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宇的美食日記
-
2 # listen夏to清
不一樣的,江南大營作用有三:1長期圍困南京,讓太平天國首都不得安寧2隔絕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蘇南的錢食、槍炮、運往安徽、江西3分散太平天國的兵力,讓太平天國無力從容的北伐、西征。
不一樣的,江南大營作用有三:1長期圍困南京,讓太平天國首都不得安寧2隔絕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蘇南的錢食、槍炮、運往安徽、江西3分散太平天國的兵力,讓太平天國無力從容的北伐、西征。
首先回答作者,很不一樣,在對天平天國的牽制上,江南江北大營功不可沒!
咸豐三年,欽差大臣向榮領兵一萬多人,在南京城東孝陵衛駐守,是為江南大營。琦善則領兵一萬多人在揚州郊外駐守,是為江北大營。
1853年3月和平天國定都天京後不久,清軍即別離於天京東郊和揚州樹立江南、江北大營,彼此照應,要挾天京、鎮江、瓜洲,並阻太平軍東進姑蘇、常州。1855年後,和平軍戰局晦氣,北伐軍全軍覆沒;西征軍在鄂、贛雖有起色,但安徽和平府(今當塗)、蕪湖、廬州(今合肥)相繼失守,天京糧運受困,水路亦為清軍所斷;上海小刀會起義被打壓,清軍移師鎮江,守軍外援隔絕。兩大營之中,江南大營距離南京城最近,也最為重要。1856年,太平軍一破江南大營,同時攻破江北大營,1858年,太平軍再次攻破江北大營,1860年,太平軍二破並徹底摧毀江南大營。
太平天國的時代雖然已經處於中國的近代了,但是許多技戰術和戰略要地的選擇依然與古代密切相關。揚州即古時廣陵,是江北要隘。清軍在揚州和南京城外分別駐紮,從戰略上確實是正確的,卡住了太平軍北上和東進南下的重要道路,為清軍調集軍隊贏得了時間。
江北江南兩大營的存在,不論從哪方面來說對太平軍都是致命的威脅。兩個大營的清軍都是清政府當時八旗綠營的最後主力,統兵之將如琦善、向榮、和春與張國樑,也都是清政府方面最後的名將。在兩個大營兩次被打破後,清政府的正規軍再無可戰之軍,也再無敢戰之將,剿滅髮匪的希望也只能全部寄託在了曾國藩的湘軍身上了。兩支大營的最後覆滅也是清政府和咸豐的湘軍出力和八旗綠營收功戰略的最後破產。
雖然太平軍曾北伐到天津一帶,向東打到了蘇浙上海一帶,但是清政府建立的江北江南大營最起碼客觀上牽制了太平軍的注意力,對監視太平軍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點是不容忽視的。兩個大營在下游的存在與湘軍在上游和湖南的攻勢,客觀上起到了相互配合的作用,也是清政府實施對太平天國兩面夾擊的戰略的重要支撐。如果沒有江南大營,那麼很可能太平軍會更早的展開對蘇杭滬一帶的進攻,局面恐怕會又是一個樣。兩個大營的統帥都是欽差大臣,一品大員,咸豐還曾允許統帥大臣可以提取江蘇安徽兩省的庫銀。
太平軍事起後,尤其是太平軍佔據南京以來,清政府方面的部署還可以。在江蘇一帶,琦善領兵一萬七千人在揚州設立江北大營,向榮則領綠營精銳一萬七千多人在南京孝陵衛一帶設江南大營。同時在蘇北重鎮和要衝之地徐州設立後方大本營,屯紮東三省勁兵八千人和北方熱河綏遠密雲等地的駐防八旗精銳,約兩萬多人。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幾乎是並立的,不過重要性是有區別的。江南大營地處長江下游,江北大營地處揚州,位於長江以北。這樣的地理位置作用就明顯不同了。江南大營的主要戰略目的是進攻南京,江北大營的主要戰略目的是避免髮匪以南京一帶為根據地透過江淮北上,以確保江淮地區進而是整個山東和北方的安全,主守。雖然一攻一守,但清政府在當時南方盡被屠戮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北方的安全至關重要,所以江北大營更優先於江南大營。此外,江南大營統帥向榮是漢人,以綠營兵為主,江北大營統帥是琦善,是旗人,以八旗為主,而且琦善曾是向榮的上級,向榮也受到琦善的提拔關照。不過論實際的戰鬥力而言,江南大營的軍隊多向榮和張國樑出生入死帶出來的人,江北大營之兵很一般,戰鬥力遠不如江南大營。琦善有政才,也有一定的統帥之才,而且歷練完整,面對髮匪尚且一敗塗地,琦善之後的江北大營統帥更是酒囊飯袋,不僅無法扼守,而且還得依靠向榮的增援才能守住。這樣的情況下,江南大營實際承擔的任務更是重而且多,兵力更是不夠。在兩個大營的軍隊中,江南大營最具戰鬥力,清政府也最為重視最寄予厚望。江南大營的清軍統帥首任是向榮,向榮是老行伍出身,跟隨陝甘總督楊遇春參與過平定河南天理教起義和張格爾叛亂,在平亂和剿匪當中卓有功勞,在道光末年的時候已經是一品的提督大員了。