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呢?穆老師給出如下原因:

    〖1〗為了考試;

    學生時代學習文言文,大都為了考試。

    〖2〗 瞭解過去;

    學習文言文,是讓我們能夠了解過去,瞭解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

    〖3〗提高文學修養,陶冶情操

    〖4〗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5〗更好地與人交流

    在某特定場合,倘若某人說話引用了文言典故,或自己說了文言文,如果你沒有學習文言文,勢必會影響交流。

    談到學習文言文對生活有什麼作用,穆老師認為,不同的人,對文言文的依賴性有所不同。

    〖1〗學生

    學生文言文學得好,考試成績自然不會很差,生活也就過得安穩。倘若文言文學的不好,考試出不了成績,自然會影響其生活質量,他的爸爸媽媽也會介入其生活。

    有的學生因為高考作文用文言文寫而得高分,或出名,對今後的生活必然有著重要的影響。

    甚至,還有同學用甲骨文寫了一篇高考作文,被著名大學破格錄取。

    〖2〗教師

    文言文學的好,教的肯定不差,教學水平提上去了,學生成績好了,生活幸福感會增強。

    〖3〗文言專家

    他們大都靠“文言文吃飯”,因此,文言文學的越好,工作也就越有成就,生活也就過得開心。

    〖4〗普通百姓

    文言文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影響不是很大。看不懂文言文,也不會影響其生活。

    當然,如果家長懂些文言文,還可以輔導自家的孩子。

    〖5〗作家

    作家文言文學的好,可以寫出“文白相間”的文章出來,令讀者拍手稱讚。

    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語言大都文白相間,這也彰顯出金庸的文學功底深厚。

    〖6〗藝術家

    比如相聲、京劇、評書等,大都文言功底深厚,因為他們需要接觸文言文。

    比如著名相聲藝術家郭德綱,隨口就能來句文言文:“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家造孽錢”,倘若他沒有讀過唐伯虎的詩《言志》,又怎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附:唐伯虎《言志》

    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明白了嗎?加油!

  • 2 # 中原儒醫

    文言文閱讀與學習很重要!我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基礎,為我在中醫學院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後盾!理解能力很強!很有幫助!

  • 3 # 漢字谷主

    為什麼要學文言文,首先要弄清楚,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關係。

    文言文與白話話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現在的白話文,相當於古代時的口語,也是脫胎於文言文。

    中華文明是唯一連續未斷流的,現在的文字、語言、文章等都從古代傳承及發展過來的,就拿白話文來講吧,現在用的成語、俗語、描寫,有多少是現代人自創的,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來自易經,上善若水、無為而治,就來自道德經,很多關於人、物、景的描寫,來自詩經、唐詩宋詞。等等,例子舉不勝數。你說文言文對你有什麼用?你的生活離得開文言文嗎?

    如果不學習文言文,中華文化是不是就斷流了?語文還是原來的漢語嗎?

    因為不學習文言文,相當於取消文言文,相當於取消漢字,因為漢字本身就是文言文。取消文言文,相當於斷了中華文化的根。

    學習文言文肯定是有必須的,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現代的白話文脫胎於文言文

    3、文言文不但要學,還要大幅加大學習的力度。

    4、語文教改把古詩文(古詩詞、文言文)增加到208篇,中考高考分數佔比也會大幅提高

    不過提議取消文言文的專家,不是腦子問題就是立場問題。

    所幸教育部看到了問題,改革了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文,就是響應了這個趨勢。

    實質上現在語文的學習,基礎在於字詞的理解與應用,文言文及古詩詞,恰恰最能體現這一點,字就是詞,也就是說,把字義學習、把文言文、古詩詞學好理解好,現在語文一定會好。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相關內容,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是全國高考的重要依據,也是義務教育和高中教學的規範性檔案。

    新課標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語文教改把古詩文(古詩詞、文言文)增加到208篇,中考高考分數佔比也會大幅提高。古詩詞(文言文)在高考比重大,約有60分,也是平均失分最多項,這次新課標大幅增加古詩文的閱讀量,表面上看是要求學生大量的背誦優秀的古詩文篇目,實質上是要求學生對相關的古詩文篇目理解內化,領略其所體現的精粹,加強了對古詩文的理解。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從而培養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文化自信。

    語文是需要長期積累的科目,特別是文言文的學習,短期內補習是很難見到明顯提升的,不象數學、英語,提升成績相對見效快,耗時短。小學語文和中學語文是有臺階的,很多孩子在跨越這個臺階的時候,因為小學語文基礎知識不紮實,在進入初中後,語文成績會出現大幅下滑。

    怎麼學習才能系統的學習文言文呢?

