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0年代的虹

    嚴厲管教孩子並不是一件壞事,也不能說是一件錯誤的方法,在嚴厲管教孩子的同時,一定一定要讓孩子打心底接受你的管教方法,讓孩子徹底從心底裡感受到你嚴厲管教他是對他的一種愛。

  • 2 # 夜深人靜思流年

    這要根據孩子本身的性格來分析,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孩子什麼品性,父母一清二楚,根據這個相對的來進行就可以了。

    例如,孩子如果本來就比較膽小,那我們就不能太過嚴厲。如果你這樣做,培養出來的孩子沒有闖勁,比較懦弱,沒有責任感。而孩子如果比較叛逆,那你更要小心,你的嚴厲在他看來,就是一種束縛,可能他會越來越叛逆。對於那些自由散漫慣了的孩子,確實需要嚴厲一些,因為他本身缺乏自我管理,所以,管的嚴一點是好事。

    孩子要怎麼管,真的是一個需要家長仔細琢磨的事情,沒有哪一種方法是適合所有孩子的。

  • 3 # 煒聊教育

    要分階段

    怎麼說呢,如果比較小的階段,還是需要一定的管教,但是怎麼說呢,後面真的不需要管的太嚴

    父母的教育還是需要引導

    怎麼說呢,做父母的,真的不是管教為主哈,管教最多隻能說是一種輔助手段,更多的是一種引導,需要引導他們往好的方向走!因此呢,還是需要改變一下觀念!管教只能說是一種輔助的手段!

    父母要做好榜樣

    怎麼說呢,我自己的經歷就是這樣,我的出生很平凡,我父母是很少或者說重來不看書的,再這樣的家庭裡面,確實是很難走出特別優秀的孩子,我承認我自己還不算是特別優秀,到了大學,我自己看了很多書,真的感覺自己的小學初中時間就算是白費了。因而,我希望作為父母的,需要更多的引導!做一個好榜樣!

    父母要獎罰分明

    作為父母,其實還是需要對孩子進行獎罰分明的一種措施。做的好,肯定要鼓勵孩子繼續做下去,那就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只要心意到了,孩子堅持做好!對於做的不好的,那就好好和他聊一下,給予一定的懲罰!

  • 4 # Cindy小陀螺

    所謂管教,是否可以說重在管住自己,而教會他人。

    比如說:

    孩子在3歲的時候,會破壞好多東西,比如說會用媽媽的口紅塗抹的到處都是,有些媽媽在這個時候會很憤怒,斥責她把昂貴的口紅弄壞了。

    孩子6歲的時候,家裡來客人,沒有問候客人人,並且很討厭來家裡玩耍的小朋友,你一樣很憤怒的責怪他不懂事,怎麼這麼不開朗。

    孩子9歲的時候,上小學,回家總忘記做作業,你依然會以憤怒的語氣對孩子毫不客氣的一通脾氣。

    以上情況發生,家長認為如何管孩子才是對的?

    有關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到3歲之前學到的資訊量是一生的總和,說明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在學習和探索,他不明白的事情會自己去了解和掌握。這個時候的母親如果嚴加斥責,孩子的大腦會果斷關閉探索的開關,他會認為這樣不好,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探索欲,大腦給母親的評價則是一個嚴厲粗暴的媽媽。

    6歲的孩子已經懂得很多事情,但是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沒有問候並且不喜歡一起來的小朋友,母親是否可以詢問孩子是什麼原因?不喜歡嘈雜的環境?小朋友欺負你了?還是擔心客人分享了爸爸媽媽的時間,感覺愛被剝奪了?家長應該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況去疏導孩子的思維,然後對症下藥。

    9歲的孩子是上小學的時候,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想想我們在培養一個習慣的時候也需要每天定鬧鐘,或者被提醒,之後慢慢養成習慣,更何況一個孩子。做作業對與孩子來說本來就是一項有壓力的事情,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還是以發脾氣斥責的方式讓他完成這項事情,可想而知本身就是錯誤的引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作者尹建莉曾說:我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總是忘記寫作業,有一次已經躺床上了突然想起來:“媽媽,我的作業忘記寫了。”他爸爸斥責到:“趕緊從床上爬起來,寫作業去!”我去到他房間:“寶貝,沒事的,誰都有忘記的時候,那我們現在起床去寫作業吧?”他一臉不情願的樣子,我繼續:“如果你現在不想寫,那明天早上媽媽早點叫你起床陪你寫作業、如果還是不想寫那我們今天的作業就不寫了。”她當然不會選擇第三種,然後就立馬起身去寫作業了。從頭至尾一聲斥責的話也沒有,一點脾氣沒發。

