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梵音心理瑜伽

    回答之前先了解自戀,自戀者會認為,自己是命中註定的那個勝利者,他們生來就比別人要更優越、獨特、更有天賦,即便他們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就。他們抱持這種強大的信念,認為自己天然地對世界負有責任。

    領一方面就是總感覺別人多看她兩眼就是喜歡她,愛戀她,

    自戀不是心理問題,過分的自戀,如果影響到別人,和自己的生活,就是心理問題了,

  • 2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弗洛伊德認為,嬰兒最初是處於一種原發性自戀(primary narcissitc)的自閉狀態,所有的力比多都投向了自己。隨著心理的發展,力比多才投向外在客體,最初是母親的乳房,最後才形成母嬰之間的客體關係。簡而言之,驅力先於客體,決定客體。而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則認為,客體關係在嬰兒出生的時候就產生了。

    溫尼科特就曾經說過,沒有單純的嬰兒存在,只有母嬰作為一個關係單元的存在。自戀是由於客體關係的受挫而導致的一種補償與防禦。驅力從客體關係撤回到對自體的投注導致自戀。這樣一種觀念的衝突也導致了精神分析從潛意識的衝突模型轉移到了缺陷模型。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轉型呢?

    這與他們所面對的病人的不同有很大的關係。弗洛伊德時代的病人遭受到的痛苦是內心中對於自己具有太多苛刻的評判所導致的內疚感和罪惡感。弗洛伊德稱之為嚴厲的超我。相比而下,現代病人遭受的痛苦是內在的空虛與孤獨,他們擔心自己無法適應外界環境和社會,而不是違背自己內心的準則與良心。他們醉心於外在的美貌,名聲,財富和社會地位,而不是內心的和諧。正如榮格所說的,人們更加依賴於自己的人格面具而不是內在真實的自己,人格面具變得更加虛幻多彩而離真實自我越來越遠。

    心理症狀的變化與社會發展的轉型是密不可分的。社會學家認為現代生活理念影響到了自戀症狀的產生。現代社會強調民主,宣揚所有人生來就是平等的,社會給予每個人同等的權利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和確立自己的社會身份。但是,社會隨時都在不停地變化。人們在這樣變動不居的社會中很難以確定自己穩定的社會地位和價值,他們只能透過積累外在可觀察的證據來證明自身的存在與價值。

    這不禁令我想到了中國社會的轉型,我們從傳統封建社會的嚴格的倫理體制轉換到現代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媒體的狂轟亂炸刺激了我們的虛榮,浮華和貪婪,世俗沖淡了內在的標準和宗教傳統,人際關係也變得浮躁與膚淺。人們變得更少遭受到內在良知的質疑,而痛苦卻轉向到了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迷茫與混亂。我們找不到自己了,我們內在變得更加空虛和孤獨了。

    自戀(narcissistic)這個詞來自希臘神話納西斯(音譯)。納西斯是個希臘美少年,他一直沉溺於自己的美貌,拒絕了echo(迴音女神)的求愛,他痴迷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後溺水而亡,化作一朵水仙花(narcssisism,因此自戀也稱作水仙花主義)。我們今天就來談談自戀人格的動力學特徵。

    自戀者總是透過獲得外界的確認來保持自尊,他們非常專注於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他們的自我印象往往是誇大的。恩斯特瓊斯稱之為“上帝情結”,他們自大,高傲,精力充沛,經常期待即將臨近的攻擊同時用自己的攻擊對抗,好炫耀,冷漠,情感疏離,幻想無所不能,過度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創造性,如果到了精神病程度就會認為自己就是上帝。有學者把自戀分為厚皮自戀和薄皮自戀兩種,但其實質卻是一致的。在每一個空虛和誇大的自戀者背後都隱藏著一個過度自我意識,羞愧的小孩,在每一個抑鬱和自我批判的自戀者背後也同樣隱藏著誇大的自己。因此,所有自戀者的一個共通之處在於內心的恐懼,羞愧以及虛弱和自卑。成功的自戀者往往是商業,政治和軍事等行業的精英分子。他們渴求著被崇拜和仰慕。通常他們成功的光輝掩蓋了他們對外在認可的強烈渴求。

