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想照亮天空
-
2 # 諾與兮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許多優美的詩詞,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悟。
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首詩就是《十畝之間 》(詩經.魏風)。
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洩洩兮,行與子逝兮。
大意:十畝田間是桑園,採桑人兒真悠閒。走吧,與你把家還! 十畝田外是桑林,採桑人兒笑盈盈。走啊,與你攜手行!
《十畝之間》是田園詩的鼻祖,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同一種心境。
《十畝之間》這首詩表現了華人自古就有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
-
3 # 簡江的奇妙冒險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小的時候只會搖頭晃腦地背,完全體會不到詩的妙處。後來長大了,在一個和煦的春日裡難得地睡了一個自然醒,還沒開啟窗子就先聽見啁啾鳥叫,拉開窗簾的時候風都是香的,裹著樓下的桃花瓣吹上來,很有春天的感覺。
當時想到的就是啟蒙時背誦的這首古詩,真可惜過了這麼久才體會到它的美,又慶幸自己沒錯過這樣的美,詩人真的太會發現生活裡的美了。
-
4 # 李沫霖
分析幾首我最喜歡的詩詞吧。
愛情:
1.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
(第一首說的是牛郎織女,其實就是我理想中的愛情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第二首說的是暗戀,最妙的是山啊木啊枝葉啊我和你啊,現在看起來很含蓄,但當時能吟唱這句話的人一定很有勇氣哇。)
人生:
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整首詩都很喜歡……從小背到大的一首詩。)
4.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和將進酒不一樣的是這首定風波有一種諸事我已看破的豁達之感…)
回覆列表
詞分婉約、豪放兩派,是到了北宋蘇軾登上詞壇之後的事。所謂獨木不成林,繼承了蘇軾所開創的豪邁詞風,並將之發揚光大,進而成為豪放一派集大成者的,則是辛棄疾。他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沉雄豪邁,壯懷激烈,確是將詞這種藝術形式提到了和詩一樣的高度,對宋詞略微熟悉些的人,幾乎都耳熟能詳。然而,他流傳最廣的一首詞,內容更為人們所熟悉,詞句更加凝鍊經典,卻是一首風格偏於婉約、在情感上細膩柔媚的作品。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這首《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一首描寫元宵佳節盛況的詞。元宵古稱元夕,是從漢代即形成的一個傳統節日,因其時間為正月十五,為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過了這個節日,年就算過完了,該投入到正常的生產生活中去了。因此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皆熱鬧慶祝,故亦稱小過年。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因為這一天有觀燈之習,又稱燈節或上元節 。在中國,自唐以前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是時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觀燈的人們絡繹不絕,直至後半夜方散,熱鬧非凡。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綵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開始演變成全民性的狂歡節。辛棄疾寫作此詞時,南宋王朝偏安已近五十年,朝政日漸安定,經濟得到持續發展,人民開始安居樂業,元宵節觀燈的習俗也保持下來。從這首詞中,我們約略可以感知當時元夕的熱鬧和風采。
上片開頭以“東風夜放花千樹”領起,一下就把讀者帶入一個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一入正月雖然在時令上已是春天,但是顯然還沒有到百花齊放的時候,可是這一樹一樹的燈火,恰似春風吹開的千花萬朵。唐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辛棄疾這句詞當是由此化用而來,想象更加奇特,用語更加精煉。“更吹落,星如雨”,那些流光溢彩的焰火和禮花,就像天上的繁星被吹落下來,流星雨一樣耀眼動人。這樣炫目的色彩,這樣盛大的場面,這樣炫美的風景,當然要人來欣賞,所以下文接著就是“寶馬雕車香滿路”,這句詞充滿了富貴氣象,馬是寶馬,車是花車,一路行來香氣四溢,一看就是達官貴族的家眷出遊,“滿”路之滿,不獨是香味,而更說明車馬之多,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寫出了一幅燈火通明、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
前面的“花千樹”也好,“星如雨”也好,還都是相對靜止的、定點的景色,下面三句,“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則是專業人士的表演:有人吹奏出悠揚的樂聲,有人舞動著各種形狀的花燈,徹夜不息,這種花燈表演頗似現在迪斯尼樂園中的花車巡遊,可謂燈火輝煌,載歌載舞,極盡節日之奢華。“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裡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意指在樣的表演在明月之下,亦可如下文的“魚龍”一樣指燈籠的形狀。現在開封市內的清明上河園景區,於晚間進行的“東京夢華”表演,就有“元夕”一幕,在歌唱辛棄疾此詞的同時,將宋時元夕節表演的各種盛況重新演繹出來,場面盛大而震撼,給遊客以視聽上的絕美享受。
詞的上片寫火樹銀花,寫寶馬雕車,寫花燈巡遊,都是在輔開一個盛大的場面,著力在寫景,下片開始寫具體的觀景的人。“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些穿著漂亮衣服、戴著華美頭飾的仕女們,花枝招展,歡天喜地,指指點點,笑語盈盈,經過之處,香風撲面,一派賞心悅目的景緻。
不過,此詞如果寫到這裡,或者照這個思路再進一步鋪陳,不論渲染得多好,場面鋪張得多大,也不過是描寫元宵節盛景眾多詩詞中的普通一首而已。隋煬帝有《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一詩,寫他看到的元宵燈火是“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李商隱亦有詩曰“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寫元宵節的燈火輝煌、場面奢華;唐代詩人蘇味道還寫過一首《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同樣描寫了元夕節徹夜狂歡的盛況。辛棄疾此詞到這一步,未脫前人藩籬。然而,辛棄疾畢竟是開一代詞風的文宗大家,其過人的膽識、豐富的學養、天賦的才情集結在一起,使得他能夠每每在詞章之中進行極富個人特色的創造,從而達到出其不意、蕩氣迴腸的藝術效果。這首詞的最後三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如奇峰迭起,橫空出世,使得此詞不僅在寫元宵題材的詩詞中獨樹一幟,而且遠遠超越了節日詩詞的意境,給理解這首詞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前面渲染了那麼多、鋪墊了那麼多,都只是客觀事物在主人公眼裡的自然反射而已;由景及人,不厭其煩,那麼細緻地寫仕女們的裝扮,不是主人公在賞景、賞人,而恰恰是因為他在分辯、在尋找心中的那個人。這樣熱鬧的場面,這麼喧囂的夜晚,這麼多的男男女女,要想找到心中的那個她,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主人公來來回回地逡巡穿梭,“一夜魚龍舞”,直到燈火快要散盡的時候,才在不經意間發現斯人!