向榮自1853年春受任欽差大臣,建立江南大營以來,歷時三載,雖未能克復金陵,但對阻扼太平軍向蘇、常發展,威脅天京太平軍的安全,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往出隊打仗,他總是親臨前線督陣,自1854年秋後,老病交侵,其氣已衰,蟄居寓廬,步履艱難,不能騎馬,出隊打仗,就一概委之於部將。1856年春,鎮江九華山大營潰敗,他焦灼萬分,寢食俱廢;6月,大營復潰,敗退丹陽,愧憤交加,自謂英名掃地,終於8月9日死於丹陽軍營。向榮死後,清廷賞給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並追諡忠武,以表彰他的辛勞功勳。忠武是清朝武將方面的最高諡號了,向榮是第二個獲得忠武諡號的人。第一個就是他的老上級楊遇春,向榮之後還有塔齊布、鄧紹良、李續賓、張國樑、馬玉昆和張勳獲得過忠武的諡號。這些人裡,除張勳外,個個都由平髮匪的經歷和戰功。向榮是老行伍出身,有過二三十年的軍旅生涯,作戰經驗豐富。髮匪事起之後一直到他最後去世,一直與髮匪作戰。向榮未盡全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並非運籌帷幄之帥才,他能打也還會打,忠勇可嘉,但運籌全域性確非其所長,而且當時他也年事已高,力不從心了。其次是咸豐急於求成的因素,咸豐因為發捻之亂是操碎了心,急於求成希望平定發捻之亂,不過因為他過於著急以至於喪失了些理智,處處要求死守,限制了軍隊的機動性,使得向榮也處處防守,兵力就更加分散了。而且咸豐還希望江南大營能夠迅速攻下南京,以江南大營所部兵馬,除了要留守後方和大營外,實際可以進攻的兵力不足萬人,以這些兵力進攻並拿下南京是絕對不可能的。第三是內部矛盾,江南大營的清軍主帥是向榮,但是內部構成複雜,軍隊近兩萬,但來源於全國各地,內部難免矛盾叢生,而且江南提督和春是旗人,與向榮本身就有矛盾。此外,福興與向榮也有矛盾。內部的矛盾加上急於求成的戰略,使得江南大營根本難以完成攻下南京的巨大任務。太平軍第一次攻破江南大營,暫時解除了清軍對其的威脅,不過此戰打成了擊潰戰,清軍主力猶存,不久在和春與張國樑的統帥下再次重建江南大營,直到1860年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並徹底摧毀。江南大營的第二任統帥是和春,主將是張國樑。和春是旗人出身,也有一定的戰功。在向榮去世後,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大營軍務。和春是旗人裡還算有能耐的,但實際的用兵能力甚至眼界還不如向榮呢。向榮粗人出身,尚知道要上下游互相配合,而和春時代,眼界只專注於了下游方向尤其是南京一線。和春統軍時代,有許多向榮時代可望而不可求的有利條件。首先因為他是滿人是旗人,更容易得到咸豐的信賴。其次和春得到了兩江總督何桂清和浙江巡撫王有齡的大力支援,軍餉問題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比較有保障。再次就是因為江北大營的潰敗,和春的江南大營得以兼併江北大營,獨自掌控長江下游南北兩岸的軍事指揮全權。這些有利條件在向榮時代都是極力夢寐以求的,但一直無法實現。和春佔據了有利的條件,也一度想大展宏圖,咸豐也一度寄予厚望,希望讓曾國藩的湘軍在上游出力,讓和春在下游收功。不過和春時代也有許多不利的條件,首先是八旗綠營戰鬥力終究是遲暮了,再怎麼改造都無濟於事。其次是和春大量募兵導致軍隊戰鬥素質實際更低劣。向榮時代在正規的綠營兵之外也招募勇丁,但畢竟較少,一方面是沒錢,另一方面是對當地和南方勇丁的不信任,的確戰鬥力太差。和春時代因為軍餉有了保障,大量招募勇丁而且幾乎是來者不拒,以至於江南大營的勇丁比綠營兵還要多。但實際上這些勇丁戰鬥素質和戰鬥意識極其淡漠,多是市斤油滑之人,作戰經常一敗塗地而無法收拾。再次是和春的能力問題。向榮是正兒八經的行伍出身,雖然是粗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雖非所長,但領兵作戰尚可面面俱到,而且作風比較簡樸,頗得士卒之心,所以向榮失敗是潰而不散,不難恢復。而和春雖也有帶兵經驗,但為人驕橫奢侈,士卒不樂於附之,剋扣軍餉中飽私囊過度。再之就是眼界和戰略問題。向榮時代尚且注意要上下游的配合,希望上下一致共同對敵,同時在下游是以守為主,以一部分兵力在前方牽制阻遏太平軍,以重兵把守進入蘇常浙後方的孔道,確保後路糧餉無憂,這種部署雖然難竟全功而且也得不到咸豐的最終認可,但就軍事而言,起碼可以確保不至於大敗。和春時代,眼光只專注於下游一帶,同時依仗兵多和軍備充足,大力進攻,雖然頗多斬獲,但使得後方危險。故而江南大營二次被破後不像一次被破後那樣得以迅速重建,而是徹底完蛋,太平軍也由此打開了進入蘇常浙一帶的大門。向榮與和春統軍時代,張國樑是江南大營清軍裡的主將,被譽為江南干城。