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上醫
-
2 # 北方之神123456
胃為腎之關。那麼息肉是多餘的一塊肉,那為何會多餘呢?全身上下這股腎氣是閉藏之氣,息肉非正常組織,之所以長出來肯定是全身這股腎氣弱,閉藏之氣不足!另外一個,肝氣鬱結,大家知道,肝主疏洩,肝體陰而用陽。全身所有的氣血不通暢,鬱結,莫不跟肝氣鬱結有關係,那麼肝木生於水,長於土。肝氣好跟腎氣關係很大!所以傷腎的行為要不得!以我臨床經驗看,全身所有的疾病莫不跟腎氣的虛衰有關係!所以平時的靜養,房事,熬夜,過勞,過度運動等,都很關鍵,孫思邈說的,油盡燈枯,精盡人亡。就是這個道理!
-
3 # 醫患家
所謂胃息肉,是指胃粘膜表面的侷限隆起的良性病變,多由胃粘膜異常增生形成。最常見於胃竇和胃底部,主要分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較常見,約佔胃息肉的75%~90%,主要是胃粘膜裡隱窩上皮的增生,隱窩擴張形成。增生性息肉直徑多小於37.5px,生長較緩慢,呈圓形或橄欖形,有蒂或無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爛。腺瘤性息肉約佔胃息肉的10%~25%。一般體積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胃息肉的病因目前還不是特別清楚,可能主要和以下原因有關:
胃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多與胃內感染、膽汁反流、自身免疫性胃炎和損傷有關,胃粘膜在受到各種刺激後發生慢性炎症反應,最終發生息肉。胃竇部的息肉多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經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後息肉可治癒。
而腺瘤性息肉的發生多與基因突變有關,可能是由於外界或環境因素導致的多個基因突變產生。
胃息肉早期多無症狀,後期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腹脹、噁心、,厭食,體重下降,腹瀉等症狀,經胃鏡可確診。一般增生性息肉癌變率低,一般不超過1%~2%。腺瘤性息肉癌變率較高(30%~58.3%),特別是瘤體直徑大於50px、絨毛狀腺瘤等情況時。發現胃息肉後,可在內鏡下切除。
-
4 # 消化內科葉醫生
回答問題之前先做一個小科普:息肉在早期形成的時候大部分是沒有臨床症狀的。我們人幾乎99%以上的胃息肉都是在常規胃鏡體檢時候發現的。少部分人可能透過做消化道鋇透造影發現。
當然目前臨床上息肉形成的原因還沒有非常的明確,我僅僅根據做過胃鏡來描述一下我個人臨床上碰到息肉患者的經驗。
首先息肉應該也是綜合因素導致的,碰到過連續吃泡麵吃1個月的人導致肚子痛來做胃腸鏡,發現胃腸道內密密麻麻長了40多個息肉。
還見過老人家,每天半斤白酒,自己家釀的白酒,一碟油炸花生米,1包煙這樣反覆持續了四五十多年,因為反覆肚子痛來做了胃腸鏡,胃鏡發現是胃癌,腸道里面發現10幾個大息肉。
還見過每天熬夜打牌,12點回家吃夜宵、喝一瓶啤酒的,腸鏡做了也5-6枚息肉。
還有就是父母有胃腸癌病史的來體檢也會發現胃腸道息肉發生的機率較一般人高。
所以綜合來說,長期抽菸、喝酒、油炸食物、醃製食物吃比較多的還有家族中有胃腸癌家族史的建議40歲以後要常規體檢一下胃腸鏡檢查排除一下息肉疾病。
當然現在胃腸道息肉這麼高發,我個人覺得還跟飲食環境有很大關係,比如地溝油、激素、抗生素、農藥、膨大劑、花粉濫用有關。
-
5 # 普外科曾醫生
你好,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胃息肉是至胃粘膜表面出現的隆起性病變,胃息肉是一種形態學的稱呼,包含了很多種疾病,胃息肉可以分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息肉病等等。
胃息肉的病因胃息肉的確切病因,並不是很清楚,可能與遺傳,飲食,環境都有關係,例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抽菸,喝酒,慢性炎症,長期抑制胃酸分泌都有關係。
胃息肉的症狀絕大部分胃息肉的患者,均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少部分患者可出現腹脹,腹痛等不適,胃息肉還可引起出血,黑便等情況。隨著息肉的不斷長大,少部分息肉可以惡變為胃癌。
胃息肉的治療小於1cm的小息肉,可以定期觀察,也可以選擇胃鏡下切除。
如果息肉大於1cm,或者是腺瘤性息肉,息肉懷疑有惡變,均建議切除。
如果是多發的息肉,有可能需要多次胃鏡切除,或者需要切除部分胃。
綜上所述,胃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大部分患者沒有任何症狀,都是透過體檢胃鏡發現的,胃息肉有惡變的可能,小的息肉可以定期觀察,大的息肉或者腺瘤性息肉可以切除。
-
6 # 李鴻政醫生
胃息肉,說通俗點就是胃黏膜向外長出了一個小坨坨,一般是像胃腔內生長。胃鏡下看到胃息肉的形態各異,有的是球形的,半球形的,卵圓形的,丘型等等都有。胃息肉一般表明比較光滑。
