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校外講堂
-
2 # 談者無語
這個問題問得很巧妙,也很難回答。因為無論對老子還是孔子,“道”都是他們思想中最核心的內容,我們儘量從幾個方面來理解二者的共同點和異同之處。
孔子提過幾次“道”?孔子在《論語》及其他典籍中多次提到過“道”,當然同時期的諸子百家也經常性引用“道”這個字眼,我們試圖列舉了一些孔子說過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和道有關係的章句如下: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 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曾參)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曾參):“這是什麼意思?”曾子(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孔子這裡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制”,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內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原文】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原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譯文】孔子說:“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孔子的“道”是多樣的對於曾參,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可以說這裡的道代表孔子的一生堅持的信念、一生貫徹的主張、一生恪守的信條、一生追尋的理想,都是“一以貫之”的,所謂一以貫之就是所有的信念、主張、信條、理想都是互相貫通的,都是有機的整體,沒有割裂的思想和互相對立的主張。
那麼孔子最大的信念和理想是什麼呢?答案是:“仁”,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後世的學者很好的概括了孔孟之道的特點。當然很可惜曾參沒有理解透徹,就跟那些聽了隻言片語的小學生一樣,張口就把話傳歪了,到了他的口中,孔子的“道”就被簡化成了“忠恕”二字,這是個很大的遺憾。
“何莫由斯道也”裡的“道”,是道路的道。
這裡說的是出入大門的必經之路,所以這裡的道,單純從字面理解就是道路,乍看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孔子的意思還是感慨,為什麼大家都要出門(在社會上做人處事),但是竟然沒有人願意走這個堂堂的正道(孔子的主張),非要走歪門邪道,實在是讓人無法理解。
“邦有道、邦無道”裡的“道”,是指國家治理水平。這裡有道、無道,被我們後世繼續沿用,並演變成了“有道明君”、“無道昏君”這樣的詞彙,所以這裡的道,主要指國家的治理水平,而不是道路,也不是主張。
孔子認為天下如果趨向於治理,那麼正人君子就應該出來為國君效命、為人民服務,天下如果趨向於混亂,正人君子就應該隱姓埋名,保全性命於亂世。孔子從不認為愚忠愚孝有意義,注意,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邊,孔子從不認為愚忠愚孝有意義。在為國效命、為命請命之前需要知道對方是否能接受自己的主張,如果對方是窮兇極惡的暴君,孔子不選擇革命推翻暴君,但是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態度,拒絕入仕。後世的愚忠愚孝的道學家,曲解了孔子的主張,孔子真的是無辜的背了黑鍋。
“志於道”的“道”,才是追尋天道的道凡是看到“道”和“德”連袂出現的時候,這裡的道多數時候和老子提出的“道”,以及《道德經》裡面的道是一個意思的時候。當然,我們後來混淆了“道”和“德”的概念,用“道德”這個詞彙去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善良守約遵守公德的程度,就偏離了原本“道”和“德”的含義。
請注意,凡是我們單純的說“道”這個字,大部分時候是指“天道”,觀天道而知天命,體悟上天賦予我們形體的意義,然後見知每個人應該實踐的“天命”,這才叫做真正的“志於道”。
在“志於道”之後,才有了“據於德”,也即是根據體悟天道之後的所得,才形成了每個人的德行,那麼把握住天道賜予我們的美好的“德”之後,孔子的一切行為就依照“仁”來行事,最後用“六藝”來充實自身、陶冶性情。
在這裡的道、德,均和《道德經》中的道、德,一脈相承。
老子的批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老子說了:“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依照“道”來治理,如果失去了對“道”的把握,那麼只能依照之前的“德”來治理(祖宗的法度、祖宗的功德),如果連“德”都失去了,那麼只能依照“仁”,以君主的仁愛之心來治理國家,如果連“仁”都失去了,那麼只能依照君主、臣下之間“信義”來治理國家,如果連“信義”都喪失了,那麼只能按照上下尊卑的“禮儀”規矩來勉強維持國家的治理。所以試圖依靠禮儀這些東西治國安邦,其實那隻不過是忠信最微薄的一面,而恰恰是禍亂開始的前奏。
小結老子和孔子都透過觀天道,而有所德。但孔子更加重視“仁”和“禮”的作用,老子批評孔子捨本逐末,放棄用“道”與“德”來推行主張,而採用僵化死亡的“周禮”來試圖復辟,這是忽視客觀條件和不能與時俱進的作法。
你認為老子批評得對嗎?
