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碎雨夜冷

    曹操在小說中是以頭號反派的角色出現的,他甚至被冠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頭銜。其實,在《三國演義》裡面的諸多人物當中,我是最欣賞,最推崇和最喜歡曹操這位英雄的。根據陳壽在《三國志》的介紹,曹操其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是一位能歌善賦、文采飛揚的詩人,與小說裡面被歪曲的形象是有很大出入的。

    我個人卻認為,依據當時天下混亂的局勢,唯有像曹操這種兼具文韜武略的政治家才能壓得住當時整個環境發展的需求。他能夠在群雄並立中快速崛起,最終成就了令人歎為觀止的王霸帝業,自然是有他個人出色的才幹因素所致。曹操不僅是一位足智多謀,機警幹練,志向遠大,而且還善於審時度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政治家,比起當時那些名聲顯赫的各路英雄好漢,確實是鶴立雞群高出一籌的。

    此外,曹操還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善於治軍用兵,軍紀嚴明,法治森嚴,愛惜人才,當時的確還無出其右者,以致他戎馬一生,南征北討,屢戰屢捷,就算是劉備、呂布、袁紹、劉表等輩都不是他的對手,最終還被他逐個打敗。

    由於《三國演義》繼承了《三國志平話》“擁劉貶曹”的思想傾向,所以小說才會把曹操寫成是一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極端利己主義處世哲學的人物,揭露了他是一個狡詐和專橫的獨裁者,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幸虧作者在小說中也沒有全盤否定曹操,有時也會突出了他非凡的膽識和智謀,對他的貶斥主要是偏向於道德的批判而已,這點還是讓人值得倍感欣慰的。

    劉備是作者苦心樹立的正面代表人物,小說中他甚至是以第一大主角的身份亮相出場的。然而,他雖然被塑造成是一個具有傳統優良美德的政治人物,但我卻並不這樣認為,至少在整部小說中他恰恰就是我最不欣賞的人物。他最大的缺點就是特別喜歡愛哭,擅長用眼淚來博取同情。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作為頂天立地的偉男子,而且還是尊貴的蜀國君主,老是愛哭甚至流的眼淚比女人還要多,這實在是有損他那崇高的身份地位。

    他自以為“哭”是唯一的法寶是一種政治藝術手段,他甚至把流眼淚的功夫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實在是荒謬可笑至極了。堂堂國君卻以一把眼淚來樹立自己獨特的形象,實在是令人噁心不甚討好,我對他的形象簡直是大打折扣。可是作者卻為了突出這個劉皇叔的形象,竟然把他寫成是一個可以“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人物,頌揚他寬人愛民從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質,讚美了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風度,更突出了他與曹操相互對立的“擁劉貶曹”的特點。我覺得這樣的安排還是有欠妥當的。

    曹操得的是“天時”,孫權得的是“地利”,劉備得的是“人和”。他還算是知人善用而且還運氣可嘉,三顧草廬給他請到了諸葛亮擔任他的軍師,聽到了“隆中對策”的戰略構想,而且慧眼識英雄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為異姓兄弟,同時又收趙雲、馬超、黃忠等名將,組成劉營的“五虎上將”強勁班底,努力不斷地馳騁沙場,開疆拓土,建功立業,名垂千古。

    赤壁之戰後天下鼎足三立,據有一方西蜀領土的劉備竟然以漢統自居,而登上了所謂皇帝的寶座。當上國君之後的劉備原本採納由軍師諸葛亮提出的“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策略,然而為了荊州的掌控權竟然演出了“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鬧劇,最終和東吳反目成仇而發起了戰端,結果不僅丟失了荊州,也直接導致了情同手足的兄弟關羽、張飛先後被殺害。彝陵一役幾乎全軍覆沒,使蜀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進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為後來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他所發動的徵吳之戰,最後也導致了自己賠上了寶貴的生命,他的晚景淒涼而悲壯。白帝城臨終託孤的一幕,把苦心經營得來的江山和皇位傳給了扶不起的阿斗長子劉禪,把統領蜀國的大權授予了身兼丞相軍師的諸葛亮。

    孫權是鼎足三分之一的吳國君主,他比曹操、劉備此等梟雄還要年輕整整一輩。他是憑藉著血統的關係仗著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的功勞,才得以坐擁江東河山一方領土的。他並沒有非凡的才能但滿臉充滿富貴相,曹操就曾經對孫權評價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也”,表示對孫權有所讚許但也同時具有輕視他為後輩小子的意思。孫權雖然沒有乃父兄般的驍勇善戰,不過他卻具有開國君主的堂堂帝王風範。他最大的表現就是依附兄長孫策臨終時所託的遺命“舉賢任能,使各盡以保江東”,他成功做到了這點也可謂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守業君王。

