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閣村夫

    並不會有太大幫助,無論作為庶出的袁紹還是嫡出的袁術都已經將袁家的資源利用到了極致,沒能打敗曹操有歷史原因也有個人原因,但是和家庭出身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袁紹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只能說三國裡牛人太多。

    袁紹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他的高祖父袁安曾任漢司徒。自袁安以下,袁氏四代都有人居三公之位,因此勢力威震天下。

    袁紹相貌英俊威嚴,能夠降低自己身份下交賢士,所以很多士人都來依附於他。曹操少年時代就與他交往,二人關係密切。袁紹從大將軍掾屬升任侍御史,又逐漸升任中軍校尉,官至司隸校尉。

    漢靈帝去世,何太后的兄長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劃誅滅眾宦官,太后不同意。何進於是徵召董卓進京,想以此脅迫太后同意他的計劃。中常侍、黃門這些宦官聽說後,他都跑到何進那裡去謝罪,說任憑他處置。當時袁紹勸何進就趁這個機會處置掉這些宦官,相勸再三,何進始終沒能聽從。同時何進命令袁紹派遣洛陽富有計謀的武吏監察監督眾宦官,又命令袁紹的弟弟虎賁中郎將袁術挑選溫和忠厚的虎賁衛士兩百人,準備進入宮中,代替手執兵器的宦官把守各殿殿門。

    於是中常侍段珪等人假託太后詔令,召何進入宮議事,趁機殺掉何進,宮中大亂。

    袁紹袁術兄弟便殺死了所有作亂的太監,無論年紀大小,沒有鬍鬚的人也被當做宦官殺掉,被殺死的有兩千餘人。袁紹又率兵追擊段珪等人,段珪等人全部跳進黃河自殺,於是漢少帝又返回皇宮。

    避禍而逃,渤海起兵

    董卓叫來袁紹,在朝會上與他商議想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為帝。這時袁紹的叔父袁隗任太傅,袁紹假裝答應說:“這是大事,應當出去和太傅商議一下。”董卓說:“劉氏種不值得再留下來了。”袁紹沒有回答,持佩刀側身施禮而去,袁紹出去後便逃離洛陽奔向冀州。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人,都是一時名士,董卓很信任他們,但他們卻暗中為袁紹出力,於是勸董卓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做的,袁紹不識大體心中恐懼,所以才出逃,不是有什麼別的想法。現在急著懸賞捉拿他,一定會發生變故,袁氏四代人施人恩德,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如果他們收攬豪傑聚集徒眾,各地英雄再趁勢而起,那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就不是您所擁有的了。不如赦免他,並任命他做一個郡守,那袁紹就會因免於罪責而高興,就一定不會有什麼憂患了。”

    董卓認為他們說的很對,於是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封它為邟鄉侯。袁紹於是憑藉渤海郡起兵,準備用這支軍隊誅滅董卓。

    沮授之謀,天下之主

    從事沮授勸袁紹說:“將軍您二十歲入朝為官,很快就名聲傳遍海內;值君主廢立之際,便迸發出忠義之心;從洛陽單寄出奔,則是董卓心懷恐懼;渡過黃河北上,則使渤海一郡全部服從。發動一郡的將士,掌握冀州的百姓,威震河朔地區,名聲顯揚天下。雖然黃巾軍奸詐作亂,黑山軍囂張跋扈,但您如果舉兵東向,則青州可以平定;回師討伐黑山,則張燕可以消滅;揮師轉頭北征,則公孫瓚一定敗亡;兵鋒威懾戎狄,則匈奴一定俯首稱臣。縱橫大河以北,全據四州之地,收攬天下英才,手握百萬之眾,到西京長安迎回天子大駕,恢復洛陽的皇家宗廟,號令天下,討伐尚未收復的地區,憑藉這樣的資本與對手一決高下,哪一個能與您匹敵?如此經營幾年,成就這樣的功業不算困難。”

    袁紹聽後高興的說:“這正是我的心願。”袁紹立即上表朝廷,奏請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

    號令天下,威懾天下

    董卓派遣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帶著獻帝的詔書勸說袁紹歸順,袁紹讓河內太守王匡將他們殺掉。董卓聽說袁紹佔據了關東地區,便把袁紹宗族太傅袁隗等人全部殺掉。

    在這個時候,天下豪傑之士大多歸附袁紹,都想要為他報仇,各州郡蜂擁而起,沒有一個不是藉著袁紹的名義起兵。 這時韓馥心生畏懼,去見袁紹請求讓他離開冀州,然後便去依附張邈。

    後來袁紹派使者到張邈那裡,由於商議一些重要事情時,使者與張邈貼近耳語。當時韓馥在座,認為他們在算計自己,不久,就起身到廁所自殺了。

    正史上真實的袁紹是怎樣一個人?