-
3 # 梁興揚
翻閱典籍大家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先秦諸子都談論道,但對道的形容都不一樣,這裡選十位先秦典籍中對道的描述介紹給大家。
一 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
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道德經》)
三 道無雙,故曰一。(《韓非子》)
四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論語》)
五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南華經》)
六 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列子》)
七 曰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別之為道也,力正。(《墨子》)
八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
九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孟子》)
那麼那種對道的描述才對了?列子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兄弟三人在齊國魯國遊學,三人像一個師父學習仁義之道,學成回家,父親問:“你們學的仁義之道是什麼了?”老大說:“仁義之道讓我愛身而後愛身後之名。”老二說:“仁義之道讓我有決心殺生以成仁。”老三說:“仁義之道讓我愛惜名聲和身體。”這三種說法完全相反,卻是一個師父教出來的,你覺得誰說的對?
其實諸子對道的描述也是如此,一樣的東西在經歷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樣的,如一個人從小餓肚子,他得到一塊巧克力也許比很多人得到鑽石更歡喜。所以人所見的道也是不一樣的,以道為宗旨的道教並不禁止大家追求不同的道,所以道教的神仙各有特色。道家的八仙更是暗示八仙中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均有,乞丐、書生、將相、皇親、王孫、道士、賣唱者、女人不分優劣,均可成道為仙,成道之後,卻不改本色,仍舊保留著本人的形象,彰顯自我的存在。
-
4 # 正一道叄罡
關於道字,大概歸納周、秦之際,學術思想中所有的道字,約有五類觀念:1、形而上的本體觀念,簡稱為道。2、一切有規律而不可變易的法則,也統稱為道。3、人文社會,共通遵守的倫理規範,也稱為道。4、神秘的不可知的,奧妙無比的,凡是不可思議的事吧,也稱為道。5、能行走透過的路徑,也叫道。於是儒家也好,法家也罷,等等諸子百家都說自己的那一套叫做道。這些各家之言,除了在某些地方,特別討論以外,大多數都歸到了我上面說的第二類裡面了。
我們都知道諸子百家都是在《易經》裡找到自己論點的依據,吸取了不同的一部分營養。《易經》分理、數、象三部分組成。道教的“道”和儒家的“道”最大的不同點,我認為就是道家的“道”是易經中數和象的集中體現。而儒家的“道”是理的那部分加入了倫理道德,人倫理教的那部分。
-
5 # 大道齊元
所有答案都沒說在點子上。
“道”的本義是道路。把“道”上升為哲學概念,是老子的首創。此後,這概念被諸子百家所沿用,如法家、墨家、陰陽家等,只是他們所說的“道”內涵不同,各有各的“道”。然後,經過數千年歲月之河的大浪淘沙,如今只剩下儒道兩家的學說,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道”區別在哪裡?很簡單,老子講“天之道”,孔子講“人之道”。天之道,無為而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之道,唯仁而已(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不過,老子講天之道,最終的落腳點依然是人之道,是為人之道服務的。比如《道德經》第77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由天之道而推及人之道,顯然比直接講人之道,要來得自然,更容易為人接受。所以,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喜歡《道德經》的人數,要遠超過喜歡《論語》的人數。
-
6 # 楊朱學派
老莊所言之道,是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正如韓非所言:道者,萬物之所然,萬理之所稽也。
老子認為,人類萬物,日月星辰,都是相對的,皆循道而生,殉道而死。唯有道是絕對的,不生,不死,不滅。
孔子曰:人能弘道,道非弘人。孔子所言之道,是源自周禮的儒家思想。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回覆列表
道家和儒家最終都是教育人的。但最終把人教育成什麼樣是不一樣的。讓社會成為什麼樣的社會是不一樣的。就有了不同的結果。就有了不同的行動路線,就有了不同的道。
儒家是以“孝”為核心。讓人首先孝敬父母。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了與其他人如何建立良好的關係的邏輯。建立了一整套的理論與做法。主要強調的是做人。孟子講的人性。“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譯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儒家的道讓人守住這些人性,讓人明是非,懂善惡,能夠自己規範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讓社會趨於完美。
道家教育人要達到的目的,結果是:《道德經》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譯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名;不珍愛難得的財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爭奪利;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意志與慾望,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這段話的意思是把百姓教育成,非常單純,沒有心機,沒有慾望,沒有智巧的那樣的人。這樣社會就不會出現亂七八糟的東西了。社會也就完美了。根據道家的這種教育目的,就有了自己的行動路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