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魚兒一樣自由
-
2 # 虎牙萬寶閣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
我並不認為清朝的軍機處是爭權奪利下的產物。
軍機處的建立始於雍正,後來被溥儀所廢除。軍機處的建立是清朝皇權達到頂峰的一個標誌。雍正建立軍機處的初衷是為了方便對準葛爾部用兵,防止軍事機密的洩露。
軍機處由皇帝總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軍機處的建立,大大加強了皇帝對皇權的鞏固,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但是軍機處在形式上始終是處於臨時性的存在,需要時候就設立起來,不需要的時候就暫時撤銷。
所以我認為軍機處不是爭權奪利下的產物,而是皇帝為了鞏固皇權的一種手段。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不正經鳩摩智
小僧有禮了!
軍機處,是不是爭權奪利之下的產物呢,姑且可以這麼說。
軍機處設立於雍正五年,正值朝廷對準格爾部用兵之時,後來除了乾隆繼位之初短時間被撤除,它一直存在至宣統三年方止。
(軍機處)
中國封建王朝就是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逐步加強的演化歷史,皇權與相權以及中央各部、地方勢力一直存在著矛盾。為了獨攬乾坤,皇帝們逐漸走上了一條奪權之路,標誌性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自個兒把丞相的活都幹了。
至於清朝呢,入關之初,就有個所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很大,而且清承明制,又把明朝的內閣制也學了過來,再加上黨爭和貴族內部爭鬥等,讓皇帝感覺皇權受到了掣肘,所以才有了康熙設南書房來加強集權,後來雍正當初設立軍機處,原因也是如此。(軍機處內景)
軍機處除了是為了同王公貴族、內閣和中央各部等爭權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出於對於提高中央辦事效率的考慮,因為根據內閣制度,下屬官員有事題奏,或皇帝頒發詔旨,都是經過層層機構,輾轉交送,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而有了軍機處,很多事情,往往當日便可裁決辦理。
軍機處,別看牛逼哄哄,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機構;而軍機處的大臣,地位尊崇,但在軍機處卻是實實在在的奴才,國家大事,全憑皇帝處置,皇帝絕對凌駕於臣下和國家。
軍機處經過發展,由最初的臨時機構逐漸成為正式機構,逐步實現了凌駕內閣、六部以及王公貴族等的地步,真正體現了皇帝為了加強皇權而不斷同臣下和國家機構奪權!
-
4 # 何以知世
不是。首先軍機處是如何來的,這要從明朝朱元璋開始講起,軍機處不是清朝機構嗎,怎麼從朱元璋開始講起呢?
我們知道當一個政權建立起來以後會模仿原先的政權的形式,就像以前的農民起義不會真的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不會建立蘇維埃共和國一樣,政治體制是一直相似的。
朱元璋廢丞相直接管理六部,皇權和相權集於一身,實在是忙不開,一天要處理兩百多份檔案,四百多件事情,這人怎麼受的了呢?於是他找來一群秘書幫助他,本來都是五六品的官,但是後來內閣成了明朝的最大的權力機構,這和軍機處是完全一樣的,清朝也沒有丞相,所以皇帝很忙沒辦法只能搞了個軍機處,而軍機處的官員剛開始職位很低但是後來也成了軍機大臣,這幾乎是明朝的翻版。所以軍機處不是爭權的產物,它是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產物,是本來就存在了的。
-
5 # 北洋海軍炮手
軍機處是清代皇權加強的產物,在這個古典中國這個君主專制王朝,這是歷史的慣性。雖然在今天看來君主專制是落後的產物,但是在古典中國卻是比較有效的政治制度,因為只有君主專制能夠維持一個龐大的農業帝國各個階級的凝聚力。
其實在古典時代,政治上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就是皇權和相權的鬥爭,這就有點類似於民國時期的府院之爭。而且有意思的是,開始時候皇權和相權之間是維持鬥而不破的平衡,到了後來皇權之間壓制相權,或者說是相權被併入到了皇權當中。
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皇權和相權的鬥爭歷史,最開始皇權和相權鬥而不破,是唐宋分散相權的玩法。比如說三省六部制,三省的主官都具有丞相的部分職權,而且尚書省管理六部,這等於把相權一分為三。到了宋朝相權被分的更散,已經不是三省三個丞相,多箇中央部門的主官都具有丞相的部分職能,所以相權被進一步分散。當然不僅僅是唐宋,遼金也是這套玩法,畢竟遼的中央機構設定學的唐朝,金又延續了遼的玩法。這種玩法說這一時期的皇權要點臉,只是對相權進行分散,使之無法完全乾預皇權,也就是鬥而不破。