    孫權用人也是別具特色的,他以十八歲的年紀登上了王位寶座,由於他本身明白自己並沒有特別出眾的政治軍事才幹,加上自認還非常年輕,所以他懂得必須靠一視同仁、用人不疑的態度來換取臣僚們對他的忠心。這比起曹操的雄才大略又深諳權術,善於以勢馭下;以及劉備看重義氣交情,重用親信知己的特點,是完全不一樣的用人方式。因此,他才得以成功保住了父兄用血汗辛苦換回來的江山基業。

    然而,我卻認為孫權雖然守業有成,但他並不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君主,因為他從來都沒有大舉北伐曹魏、西征劉蜀,以統一全國為己任的那種帝王應有的政治野心,而只求採取偏安一隅,兼弱避強的治國方針。追根究底或許他非常清楚瞭解,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所以師出有名;而劉備則貴為當今皇叔、漢室宗親,雙方都是具有光復漢室、統一全國的藉口或政治本錢吧?我總覺得孫權雖然貴為東吳國君,一方霸主,但卻不具備這種雄心壯志也實在是說不過去的。

    諸葛亮可說是小說中真正的主角,他自比管仲、樂毅,長期臥在南陽所以獲得“臥龍先生”的雅號。他的高名吸引了劉皇叔慕名來請,三顧草廬得以請出山為他效勞賣命,才得以讓劉備聽到了《隆中對》的宏圖大計,理想戰略。劉備常對人說“我得諸葛亮如魚得水”。他官至身兼蜀國的軍師,丞相,武侯,相父等要職位極人臣,權蓋朝廷,榮顯無雙。

    他在小說中的不凡形象甚為討好,經常以偉大美男子,八尺身材,羽扇綸巾出現。天文,地理,奇門,陣法,陰陽,風水,無一不通。他的大智大慧,料事如神竟然被後人奉為“神明”。然而,他原本就是一個普通人那就一定會有普通人的短處,最明顯的就是他識人卻不及他的主公劉備,他認為言過其實的馬謖是一位將才,把他當做智囊甚至兄弟來看待,竟然委以守街亭的重任結果招致全軍覆沒,最終自導自演了一場“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悲慘一幕。

    諸葛亮確實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英才,但是我覺得他最大的缺點就是用人的氣量不夠大方,雖然他所選用的多數是非常傑出的人才,可是他要的是那些聽話和服從性強的人才,而討厭那些鋒芒畢露,功高蓋主的人才,例如他派性高氣傲的關羽去守那畢竟守不住的荊州;他認為很有戰略思想的魏延身上卻長著反骨,結果暗地裡安排了一條密計把魏延殺了。他透過這種骯髒的手段來清除異己還挺湊效的,如此一來,聽話的人多了他的權威也就跟著樹立起來了。雖然他在蜀國成功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權力系統,但是他手下的人才卻逐漸凋零一代不如一代了,最終導致西蜀的人才力量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劣勢。蜀國的滅亡基本上諸葛亮還是要負起很大責任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最為公正和最貼切不過了,他認為“諸葛亮的長處是治軍,短處是奇謀,他理國的才幹超過了他的將略”。諸葛亮有的是相才,治國安民而得民心;有的是將才,調理軍隊而得軍心。但是他缺乏帥才,缺乏變化的戰略眼光。

    儘管小說中把諸葛亮寫得十全十美,他不僅是賢相的化身,而且足智多謀,但是這種道德和智慧上的優勢,卻無法為他帶來了最後的勝利。他既然是知天命的那麼他必然知道,隨著局勢的未來發展,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會以敗局收場的,那他為何還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難道是為了在當時哪個充滿詭譎的政治舞臺上,過分相信自己能夠有力迴天的把握,期望發揮他的影響力從而為自己爭取一席名垂千古的地位嗎?還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草廬的知遇之恩,而必須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不朽精神繼續幹下去?我總覺得這未免犧牲太大了吧!

    上天給了他過人的才智,但並沒有給他過人的運氣,他只能在無限感慨和痛苦中看著自己的事業一天一天地毀滅,於無奈中走完悲壯的人生道路,告別了哪個動亂不已的年代。諸葛亮在二十七歲時出山,卻在五十四歲時病逝五丈原,前後正巧又是二十七年,這期間讓他得以大顯身手,展露鋒芒。或許這是他在人生舞臺上最為輝煌的歲月吧,這也可以說是死而無憾了。

    周瑜無愧是東吳一代名士、才子。他風流儒雅,儀容俊美,韜略過人,文質彬彬而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他酒醉後擊舞劍法更是天下一品。他娶得國色天香的小喬,簡直是天作之合,郎才女貌。他最大的成就是以三十四歲的年齡,指揮了一場驚天動地,非常出色的“赤壁之戰”,把赤壁燒得烈焰沖天,打得曹公折戟沉沙。他在小說中的出場回目雖然佔了全書的十分之一,然而他的形象卻早已使人印象深刻令人無法忘懷。

