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匡詩人

    一、詩的起源

    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二、詩的發展

    早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就有大量的精美的民歌出現了,大部分都與勞動生產男女愛情有關。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瞭解民間的風土人情主動收集這些民歌彙編成集,就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小時候估計都學了。科普下:《詩經》,共收存詩歌305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是當時十五個諸侯國帶有地方色彩的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也叫做廟堂音樂。

    轉而到了魏晉時期,撐起當時詩歌文化的就是三曹,建安七子,也就是所謂的建安風骨,他們表達的多是人生短暫壯志難酬悲涼幽怨意境比較宏大,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魅力特徵。

    到了隋唐時期,詩風達到新的一個鼎盛時期。出現了初唐四傑等等天才,後面到了武則天時期,宋之問沈佺期透過不斷的研究發現如果詩歌按一定的音階規律進行創作,會取得更好的聲音效果,所以他們奠定了絕句律詩的格律問題。

    唐朝的中晚期也有很多詩人開始寫詞,為宋詞做了一些鋪墊。

    五代十國時候,好的詩基本沒有,但卻出現了唐後主李煜,馮延已這樣的詞藝術宗師級人物。後面過渡到宋時期,歐陽修,蘇東坡,柳永,李清照,辛棄疾等等再次把宋詞推向了一個藝術最頂峰。

    擴充套件資料:

    唐朝是詩的國度,詩人輩出。如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邊塞詩稱著的岑參、高適、王之渙;以風景詩著稱的孟浩然;特別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詩聖的杜甫以及民眾詩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燦爛的群星,光輝千秋。

    唐朝詩歌發展達到了頂峰。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如同萬芳園中的百花,競相鬥豔。特別是又湧現出一種新的詩體--格律詩,更加光彩奪目。

    律詩是一種有嚴格格律要求的詩體。它對詩篇的字數、句數、用韻、聲調的平仄、詞語的對仗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詩體是以前所未有的。為了表示與古體詩的不同,唐代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律詩是唐詩的代表,它被以後歷代詩人所承襲。唐以後之詩,雖然也有許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沒有重大的新突破。

    當然在當時也是分流派:

    1、現實主義詩學認為:詩是現實生活在詩人心中的反映。只有現實生活,才是詩及一切藝術的源泉。詩人是生活的歌手,詩是對生活的歌唱。

    2、浪漫主義詩學認為:詩人是情種,詩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給世界,世間萬事萬物就會為之詩化。所以,詩應該是詩人的自我表現,是詩人情懷的直抒,是詩人的心靈對理想世界的呼喚。

    3、形式主義詩學認為:詩只是有意味的語言藝術形式。任何一種“內容”只有經過“形式化”才能成為藝術。形式並不屈從於內容。詩人對美的追求,趨向於形式的自主創造。

    形式的自主品質,意味著詩人有批判社會現實、開拓美的世界的自主權力。在極端的形式主義詩學看來,詩只是一種語言工藝

  • 2 # 生生不息LYS

    1,詩歌是人類一種情感的表達與渲洩,最早的詩歌來自民間萬物,囈語,嘆息。碩鼠為記錄之首。

    2,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在文字出現之前就有了,詩與歌本來是分開的。

    3,詩在早期是用來唱的,所以最好有韻,詩歌詩歌,無法吟唱的何以為詩歌?這也是我對現代詩提出質疑的部分原因。

  • 3 # 雲隱追夢

    1、詩歌的起源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隻要弄清楚它們的關係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中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絡。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中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2、詩歌作者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字裡行間飛馳著詩人豐富奇特的想象。

    3、從詩歌體裁上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兩類,古代詩歌又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風),近體詩又分為格律詩(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新詩包括自由詩(五四以來產生的白話詩)、散文詩(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內容)、民歌(民間流傳,集體創作的詩)。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4、詩歌作為一種膾炙人口的藝術形式,那麼就有它自己的藝術美。

    個人認為,詩歌的藝術美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 文字美,詩詞透過文字表達作者的思想,如何用準確、生動的字詞表達出作者的意思,這是詩歌寫作中最基本的功夫,也就是煉字、煉句,也是詩歌文字美的基本體現,杜甫《月》: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這裡的“吐”、“明”,不但準確描述出了當時的景物,深深體會一下,就可以領悟到“吐”、“明”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無比生動,真是煉字之及至,千古之絕唱; 意境美,詩歌的意境也是詩歌的內涵所在,一首好詩所表達的意境不但明確、深邃而且使讀者可以回味無窮,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音律美,詩也被稱作詩歌,可見詩與歌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我們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有不少詩可以用於吟唱的,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秦王破陣樂》就是在當時的大型典禮上用於歌唱的。漢高祖劉邦在鄉宴中即興擊築而唱的《大風歌》,項羽在垓下被圍時所唱的《垓下歌》也是如此,當然並不是每首詩歌都適合於唱的。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一點,詩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讀的,古人稱作“吟詩”。很多古代俗語中“詩”都是和“吟”這個動詞聯絡在一起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吟詩作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詩歌為什麼要讀出來?這就是因為詩歌本身的音律美,特別是格律詩,不發聲是體會不出來的,所以我建議各位作者在創作詩詞的時候一定要讀,同時在鑑賞他人的作品時也要讀,否則詩詞的美平白失去了三分之一。

