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員外

    明代官宦雖然看起來干涉朝政,權力很大,但是和唐代完全不是一回事。

    唐代宦官的權力已經脫離了皇權,唐代宦官牛逼的可以廢立皇帝,自稱“門生天子”。明代宦官的權力始終依附於皇權。

    一直以來,中國的政府結構都是三權鼎立,皇權,相權和大臣的文官集團。朱元璋廢除了相權,本意是希望權力由皇權壟斷,鎮壓官僚體系,實現權力集中化。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最終,官僚集團演變出內閣,內閣和宦官瓜分了相權,皇權還是那個皇權,甚至由於內閣瓜分了部分相權,導致皇權沒那麼好使了。

    這種情況下,宦官不可能掌握真正的權力。官宦的權力是瓜分了內閣的,和內閣就是天然死敵。這種情況下內閣幾乎不可能支援宦官。整個大明朝其實就是這樣,文臣和宦官那簡直就是死對頭,沒事都要踩兩腳。這個時候宦官只能去尋求皇權的支援,以此來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的權力均衡體系。

    為什麼明代搞特務政治,而且特務系統基本由宦官把持,其實就是這個原因。皇權需要宦官去從內閣那裡搶奪權力,以達到分化的效果。宦官需要依附皇權來面對官僚們的挑戰。兩者一起抱團懟官僚集團。

    那麼,當皇權弱小的時候,宦官自然也就陌陌無聞。嘉靖年間和萬曆年間,尤其是萬曆早年,首輔大臣都是誰?楊一清、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這都是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主。宦官還是歇歇吧。

  • 2 # 清歡公子

    太監是打工的,臨時工,背鍋的。

    表面上太監無惡不作,其實大部分壞事都是皇帝做的。

    嘉靖和萬曆都是強硬之主,權力絕不分享。雖說幾十年不上朝,朝中大權牢牢抓住。

    太監喜歡糊塗昏庸的皇帝,在英明神武的皇帝下打工,一不小心,就會餵狗了,哪還敢搶班奪權。

  • 3 # 智藏山林

    如果說嘉靖朝的宦官“默默無聞”倒也說得過去,嘉靖一朝宦官們確實無太大的許可權,象陳洪、黃錦等雖知其名,卻並沒有很大的權力。但萬曆朝的馮保恐怕就算不上“默默無聞”了吧?

    提問者的意思恐怕是這兩朝的宦官沒有象魏忠賢、劉謹那樣左右朝政、干涉朝局的現象出現吧?

    其實明朝自從有了司禮監,極少數受皇帝信任的宦官們就參與到了朝政之中,這是事實。只不過不同時期的宦官在朝政上起到的作用不同,象萬曆初年的馮保,雖也“貪財好貨”,但總體來說,對張居正改革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起到的作用大部分都是正面的。

  • 4 # 象眼觀天下

    首先是因為這個時期皇帝不信任宦官,沒有把權力下放給宦官;其次是因為讀者對這段歷史不夠熟悉,因為嘉靖和萬曆年間也是有不少有名的宦官的。

    嘉靖皇帝完全不信任宦官,同時他自己也是玩弄權術的高手;萬曆因為馮保的原因,也不太信任宦官。這點和正統、正德、天啟皇帝是不一樣的。正統、正德和天啟對於宦官是非常相信並倚重的,把自己手中的權力下放給了信任的宦官,所以導致出現了王振、劉瑾、魏忠賢這樣權傾天下的掌權宦官。嘉靖朝和萬曆朝的宦官沒有被賦予大權,所以在歷史上就無法出現劉瑾、魏忠賢那樣的“輝煌”。這是根本原因。

    影視劇中的嘉靖,嘉靖對太監防範很嚴。

    但是嘉靖朝和萬曆朝還是有過比較出名的宦官的。按照名氣排列,名氣最大的無疑是馮保。萬曆年幼登基,李太后、馮保和張居正形成了明朝權力的鐵三角,互相配合才有了張居正的改革。而且馮保的風評比較好。

    馮保的權力實際上不必劉瑾和魏忠賢小,但是因為有張居正的限制,以及馮保的性格,所以萬曆時期沒有形成權宦。

    此外,嘉靖和萬曆時期的司禮監大太監陳矩、黃錦、張鯨、張誠等人在明朝歷史上不太出名,一是因為這兩個皇帝對太監干政控制的很嚴,同時也是因為這些太監自己也很注意,性格上沒有那個飛揚跋扈。

  • 5 # 悟空沃克

    明朝太監為什麼會如此囂張呢?