    下面我們從驅力與情感,適應與防禦,人際關係和自尊與自我認同四個方面對自戀人格進行具體剖析。 一、驅力與情感

    1、羞愧(shame)與妒忌(envy):自戀人格特質的人對於沒有表達的情緒資訊非常敏感,特別是他人沒有表達的態度和期待。與自戀人格組織聯絡在一起的重要情感是羞愧和妒忌。他們總是容易感覺到羞愧和害怕被羞辱。羞愧和內疚是兩種不同的情感,內疚是一個人犯罪了或者做錯了事情,通常被概念化為內在批判的父母或者超我,內疚帶有一種罪惡感。羞愧則是因為被外在評判為壞的或者錯誤的,通常是現實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差距所造成的。羞愧通常會帶來無助感和無能感。

    自戀者容易妒忌,當他們發現自己在某個方面有缺憾和不足的時候,他們會妒忌那些那些擁有這些特質的人。他人擁有的可以彌補他缺乏的,妒忌和嫉妒也是需要區分的兩種不同的情感。嫉妒通常發生在三角關係當中,一方被排斥在關係之外而產生的對被寵愛者的羨慕和對自己被排斥的痛惜的感覺。妒忌則發生在兩人之間,一方擁有對方所缺失的,而帶來的是需要透過批判甚至毀滅掉對方所擁有的東西而取得心理平衡的一種情感。

    2、自戀的暴怒(rage):科恩伯格認為自戀者天生具有強烈的攻擊傾向,或者缺乏對攻擊衝動的容忍力。他們往往會因為很小的事情發很大的脾氣,他們也會非常害怕自己自己內心的這種力量,他們害怕這種力量會傷害到別人。諮詢中我遇到這樣的一位大學生,他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每當他面臨需要跟別人競爭的時候,他總是會臨陣退縮,直接退出評選,他害怕自己的成功會傷害到別人。奇怪的是,他還會主動去幫助競爭對手,從中他可以獲得某種虛幻的滿足,自己其實比對方更優秀。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薄皮自戀的表現方式。

    二、適應與防禦

    1、理想化與貶低:自戀者會經常使用理想化和貶低的防禦機制。當自我被理想化的時候他人就會被貶低,反之則相反。科胡特用誇大的自體來描述這種自我膨脹和優越感。這種誇大感會被內在感覺到或者被投射出去。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父母,愛人,老師或者身邊的親友看做是完美的,然後透過認同他們而感到自我價值,但當發現他們不完美的地方或者微小錯誤的時候,他們又會被被貶低。他們對他人和自己的印象總是會擺盪在理想化和貶低的兩級而無法形成穩定一致的印象。

    2、比較與評判等級:自戀者總是會以評判等級的方式來處理面對的事情,他們總是會權衡“誰是最好的醫生”,“哪個是最好的學校”。“哪裡訓練最嚴格”等等,關注比較和優先權往往會混淆現實的優點和缺點。有這樣一個非常自戀的父親,他極力支援兒子成為醫生或者律師,在他看來其他行業都不行,醫藥和法律賺錢多而且受尊重,其他的職業都被認為是不好的。而他卻看不到兒子具有藝術和文學天賦,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和發展。

    三、人際關係

    1、自體客體的渴求:“自體客體”是在我們生命中透過確認,崇拜和贊同滋養我們的自我認同感和自尊的一個人。自體客體在自我之外作為定義自我的一部分,它可以幫助調節自尊,替代了我們每個人自己在內心所做的事情。我們都需要自體客體,就像我們需要氧氣一樣。如果我們失去了他人作為我們的自體客體,我們就會感到被削弱,就好像內心很重要的一部分死亡了。但是現實和道德要求他人不僅僅是我們的自體客體,他們也有自己獨立的身份和需求,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和認可。 自戀者非常需要自體客體以至於人際關係的其他方面都變得蒼白,其他人僅僅作為自體客體而不能行使其他任何功能。因此自戀者給予他人一個很模糊的資訊,他們非常需要別人,但是他們給予他人的愛卻是很膚淺的,帶有剝削性質。

    2、父母的延伸物(extension):自戀者對於他們的父母或者重要他人非常非常重要,但是這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真實的自己,而是因為他們所行使的功能。在家庭中孩子都是父母自戀的產物,作為維護父母生命的延續,他否認了父母死亡的焦慮;同時孩子也具有維護父母自尊的功能,他可以實現父母沒有完成的抱負與心願,讓父母覺得榮耀和有尊嚴。父母往往對某個小孩具有自戀的需求,他們需要透過孩子彌補自己所缺失掉的,小孩作為了父母的延伸物。把小孩作為自己自戀的延伸物,這在那些遭受過創傷的父母身上尤其表現明顯。處於文革一代的父母,他們會要求子女過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的生活,他們通常會說“不要像我這樣,你能擁有所有的”,但是沒有人可以擁有所有,每一代都要面對自身的侷限性。這樣一個不現實的目標阻礙了孩子自尊的發展。