為什麼會長胃息肉呢?不好說,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原因,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一般認為可能跟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藥物(比如奧美拉唑)、基因遺傳、環境或者其他生活方面的因素,比如吸菸、喝酒等等。
有些息肉不要緊,比如炎症性息肉,但有些息肉可能是癌前病變,比如腺瘤樣息肉、增生性息肉。胃鏡下看到的息肉,息肉的惡變跟息肉的形態結構是有關聯的,比如息肉帶蒂的話惡變率較低,如果息肉無蒂或者基地比較廣的容易惡變。如果息肉表面凹凸不平、結節狀、分葉狀、糜爛出血等等,可能是噁心病變,應提高警惕,如果考慮是早期胃癌,一定要鉗夾一部分組織做病理活檢。
胃息肉會有臨床表現麼?不會。90%以上胃息肉都不會有明顯的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能會有腹部不舒服、噁心、腹脹、納差、消化道等。所以要常規胃鏡體檢才能發現胃息肉的存在。
治療胃息肉,主要就是胃鏡下切除息肉。透過高頻電刀或者鐳射等等,直接切除,內進行治療損傷比較小、費用相對低。但不是所有患者的胃息肉都要切掉,具體要根據醫生的評估。有些人的息肉可能切了還會再長,要定期複查胃鏡,如果瘋狂生長,要警惕有沒有惡變可能。
-
7 # 大醫課堂
胃息肉指的是胃粘膜良性侷限性隆起病變,是一種常病多發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病率很高。胃息肉病人許多都有長期的慢性胃部炎症病史,從而誘發胃黏膜細胞增生最終導致胃息肉形成。
胃息肉發生的可能原因:物理因素:長期飲用濃茶、濃咖啡、烈酒,喜燙食,喜過冷飲食,喜食粗糙食品,可造成胃粘膜損害。化學因素: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菸草中的尼古丁等都可破壞胃粘膜屏障,影響胃粘膜的血液迴圈狀態。生物因素: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現在被認為是許多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疾病因素:心衰,肝硬化病變,營養不良等都可造成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乾燥綜合症病人等同時出現萎縮性胃炎者較常見,胃部其他疾患,比如胃癌,胃潰瘍等也常合併出現胃息肉。遺傳因素:也影響胃息肉的發生。免疫因素:造成胃息肉的主要病因之一還包括免疫因素。胃息肉發病機制:胃息肉一般多發生於胃竇,少數也可見於胃體上部、賁門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約佔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樣物,並非真正的腫瘤。息肉較小,一般直徑小於37.5px,呈圓形或橄欖形,有蒂或無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爛。組織學上可見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層腺體,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見,固有層見炎性細胞浸潤,部分息肉伴有腸化生。少數增生性息肉可發生異型增生或腺瘤性變而產生惡變,但其癌變率一般不超過1%~2%。
2、腺瘤性息肉是來源於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腫瘤,約佔胃息肉的10%~25%。一般體積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數無蒂,表面光滑,少數呈扁平狀、條狀或分葉狀。組織學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體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見,可分為管狀、絨毛狀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顯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息肉間質為疏鬆結締組織,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黏膜肌層無明顯增生,肌纖維無分散現象。本型息肉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直徑大於50px、絨毛狀腺瘤、異型增生Ⅲ度者惡變率更高。
