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小魚
-
2 # 愛歷史的大小姐
康熙從來沒有千古一帝的稱號,古人今人從來沒有人將此稱號授予他。
千古一帝一詞來自明代(康熙更沒有份),明人只把千古一帝的稱號授予了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嬴政,另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暫且不論)
或者要求更苛刻一些,因為是明代思想家李贄提出的千古一帝,所以只有他認同的秦始皇才算真正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結束了邦國時代和分封制,開啟了帝國時代和郡縣制。
唐太宗,開創了以唐帝國為中心的東方“天可汗”國際體系。
至於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可稱為百年一帝,或更加貼切一些,稱為六十年一帝。
先上結論,康熙皇帝配不上千古一帝這個稱呼,但確實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
(我心目中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和唐太宗。)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當時到處都是宣揚康熙千古一帝,我也特別喜歡看康熙王朝,但私以為康熙皇帝還是配不上這麼偉大的稱呼。
首先,我覺得千古一帝必須要有好的臣子相互成全,以唐太宗為對比,唐太宗有名相房玄齡,有名將李靖,有直諫的魏徵,而康熙皇帝的權力中心則是明珠索額圖之流,晚年有張廷玉還算不錯,但也由於皇權過度集中,導致漢臣阿諛之風盛行,張廷玉也不能免俗。
近幾年皇漢越來越多,與之前的清粉水火不相容,之前被吹上天的康熙也被打落塵埃,我雖然不贊成把清朝皇帝捧的過高,但也反對這種極端貶低,難道中國就只能有一個民族?相反地,明朝天啟任用魏忠賢,弄的朝局黑暗,宦官橫行不法,叫有權術,嘉靖萬曆不上朝還能掌控朝局,就吹的權謀無敵,隨著歷史的發展,皇權過度集中已成必然,這些皇漢嘴裡瞧不起的康熙雍正乾隆不上朝一樣可以掌控朝局,而且掌控的可能更好,按他們這個說法,慈禧太后可是最會權謀的人了呢
私以為康熙和唐高宗李治的個人水平差不多,不過順治留下來的局面比李世民留下來的差多了,所以在執政時期的國家發展程度,康熙還是要認輸的(誰讓你沒個好爹呢手動狗頭)
做個對比,康熙除鰲拜類似於李治除長孫無忌
平三藩收臺灣徵準噶爾對比滅高句麗百濟滅西突厥(武功還是比不上李治,誰讓人家爹是李世民呢)
在位期間的民治,一個略顯誇張的康乾盛世對比實打實的永徽之治,五五開吧
晚年的繼承人問題真夠二位頭疼的,結局都不怎麼好,也算同病相憐吧。
-
3 # 散仙說史
自努爾哈赤帶領滿人消滅大明王朝以來,漢人的江山在皇太極與多爾袞的後續努力中完全易主,迎來了一個新的朝代“大清國”。它的第一位開國皇帝是順治帝,可惜順治僅僅在位18年,就結束了大清初代皇帝的執政生涯。大清國在歷史上出現了兩個盛世,一個是“康熙盛世”,另一個是“乾隆盛世”,合稱“康乾盛世”。在這兩個盛世時,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走進歷史,一起來看看。
(一)康熙盛世
康熙盛世(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8歲即位,14歲親政,先扳倒權臣鰲拜,又收服臺灣,最後剿滅蒙古葛爾丹,經歷數年戰亂之後,為什麼康熙時期的百姓有飯吃,而且農民起義軍都極少出現呢?