有了這麼三句詞,你會發現前面所有出現的景緻和人物,都是陪襯而已,再漂亮的景緻,再入時的裝扮,都是故事中的“道具”和“群眾演員”。這首詞整體上就像現在電影裡的長鏡頭一樣,一開幕就是熱鬧非凡,形形色色的景物、事物、人物一一上演,然而鏡頭只是按照一樣的速度慢慢掠過,不會有任何特別的停留,直到這所有的喧囂慢慢沉寂的時候,一直遊移的鏡頭忽然定格,而且是在掠過之後再重新轉回去,定格,然後走近,放大,直到清晰地看到對方的臉……
在燈火將盡之時,仍存的微光映出的那個熟悉的臉龐——那顯然是無時或忘的一張面孔,是日日夜夜浮現在腦海裡的一張面孔,所以即使只有殘存的燈火的微光,仍然能夠一眼認出。那麼,我們不僅要問:“那人”到底是個什麼人?值得耗費這麼長的時間、付出這麼多的辛苦仍然執著追找、不懈探尋?
最大的可能,“她”是作者或者本詞主人公的意中人。古代的青年男女,未婚之前的見面或約會是非常不易的,尤其是那些貴族身份的人,被嚴格的禮教限制,幾乎沒有約會的機會。然而在元宵節這一全民狂歡的時刻,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青年女性也被允許上街觀燈,元宵就成為青年男女約會見面的最佳時機。朱淑真有詞曰“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正是對這種情形的真實記載。然而我們想,即使兩個費盡力氣將約會的時間地點放在元宵節的燈市裡,可當事人什麼時候能出門,出門之後先去哪裡後去哪裡,都不可能自由決定,因為必然會有跟隨和陪伴的家人。所以即使有約,真正能夠相見也並不容易,主人公苦苦尋覓近乎一整夜的光景,也就不難理解了。而燈火闌珊,觀燈的人也漸漸散去,在稀稀疏疏的人群和燈火裡,找到和發現“那人”也才成為可能。“闌珊”一詞本意是指將盡、衰落,可是用在這裡偏偏讓人覺得是如此之美——蓋因“那人”之意亦不在看燈,而在等人,所以即使大家都紛紛散去,燈光漸漸黯淡,獨她一人仍在堅定地守候。
而我們再試想一下,在最熱鬧、最繁華、燈光最耀眼的時候,為什麼會一直找不到“她”呢?恰恰因為“她”並不沒有去湊那個熱鬧,而是站在喧囂的邊緣處靜靜地感知這個喧囂的世界。這裡面是不是透露出一種“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孤獨和寂寞呢?
辛棄疾生活在災難深重、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偏安王朝,他一直主張武力抗金、收復故土,並且親自參加過對金人的戰爭,曾有率50人闖入千軍萬馬營中擒拿叛徒、全身而退的英勇事蹟,可謂文武雙全,一生壯懷激烈,風雷激盪。可是南宋王朝偏安日久,不思進取,主戰派一直處於被打壓的狀態,辛棄疾壯志難伸,晚年一直在悲憤愁苦中度過。他縱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情,可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在現實生活中卻始終難有用武之地。反映在詞中,就形成了一種典型的沉鬱之氣。《青玉案》全詞對元宵盛況的描寫並無任何譏刺或反諷之意,即使不是真實發生的尋人終遇之事,也總是在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讚美。然而由於詞人這種身世之慨,給這首詞加入了特別的沉鬱之氣,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鬧我獨靜,使得整首詞在格調上也呈現出綺而不豔、別有清華的特點,所謂“傷心人別有懷抱”(梁啟超語)是也。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那人”或許指的並不是什麼情人,而正是詞人自己。在遍地繁華、滿城笙歌的熱鬧中,詞人想苦苦尋求一個知己,尋求一個同道中人,但是最終只能顧影自憐,黯然傷神。
當然,如果不是從尋人,而是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的話,這首詞更顯得格調高雅。“那人”並非特指的什麼人,而僅僅是詞人在繁華中偶然遇見的一個,她的神情和氣質,她的相貌和容顏,在那相會的一剎那深深地打動了詞人。試想,當你妝樓顒望,過盡千帆;當你歷盡繁華,閱人無數,終於等來了你命中註定要等的人,終於看到了你以為你再不會心動、可是一見之下仍然忍不住心動的人,那是什麼樣一種難以言傳和表達的欣喜乃至於驚喜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藉詞句來表明成大事者的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正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恰恰說明了這種厚積薄發、緣份註定的水到渠成之美。就像張愛玲說的那樣:於千千萬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千萬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你也在這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