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

    歷史上太子造反的案例確實多的不能再多了,至於他們為什麼要造反,圖什麼?毫無疑問,絕大多數太子造反都是為了坐上龍椅;少數太子造反是為了保命,還有個別太子造反,僅僅是因為老爹活得太長,自己在太子的位置上待的太久,實在是沒有了耐心,忍不住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裡在權力的階梯上更進一步。

    下面我來說一說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太子造反事件。

    漢武帝時期,戾太子劉據造反

    劉拒太子當的好好的為什麼要造反呢,更何況自己的父親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原來,縱然英明神武如漢武帝,年紀大了以後也開始變得疑神疑鬼,並逐漸開始寵信佞臣江充。好巧不巧,在歷史上那場有名的“巫蠱之禍”中,主持調查的官員就是江充。而江充與太子劉據關係不好,可以想象劉據一旦繼位,江充的日子絕對不會好過,所以江充就想借巫蠱之禍除掉太子劉據,最後,劉據為了保命不得已造反,造反失敗,最後被逼自殺。

    隋文帝時期,太子楊廣造反

    史載,太子楊廣當太子的時候,是個兩面人。在父母面前是個乖乖娃,尤其是在母親獨孤皇后跟前,簡直一番孝心可昭日月;在大臣面前,成熟穩重,智勇雙全。實際上,楊廣為人陰險狡詐,城府頗深,是一個大陰謀家。

    於是,受到矇蔽的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廢掉了嫡長子楊勇,立了楊廣為太子。楊廣當了太子後,開始變本加厲,欺侮姐妹,淫亂後宮。最終,就在隋文帝準備對楊廣動手的時候,楊廣卻提前造反,殺兄弒父,當了皇帝。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就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康熙時期,九子多嫡

    康熙帝也是千古一帝,在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後,在立儲一事上做了很多變革,然而晚年依然面臨著九子多嫡的局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康熙帝活得太久了,太子們一個個都按捺不住心中對皇位的渴望,因而造反。但可惜的是,造反都沒有成功,最後老四繼位,是為雍正帝。

  • 2 # 淺草才能沒馬蹄

    歷史上有名的太子造反事件還是挺多的,目的各有不同,保命的有,想當皇帝的也有。漢武帝太子劉據,衛子夫皇后所生,後臺主要是衛霍勢力,受到漢武帝的重視培養,漢武帝晚年受到江充誣陷,起兵造反失敗自縊而死,後漢武帝意識到太子冤屈,建立思子宮,懷戀太子劉據。唐太宗太子李承乾年少聰明可愛,但有足疾,因此個人心理慢慢扭曲,古代當官對相貌都有要求,何況太子,後起兵造反失敗,被充軍,兩年後鬱鬱而終。

  • 3 # 歷史漫漫潭

    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太子謀反事件應該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太子這個職位。

    《周易》載:“太子,太者,大也,至大無極,太上貴德。”

    因此,最早“太子”一詞指的是大兒子,並無特殊含義。而到了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被明確稱為太子或世子。漢朝的時候,皇帝的繼承人稱為“皇太子”,諸侯王的繼承人則稱為“王太子”。漢朝以後,“太子”成為皇帝繼承人的專用稱謂,諸侯王的繼承人稱為“世子”,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除了清朝雍正皇帝之後不設太子外,其他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太子。太子就是天下共知、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基本上可以說不出意外的話,就一定是未來的皇帝。但是縱觀中國歷史,太子居然也有謀反的,比如宋文帝的太子劉邵,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其中李承乾更為世人群熟知。

    那麼作為太子,未來的皇帝,天下早晚是自己的,他們謀反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太子的位置太吸引人,被更換的可能性太大。

    雖然中國古代一般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但也不是一定的。太子被更換的的原因也有很多種,有自己自身的原因,也有在外原因。

    自身的原因比較容易理解,太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點越來越多,或者沒有達到皇帝的期望,皇帝看太子越來越不順眼,產生更換太子的想法,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劉盈、隋文帝楊堅的太子楊勇。

    在外原因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太子母親,歷史上的皇帝往往會因為某個妃子受寵,愛屋及烏的對其生的兒子格外喜愛,產生將其更換為太子的想法,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小兒子劉如意。當然也有太子的母親因為失寵而連累兒子失去皇帝信任,被廢黜太子的,比如漢景帝的太子劉榮。

    當然,太子作為儲君,在封建社會其權力只會受到皇帝一個人的制約,他本人也經常會成為違法亂紀的源頭,如果搞的太過頭也會令皇帝失望,例如,劉宋王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太子劉劭就因為違法亂紀,信奉巫蠱之術而讓宋文帝意圖廢掉,結果他下手為強,謀反弒父。