    縱容型的家長導致的叛逆性的孩子和專制型的家長導致的叛逆性的孩子一樣多。

    所以、管教是管好自己的情緒,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去教孩子如何做才是對的,讓他有自我思考的意識。

    更多家庭教育問題-請多多關注璦佳❤️

  • 5 # 蘇菲的猜想

    對於孩子的管教,父母是否應該管嚴一點?對於這個問題,Lucy想說的是:你想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就先做怎麼樣的家長。

    管教孩子,我們要遵循正面管教的方法,而正面管教中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期待孩子有怎樣的行為,自己就先應該有怎樣的行為。

    “不打不成才”、“棍棒教育”“愛之深責之切”……這些教育方法已經是過去時了,現在家長講究的是素質教育,如果家長對待孩子過於粗暴和苛刻,除了對孩子身體有影響之外,還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怎樣管教才能把握正確的尺度你呢?

    1.用耐心傾聽,多瞭解孩子。

    很多家長的教育孩子方法簡單而且粗暴,說到底就是因為自身耐心不足,脾氣火爆。如果孩子犯了錯,就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孩子,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孩子犯了錯誤,肯定有他犯錯的原因,家長應該冷靜地聽孩子解釋,並且多去了解孩子,才知道怎樣幫助孩子走出困局,避免下次再犯錯誤。如果只是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那麼時間久了,孩子的反叛心裡會增加,他會對家長保持緘默,不會對家長敞開心扉,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2.和孩子做朋友,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如果父母時刻端著家長的架子,對小孩總是保持嚴格的態度,那麼你很難了解到孩子真實的樣子。所以家長應該放下自己的家長身份,與孩子成為朋友,才能讓孩子對你真正的敞開心扉。

    3.孩子認錯要鼓勵,更要原諒。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打是不會認錯的,即便認錯,也是因為懼怕捱打,所以才會敷衍家長的,說到底就是一定要嚴格管教,不得不打。這種管教方法,就是我們俗稱的“屈打成招”,到最後,或許孩子也不知道他到底錯在哪裡。如果孩子自己認識到了錯誤,家長一定要給他一個機會,當你體諒孩子之後,孩子才會體諒你,以後才會減少錯誤的發生。

    4.該嚴格時還是要嚴格,該有的懲罰還是得有。雖然說不能夠採用過於苛刻的教育方法,但也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躲避懲罰。如果孩子犯了錯或者重複犯同樣的錯誤,那麼批評是一定要有的,只是不能說一些有損孩子尊嚴的話,而且目的並不是懲罰孩子,而傷害孩子認識到的錯誤。

    總之,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家長應該結合孩子自身的特點,用合適的方法正面管教孩子,不能一味地追求嚴格、苛刻,否則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健康影響。

  • 6 # 醉龍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所謂的嚴一點其實比較模糊化,因為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同。

    同樣的一句訓斥,聲音高八度、面容嚴厲三分的那種,有的家長可能感覺過了,有的家長可能感覺比較寬鬆呢。

    而同樣的態度對待,有的孩子可能無所謂,有的孩子嚇的睡不好覺呢。

    因此所謂的嚴不嚴厲,要具體區分孩子的表現和承受力,以及能不能達到家長教育的目的,尺度要自己把控。

    世間萬物都在動態發展前行,教育方式也不能墨守成規,曾經不嚴的可以嚴一點感受一下,曾經嚴厲的也可以放鬆一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嘛!

    熊孩子嗎,不管表面還是骨子裡是不是真的老實,得讓孩子看到家長有嚴厲的時候,此為震懾力,也算讓孩子鍛鍊一下承受力,人生百味嘛!否則對於孩子來說也算一種缺失。

  • 7 # 慧語臻言

    對於管教孩子是否要嚴格一點我覺得需要考慮兩個方面:

    一是要尊重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二是要考慮是否為底線教育,底線教育一定也必須是嚴格要求的!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教育方法就緊緊圍繞因材施教這一核心展開。

    《論語》有個著名的故事。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路與冉有,先後去問孔子同一個問題。“聽說了一件有利的事,就應該馬上付諸實行嗎?”