想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明朝說起,明末崇禎時期,貪官汙吏橫行,百姓生活貧苦,又加上明朝當時經歷的小冰河時期,使得農作物大量減產。人口不斷增長,農作物又不斷減產,從而引發了多起民間暴亂。地方農民起義軍層出不窮,但是明朝當時的農業稅收並沒有清朝時期高。
(二)明朝滅亡的原因
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天災“小冰河時期”,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貪官汙吏遍佈朝野,這種古代的官風在封建社會制度下是沒有絕對的辦法可以完全清除的,因為是社會制度鑄就了貪官汙吏的存在。而大明王朝就非常不幸,迎來了一個小極寒期,百姓吃不飽飯,當然要鬧事,最終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大軍迅速崛起。所以,農業生產落後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一、康熙時期,經濟復甦,農業也得到了增產,但是康熙時期農業增產的並不是小麥、大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而是引進了西方的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有了這些高產農作物百姓就算吃不到米麵,也能吃到土豆紅薯來充飢。這也就是為什麼康熙時期,在經歷數年征戰後,依然能保持盛世的一個原因。
其二、康熙實行的“攤丁入畝”政策,導致人口暴增。其實這個政策還是明朝張居正琢磨出來的,只是還沒等到實行,大明王朝就已經灰飛煙滅了。“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把原來封建社會按照人頭和家庭人口徵稅的制度換成了按照家庭擁有的土地總畝數來實行徵稅,也就是說你的土地越多,你繳納的賦稅也就越多。
在之前,封建社會都是按照人頭徵稅,家裡人口越多繳納的賦稅也就越多,所以這對於窮苦百姓而言是一種很大的負擔,導致了很多百姓想生二胎、三胎都不敢生,而那些地主鄉紳因為家境優越,他們生孩子不會因為賦稅而感到壓力,所以人口增長在攤丁入畝政策之前都要依靠這些地主鄉紳。
但是,地主鄉紳總歸是佔少數人群,而攤丁入畝政策實行後,為普通百姓減少了一大筆稅收的開支,所以就導致了人口暴增。康熙盛世普通百姓在年景好的時候也不是天天可以吃到米麵肉這些主流食物,大多數百姓還得靠土豆、紅薯以及挖野菜才能平安度過一個春秋,要是趕上災荒,書皮、觀音土都得成為百姓的充飢食物。
(三)乾隆盛世
乾隆盛世(愛新覺羅·弘曆,即清高宗,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此時華人口已經接近4億。諸位可以想想土地是不變的,人口卻一直在增長,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盛世?假象而已。隨著人口不斷的增加,百姓只能大量種植一些高產農作物來生活,這些高產農作物都有什麼?跟康熙時期一樣,土豆、紅薯、玉米是乾隆時期主流的三大高產農作物。
據約英國文學家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的記錄中就對當時乾隆時期的真實生活進行了記錄和描述。約翰·巴羅是當時馬嘎爾尼的私人秘書,而馬嘎爾尼又是英國訪華使團的代表,所以約翰·巴羅有機會接觸到了真實的乾隆盛世。
當他們使團來到廣州港口後,就發現了華人那令人難忘的一幕,幾乎所有華人都是面板黝黑,個頭矮小,枯瘦如柴,看到這樣的一幕再看看那些前來迎接他們的清朝官員,個個臉色紅潤,肥頭大耳,與普通百姓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然而之後他們所到的所有港口時,百姓面貌幾乎一致,他們在下船去往集市、村莊時發現,普通的中國百姓竟然都是瘦瘦的,嘿嘿的而且沒有啤酒肚。瘦弱不堪,衣衫襤褸,住房簡陋,這是清朝人給馬戈爾尼使團的第一印象。
(四)乾隆時期百姓的真實生活水平
在《中國通史》中記錄了普通農民短工(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臨時工)每天的工資大約是10文錢左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縣的呂魁元給當地鄭天祿家做長工,工錢為一年2500文,平均一個月賺200文錢。乾隆時1兩銀子合1000文銅錢,也就是說一個普通的農民短工一年只能賺到不到3兩銀子。給地主拉長工的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相對高一些,大約能賺到4兩銀子。
擁有土地的普通自耕農(貧農),一年務農收入約20-25兩銀子;普通佃農(以租種土地為生的農民 ),一年務農收入約8-9兩銀子。清朝中期一兩銀子換算成人民幣相當於現在的200—250元左右。而一個普通百姓一年的基本開銷最少需要5兩銀子,如果家裡有四口人一年最少也得話費20兩銀子。
一箇中農家庭擁有的土地相當多一些,他們一年也才能收入35兩銀子左右,而一箇中農家庭每年的最低開銷卻要38兩銀子左右,也就是說,辛苦種地一整年到時候還要負債3兩銀子左右。這種情況還要維持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歲月裡,如果發生災荒,很多農民家庭都會破產,賣兒賣女,吃書皮,挖觀音土。
再看看清朝官員的收入,總督年奉180兩銀子,米180斛,;巡撫年奉155兩銀子,米155斛;知府年奉105兩銀子,米105斛;知州年奉80兩銀子,米80斛;知縣年奉45兩銀子,米45斛。除了這些官員們還可以拿到一筆養廉銀子,總督16000兩白銀,巡撫13000兩白銀,知府3700兩白銀,知州2400兩白銀,知州1200兩白銀。
這也是那些書生們都想進朝為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高中進朝為官就算當個小小知縣,每年拿到的銀子都很富裕。而且,還不算他們收受賄賂得來的銀子,收禮得到的銀子一般都是年薪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乾隆時期,民間傳說中乾隆的生父還、浙江海寧陳家的陳世倌,在清代官員裡稱為非常清廉的代表,但他只做了二年山東巡撫,就在任官的山東兗州置了上萬畝良田。這上萬畝土地是怎麼來的?就不言而喻了。這只是清官的代表,其他那些被稱為貪官的人,一年能撈多少銀子就可想而知了。
(五)康乾總結
清朝的康乾盛世,百姓生活質量並不比明朝時期好多少,要知道明朝經歷了一次小冰河時期,而且那時還沒有大量種植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如果明朝有高產農作物,又沒有經歷天災,張居正的攤丁入畝政策得以順利實施,怎麼還會有大清王朝的存在!
