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369雲視野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北美、印度和殖民霸權的一次決定性戰爭。戰爭以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為一方,以法國、奧地利、俄國、西班牙、瑞典為另一方,在歐洲、美洲、印度和海上同時進行。英國的戰略重點是打擊法國,摧毀法國的海上力量和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在歐洲戰場上,普軍拖住了法國大量兵力,並取得對奧軍的勝利;在海上,法國海軍被英國海軍擊潰;在北美和印度戰場上,法國也慘遭失敗。1763年,雙方簽訂《巴黎和約》和《胡爾貝茨堡和約》,七年戰爭遂告結束。法國喪失了在北美的大片殖民地,在印度的勢力幾乎完全被排除,英國從此成為海上霸主,並取得了歐洲的霸權。

  • 2 # 羅西小南多

    “七年戰爭”即使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世界大戰,卻無論如何也算得上一場世界性的大戰了!七年戰爭在歐洲戰場於1756年開始,結束於1763年;在北美是九年戰爭,即1754年戰役就打響了;在亞洲的印度同樣打了起來。在歐洲的主角為普魯士對奧地利,奧地利在上一次王位繼承戰中(1740年—1748年)被普魯士吞噬了西里西亞省,一心想收復失地,但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先發制人,英國是普魯士的盟友,而法國、俄國加入奧地利陣營。為何英國加盟普魯士?就因為法國站在奧地利這邊。在歐洲之外的戰場的主角,毫無疑問是英法兩國了!在北美英屬殖民地、加拿大、印度,英國均完勝法國,晉級為新一代的世界霸主!七年戰爭的成果:腓特烈大帝保住了西里西亞,特蕾莎女王守住了除西里西亞外所有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土;西班牙得到了盟國法國放棄的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區的權利;英國得到了其他的法國基本所有的殖民地。

  • 3 # 沉默de看客95278197

    歐洲主要列強都參與,而且七年戰爭之前還有奧地利繼承戰爭這個熱身戰。列強除了在歐洲大打出手,英法還在全球殖民地進場戰爭,法國戰後失去了魁北克和印度 ,直接從全球殖民大國地位上退下來。

  • 4 # 黎塞留的野望

    談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世界大戰。 說的通俗點就是各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世界大戰。同時也要有對立的陣營。而且還要有其他大洲的大國捲入,並且除南極洲外其他有人類文明的大洲都有國家捲入才行。針對最後這句我就拿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七年戰爭做個對比吧。因為很多人質疑七年戰爭是不是世界大戰就是拿一戰說事的。

    一戰事實上直到1917年美國、日本、中國、等來自不同大洲的國家捲入後才符合世界大戰。可即便這樣連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至30年代仍被很多人稱之為“大戰”或“歐戰”(歐洲學術界至今都有不少學者特別是英國學術界有很多都質疑)。連一戰都被質疑是不是了,就更不要說七年戰爭沒被公認為世界大戰了。

    我們再看看七年戰爭吧,七年戰爭也有對立的陣營。英國、普魯士、漢諾威 VS 法國、俄國、神聖羅馬帝國。順帶還有歐洲一些中小國家和美洲及印度的勢力而且戰場範圍涉及歐洲、北美、加勒比海、菲律賓、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乍一看七年戰爭好像還蠻符合世界大戰的標準。連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都覺得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可結合我上面所述再仔細一看呢,七年戰爭就離世界大戰稍欠火候了。有人可能會說沙俄在此期間在東方支援阿睦爾撒納為光復準噶爾汗位降而復叛的事。這樣有了清朝的加入不就可以算了嗎?然而這純屬牽強附會。清朝加入了哪個陣營?英國和普魯士、法國、神羅恐怕都不知道有這件事。清朝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只是為了剿滅阿睦爾撒納的勢力(準噶爾的問題早在1690年就是令清朝頭疼的問題之一,而且清朝和沙俄之間此時也並未在交戰狀態),哪裡想過要介入七年戰爭?