    因此,為了保證自己不被廢黜,捍衛自己本來已經到手的皇位,太子會選擇謀反這條道路。

    第二、太子作為除了皇帝外地位最高的人。容易受到政敵的針對。

    太子在即位之前身份是雙重的,是兒子,也是大臣。在處理政事過程中難免會與其他大臣產生分歧。鑑於太子的特殊身份,得罪太子的後果只有兩個,要麼認錯歸附;要麼得罪太深,只能破釜沉舟,想盡辦法把太子拉下馬。

    另外還有一類人在沒有任何政治分歧的情況下,也會選擇針對太子。那就是皇帝的其他兒子,也就是太子的兄弟。他們同樣是皇帝的兒子,扳倒太子自己就有可能成為太子,所以他們對太子的針對沒有理由。

    而太子如果被政敵逼迫到走投無路,忍無可忍,起兵造反自然就是他唯一的選擇。

    這樣的太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漢武帝晚年老糊塗的毛病十分嚴重,經常做噩夢夢見自己被巫蠱之術所害,便命令寵臣江充徹查此事。

    江充因為之前跟劉據有矛盾,害怕太子登基以後清算自己,就把巫蠱的事情扯到太子身上,劉據忍無可忍起兵誅殺江充,漢武帝以為太子要謀反,派兵鎮壓,太子被逼自殺。

    所以綜上來說,太子謀反,基本上都是因為儲君的位置受到威脅,而中國歷史上廢太子最終的結局都是悲慘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被廢也就意味著是涉及生死的事情。他們謀反圖的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甚至是生命。

  • 4 # 百樂津門

    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實對皇權的至高無上產生了很大的威脅。特別是當皇帝年紀大了,一個年輕力壯的繼承人很容易讓底下的臣民產生二心,提前為太子效力,日後太子登基就能前途無量。但是最關鍵的矛盾就是,這時候皇帝還沒有死呢!

    所以說太子很難當,二把手不好乾啊。

    至於歷史上有名的太子造反,很多時候是不得不反,不反的話就沒命了,反的話還能一搏,萬一不小心成功了呢!

    譬如最有名的戾太子劉據。

    劉據的母親就是赫赫有名的衛子夫,讓當時的人們“不重生男重生女,獨不見子夫霸天下!”但是到了劉據成年,衛子夫年老色衰,已經不受漢武帝的寵愛。衛氏集團的頂樑柱衛青雖然功勞卓著,但是由於手掌兵權已經引起漢武帝的忌憚,母親、舅舅,這些曾經的加分項都成了太子劉據的減分項,漢武帝已經對太子劉據產生了不喜的情緒,所以才這麼容易受到佞臣江充的挑撥相信太子會造反。

    劉據遭到巫蠱之禍不得不反,最後兵敗身死。死後漢武帝發現太子被冤枉,於是把挑撥的人的家族都殺了,死了足足兩萬人,那真的是血流成河啊。

    至於漢武帝聽到劉據造反的訊息是不是真的相信,那就不好說了,就跟電視劇《琅琊榜》裡說的“關鍵在於想反隨時能反。”

    而唐太宗、康熙皇帝都遭到了太子謀反,說是謀反其實更像是宮廷的傾軋。其實他們的情況比較相似,就是兒子多,並且優秀的兒子也多。太子身邊一堆優秀的兄弟虎視眈眈,並且自己持身不正或者水平比較一般,都是靠著嫡長子的天然優勢獲得的太子位置。而且父親本身都是英明神武的那類人,對於太子的能力比較看不上,還有一幫落井下石的兄弟,所以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但是沒辦法啊,哪朝哪代也沒有活著的廢太子啊,左右都是死,那就反反試試吧。

    所以這種也就自行領盒飯下線了。

    這麼一說,太子真的是一個危險係數很高的職業啊……

  • 5 # 小姚的記錄

    我來答。這裡我來說說歷史上兩起有名的太子造反事件,分別是漢武帝第一位太子劉據和唐太宗第一位太子李承乾造反事件,劉據是被逼無奈起兵,而李承乾是擔憂自己地位,逼宮造反,而這兩位廢太子的結局也是淒涼悲慘的。

    劉據是漢武帝劉徹與衛子夫的兒子,也是嫡長子。劉據少時受到漢武帝的喜愛與教導,為他聘請名師,並在其7歲時立為太子,太子漸漸長大,性格仁恕溫和謹慎,與武帝大有不同,後又因為武帝寵幸其他女人,漸漸冷落衛皇后與太子,皇后邊對弟弟衛青說了自己的擔憂,怕皇帝另立太子。武帝得知後,對衛青說:“太子為人敦厚穩重好靜,必定能給天下帶來安定,不讓朕擔憂。想找一個遵循法度的守文之主,難道還有比太子更好的人選嗎?”,此後太子與皇帝關係趨於緩和,武帝出巡,常讓太子監國。