    首先先要弄清幾個概念:

    1、漢字是最大的文言文。理解了字義,就能理解古詩文。

    3、不管是文言文還是現代的白話文,共通點就是漢字的基礎字義是相通的。

    文言文的基礎是對字的理解,字就是詞,象 “之乎者也而” ,是文言文出現頻率很高的。就用“者”“之”字來舉例。

    理解了者、之字的字義,那麼在文言文中應用時,就能理解意思

    【者】

    者,是一群人圍著篝火煮食物、交流的生活場景。

    知人智,自知明。——《老子》 指人

    侯之兵以臨加我。——《詛楚文》指很多人

    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指事物

    ,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 指語氣詞

    理解了者的字義,由者造出的字,同樣可以理解

    【都】,者+邑,很多人的城市,左邊的者字就是很多人的意思,都還有大、全部的意思

    距閏王百里為。——《周禮》 指大城市

    常願天下有情人成眷屬。——清 • 林覺民《與妻書》 指全部

    中有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後漢書 • 張衡傳》 指大的

    【煮】,者+火,下面的四點是火,煮食物的意思,用本義

    【豬】,用者來造出豬字,因殺豬吃豬肉,有一個開水煮刮毛的過程,用本義

    造出箸、著、著這些字時,用了引申義。用生活場景關聯物“竹“造出的字

    【箸】:煮食物時,食物很燙,需要長竹棒攪動,兩根竹則用來夾食物,後演變為現在的筷子,箸,有筷子的意思,客家話叫筷子為箸;用引申義

    【著】:多根竹片串在一起,就是冊,就是古時的書,是著作。

    【著】:是著字的草寫變過來的,著,指用竹子點火的過程,才會有點著、著火之說。用引申義

    【著】:還有著名的意思,怎麼來的呢,點著火,有火光、亮明

    以上字例應用就不一一例舉了。

    【之】,很抽象的,也會是有意義的,有故事的字。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腳,腳是用來走路的,有時走沙地,有時走泥沙路。之字,就象腳趾踩在地面上。有立足於此地、由此出的意思。

    【之】,此、此地,出、往之出。引申為代詞或助詞,代詞指人或物。

    理解了之的字義,

    市,而忘操之。——《呂氏春秋》 指出,前往

    宣王說。——《韓非子 • 內儲說上》 指事或物

    宣王說。——《韓非子 • 內儲說上》 指語氣助詞

    綜上,學習文言文是必須的,字是文言文的基礎,理解了漢字的字義,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想系統的學習文言文,就必須從理解漢字的字義開始。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文言者得語文”,文言文的成績好壞影響語文成績的好壞,更將會直接影響學生能不能進重點、能不能進好大學。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師!

  • 4 # 飛舟硯池

    因為古代沒有紙張,書寫都要寫在竹子上,竹子面積不大,所以耍言簡意賅,幾句話就可以敘述很多事情,這就是文言文,我們為了承上就必須要學習文言文,這樣才能讀得懂古代的著作,使我們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像古代的德、仁、義、禮、信,我們不讀古文,我們是學不到的,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古代的東西否定,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對文言文古代的著作進行正確的認識,所以不學古文,讀不懂祖先的東西,就不能傳承祖先好的思想,使我們變成空白,這是對整個社會不利的

  • 5 # 魚缸裡的l

    其實,這就和當今華人常常高呼“民國之後,中國再無大師”的道理是一樣一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這是教育的功勞,因為教育的普及,普通人與高階知識份子的差距並沒有大如鴻溝,因為大部份你講的話,我聽了,都能懂;少部分不能懂,但也知道是不是有用。所以,現在對於個人在文化領域的最高評價僅能達到專家、文學家、科學家這個層次,如果說你“大師”或是“思想家”,那真的是在誇你。

    在民國,中國文盲率之高,是難以想像的,一個人寫的是繁體字,說的是文言文,而且,思想又是如此之有道理,你認為當時的普通人會怎麼看,稱之為“大師”不為過吧。

    再提升一個層次,我們談一下“聖人”,中國五千年曆史當中,文化領域能稱為“聖人”的僅孔子一人,結合他所處的年代,以及當時人民的文化基礎,結合上文所述,你就明白了。

    我想,就算以現在大家的文化水平,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孔子的思想吧。而他更是以他的努力,奠定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從0至1的巨大貢獻,稱孔子為“聖人”,他當之無愧。

    還有另外一個尖銳的問題,則是出在中國的教育上。

    在此,我只提兩點,繁體字的簡化,文言文的白化,首先要肯定,這對教育的普及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中國教育在“左”的道路上走得過遠了,沒有透過“中庸之道”進行修正。

    認識繁體字,可以更順暢的閱讀古代文籍,更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化,既然現在英語可以學,那麼繁體字亦可以與簡體字同時教學。

    文言文,言簡意賅,高深莫測,又可多維解釋,這對“思想”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播更是有積極作用。

    文言文教育的是否存在,更直觀表現,就是毛主席在看到雪景時,可以寫出《沁園春.雪》這樣震碩古今的詩詞;而現在,我們面對美景,也只能吟出“看到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奈何自己沒文化,只能‘我操’浪好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播種後出現不同顏色的麥苗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