到了元朝相權出現了反彈,蒙古人出於行政效率、精簡幹部編制以及節約財政開支的考慮廢除尚書、門下兩省,只留中書省以及御史臺、樞密院。可以說這是相權的一次反彈,雖然還比不上以前的丞相,但是比唐宋的那一堆苦逼丞相強多了。當然,元朝的蒙古自由主義不僅僅只有中書省一個丞相,各地行省的主官都是丞相,因為行省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嘛。
到了明朝,皇權是徹底不要civilian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決定了他的狹隘,相權不僅被皇權打壓,而且還藉助胡惟庸大獄廢除了中書省以及丞相,皇帝直接管轄六部,綿延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在血海之中徹底走到了盡頭。之前六部對丞相負責,丞相再對皇權負責,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後,從明朝開始一直到清朝都是六部直接對皇權負責。
雖然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但是朱元璋畢竟文化功底以及治國能力有限,也可能該挺懶,無法單獨處理浩繁的政務,所以只能搞出內閣這個秘書班子來輔助。但是吧,明朝皇室貌似祖傳懶惰,再加上不少皇帝都有自己的愛好,所以內閣的權力被進一步加大。
所以,明清得內閣大學士雖然沒有丞相之實,但是地位上相當於丞相。既然是政治,總得講究平衡,明朝的武官地位低下就不說了,沒法制衡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所以明朝就把太監給抬了出來,因為太監是家奴嘛。
但是清朝存在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清朝太監根本干預不了政治,頂多就是撈錢,那麼拿誰來制衡內閣的文官集團?最開始清朝拿滿洲貴族來制衡漢族文官,因為清朝以武立國,滿洲貴族清初不少都是武官,但是時間長了之後,清朝皇帝有覺得不對,因為文官體系當中也有不少滿文臣,這幫人為了利益早就結黨了,而且滿漢文官還有合流的趨勢。
但是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有些不同,就是清朝皇帝們多少還要點臉,總不能再把內閣給廢了吧,所以清朝玩的是削弱、分散內閣的權力。這主要是因為清朝皇帝太勤政了,所有的事都要親自處理,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皇帝,那真叫一個勤政,尤其是雍正,每天寫批文、聖訓都能寫幾千字,這誰能受得了,但是他們還真都能受得了,不服不行。
所以,康熙時期搞出了一個南書房,就是對內閣權力的一次分散。到了雍正年間,藉著西北戰事搞出了一個軍機處,之後軍機處就迅速取代了內閣的地位,將內閣邊緣化。這其實也正常,內閣多少還是朝廷正規行政機構,軍機處壓根就不是正式的國家機構,因為軍機處最開始就是個臨時機構,軍機大臣也都是兼職,而且軍機處一直到廢除的時候嚴格來說都是和臨時機構,而不是正式的國家正式行政機關。所以軍機處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皇帝私人班底,也就是說清代皇權在面子上還過得去的條件下達到了專制的頂峰。
全文完
回覆列表
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於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同時,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兼職。乾隆帝時期復設軍機處,從此成為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到清末。
軍機處是多大的機構呢?軍機處設首席軍機大臣一人,軍機大臣一般5至7人,少時2人,多時9人。召見時,首席軍機大臣以後,不分滿漢,而按入值時序為先後。據《清代職官年表》統計,清朝軍機大臣,共有147名,其中滿63人,蒙古11人,漢73人。在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等中挑選。下設軍機章京,規定滿員16人、漢員20人,共36人,不設書吏等具體辦事人員,以保證辦事的機密。
軍機處有一個規定,不奉聖旨,擅入者斬。即使你是親王,不奉聖旨擅入,也要斬。清末的時候,湖廣總督張之洞奉詔進京,商議官制改革。他走到軍機處,到臺階底下,說什麼都不肯再往前多邁一步。張之洞那麼大的官階,都不敢邁一步,因為他不是軍機大臣,不能進軍機處。