    我放一張被不少人認為是七年戰爭的全球形勢圖

    我再放一張曾被質疑是不是世界大戰的一戰在全球的對立陣營

    透過兩張圖的對比我們就可以看到,七年戰爭和一戰的相似之處就在於起初這是歐洲列強之間的爭霸大戰。然而不同之處在於隨著1917年美國、日本當時的大國還有其他國家的加入一戰已經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也正是1917年的戰爭擴大才使一戰有資格進入世界大戰的範疇。而七年戰爭則不屬於。

    最後我再補充一句。最標準的世界大戰可以參考二戰,然後結合我上面所述再拿七年戰爭和二戰作對比(不用比戰場範圍,因為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波及範圍比七年戰爭還大),你會發現二戰軸心國除了德國和義大利還有亞洲的日本。然後反法西斯陣營除了歐洲的英國、法國(包括自由法國)、USSR這樣的大國外還有美洲的美國、亞洲的中國。而且除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國家參與。故而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二戰也達到了他的巔峰。這樣一看七年戰爭只能算歐戰。

  • 5 # 趣觀歷史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之前也有讀者私信問過子淵,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看是什麼樣的標準和定義。如果是廣義上的世界大戰,那“七年戰爭”絕對算,畢竟連丘吉爾都評價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 然而從嚴格的定義上來講,世界大戰是指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七年戰爭”中除易洛魁聯盟和被沙俄拉下水的清朝外,其餘參戰國均為歐洲國家,所以這隻能算是一場“洲際戰爭”。關於這場戰爭的詳細資訊,且聽子淵為君道來。

    1756年5月15日,英國向法國宣戰,“英法七年戰爭”就此爆發。同年8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出兵援英,這場戰爭的參與者從英法兩國擴大到幾乎整個歐洲——交戰雙方為歐洲兩大軍事集團: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沙俄、奧地利同盟。此外,漢諾威與葡萄牙為英普盟友,西班牙、薩克森與瑞典則加入了後一陣營。戰爭進行到後期,甚至連北美洲的易洛魁聯盟都被迫捲入。

    ▲“七年戰爭”時的歐洲地圖

    為懲罰不宣而戰的普魯士,歐洲各國次年在第二次凡爾賽盟約中約定將共抗普魯士。正面戰場的奧地利派出13萬大軍,俄國有遠征軍8萬,法國第一軍6萬、第二軍5萬,瑞典2萬,其餘奧地利附庸國也派遣了6萬兵力。

    在完成了征服薩克森的目標之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將目標瞄準了布拉格。這座城市位處維爾他瓦河畔,擁有肥沃土地和15萬人口,同時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倘若普魯士軍能夠奪取布拉格,無疑異味著斬斷了奧地利對北方的進軍路線,並打開了通往維也納的大門。圍繞著這座城市,交戰雙方反覆拉鋸。1757年5月6日,“七年戰爭”中的布拉格戰役,普魯士大敗奧地利。

    ▲易洛魁聯盟士兵

    對於這場範圍空前的戰爭,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評價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 為此許多人甚至將此戰視作“名副其實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然而在後世學者看來,儘管這次戰爭對18世紀後期的世界格局有著深遠影響,但卻不能被認定為“世界大戰”。事實上,世界大戰是指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七年戰爭”中除易洛魁聯盟和被沙俄拉下水的清朝外,其餘參戰國均為歐洲國家,而且易洛魁只是個鬆散的部落聯盟,清朝也只是間接參戰,所以這隻能算是一場“洲際戰爭”。準確地說,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洲際戰爭”。

    不過對歐洲各國而言,這場大小會戰超過30餘次的“洲際戰爭”對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所造成的深遠影響,絕不亞於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最大贏家——英國。在“七年戰爭”之前,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經濟和軍事實力已有長足發展,具備了發動戰爭的物質基礎。宣戰後,英國秘密聯絡普魯士以牽制法國陸軍兵力,自己則充分發揮海上優勢,不斷對法國沿海要地和海外殖民地發動突襲。

    ▲簽訂《巴黎和約》的凡爾賽宮

    戰爭結束後,法國被迫在《巴黎和約》中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還從整個印度撤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才得以只保留其中5個市鎮。就這樣,英國成為當之無愧的殖民地霸主,“日不落帝國”初具雛形。不過有得必有失,由於戰爭耗費過大,英國便將其轉嫁於北美殖民地,結果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七年戰爭”結束13年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法國路易十四雕像

    反觀法國,《巴黎和約》的簽訂不僅令其失去了眾多海外殖民地,而且完全喪失了“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所取得的霸主地位。早在路易十五繼位後,法國國力就日漸衰落,“七年戰爭”中因被英國海軍切斷同其殖民地的聯絡,在各殖民地的戰鬥都孤立無援,而陸戰方面又面臨著強敵普魯士的步步緊逼,加上沙俄倒戈和奧地利撤兵,法國輸得一塌糊塗,毫無翻盤的可能。