    自戀者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擁有明確的教育標準。這個標準用來維護自己或者家庭的尊嚴。他們會不斷地用這些標準來評判孩子。如果孩子讓他們失望,他們就會遭到責備。通常這樣的教育會傳遞給孩子一個模糊的資訊:孩子不夠好,而不只是在某個具體的行為上有問題。這樣的父母會不斷地嘮叨和擔憂孩子的成長,他們希望他是成長為應該成為的樣子,而永遠不是他們現在的這個樣子。這是一種教育的自戀,在很多教師家庭中表現很普遍。

    作為父母的延伸物和自戀教育的影響,孩子往往會遭遇到很多自我身份認同的混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羞愧感以及空虛感。他們害怕表達自己的敵意和自私的想法,同時他們會產生對父母愛的質疑。他們會說自己體驗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愛我是因為我學習成績優秀給他們帶來了榮耀,而不僅僅是因為我是他疼愛的子女。他們覺得自己揹負著父母的期望,過著父母的生活。這在很多農村出來的學子身上尤其表現明顯。他們承載了太多父輩的期望,而沒有活出真實的自己。

    四、自尊與自我認同

    1、空乏與不完整的自體:自戀者有一種模糊的錯誤感,空虛感和不完整感,覺得醜陋,自卑或者表現為相反的高傲,炫耀,藐視,批判,防禦性的自給自足等。科恩伯格描述這樣的人格狀態為相反的自我狀態,他們用誇大(全好)和空虛(全壞)的方式來定義自體。這是他們唯一組織內在經驗的方式。他們對自己的內在經驗沒有足夠好的感覺。

    自戀者的內在很脆弱,他們害怕自我碎裂,警惕著丟失自尊或者自我統整性,特別是遭到批評的時候。他們會突然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是。這種害怕往往會被置換到對身體的過度關注,容易變得憂鬱和害怕死亡。

    2、完美的幻覺:他們會追逐不現實的理想,他們確信自己能夠達到某個誇大的目標,但是一旦發現自己的缺點他們往往會認為這是自身內在固有的,他們不能原諒和寬恕自己可以擁有這些不足。無法原諒自己的人是一種自戀的表現,因為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而且上帝已經寬恕了你,而你還不能寬恕你自己。

    在心理治療中他們期待的目標是使得自我更加完美而不是理解自我,發現更加有效的方法來處理自我的需求。需求完美會表現在苛求和批判自己或者而他人,他們無法在充滿酸甜苦辣各種含混的生活現實中發現快樂。 自戀者會迴避表達個人的錯誤和對他人的依賴。他們儘量迴避表達悔恨和感激的情感。悔恨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對他人造成了傷害,這意味著承認自己的缺陷,感激某人的幫助意味著承認自己的需求,因為自戀者把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沒有錯誤也沒有需求的幻覺上,他們害怕承認內疚和依賴,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感到羞愧。

    所以說,自戀者陷於自尊的痛苦,他們可能沒有明顯的心理症狀,但是他們會模模糊糊地感覺到自己出現了的問題,通常他們會等到中年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他們無法不帶批判和剝削地接納他人,他們總是會將他人理想化和貶低,他們無法不帶羞愧和妒忌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看了這麼多,你對自戀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了吧,哈哈哈,下次我在想你面對你現實生活中的自戀先生和自戀小姐,我很好奇你腦子裡會浮現出什麼?

  • 3 # 暖心理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自戀這個概念來自於心理學,從心理學理論上來說自戀分為兩種,一種是健康的自戀,最終會發展成自尊;另一種是不健康的過度的自戀,最終會演變成一種病態的自戀。關於過度的自戀心理學家科胡特研究得比較深,它的自體心理學理論中就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判斷標準。

    而健康的自戀就是指我們對自己有一個相對客觀公正的評價,既不會盲目自大目中無人,也不會隨意的就妄自菲薄自我輕賤。

    健康的自戀,即人類的自尊也分為低自尊與高自尊,大城市的人容易產生低自尊,因為人才滿滿大街小巷都是,個人就比較容易看低自己。反而是一些稍偏遠而不貧困的農村人容易產生高自尊,因為周圍的街坊鄰居都彼此彼此,方方面面的差距都不是太大,而大部分人的生活又都過得很不錯,自我感覺良好造就高自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電影裡面的經典瞬間有誰可以分享?包括搞笑,感動,勵志,驚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