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古麒
-
2 # 淡墨青史
正如題主所說的,李斯貧民出生,深知貧民生活的苦,在享受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榮華富貴之後,又豈願放權,淪為平庸呢?
李斯的一生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因出生貧苦,少時好學,勤奮刻苦。
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想幹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後,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決定到秦國去。
入秦為政:
李斯到了秦國以後,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 ,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李斯的見解很正確,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李斯又勸秦王派人用重金收買、賄賂離間各國的君臣,達到目的後,他又被封為上卿。
接著因為南韓害怕被秦國第一個滅國,於是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連忙上書《諫逐客書》,內容如下:
“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 。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併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應了秦國曆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
秦王明辨是非,取消逐客令,並命李斯為廷尉。
主要成就:
幫助秦王明確目標,透過賄賂等手段粉碎六國合縱,使得秦國有機會一一逐破,為秦國的大一統立下汗馬功勞。
秦一統六國後,李斯主張秦王:廢分封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指導的。
李斯一生的汙點,聯合趙高篡改傳位詔書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巡遊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隱瞞秦始皇死訊,以鹹魚放到秦始皇車上,遮擋秦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為皇帝,就是秦二世。
正因為李斯的這一行為,使得大秦帝國這個大廈逐漸分崩離析,秦王嬴政的萬世而為君的理想泡湯!
就如曹丕對李斯的評價:
昔伊戾費忌,以無寵而作讒;江充焚豐,以負罪而造蠱。高斯之詐也貪權,躬寵之罔也欲貴,皆近取乎骨肉之間,以成其凶逆。李斯的最後一舉使他成為誤國誤民之臣,本可以像商君一樣名垂千古,但卻與趙高等人同流合汙,最後也不得好死從而遺臭萬年。縱使再有才華、壯志,心術不正也終將難成一位賢臣!
-
3 # 尚清子實用易學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觀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見人、犬近,數驚恐之,又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廈之下,不慮人、犬之驚憂。於是乃嘆曰:人之成功與否,是由自己所處不同環境決定!
李斯先從荀子習帝王之學,後以閭巷平民身份,遊歷諸侯,入關事秦,抓住機遇,以輔始皇,卒成帝業,位居三公,可謂尊榮至極矣。
斯知儒家《六經》之要,非不致力明政以補主上(始皇)之缺,卻持爵祿之重,阿諛奉承,隨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鼓動主上焚書坑儒。經不住奸宦趙高威逼利誘,聽高邪說,矯詔廢殺太子扶蘇、功將蒙恬,立始皇少子胡亥為二世,後見二世胡亥聽趙高蠱惑,使始皇之公子十二人於咸陽街頭被斬首示眾,公主十人被車裂而死,斯無動於衷。待見各地諸侯群起反叛,李斯方欲諫言,不亦特愚蠢乎!
人皆謂斯極忠而被受五刑而死,但若察其本,斯之功成在於能“貧賤不能移”,斯之受禍身死在於未能“富貴不能淫”和“威武不能屈。”其功輔始皇完成帝業後,雖“居天下之廣居”終未“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得志時,沒有“與民由之。”
所以,李斯其功是功輔始皇完成天下一統,其過在於阿順苟合,其結局也即難免身受五刑。悲哉!李斯!
-
4 # 半夏琉璃
李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我們就來簡單看一看李斯的一生。
李斯,是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要說李斯的一生也是相當傳奇的,年輕的李斯僅僅只是掌管文書的小吏,沒有什麼大富大貴,當時的薪資也僅僅只夠維持家庭生計,過著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但對於當時的李斯來說,還是十分美好的,李斯轉變態度和想法的契機卻是來源於如廁,某一日,李斯在如廁過程中發現廁所裡面的老鼠尋覓食物要防人防狗,不僅吃不飽還常常擔心受怕,想想在米倉裡面的老鼠不僅吃的白白胖胖,還可以在米堆嬉戲,再看看眼前倉皇出逃的老鼠,心想,同為老鼠,只因待的地方不同受到的待遇卻是天差地別,老鼠如此,人亦如此,所謂人的富貴和貧賤,全看自己能否抓住機會和選擇的環境。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毅然決然的辭去了鐵飯碗,轉而到齊國求學於荀子,學習帝王之術,這時的李斯已經展現出了對名和利的追求。
輔佐嬴政
到了秦國,李斯當然也不負眾望,一步一步助嬴政統一六國,首先使用離間計,讓六國分崩離析,再逐一殲滅,這時南韓讓著名水工鄭國來秦修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秘密被暴露,這下秦國對於外客的存在就十分憂心了。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逐客令,這下好了,李斯也在其中,李斯當時已經掌握了秦國許多機密,自是不用惶恐前程,但是卻憂心性命,這時的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秦王明辨是非,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這時的李斯還因此被封為廷尉,自此以後,李斯的地位就被奠定了。
縱觀李斯,做的最錯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為了保持自身的名位,與趙高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廢扶蘇,立胡亥,自此奸臣當道。
李斯在戰國末期能與之匹敵的也只有韓非了,和韓非雖有同門之情,但卻極度嫉妒韓非的才能,怕因為韓非,自己沒有立足之地,這就有點小人之心了,在處理韓非這個事情來看,李斯就是過於執著名和利了。在秦國輔助嬴政的時候,確實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事情,但在這個期間自身也膨脹了不少,以為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即便是輔助胡亥依舊不在話下,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不是趙高的對手。這才導致悲劇的發生。個人覺得李斯加快了秦國統一的速度,卻也為覆滅秦國埋下了禍根。
-
5 # 狼主1970
李斯材高無斷,刻忌寡恩。立場遊移,臨危失節,豈賢臣之所為?