    詩詞為什麼要押韻呢?因為押韻的文字不但順口易記,而且好聽!舉一個現代口語中的例子,一個新員工剛到公司和老員工打招呼,可以說“我是新來的,請多多關照”,也可以說“新來乍到,請多多關照”,兩種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但是明顯後者說起來更加順口,聽起來也舒服。用韻(押韻)的文章一般稱作韻語。其實也不僅僅詩詞要用韻,有很多文學創作形式都是用韻的。古代文獻中很多都是用韻的,全部用韻的如《老子》;部分用韻的如《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後代的《湯頭歌訣》,以及古代政府的很多告示,古代的格言“嘉言”,古代的兵書如《三略》、《六韜》、古代的醫術如《靈樞》、《素問》等等也都是用韻的。熟悉古代文學的同修應該知道,其實在古代韻語是非常發達的,也是很佔優勢的表達形式。不僅僅是這些古代典籍,即使是民間的民謠、諺語、民歌以及各種地方戲曲的唱詞也都是或多或少的用韻的。有人可能說,我還是不知道用韻有什麼好處!大家應該知道,強調音律美的藝術形式,諸如詩、詞、戲曲的唱詞、歌曲的歌詞(部分)之所以都用韻,那麼只能說明用韻能夠加強這些藝術形式的音律美。其實,所謂自由體詩(現代詩)也是需要用韻的,很多現代歌曲的歌詞也是用韻的(歌曲畢竟不是詩詞,所以大部分不是全部用韻的,但是都有用韻的成分在),當然這些現代的作品用的不可能是古韻,而是現代的韻。最根本還是:詩歌都是要押韻的,不押韻的不是詩。

  • 4 # 景陽鍾

    詩歌是怎樣興起的?

    "詩言志,歌詠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最早的詩歌萌芽是奴隸在勞動中喊出的號子聲"吭唷,吭唷"減輕勞動壓力,逐漸演化成具有節奏感的詩歌。中國最早的詩歌《彈歌》只有八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這是一首上古歌謠,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句短調促,節奏明快。

    由勞動號子、上古歌謠逐漸形成四言詩、五言詩,詩歌口口相傳,到春秋時期出現大量文人詩歌,傳說由孔子彙編成巜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詩經》現存三百零五篇,是中國詩歌文學的光輝典範。根據不同內容的表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分別採用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方法, 運用復迭的章句、多彩的修辭、雙聲疊韻的巧妙創作手法敘事抒情,給後代詩歌藝術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為後代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經驗。《詩經》是古代詩歌開端,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詩》,《詩三百》,後改稱《詩經》,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戰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創作出騷體詩賦,開一代詩風。漢劉向彙編成《楚辭》。《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對整個中華文化具有特殊意義,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的文學詩篇,而之後四大文字型裁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發展都受到楚辭騷賦的影響。

    《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有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統稱樂府詩。

    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便有了嚴密的格律。從格律上看,唐以後的詩體,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二類。古體詩又叫古風,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這是依照古詩的寫法,五言古體詩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稱七古。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二種。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有五律,七律。律絕詩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艱制。律詩近體詩需按格律規則並依巜平水韻》壓韻。

    由此,古體詩、近體詩經歷代文人創作發展,興衰榮辱幾千年,到"五四”運動,新青年開創現代詩歌,又是一片繁榮。

    今天國慶獻詩一首

    七律

    國慶七十週年巡禮

     

    黃蓮水苦幾千年,

    漫卷紅旗赤縣天。

    華誕七旬奔大路,

    人民萬歲在心田。

    嫦娥射月遨長空,

    航母巡洋定澶淵。

    民富國強全域性穩,

    江山永固頌歌闐。

    赤縣:戰國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

    毛澤東主席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

    澶淵: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締結的盟約。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

    二0一九年十月一日於錦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天樂擊敗劉德華、田壯壯等人獲得第37屆金像獎影帝是否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