胃息肉的預防避免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高糖類食品、巧克力等容易使括約肌放鬆,造成反流現象而損害胃食管黏膜,導致慢性炎症。多鍛鍊:多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對預防胃息肉也有一定的作用。飲食有規律:注意飲食生活規律,以便維持正常的消化活動節率,不可亂食亂飲,不可長期不吃早餐,特別是應避免暴飲暴食。注意營養均衡:要選富有營養的食品、以易消化的細軟食物為主,多食含植物蛋白、維生素多的食品。胃息肉會癌變嗎?一般情況下,胃息肉長的都很小,不到一釐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屬於良性病變,僅少數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長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適等症狀,還會發生上消化道出血,也會癌變。腺瘤性息肉雖說容易引起癌變,但也可預防,如出現上腹不適、疼痛、噁心、食慾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狀時,及時做胃鏡檢查,採用電切術將息肉切掉。
為了防止胃息肉癌變,應堅持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將息肉切除乾淨。此外,要加強自我保健,把住吃喝這一關,儘量不給胃加重負擔。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將胃癌拒之門外。
-
8 # 孟捷談脾胃
胃息肉的確切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常見的如胃部炎症、炎性增生都是導致胃部息肉形成的原因。日常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胃部息肉,例如經常飲用濃茶、白酒,過熱過涼的飲食習慣都會導致炎性增生;除此之外,部分藥物例如阿司匹林也會引起胃息肉,幽門螺旋桿菌也會引起胃息肉。
回覆列表
胃息肉是指由胃粘膜上皮或間質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狀病變,比正常的粘膜要向胃的腔內突出一些。一般在做胃鏡、鋇餐的時候就能發現。大多數胃息肉不會癌變,但某些胃息肉可能會提升患胃癌的風險。
胃息肉通常不會引起症狀。但隨著胃息肉增大,其表面可能會形成潰瘍。胃息肉可能導致的症狀如下:
按壓腹部時疼痛或觸痛;噁心;便血;貧血。胃息肉的原因是什麼?胃息肉的出現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誘發的最常見因素有以下幾類:
胃黏膜損傷;慢性胃炎:該病可能會引起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增生性息肉一般不太可能癌變,腺瘤是最不常見的胃息肉,但它最可能癌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綜合徵,會導致胃內壁上的某些細胞形成一種特定型別的胃底腺息肉,可能也會引起腺瘤,當出現這種綜合徵時,需要去除胃底腺息肉;經常使用某些胃藥:如經常服用質子泵抑制劑來減少胃酸的人可能會出現胃底腺息肉,這些息肉一般都很小,通常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徑大於1釐米的胃底腺息肉有引起癌症的小風險,因此醫生可能會建議停止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或去除息肉。胃息肉該如何治療和用藥?該病的治療方法與胃息肉的型別有關,手術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不是腺瘤的小息肉:通常不會引起症狀,並且很少癌變,醫生可能會建議定期監測以便及時去除增長的息肉或可能引起症狀的息肉;大息肉:可以在做內窺鏡檢查時去除;腺瘤:可能會癌變,通常在內鏡檢查中被去除;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關的息肉:可能會癌變,需要去除。手術後需要進行後續內窺鏡檢查以檢查息肉是否復發。
藥物治療:如果有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炎,需要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會去除增生性息肉,也可能會阻止息肉復發。
胃息肉該如何預防?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在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時及時治療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胃息肉的產生;
注意飲食:清淡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避免辛辣刺激菸酒濃茶等食物,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炎症所導致的息肉。
定期體檢:可以及早發現並治療,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