    歸根到底是因為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並設立內閣和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用來監視文武百官。而在其他朝代,丞相能夠把控權力,也就沒有太監什麼事啦。

    明朝根據歷朝歷代得出的教訓是所有篡權的都是文官和武官。因此,明朝把君主的權力最大化並廢除宰相制度,由此使得太監從幕後走到了臺前,成了影響朝廷的權勢。

    明朝宦官的最高職位只有有兩個,分別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

    前者只是代替皇帝硃批,充當皇帝秘書,在起草的檔案上寫"同意"或者"不同意";後者只是是掌管大印,在硃批的檔案上蓋印,併發回內閣施行。

    當皇帝怠政而內閣又不被信任時,司禮監兩個宦官的權利就很大了。皇帝如果不處理內閣檔案,就是司禮監代替皇帝來處理,那麼執行皇權的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和掌印太監啦。如果太監能夠身兼秉筆和掌印太監兩職位,那他就是皇帝。比如魏忠賢。

    但是明朝的宦官是沒有兵權的。他們只能披紅和蓋印,並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利,尤其是調動禁軍。從這一方面皇帝也不傻,兵權還是在自己手裡握著的,偶爾讓宦官代自己處理處理政務;然而,明朝的軍隊調動並不是寫個檔案就能行的,宦官本身不帶兵,要以皇權調動軍隊是需要非常複雜的程式的,而程式的執行者是文官,而文官怎麼會不聽宦官指揮。

    而唐朝的宦官卻可以廢立皇帝。是原因唐朝的宦官可以募兵和帶兵,可以參與軍政,軍令和軍需,明代的宦官只有御馬監的太監可以參與軍政和軍需,想要造反的軍令卻無法參與。所以說,朱元璋深感唐朝的宦官之禍,特意對宦官進行了制度限制。

    明朝宦官的權利是皇權的衍生,其權利來自於皇權,但從制度上又無法取代皇權。

  • 6 # 歷史風雲天下

    封建王朝中,除了東漢時期的外戚和宦官輪流幹政之外,還有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也是不可一世,甚至行廢立帝王之事,可見權柄之盛,再者就是明朝的太監,如同朱明王朝的一大特色,令人總是有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

    正統時期的王振,正德時期的劉瑾和張永等,天啟時期的魏忠賢,無不是權傾朝野的大太監,而明王朝太監這一特色,也是因為明帝國的政治制度而造成的。

    朱元璋為了中央高度集權,廢黜了丞相制度,從此皇權達到歷代之巔峰,而內閣也於潮流之中,在朱棣的作用下而登上了歷史舞臺,而內閣的初始形成就是朝臣之中產生的,有著類似於丞相的權利的展現,因為內閣甚至有著駁斥皇帝聖旨的權利,所以皇權為了和平衡內閣的權利,以及因為朱棣是靖難造反而成就的帝王,所以對朝臣也不盡信任,也就天然的更親近於太監,而太監也順勢而起,充當了皇帝的依附,對皇權是緊密相連的,榮辱與共的,因此有了後來的東廠、西廠等一系列的特務機構。往往是用來平衡內閣朝臣的黨派。

    而太監中最有權勢的則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一個是幫助皇帝進行“硃批”,一個則是蓋印的,在皇帝不太管事情的時候,他們合起來行使的幾乎就是皇帝之權。

    而至於為什麼說明朝嘉靖和萬曆兩朝的宦官默默無聞,這個倒也不盡然,像黃錦、張誠等也算是小有名氣,當然相較於魏忠賢等人的確是名聲不顯了。先說說嘉靖朝,因為嘉靖本身就是一個政治高手,他修仙練道,當政45年,而其間駕馭群臣百官,可謂是馭人有道,名臣將相在他的一朝可謂是閃閃奪目,卻都對其唯唯諾諾,聽之任之,可見嘉靖的政治手腕,他對太監是不太信任和喜歡的,所以在其一朝也就沒有什麼有名氣的宦官。

    再說說萬曆朝,萬曆真正主政是張居正死後,也就是萬曆10年之後,方是萬曆的主場,在前期倒是有一個太監挺出名的,他就是馮保,當時張居正能夠權傾朝野,且其一條鞭法能夠順利實行,這都是因為馮保的絕對配合,否則張居正未必能夠成輕易成就一代名相的聲名。只不過在張居正死後,馮保也最終也未能落得好的下場,而也因為萬曆前期被此二人所左右,所以親政後對宦官就不太信任,也就沒有出現什麼出名的宦官。

  • 7 # 爾朱大魔王

    需要明確的是明朝宦官的權力來自於皇權,而文官集團在土木堡之變後力量空前強大,直接威脅到了皇權,因此作為皇權的衍生,宦官才走到臺前用於平衡文官集團,而嘉靖和萬曆都是玩弄權術的高手,本身就不信任宦官,而且有手段挑動文官集團的內鬥,就不需要培植宦官來作為代言人,哪怕自己不上朝幾十年,朝政也能平穩執行。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勢力空前強大,甚至能架空皇權,壟斷朝政,基本上所有權力文官都要涉足。勳貴武將這股政治勢力被消滅以後,文官獨大已經是明朝政治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之後明朝的皇帝只能靠宦官干政和文官內部黨爭來集權。正德利用劉瑾,嘉靖首輔更替,萬曆挑動黨爭,天啟培植魏忠賢,這些被文官攻擊的昏君,卻是朝政平穩執行下,隱藏的政治手腕,看看崇禎的所謂眾正盈朝,卻是一事無成,朝綱崩壞,最後也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嘉靖