    武帝年老,逢巫蠱盛行,帝聖體不適,小人江充對武帝說,陛下身體不適,是宮中有人用巫蠱詛咒陛下,陛下信之,令其調查。江充與太子有仇,用巫蠱陷害太子,太子驚慌,逮捕殺掉了江充,江充黨羽逃回告訴武帝太子造反,武帝初始不信,但無奈派去的人不敢接近太子,只回報說太子已反,武帝信之,命丞相出兵,後來太子不敵,逃到京師附近的湖縣泉鳩,後被發現,太子自縊,隨後衛皇后也飲鳩而死,史稱“巫蠱之禍”。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太宗甚愛之,從小請名師大儒教導,李世民剛剛登基,就冊8歲的李承乾為太子。太子李承乾青少年時期恭敬有禮,聰慧好學,李世民特別鍾愛這個兒子,在出巡期間,常常令太子監國,並對太子很放心。但後來因太子漸漸年長患上了足疾,又因當時胞弟李泰受到太宗喜愛,太子的性格發生了變化,常常沉迷取樂,不尊師長,不聽勸解,但太宗還是沒有要廢掉太子的意思。貞觀十六年,李承乾試圖暗殺胞弟李泰失敗後,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太子李承乾被囚,太宗李世民痛心疾首,難以相信。太子在犯下如此大罪時,太宗也捨不得殺掉長子,只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其他參與人員全部誅殺。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李承乾因心中鬱悶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以國公禮葬之。

    從兩位太子的情況來看,有相似之處,都是嫡長子,並且也都受到皇帝的喜愛,但戾太子劉據與漢武帝劉徹兩父子心中各有猜疑,導致父子二人悲慘收場;而李承乾卻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難以保全,生了不臣之心,但最後太宗李世民還是捨不得殺掉自己的兒子。

  • 6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南朝劉宋王朝,宋文帝雖然沒有他父親劉裕的金戈鐵馬的豪氣,在北伐中落得“元嘉草草”,但在內政上卻是頗有建樹,史稱“元嘉之治”,當時“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但是,宋文帝一手開創的“元嘉之治”,卻衰敗與太子劉卲弒殺宋文帝。

    太子劉卲自小就被宋文帝疼愛有加,六歲時被立為太子,能文能武,也算得上人才。在劉卲十八歲的時候,他的生母與潘妃爭寵氣死。本來劉邵非常痛恨潘妃之子始興王劉浚。但劉浚卻對劉邵百般逢迎,極力巴結,兩人很快由死敵變為死黨,二人經常一起飛鷹走馬玩樂。也因此,劉邵經常被宋文帝訓斥,由此心生怨恨。而且宋文帝雖然身體不好,但在皇帝之位上一呆就是三十年,想到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心裡等著皇位就著急了。

    於是劉卲和劉浚開始利用巫婆嚴道育透過巫蠱之術詛咒宋文帝。但是最終訊息洩露,宋文帝立即下令逮捕嚴道育等人,嚴道育逃跑。同犯王鸚鵡被捉,經過審訊,王鸚鵡交代了所有實情。這樣,劉劭忤逆之事真相大白。宋文帝於是就與大臣門開始商議廢立太子的事情,大臣們對新太子人選意見不一,宋文帝也拿不定主意。但如此機密的事情,宋文帝竟然告訴了潘淑妃,而潘淑妃卻是劉劭死黨劉浚的母親。到底是愛子心切,潘淑妃連夜把訊息告訴了劉浚。劉浚又急忙告訴了太子劉劭。本來,就已經心神不寧的劉劭聽到訊息後,決定鋌而走險。在元嘉三十年二月的一個晚上 劉劭帶領東宮部署兩千多人,假稱有詔書,闖入宋文帝宮中。這時,雖然已經半夜。但宋文帝仍然正在與大臣徐湛之秉燭夜談,商議廢立太子之事。劉劭的親信張超之手拿利刃闖入大殿,揮刀就向宋文帝砍去,宋文帝毫無防備,只能拿几案去擋,結果被斬下五根手指,張超之再補一刀,殺死了宋文帝。徐湛之想要逃跑,也被亂兵殺死。隨後,劉劭宣佈是徐湛之等人作亂弒君,然後堂而皇之登上帝位。但是,很快人們就知道了真相。

    宋文帝應該說,還是深得大臣之心。很快劉劭就成了孤家寡人。武陵王劉駿在大將沈慶之的幫助下,戰勝並活捉劉劭。這樣南朝第一場骨肉殘殺的慘劇終於落下帷幕。但是面對皇位的巨大誘惑,一起又一起的骨肉相殘,仍在不斷髮生。南宋末帝劉準在臨死前道出只留下一句話“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濟學是如何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