    先機已失,禍患早藏

    當初天子的廢立,不是袁紹的意思,等到獻帝在河東的時候,袁紹派穎川人郭圖為使者去朝見獻帝,郭圖回來後勸袁紹將獻帝迎到鄴縣,袁紹沒有同意。正好趕上曹操奉迎獻帝,建都許縣,收復黃河以南地區,關中眾將全都歸附。

    袁紹後悔沒把獻帝控制在手中,想讓曹操把獻帝遷到鄄城建都,以靠近自己,曹操拒絕了袁紹的要求。 於是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又轉為大將軍,袁紹辭讓掉侯爵沒有接受。

    不久袁紹在易京滅掉公孫瓚,吞併了他的部眾。又讓長子袁譚出去擔任青州刺史,沮授勸諫袁紹說:“這樣做一定會引發禍亂。”袁紹不聽說:“我想讓幾個兒子各自佔據一個州。”於是又任命排行居中的兒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

    有謀無斷,錯失良機

    這時袁紹擁有將士幾十萬,以審配、逢紀掌管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主要謀士,顏良、文丑為將帥,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準備進攻許縣。

    在此之前,曹操派遣劉備到徐州抵禦袁術。袁術死後,劉備殺掉徐州刺史車胄,率軍駐紮在沛縣,袁紹派遣騎兵去幫助他。太祖派遣劉岱、王忠率軍進攻劉備,沒能取勝。建安五年,曹操親自東征劉備。

    這時田豐勸袁紹襲擊曹操的後方,袁紹推辭說兒子正在生病,沒有答應。田豐舉手杖敲著地面說:“遇到這樣難得的機會,卻因為嬰兒的病而失掉,可惜呀!”曹操到沛縣大敗劉備,劉備逃走投奔袁紹。

    官渡交兵,不納良謀

    袁紹進軍黎陽,派遣顏良到白馬攻打劉延,沮授又勸諫袁紹說:“顏良心胸狹窄,性情急躁,雖然驍勇,但不能讓他獨當一面。”袁紹不聽。曹操率軍救援劉延,與顏良交戰,打敗其軍,斬殺顏良。

    袁紹率大軍渡過黃河,在延津以南修築壁壘,派遣劉備、文丑前來挑戰。曹操擊敗他們,斬殺文丑,曹操兩次戰鬥都殺掉袁紹大將,袁軍上下大為震動。

    曹操回軍官渡,沮授又建議袁紹說:“我軍人數眾多而果敢強勁不如敵軍,敵軍糧食缺少而物資儲備不如我軍,敵軍利於速戰速決,我軍利於穩重持久。我們應當慢慢的與他相持拖延時間。” 袁紹不肯聽從,於是袁軍連線營寨漸漸向前推進,逼近官渡,雙方交戰,曹操軍失利,又退回壁壘堅守。袁紹命將士修建樓櫓,推起土山,居高臨下向敵營中發射弓箭,曹操營的將士全要用盾牌遮掩,心中非常恐懼。 曹操於是命令將士製造發石車,用石頭攻擊袁軍的樓櫓,將它們全部摧毀。袁軍將它稱之為霹靂車。袁紹命令將士挖掘地道,想從地下襲擊曹操的軍營。曹操便命將士在營內挖掘長溝抵禦,又派出奇兵襲擊袁紹的運糧車隊,大敗押運部隊,把糧食全部燒掉。

    烏巢之敗,單騎而逃

    曹操與袁紹長時間相持,百姓疲憊睏乏,很多人背叛響應袁紹,軍糧缺乏。正好這時袁紹派遣將軍淳于瓊等人率領兵眾一萬餘人向北去接應運糧車隊,沮授勸袁紹說:“可以再派遣將軍蔣奇率一支軍隊在運糧車隊的外圍護衛,以阻斷曹操的抄掠。”袁紹仍然不聽從。淳于瓊與運糧車隊匯合後駐紮在烏巢,距離袁紹大軍四十里。

    曹操於是留下曹洪守衛大營,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趁夜偷襲淳于瓊。袁紹派遣騎兵救援,被曹操的軍隊擊敗逃走。曹操擊潰淳于瓊等人的軍隊,將他們全部斬殺,曹操率軍返回,還沒到大營,袁紹將領高覽、張郃等人率部眾投降。

    袁紹的軍隊全線潰敗,袁紹與袁譚單騎乘馬逃走,渡過黃河。袁紹殘留下來的部隊假裝投降,曹操將他們全部活埋。沮授沒有來得及隨袁紹渡過黃河,被曹操軍抓住送到曹操面前,曹操給予他優厚的待遇,沮授後來謀劃逃回袁紹那裡,因此被曹操殺死。

    田豐之死,袁紹之妒

    當初袁紹率大軍南下,田豐勸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變化多端,沒有規律可循,他的兵眾雖少,但不能輕視。不如用打持久戰的策略對付他,將軍您佔據著山河之固,又有四個州的人眾。對外交結天下英雄,對內發展農耕、訓練軍隊,然後挑選精銳將士,分頭組成騎兵,針對敵人的薄弱之處輪番出擊,以騷擾他的黃河以南地區。如果他救援右邊就襲擊他的左邊,救援左邊就襲擊他的右邊,使敵人疲於奔命,百姓不能安居,這樣做我們沒費什麼力氣,而敵人已經睏乏,用不了兩年就可以坐收勝利。現在你放棄穩妥的廟勝之策不用,想透過一次戰鬥來定勝敗,假如不能成功,後悔就來不及了。”