軍機大臣平時早上3點多鐘起來,就得到這兒值班。皇上一般7點鐘起床,清朝的皇帝一個個都精力旺盛,像康熙爺、乾隆爺整宿整宿不睡覺,觀書達旦,一晚上一晚上看書。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
清朝的軍機處都快設到寢宮裡邊了。寢宮裡邊住的是皇上、皇上家人以及伺候皇上家人的人。這麼說來,這軍機大臣的地位其實跟宮女、太監真差不多。軍機大臣位當前朝宰相,但實際上和皇上的大秘書差不多。皇上並不是每天都上朝,但每天一定要見軍機大臣,皇帝一說叫起兒,就是叫軍機大臣。軍機處一直到1911年才裁撤。
清朝入關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仍然非常大。同時在內閣大臣中,南方與北方士大夫的黨派之爭仍然延續,黨爭與滿洲貴族內部矛盾糾纏在一起。為了加強皇權,康熙帝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南書房,康熙帝在翰林等官員中,“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稱“南書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 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康熙帝親政以後,朝廷的權力一則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國家大事需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而這些滿洲王公貴族地位較高,有時與皇帝意見發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則內閣在名義上仍是國家最高政務機構,控制著外朝的權力,康熙帝為了把國家大權嚴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決定以南書房為核心,逐步形成權力中心。
軍機處這麼重要的一個機構,在清朝,它卻不是法定機構,《大清會典》裡都不見記載。這絕對是一個臨時機構。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因西北用兵軍情緊急,設立軍機房,3年後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在軍機處任職者無定員,多時有六七人,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充任,稱之為“軍機大臣”,又稱“大軍機”。其僚屬稱“軍機章京”,通稱“小軍機”,掌管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等事。乾隆時定軍機章京滿漢兩班各8人,後增至四班32人。軍機處每日覲見皇帝,商承處理軍國事務。
軍機處值房在隆宗門內迤北,俗稱軍機房,軍機大臣在此辦公。軍機章京值房在隆宗門內迤南,滿漢兩班,同署辦公,分居左右。每日寅(寅正4時)時,軍機大臣及章京等依次入直。辰(辰正8時)刻,軍機大臣始入見,或不待辰刻而先召見,每日一次或數次,軍機章京隨入。軍機大臣到帝前,賜坐。承旨畢,退出,授軍機章京書寫。述旨完畢,內奏事太監傳旨下達。軍機處銀印藏大內,印盒鑰匙由領班軍機大臣佩掛著。
軍機處的設定,使中國專制主義皇權達到了頂峰。電視劇裡面演和坤與紀曉嵐的那些事兒,紀曉嵐見皇上稱臣,和珅稱奴才。旗人稱奴才,漢人稱臣。能稱奴才的,那證明是皇上家裡人,這是愛稱,稱臣是皇上跟你見外。中國古代的君臣關係發展到清朝變成了主奴關係。乾隆爺的時候,想要漢人也稱奴才。漢人比較重面子,漢官就是不幹,反彈得比較大。乾隆爺恨恨作罷,下了一道聖旨,意思是說,你們雖然稱臣,但跟奴才是一樣的,你們別給臉不要,說你咳嗽還真喘上了。
軍機處與內閣有什麼不同呢?軍機處與內閣,既有聯絡,又有區別:(1)軍機處主管重大機密事務,內閣則辦理日常行政事務。(2)內閣有衙門,下設六部,各置官署。軍機處則為“四不”——不設衙門,不頒發關防,不獨立發文,不直接指揮各級軍政部門。(3)軍機大臣兼大學士掌握軍政實權。(4)清制,皇帝諭旨下達,分明寄和暗寄兩種:明降諭旨,交內閣辦,由內閣透過行政系統下達;暗降諭旨,如硃批奏摺,由軍機處密封后交兵部,傳遞到當事官員手裡,不經中間環節,一竿子插到底。(5)軍機處是一個行動的機構,皇帝走到哪裡,軍機處就跟到哪裡。
清朝中樞機構演變軌跡表明:皇權在逐漸強化,滿洲貴族權力實際也在強化,決策與執政體系日益閉塞僵化,這種體制可用於維持穩定,但用於創新以應對西方列強挑戰,則是弊多利少。此期,一些西方國家在走向議會制,重民權,輕君權。清朝卻在強化君權,弱化民權,這是清朝覆亡一個體制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