張國樑是造反出身,後來被招撫,最後成為一員勇將,在咸豐五年時候已經官至二品總兵了。張國樑跟隨向榮一路殺過來,比較受向榮的信任,而和春與他關係很緊張。張國樑從江南大營成立起,一直在江南大營效力,幫辦軍務,屢有戰功。雖然和春以及清廷高層對張國樑造反出身很敏感,對他又防又用,但總體上咸豐對張國樑還可以,畢竟這是一員勇將,可以有效彌足和春的不足。1860年春,太平軍以圍魏救趙之計,調動江南大營1.3萬餘人救援杭州,然後回師急攻江南大營。張國樑率部往援大營西路,旋折返,以小水關大營本部被突破,遂率潰軍退守丹陽。5月15日,太平軍主力東征蘇、常,19日佔丹陽城,張國樑率潰兵東撤時溺死於河中。敗訊傳至清廷,咸豐帝甚為沮喪,多次詢問張國樑的下落,幻想張國樑大難不死。因找不到屍體,暫時不敢發表。兩個月後正式宣佈戰死,優加追恤,為他追贈太子太保,三等輕車都尉,一等男爵,其子張蔭清得襲男爵。江南大營被攻破和張國樑戰死後,蘇常浙一帶迅速為髮匪所糜爛,兩江總督何桂清棄守常州逃往上海,江蘇巡撫徐有壬、署按察使朱鈞殉國。次年,浙江巡撫王有齡殉國,在前線主持軍務的廣西提督張玉良戰死,蘇杭淪陷。
江南大營是清政府正規軍的最後希望了,太平軍兩次大破江南大營讓清政府和咸豐對八旗綠營正規軍徹底絕望了。向榮、和春、張國樑的相繼戰死,加上咸豐由於北京條約洋人的刺激,使得咸豐是悲痛欲絕。一系列的打擊讓咸豐和之後的清政府徹底感覺到要平發捻之亂只能是依靠曾國藩為主的湘軍了。江南大營被攻破、和春與張國樑戰死,不久兩江總督何桂清又逃跑,讓咸豐更是的絕望了,在無奈和無計之下,不得不任命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曾國藩終於得到了夢寐已久的實權。咸豐病逝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主政,也得繼續重用曾國藩。不久曾國藩正式被實授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督辦蘇浙皖贛四省軍務,節制四省剿匪事宜。江南大營在被太平軍二次攻擊攻破的前後續,曾國藩的湘軍則在安徽上游進行周密的部署,進行對安慶的攻擊準備。1861年,湘軍最終攻下安慶,太平天國的上游屏障被撤除,南京城的屏障被攻下。三年之後,南京城最終被攻下,太平天國滅亡,困擾清政府十四年的髮匪之亂被平定。
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是清政府正規軍和咸豐的最後希望,但是八旗綠營早已腐朽不堪,難以再戰,即便再有好的戰略和有才能的將帥,照樣會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福康安、海蘭察和楊遇春再生,也無濟於事。不過江南大營在存在的幾年裡,對遏制太平軍勢力的進一步蔓延還是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這幾年裡,也正是湘軍逐步走向強大的階段,如果沒有江南大營的牽制,那麼湘軍則勢必會成為太平軍的主攻目標,這也許是江南大營客觀為湘軍起到的重要作用了。和春統兵時代也大力招募勇丁以彌補綠營兵的不足和戰鬥力的下降,但和春的募勇則使得江南大營戰鬥力更弱了。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湘淮軍也是募勇而來,但戰鬥力則與日俱增。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兵員問題,和春的募兵是來者不拒,蒐羅的範圍太廣了,這樣人員的素質難以保證,許多是市井油滑之人,只是暫時為錢而來。而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多以招募湖南和安徽的樸實農民為主,而且要求嚴格,這樣的人比較踏實穩重,日後袁世凱的北洋軍招兵也基本繼承曾李這一套。其次是統軍人員問題,和春招募來的人非常多,統領的人不少還是綠營將領老行伍或者是招募人員裡的人,素質較差。而湘軍裡的統領都是曾國藩親自選拔任命的,而且多是同鄉和學生故舊,讀書人不少,看似文弱,實際意志堅定頑強。淮軍最初的幾個統領如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也都辦團練有年,有一定的作戰經驗,而且曾國藩還撥給他些湘軍統領和人員。再之是後勤上,和春募兵的後勤主要依靠兩江和浙江接濟,相對而言比較有保障,貪汙也就方便了。湘淮軍貪汙剋扣也是有的,但畢竟遠不如江南大營正規軍那樣有保障,曾國藩對湘軍的後勤都悉心謀劃,而且力行節約。在一般士兵上,綠營兵的軍餉並不高,低的出奇,而湘淮軍士兵的軍餉比較高,士兵打仗也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