    袁紹不肯聽從,田豐又懇切直諫,袁紹大怒認為他是動搖軍心,便將田豐用刑具索上關押起來。袁紹軍隊戰敗以後,有人對田豐說:“這下您一定會被重用。”田豐苦笑道:“我軍如果取得勝利,我一定能保全性命,現在我軍失敗,我恐怕要被殺了。”

    袁紹回來後對左右說:“我沒有采納田豐的建議,果然被他恥笑。”於是將田豐殺掉。 袁紹表面寬容優雅,有才幹氣度,喜怒不形於色,而內心很愛猜忌,都像這件事情一樣。

    正史上真實的袁紹是怎樣一個人?

    盛世難復,有始無終

    冀州許多城邑都背叛袁紹,袁紹又進軍攻擊平定了他們。自從兵敗官渡之後,袁紹便患病不愈,建安七年,憂鬱而死。

  • 2 # 詫寂說史

    從當時的環境來看,袁紹擊敗曹操或者統一天下,嫡子和庶出已經不重要了。有以下幾點原因:

    1)青年時期: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袁紹庶出,過繼於袁成一房。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袁紹早年畢業於太學,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黃門侍郎,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令,仕途一片大好。不久就和皇室宗族之女劉粉結婚,真是步入皇親之中,同年舉孝廉,任濮陽縣長,年方二十一就當了縣太爺,簡直是官運亨通,前途無限。從早年來看,袁紹步入社會以後的勢頭並沒有因為庶出而有什麼區別,也是取決於袁紹自身優良的條件。

    2)壯年時期:董卓入京後,把持朝政,禍國殃民,殘害忠良,四百年漢室是搖搖欲墜。此時也是袁紹振臂一呼,號令天下群雄起兵討伐董卓,在後來各路軍閥集合討伐董卓的隊伍中,袁紹被推為“盟主”,在那個軍閥的年代,能夠被推舉為大家公認的盟主,也證明了袁浩是年輕一代的翹楚,除了家室以外,還有品德和背景。反而嫡出的袁術並沒有成為大家心目中盟主的候選人,所以在亂世之中還是看個人的號召力,即使袁紹此時並沒有太多兵馬和地盤,也不影響在年輕一輩中的影響力。

    3)中年時期:討伐董卓失敗後,袁紹回到冀州,並以冀州為根據地,陸續統一了幽州、幷州、青州,地盤和兵馬已經佔據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一躍成為當時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軍閥。此時嫡出的袁術僅佔據淮南,兵馬不過十幾萬,遠遠不能與庶出的袁紹相比,所以嫡子和庶出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未來的發展,還是取決於個人。

    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你。

  • 3 # 雨夜構想

    袁紹是嫡子是庶子對他擊敗曹操一點幫助都沒有。

    袁紹作為漢末三國的重要諸侯之一,一開始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消滅諸侯統一天下的。可是就是因為他的優容寡斷,導致了大好形勢下沒能把握住機會,斷送了自己的性命不說,還把大片疆土拱手送給了曹操。可以說曹操的做大袁紹是最大的功臣,是袁紹給了曹操做大的機會。

    反觀曹操在處於劣勢的條件下,依然反敗為勝,一戰定河北。袁紹的死曹操是罪魁禍首,是曹操的攻伐致使袁紹死亡。袁紹在一片大好的情形之下,喪失了擊敗曹操的機會。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也可以說一開始袁紹就是錯的。他就不該出兵征伐曹操,田豐的苦諫沒能留住袁紹。許攸的叛變出賣了袁紹,淳于瓊翫忽職守最終結束了袁紹的征程。這諸多因素使袁紹最終失敗,袁紹的失敗是整個北方集團的失敗,是袁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也是最後一次失敗。

    袁紹好謀無斷,因小失大的性格決定了他必定失敗,這和他是不是嫡子沒有一點關係。袁紹要是具備曹操的性格和魄力,那屬於他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嫡子庶子之說,純屬無稽之談,嫡子無德無才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看看身為嫡子的袁術就可以知道。袁術是嫡子,可也沒有逃脫兵敗身死的結局。袁術常常在人前誇耀自己嫡子的身份,好像他永遠要高出袁紹一頭似的。最後還是要給袁紹寫信求幫助求收留。可見不管是嫡子還是庶子,對於戰勝曹操一點幫助也沒有。袁術作為嫡子別說見到了曹操了,就是聽到曹操的名字都嚇得落荒而逃。他那個嫡子的身份對他自己什麼幫助都沒有。

    所以,嫡子身份對於戰勝曹操沒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拋開是非對錯不談,二戰時期的日本將領(戰犯)有沒有軍事水平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