是胳膊扭不過大腿啊!姓高的,我服了你。

    哈哈哈哈。

  • 5 # 凝超

    謝邀。“力士脫靴”這個典故見於唐末各種野史小說以及詩歌中,其中《松窗雜錄》和《酉陽雜俎》中的的記載最為詳實和誇張。故事的大致梗概:開元中,唐玄宗攜楊貴妃賞牡丹花開,下令請來翰林供奉李白,命李白做《清平調》三章誇讚楊玉環的美貌,李白趁勢伸腳讓高力士幫他脫靴,以挫其貴氣傲氣豪氣。高力士為避免破壞環境歡樂氣氛,引發皇帝伉儷不悅,忍辱負重幫其脫靴完畢。不過由此對李白懷恨在心,以後總找機會在楊玉環那裡說李白的壞話,最終導致李白沒有被朝廷重用。這個典故,其實是經不起考證的:開元年間是自713年至741年共29年。開元中,可大致劃為724年至730年之間。楊玉環進宮最早應在開元26年,即738年,因為玄宗寵妃武惠妃是在737年12月去世的,從而導致唐玄宗將其漂亮兒媳壽王妃楊玉環召進宮中。740年唐玄宗下旨讓楊玉環出家當道士為太后祈福,745年唐玄宗將楊玉環冊封為貴妃。而李白初見唐玄宗是742年,任翰林供奉,744年李白離開長安。這是故事發生時間的第一個不吻合。再一個就是李白與高力士兩人之間的真實關係。高力士位高權重,身為正三品官員,深得唐玄宗信任,高力士的話語權份量很重,李白追求仕途苦無門路,巴結高力士尚且來不及,怎麼可能公開羞辱他?高力士和李白都死於762年,過了不到100年,“力士脫靴”的故事就已經基本成型了。這個不是真事兒的典故,藉由李白、高力士、唐玄宗、楊貴妃這四個人的聲望,以訛傳訛千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麻煩推薦一款7.5W以內能提走的較省油的家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