    孔子對子路說:“你家尚有父親,兄長等長輩在,怎能不詢問他們的意見就去實行呢?”

    對冉有卻說:“聽到就應該馬上去做。”

    另一個學生聽了十分不解,問孔子為何對待同一個問題,回答卻完全不同。

    孔子答道:“冉有個性,畏縮不前,所以我激勵他勇往直前;子路個性魯莽冒進,所以我限制他,不要太過莽撞。”

    可見,孔子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能夠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給予不同的教育。因此,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同樣對於孩子,是否嚴格教育,我們也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特點。對於敏感型的孩子,本身有一定的自覺性,比如考試考98分了,也會因失去2分而難過。我們只要多鼓勵孩子,教導他們樂觀處世,凡事盡力即可,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即可。

    而對沉穩型,大大咧咧的孩子,他們考50分,他們也不會難過,還會告訴你,還有考40分的呢!對於這類孩子,我們要教導孩子積極進取,凡事要求仔細,勿大而化之。如果這類孩子不能自覺,不能注意到問題的重要性,我們就必須對孩子嚴格要求。這是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徵來說,也算是實施因材施教吧!

    第二方面就是底線教育,關於安全底線,道德底線等等各種不能觸碰的底線教育,無論什麼型別的孩子,在這些關鍵問題上,我們都要嚴格要求!

  • 8 # 婉婉的風

    很多父母主張對孩子嚴厲。孩子不代表父母,更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這些都是人人盡知的道理,一些父母都認為這是對的,他們表面一副通情達理的模樣,但在生活中,卻認為父母擁有孩子是一個必要的例外。於是,他們干預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這樣或那樣,稍有不順便喝斥,甚至大打出手,使孩子徹底失去了自由和成長的主動性。

    有這樣一個父親,一次他發現孩子把家中的音響“拆壞”的時候,狠狠地把孩子揍了一頓。後來,孩子乖了不少,再也不敢動家中的東西了。這位父親在家長會上把它像勝利品作為討論的話題時,讓參會的教育主任大皺眉頭,嚴肅地告訴他:“你這樣做,可能把中國未來的‘愛迪生’給毀掉了。”主任的話讓這位父親摸不著頭腦。教育主任說:“孩子雖然把家中的音響弄壞了,但這正是創造力的種表現。你不應打孩子,應把握這次機會給孩子建立規則,教給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要學會釋放孩子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和動腦的機會。”

    除此之外,有多少家長正在做著類似的事情,他們往往把孩子最能表現智慧的一面當成缺陷加以糾正。既讓孩子受了皮肉之苦,又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在西方,一切形式的暴力都會被嚴加限制。男人不能毆打女人,老闆不能毆打員工,大人不能虐待孩子,老師不能毆打學生,警察不能凌辱囚犯……除了正當防衛之外,你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很多的中國父母認為父母打孩子是在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毫無疑問,孩子在父母的“權威”下,一定程度上會屈服,但這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可怕的是,大多數的父母透過打罵孩子,總結出來的“教育真理”,“屢試不爽”,被他們用來作為家長之間的教育交流心得。他們甚至回憶起自己交幼時曾被父母所打的情景,並感謝父母當時的教育。由此,他們更加堅定了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國應該絕大多數人都是孝子、孝女,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社會中不孝敬老人的例子太多了,甚至出現了幾個子女都不贍養老人的情形。顯然,棍棒下面出孝子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固然不錯,但成人的生活環境帶來的過於溺愛,照樣很麻煩。

    有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應採取溫和的方式,比如“打孩子容易使孩子走向極端,孩子是打不得的。”“這不是過去那個年代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現在,大部分孩子為獨生子女,他們是家中的寵兒,是祖父輩兩代人相爭寵愛的物件。兩頭受寵的孩子則恣意妄為,屢屢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受家庭環境形成的,可悲的是,他們的祖父輩卻渾然不覺,照舊讓孩子我行我素。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家人眾星捧月般地溺愛著。有時,父輩教育孩子時,不免教訓孩子,但往往招來祖輩的祖護。現在,學校和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千萬不要把孩子交給祖輩帶,以免寵壞孩子。這無疑給獨生子女家庭敲響警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的軍機處是不是爭權奪利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