    作為英國的頭號盟國,普魯士在這次戰爭中奪取了大量土地,國力及威望空前提高,一躍成為歐洲新興強國,國王腓特烈二世也因此獲得“軍事天才”“大帝”等稱號。然而由於英國主要兵力都放在海外,普魯士不得不同時面對法、俄、奧三國兵力,付出了極大代價,戰後國內幾乎淪為一片廢墟。雖然腓特烈拼盡全力進行重建,但勉強崛起的普魯士仍距英、法、奧、俄等“老牌強國”存在明顯差距,只是好於瑞典、西班牙等國,因此又被後世稱作“半個列強”。

    ▲腓特烈二世畫像

    在這場戰爭中,奧地利一直致力於從普魯士手中收復西里西亞,但始終未能如願。同時,由於沙俄的倒戈和法國的疲憊不堪,奧地利女王瑪利亞·特里西婭不得宣佈撤兵。而在俄國,剛繼承王位不久的彼得三世由於臨時倒戈,在奧、法兩國引起一片罵聲,但卻因此大大改善與普魯士的關係。一個月後,皇后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罷黜了這位不守信義的前沙皇,登基為女皇,並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波蘭進行了第一次瓜分。

    ▲葉卡捷琳娜二世劇照

    總體而言,“七年戰爭”是歐洲各國為爭奪海外殖民地與區域霸權而引發的戰爭。雖然戰爭暫時改變了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保證了此後數年的相對穩定,但各國心懷鬼胎仍是不爭的事實——英國加快了海外殖民擴張的步伐,法國依然視英國為世仇,奧普兩國矛盾日益尖銳,沙俄則趁機向西擴張。可以說,“七年戰爭”並不是列強爭霸的結束,所有的一切才剛剛開始。

    參考文獻:

    《世界戰爭史》《七年戰爭》《歐洲國際體系中的霸權與均勢》

  • 6 # 虎歷
    世界大戰一般是指幾個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的戰爭,參戰國也需要有幾大洲的國家在,範圍還不能侷限在一個洲裡。

    僅僅拿這個標準看,七年戰爭就不能被稱為是世界大戰,七年大戰都是歐洲的國家參與,清朝間接的就不能算,七年戰爭也是因為他們內部的矛盾造成的,但是可以被稱為是洲際戰爭了。

    七年戰爭是英國法國兩個雄雞爭鬥的必然結果,可以排上歐洲歷史上的第二場大混戰,這次戰爭中,英國攜手普魯士,對面是老同學法國奧地利和俄國聯盟,其他的小國們各自站隊。

    大家為搶奪殖民地和國家利益互相鬥毆,此次惡劣事件波及了北美古巴和印度菲律賓等地,大概造成了九十到一百四十萬人的傷亡。

    七年戰爭的導火索要追溯到上一次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此戰結果是送了普魯士大量人口和土地。

    然而旁邊的法國越看越不爽,不準普魯士這麼厲害,於是聯手普魯士旁邊的奧地利遏制小普。

    東邊的沙俄也來湊熱鬧,想趁機在波羅的海再搶一個出海口,於是三國同盟就火速拉幫結派起來。

    普魯士心想孤軍奮戰必定要掛,就找到了海峽對面的親戚英格蘭聯盟,看起來還挺勢均力敵的。

    然鵝關鍵時刻英國掉鏈子了,1761年換了個對普魯士不感冒的首相上臺,之前對普魯士的援助全給停了,普魯士一個打幾個徹底吃不消了。

    沙俄攻進柏林,普魯士連首都都丟掉了,內外交困的小普國王腓特烈準備好自殺殉國,這個劇本看起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

    大家注意看這個關鍵時刻俄國是怎麼下絆的——之前極力記恨普魯士的沙俄女皇去世了,新來的這位是腓特烈的鐵粉彼得三世。

    這位沙皇天天穿著普魯士軍服嚷嚷要“為普魯士服務”,普魯士壓力大減,抓住機會痛毆奧地利,英國也在海洋上大敗法國。

    1763年戰爭以兩個和約的簽訂告終,英國賺了大片殖民地,普魯士也光榮收復了西里西亞,英普贏得欣喜若狂。

    英國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法國把在加拿大和印度的所有殖民地都賠給了英國,從此英國稱霸了整個十八世紀的海洋。

    而法國賠地的這個屈辱條約使得國內很不滿,於是七年戰爭就還進一步促使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戰後損失慘重的英國想著去北美狠狠地抽一筆稅補給一下,結果直接導致了北美獨立戰爭。

    七年戰爭雖不算世界大戰,不過它的影響和深遠意義,一點都不低於世界大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兩年後的路飛全團,參加了兩年前的頂上戰爭,可以救下艾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