李斯材具,無始皇之明,何以逞其智計?即得人主恩用,治天下當推恩佈德,偏刻忌百家,一語焚坑,縱有萬死難贖其寡恩之舉。
以丞相之高位,國之未來自當瞭然於胸。為知遇計,為家國計,亦當秉公執正,若此雖寡恩德薄,尚不失青史賢臣之稱。
然臨危懷私,惑於刑餘之人。斯一念之愚,秦滅之始也!
後蒙冤腰斬之慨,為世人所笑,其果冤乎?
秦無李斯,秦亦可興;秦有李斯,秦足至亡。
豎子如斯害蒼生
殘仁推己話焚坑
強秦早埋萬民怨
大澤揭竿一夫雄
若使臨危執忠義
扶蘇有幸化仁風
當無慨嘆頸血冷
攜子同遊上蔡東
-
6 # 夏陽太史
李斯當然不是賢臣。難道一個貧民出身,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就能跟賢臣劃等號嗎?根據傳統的判斷賢能的標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方為賢人。儘管李斯輔佐始皇統一天下有功,但在最根本的修身方面,李斯一直是一個輸家,以至於最後被趙高腰斬於市,不得善終,這與李斯在品格上的缺陷有很大關係。試想,一個違背君命,擅自立皇子,最終斷送秦朝百年基業的人,能稱作賢人嗎?
一、老鼠哲學 極端追求權勢李斯並不算一個所謂少年立志的人,年輕時,只在楚國郡縣中做一個小小的文法官吏。在從事這份工作期間,李斯也是鬱郁不得志。
他在去廁所時,常常發現廁所中有老鼠在吃糞便中的殘物,這些老鼠個個黝黑瘦弱,每當有人走近,這些老鼠就會慌忙逃走,李斯甚至為他們感到悲哀。而有一次,他去官署的糧倉辦事,偶爾發現糧倉中也有老鼠,但是,與廁中鼠不同的是,這些倉中鼠個個肥碩白皙,飽食終日,無所顧忌,和廁中鼠猶如天壤之別。李斯頓時醒悟了,“人之賢明與不肖,如同鼠在倉中和廁中,取決於不同的地位而已啊!”
於是,李斯辭掉手頭的工作,拜當時正在楚國講學的荀子為師,李斯學習的是帝王之術。他暗暗立誓,要做倉中鼠!這也意味著李斯極端追求權勢之路的開始。他學成後來到秦國,投到當時的丞相呂不韋門下,不久參加《呂氏春秋》的編纂,李斯積極地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華,不久便被推薦到內廷,到了始皇的身邊。此後李斯便一路高歌,憑藉審時度勢的政治權術,最終做到了左丞相。
二、嫉賢妒能 害死師兄韓非這段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害怕他被始皇重用,於是與姚賈合謀,毒死韓非於獄中。這並不是簡單的政治鬥爭,而是赤裸裸的謀殺!
另外,焚書坑儒,禁絕諸子百家,無一不是李斯的“傑作”,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不惜迫害同門,排擠異見,這難道就應該是一個賢人的所為嗎?
三、沙丘之謀 改寫秦國命運最令李斯身敗名裂的事件,就是沙丘之謀了。秦始皇在第五次南巡途中病逝之後,李斯便與趙高,胡亥串通一氣,修改詔書,殺扶蘇,誅蒙氏家族以及皇室子女,最終才作坐穩了自己國相的地位。李斯固然有著自己的利益考量。然而,揹負先皇的遺詔,擅自擁立庸主,這絕不是一個賢臣的所為。
作為知道秦始皇的死訊和遺詔的三個人(另外兩個是趙高和胡亥)之一,李斯不能阻止趙高和胡亥篡權,這是其罪之一;作為秦國的國相,竟然同謀竊國,這是其罪之二;後來在胡亥驕奢淫逸之時,不加以勸阻,反而助紂為虐,這時其罪之三......這些罪過,罪罪當誅,這難道也是一個賢臣的所為嗎?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李斯雖然有著統一之功,蓋世之才,但他絕對談不上是一個賢臣。你們同意嗎?
回覆列表
李斯從來不是一個賢臣,而且這和他貧窮出身素有抱負並沒有任何的關係。
在此之前,我們先搞清楚何謂之“賢”。德才兼備謂之賢,與賢相比,我個人認為將李斯稱之為能臣更為恰當。
不可否認,李斯跟隨秦始皇多年,一心輔佐秦始皇成就大業,是秦始皇成就秦朝霸業的有功之臣。在那個時候,以德治國是萬萬不行的,而李斯的法家思想則是當時最有利於秦朝統治的治國妙方。所以說,李斯的才能在當時來說可謂是上佳的。
可是,李斯即是法家學說的忠實擁護者,他的的王霸思想使得他對於德教實在不敢恭維。所以從德行這一方面,他遠遠是不能夠算做是賢臣的。
再者,在秦始皇在世時期,李斯受到秦始皇的器重,是一個既得利益者。可是,李斯的汙名正是從沙丘之變所廣為人知的,漸漸地,在眾人的眼中,李斯成了一個重利忘義的小人,夥同趙高篡改遺詔,使得扶蘇冤死,胡亥上位,秦朝二世而亡。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李斯的名聲收到了最大的挑戰,他總算沒有過自己內心深處那一關,終是與趙高胡亥同流合汙,致使晚節不保,也被過河拆橋的趙高殘忍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