大清王朝百姓的真實生活,正反應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並不是所謂的盛世太平,兩個依靠土豆、紅薯撐起來的盛世,算什麼康乾盛世?
參考文獻:《清史稿》《中國通史》《我看乾隆盛世》
-
4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
我從以下幾點分析這個問題。
沒有完美的事物,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更沒有烏托邦這樣的政權。(勤政的康熙,劇照)人無完人,在好的人身上都會有缺陷,老百姓是這樣的,皇帝更是這樣的,所以人都是在犯錯長的,翻看中國封建皇帝歷史,康熙皇帝是做的不錯的幾個,一個康熙皇帝,一個唐太宗李世民,還有漢代的文景兩帝,在後世記載口碑都是比較好的。
李世民也被稱為千古一帝,難道他就完美無瑕,做事情沒毛病,回答,非也,他弒兄逼父就是他當皇帝最大的一個汙點,所以說,不要透過一件事情,一個時期去否定一個人,因為每個人出發點不一樣,不可能光做你所謂的好事。
尤其在沒有幾個人乾淨的封建王朝時期,各個君主看上去都有原罪,他們行事的規矩很多時候,就成了權利的比拼。這句話就不難看出作為人,就不可能不犯錯。
康熙皇帝老了,不中用了,經歷了九子奪帝,索額圖和明珠的不斷的內鬥,失去了判斷力康熙皇帝隨著年齡的增長,力不從心,面對九子奪帝,互相拆臺的兒子,痛心疾首,這都是康熙的家務,正所謂,親官難斷家裡事,兒子們之間的內鬥,已經讓康熙已經無暇自顧。(沉思的康熙,劇照)
在清廷內,索黨和明黨的鬥爭趨向於白熱化,互相抵制,互相攻擊,康熙皇帝兩不能想幫,還得化解其中的矛盾。
家裡事和政務已經壓的這個老人喘不過氣來了,所以晚年出點問題,是必然的,但不能作為否點康熙皇帝這名千古一帝的功績
和歷代皇帝相比,康熙皇帝是最優秀的存在,如果從一千個犯人選做朋友,我們是不是得選擇裡面品質最好的,這個問題也是這個理。(康熙皇帝,劇照)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以供參考。
以下為康熙一生主要功績
1.削三藩,收臺灣
2.逐沙俄,籤合約
3.徵朔漠,治蒙古
4.重農桑,興水利
5.重教育,編詞典
回覆列表
若說清朝最厲害的皇帝,肯定就是康熙和雍正了。至於乾隆,只能說,是享了爺爺和父親的福報了。
康熙最大的功績,我認為反而不是開疆拓土,而是他做到了滿漢融合。康熙一生,非常重視滿漢融合,大力重用提拔漢臣張廷玉,李光地等。
因為康熙深刻地知道,治理天下,還是漢人厲害,只有漢人最玩的動漢人幾千年來的體制,如果不重用漢人,滿人的統治力會下降。
康熙最高明的就是拜謁了幾次朱元璋,據說還下跪了,這一跪,漢人感激涕零,跪來了幾百年的大清江山,這一跪,跪出了滿漢加速融合,跪出了滿清的正統性。
可以說,這個胸襟和見識,真是有高人在背後指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