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花貓
-
2 # 淡然
要明白詩眼在一首詩中起到什麼作用,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詩眼。詩眼這個詞,
詩眼,最早出自蘇軾的詩。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雲:
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
又有《僧清順新作垂雲亭》寫到:
天功爭向背,詩眼巧增損。
那麼詩眼是什麼意思呢?
一、詩人之眼
詩眼的主要含義有兩種,詩人之眼與作品之眼。
直接當作詩人的眼睛,有不少作品,如宋人馮取洽《金菊對芙蓉·寶鏡緣空》詞雲:
扶闌一笑開【詩眼】,少容我、吟諷其旁。
李若水的《次韻舒伯源雪晴偶書四首》之一詩云:
朝陽飛影戰餘寒,樓上高人久屈蟠。想見倚欄三盞後,醉橫【詩眼】與天寬。
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中的“詩眼”,也指詩人的眼睛,但引申為詩人的觀察力與鑑賞力。
這和題主所說的詩眼不是一回事。
題主所說的詩眼,是指詩詞作品中的詩眼。
二、 詩詞作品兩種詩眼
除了詩人的鑑賞力以外,詩眼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詩詞作品中的點睛之筆。
這個詩眼還分兩種。
一種是句中的詩眼,即是某個詞或者某個字,用英文說就是word。
第二種是一篇中的詩眼,即某一句,這個沒有歧義,不需要英文了。
簡單來說詩眼有兩種:
1、句中之眼;2、 篇中之眼。
點睛之筆,詩中之眼,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靈氣的一筆。畫龍點睛後,龍就活了,不點睛,是一條死龍。但是詩眼未必是詩“心”,不一定是反映這這首詩的中心之句。
三、句中的詩眼大多是虛字--煉字
南宋詞人張炎在《詞源》中說過:
句法中有字面,蓋詞中一個生硬字用不得,須是深加鍛鍊,字字敲打響,歌誦妥溜,方為本色。如賀方回、吳夢窗,皆善於煉字面,多於溫庭筠、李長吉詩句中來。字面亦詞中之起眼處,不可不留意也。”
這是詞人對於煉字的重視。而“詩眼”就是指詩中點睛傳神、含蘊豐富的警字。
需要注意的是,而這種煉出來的“字”往往是虛字。
明朝謝榛《四溟詩話》中講到:
子建詩多有虛字用工處,唐人詩眼本於此爾。若“硃華冒綠池”、“時雨淨飛塵”、“松子久吾欺”、“列坐竟長筵”、“嚴霜依玉除”、“遠望周千里”,其平仄妥帖,尚有古意。
所謂的虛字, 是指動詞、或者當作動詞用的形容詞、名詞、副詞等,例如:冒、淨、竟、欺.....
詩眼的位置不固定,也許在中間,也許在後面。
清朝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註》中講到: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昔人所謂詩眼是矣。
“咽”是動詞,“冷”是形容詞,作為動詞使用。詩眼在句中。
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講了一個故事:
陳公(從易)時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雲:“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因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雲“疾”,或雲“落”,或雲“下”,莫能定。其後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陳公歎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
杜甫的詩集缺了一個字:身輕一鳥...於是大家猜來猜去,有人說“疾”,有人說“落”,有人說“下”。而且孰好孰壞,沒有定論。
過了幾天,大家得到一個完整的版本,看到老杜用的是:過。陳公(從易)不由得歎服,認為雖然只是一個字,但是這麼多詩人沒有人能夠想到。
這首詩是杜甫的《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
蔡子勇成癖,彎弓西射胡。健兒寧鬥死,壯士恥為儒。
官是先鋒得,材緣挑戰須。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後略
身輕一鳥過,過是詩眼,位置在最後一個字。
注:煉字,雖然多指虛詞,但是並非名詞不重要,有的詩句可能全部由名片語成:古道西風瘦馬。構造一個意境時,可以選擇不同的意象,在意象的選擇中,同一個意象還可能有不同的名詞,都需要詩人仔細斟酌。
另:高三十五,是指杜甫的好友高適。
四、戴帽之法 詩眼不易得
關於詩眼的鍛鍊,謝榛有個比喻:
詩中用虛活字,時有難易:易若剖蚌得珠,難如破石求玉。且工且易,愈苦愈難。此通塞不同故也。縱爾冥搜,徒勞心思。當主乎可否之間,信口道出,必有奇字,偶然渾成,而無齟齬之患。譬人急買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試之,必有個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則詩眼靡不工矣。
詩眼有時候難,有時候容易。容易的時候,就像剖開蚌取出珍珠一樣簡單,難的時候如同破開石頭尋找玉一樣難。
好比去買帽子,試來試去總有一個合適的,用戴帽子的辦法,那麼詩眼總是會得到最好的。
例如王安石創作“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據說改了又改:
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容齋續筆·卷第八》
更有一個苦吟詩人為了求詩眼,釀成了交通事故:
後復乘閒策蹇訪李凝幽居,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欲作“僧敲”,練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傍觀亦訝。時韓退之尹京兆,車騎方出,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到馬前,島具實對,未定推敲,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韓駐久之曰:“敲字佳。”遂並轡歸,共論詩道,結為布衣交....
這個推敲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賈島作詩到了痴迷的程度。這不是一堆帽子挨個試,而是兩個帽子挑一個,這可犯了難了。還是韓愈給他定奪了“敲”字。
五、篇中之詩眼
不是每一句詩都有詩眼,但是也可能不僅僅一句詩有詩眼。有詩眼的詩句,可能也是一篇的詩眼。 如果有兩句詩都有詩眼呢?
俞平伯先生點評溫庭筠的《菩薩蠻》很精彩。我們先錄入這首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俞平伯在《讀詞偶得》中說:
“三四兩句,一篇主旨,‘懶’、‘遲’二字點睛之筆,寫豔俱從虛處落筆,最醒豁而雅。欲起則懶,弄妝則遲,情事已見。‘弄妝’二字,弄字妙,大有千迴百轉之意,愈婉愈深厚矣。”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這兩句各有點睛之筆‘懶’、‘遲’二字。而“弄妝梳洗遲”中俞平伯又特意說出‘弄妝’二字,“弄”字非常妙,
這兩句都是一種句法中的複雜句,每一句有兩個動詞或形容詞:懶起、畫,弄、遲(形容詞)。
點睛之筆是兩個形容詞:懶和遲。
不過整首詞的點睛之筆是“弄”,而弄妝梳洗遲,是這首詞的點睛之筆。
回覆列表
1.至近至遠東西,至清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李冶
2.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
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
4.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5.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
6.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
7.唯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