    因此這兩種手段都是皇權為了制衡文官集團,充其量只是皇帝的選擇不同而已,如果文官集團並不團結,那麼就可以利用黨爭來從之集權,反之就可以利用宦官借刀殺人,因此,為什麼嘉靖和萬曆不需要宦官,因為這兩人都是極聰明極厲害的人物,性格使然,認為權力抓在自己手裡才是最可靠的,因此,不需要扶植宦官來平衡,而且國家依然能平穩運轉下去,而且這幫得罪了文官集團的皇帝,普遍政治名聲都不好,嘉靖和萬曆都是明朝爭議很大的皇帝。

    萬曆

  • 8 # 孝陵衛小校

    宦官專權需要皇帝的支援,在明代,宦官不過是內廷二十四衙門的頭目,他們想要掌握朝政就需要外朝的配合,即有一個閹黨集團。廠衛自然不必說,在內閣、六部、都察院等重要機構都有自己的人,由宦官提督京營,在外則由宦官出任鎮守、監軍等職,總的來說宦官的權力想要突破內廷,就需要他們走出紫禁城,成為事務監臨官。

    無論是王振、劉瑾還是魏忠賢,他們都是在朝野內外有自己人的時候才可以實現專權。而宦官專權的本身就意味著皇帝賦予了他們更多的事務監臨官的身份,魏忠賢就不說了,滿朝都是他的人。以劉瑾為例,焦芳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劉宇任兵部尚書,京營各營由八虎掌握,“命天下鎮守太監如巡撫、都御史之制,干預刑名政事”,也就是說各鎮守就如同政府派遣到各地的巡撫一樣。劉瑾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專權,只要有一個領域宦官的觸手伸不進去,宦官就很難實現專權。此外,宦官專權的保障是皇帝的信任,同樣是劉瑾,昨日得寵稱立皇帝,今日失寵便被武宗拿下了。

    嘉靖皇帝鑑於正德朝宦官亂政,對很多弊政都進行了革除,其中就包括逮捕為非作歹的權閹,撤回各地鎮守。皇帝不再賦予宦官更多的職事,宦官自然也就消停下來了,有關嘉靖朝宦官的內容可以看看《大明王朝1566》。

    宦官的權力被收入紫禁城內,朝中大政自然也就回到內閣,因此嘉靖朝至萬曆朝出現更多的是內閣傾軋而非宦官專權。當然,萬曆朝的宦官又有一些名聲鵲起,因為萬曆自清算張居正以後就大大降低了內閣的權威,萬曆皇帝更喜歡自己主持一些經濟開發活動,因此萬曆一朝的礦監稅使又成為國家一害。同樣也因為萬曆皇帝只是蒐羅錢財,故而並沒有扶植某一個權閹,而是出現了一批“摸金校尉”。

  • 9 # 營三千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

    嘉靖、萬曆兩朝是不是真的一個出名的太監都沒有?當然不是!馮保這個這麼出名的太監不就出現在萬曆朝嗎?他掌管司禮監的時候和張居正一起聯手,是何等的聲勢,這還叫默默無聞?而且萬曆後期,派往全國的礦監、稅監,那一波一波的也都是太監啊。

    但是,縱觀明朝的兩百多年,嘉靖朝、萬曆朝的太監,好像確實不如之前和之後的存在感那麼高。往嘉靖前面看,正德朝的九千歲劉瑾,往萬曆朝後面看,泰昌一個月,然後天啟的魏忠賢就出來了,夾在中間的嘉靖、萬曆,太監確實相對的不那麼出名。

    嘉靖朝為什麼太監存在感低?因為嘉靖皇帝、以及他手底下的幾個親近的大臣,都是比較討厭宦官,並且致力於抑制宦官的勢力。嘉靖革新,中的一項舉措,就是撤掉遍佈全國各地的鎮守中官。其實這個問題,弘治、正德兩朝都有人提出,但是弘治朝比較求穩,正德皇帝和太監玩的最開心,所以鎮守中官的問題,就留到嘉靖來解決了。《明史》有云:“帝又盡撤天下鎮守內臣及典京營倉場者,終四十餘年不復設,故內臣之勢,惟嘉靖朝少殺雲。”嘉靖對宦官的態度,於斯可見了。

    那麼萬曆朝為什麼太監存在感低?——因為他懶……萬曆晚年,不怎麼上朝,官員有缺,不補,同樣的,太監有缺,他也不樂意補。“迨晚年,用事者寥寥,東廠獄中至生青草。”因為東廠沒啥人了,臭名昭著的東廠大獄裡竟然長滿青草。而且,司禮監的太監陳矩(同時也提督東廠),是個“平恕識大體”的老好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宦官的恣意妄為。

    但是,萬曆朝的礦監和稅監,還是“貪殘肆虐”,在各地大肆搜刮,這是萬曆縱容的結果。只不過,相比前面的劉瑾等八虎,和後面的魏忠賢,嘉靖、萬曆兩朝的宦官確實相對不那麼亂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馮小剛導演能力和他如今的地位匹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