    但是,在長達十幾回的篇幅中,總會有個諸葛亮象鬼魅般如影隨形地,把周都督的風采給比下去了。小說中把周郎寫成是一個心胸狹窄,忌能妒才的小人物實在是有欠公平的。我客觀的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的種種出色表現,才會導致周瑜不得不防著諸葛孔明的詭謀迭計,認為他最終將會成為東吳的大患,所以才會想盡辦法來早日把孔明除掉。

    如果我們站在周瑜的立場來作深入分析的話,我們會發現周瑜作為吳國的三軍統帥,自然就會有身系一國存亡的重任,所以才會屢動殺機。其實,周瑜和諸葛亮並無私仇的。事實上,諸葛亮後來要除去周瑜的卑鄙手段“三激周郎”,比起周瑜要除掉諸葛亮的手段還要尖酸刻薄,諸葛亮同樣毫無顧及同盟之情可言,可是後世的人們卻指責周郎的氣量狹窄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世英名的周公瑾終於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聲中飲恨而死去,後人內心更多地是給予他無限的同情和惋惜。

  • 2 # 少言近道

    首先就是周瑜,統軍之才。輔佐孫策平定江東,赤壁破曹操,南郡敗曹仁、提出征伐益州方案,由以赤壁之戰最為出名,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大軍壓境之際,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後魯肅請回周瑜,堅定了與曹操一戰的決心,以3萬軍大破曹操80萬大軍,從此鞏固江東河山,奠定三國鼎立。

    其次荀彧,戰略之才。可以說曹操能夠平定北方,奠定帝業,此人功不可沒。迎獻帝回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謀袁紹於官渡,還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大量當世人才。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最後諸葛亮,治國之才。蜀漢丞相,白帝城託孤之臣,劉禪的亞父。從《隆中對》的三分天下,到連吳大破曹操於赤壁,攻取益州,奠定蜀國疆域。發展農耕,興修水利,使蜀地再成川府之國,七擒孟獲,鞏固南疆,北伐中原,鞠躬盡瘁。可以說諸葛亮在後世受到了極大的推崇,治國第一人。

  • 3 # 萬里清風來

    我個人認為周瑜、荀彧、諸葛亮三人都是不可世出的奇才,綜合評價的話我認為諸葛亮更勝一籌。

    從文韜武略上來講,周瑜略勝一籌。周瑜文武全才,能文能武,屬於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排兵佈陣、攻城拔寨、衝鋒陷陣樣樣精通。諸葛亮雖然也是一個軍事家但是他守強攻弱,六出祁山也未能北定中原。荀彧手無縛雞之力,不能掛帥出征,充其量就是一謀士。所以在這一點上週瑜完勝。

    從治理國家來講,荀彧、諸葛亮各有千秋不遑多讓。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出征荀彧“居中持重”,就是曹操帶兵打仗,後方的軍國大事全由荀彧處理。諸葛亮賞罰分明,寬嚴並用,對少數民族保持尊重並幫助他們改進生活(諸葛錦就是諸葛亮教會少數民族織錦技術)。而周瑜在這一點上沒有多大建樹,完敗。

    從戰略上講,周瑜既不想曹操過江又不想聯合劉備(他認為這是養虎為患),在諸葛亮和魯肅勸說下迫不得已聯劉破曹,火燒赤壁(這場戰役大部分功勞屬於周瑜)。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已三分天下,制定出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並有“分裂國家”的嫌疑。荀彧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令諸侯”規劃和制定出了統一中國北方的戰略。在這一點上荀彧略勝一籌。

    在對國家的貢獻上,諸葛亮完勝。這一點從三人死後國家發展來看最為明顯。周瑜死後,魯肅、呂蒙、陸遜乃至陸抗接任大都督,魯肅聯劉抗操、呂子明白衣渡江、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陸抗西陵之戰大破晉軍,無一不是文武全才,中流砥柱。荀彧死後,荀攸、鍾繇、郭嘉、杜畿、司馬懿等謀士如雲,幫助曹操進封魏王。諸葛亮全憑一己之力,主政蜀漢政權,內俢水利,外服蠻夷。諸葛亮死後,人才凋零,蜀漢政權政風日下風雨飄搖,最終首遭滅亡。

    此外,諸葛亮還是一個發明家和散文家,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都是他的發明。《出師表》《誡子書》是他的手筆。

    綜上所述,我認為三人之間最有智慧的人是諸葛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您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燒牛腩土豆煲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