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山韓

    按照我的理解,世界盃整體是世界各地方足球的展示,但是冠軍就是歐洲與南美洲的巔峰對抗。

    從歷史成績上看,就是如此。

    我們可以看出,從世界盃開展那天起,四強幾乎為歐洲球隊和南美球隊所壟斷,而20屆的冠軍,從未旁落過其他大洲。

    歐洲已經開始取得全面優勢。

    一直到2002年,歐洲和南美還是平分秋色,南美一共取得9次冠軍,歐洲取得8次冠軍。

    但自巴西奪冠之後,歐洲球隊連續三屆奪冠,而06年和10年世界盃決賽更是在歐洲球隊之間進行。

    而從四強情況看,06年四強全部為歐洲球隊,10年四強中3支為歐洲球隊,14年本土舉行南美2支球隊進入四強,巴西卻慘遭屠戮。

    從這幾屆看,南美足球稍顯式微,歐洲足球強勢異常。

  • 2 # 45度角的傳中

    作為全世界足壇最高水平的代表,世界盃的比賽原本就是歐洲和美洲的年度大戲。大家不用覺得驚訝,實力使然。

    在迄今為止的20屆世界盃比賽中,所有的四強全部被來自歐洲和南美的球隊所霸佔,(不要跟提什麼02年的南韓,他們不配)從來沒有一支來自其他大洲的球隊可以打破這一壟斷,這一點上也充分證明了歐洲、美洲強大的足球實力。

    而歐洲聯賽,也一直是全世界最頂級的足球舞臺。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歐洲有著一流的設施,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經驗和完善的青訓規劃。再加上雄厚的資本注入,金錢+足球形成了很好良性迴圈。

    南美國家,儘管沒有歐洲球隊那麼有錢,但是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無與倫比的足球氛圍,大街小巷都可以見到足球的印記,底蘊+文化使得這裡的足球不亞於大洋彼岸的歐洲。

  • 3 # 怪獸小王

    嚴格來說就是歐洲和南美洲之間的對抗。參考下圖,在至今產生的20個世界冠軍中,歐洲球隊奪走了其中的11個,剩下的全部歸屬南美。更誇張的是,除了第一屆的美國和2002年韓日世界盃的南韓採取不光彩的手段曾經殺進過一次四強外,歷年的78隊次四強全部來自於這兩大洲。

    南美洲自然是以巴西和阿根廷為代表。作為世界盃歷史上唯一奪取過五次冠軍的巴西曆來就有“足球王國”之稱,至今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屆決賽圈的比賽。熱情、洋溢、奔放的桑巴足球曾經孕育出貝利、加林查、迪迪、濟科、蘇格拉底、羅馬里奧、羅納爾多、羅納爾迪尼奧和卡洛斯這樣的天才巨星,放眼全球無出其右;崇尚自由的潘帕斯國度阿根廷雖然近年來的成績一般,但是馬拉多納、梅西、肯佩斯、帕薩雷拉和卡尼吉亞也曾經率領球隊先後為自己的國家奪取過兩冠兩亞;早期的烏拉圭更是在前四屆比賽中兩次奪冠,是當時南美洲的頭號勁旅;不過相對於歐洲球隊的百花齊放,南美的其他球隊包括巴拉圭、哥倫比亞、智利等只能在世界盃賽場扮演攪局的角色。

    如果說南美洲上個世紀還能佔據上風的話,歐洲球隊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技術革新、資金雄厚、聯賽火熱和人才井噴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已經後來居上,證據是他們包攬了最近產生的三個冠軍。德國(含原西德)、義大利各自四次奪冠,德國更是世界盃歷史上闖進四強次數和總積分最多的球隊;其他包括英格蘭、法國和西班牙都曾有過奪取世界盃的輝煌,“橙色鬱金香”荷蘭歷史上三次殺進決賽,有著“無冕之王”的美譽,另外像比利時、葡萄牙、波蘭在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上闖進四強嚴格意義上都算不上冷門,遑論早期曾經輝煌一時的匈牙利、瑞典、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這種目前江河日下的東歐、南歐和北歐球隊。

    除此之外,世界足壇其他大洲的球隊在世界盃賽場只能偶爾爆爆冷門。1990年的義大利之夏,“非洲雄獅”喀麥隆代表非洲第一次殺進八強,就為非洲爭取到了一張正賽席位,此後的奈及利亞和塞內加爾也曾經偶露崢嶸,中北美的墨西哥雖然也是世界盃的常客,但八強的成績已經是他們能達到的極限。

    比起上面所說的非洲和中北美,亞洲球隊的層次則要更低一些,儘管歷史上北韓隊也進過八強,不過目前而言,爭取小組出線才是最務實的目標。至於大洋洲就不用多說了,如果澳洲沒有加入亞足聯,每一次都需要為進入決賽圈而苦苦掙扎。

    綜上所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 4 # 足球story

    的確是這樣的,世界盃舉辦到現在一共21屆(包括俄羅斯世界盃),歐洲和南美洲包攬了所有的冠軍,南美洲拿了9次,歐洲拿了12次,而其它洲的世界盃最好成績是南韓隊在2002年打進了四強,這是唯一一次,其它最好的成績也只不過是八強而已。這個結果也是當今的世界足球格局的一個很好的反應,以前基本上是南美和歐洲分庭抗禮,如今隨著世界足球中心逐漸歐移,歐洲已經超越了南美洲,這從近三屆的世界盃冠軍都是歐洲球隊就能夠很好的體現出來,2010年之前,歐洲球隊還沒有在歐洲之外舉辦的世界盃拿過冠軍,但是2010年的西班牙打破了這一規律,2014年的德國隊更是在南美洲的土地上贏得了世界冠軍,要知道在這之前南美洲可是包攬了所有在南美舉辦的世界盃的冠軍。

    而南美洲足球雖然現在整體有所下滑,但是實力依然強勁,南美三強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都是巨星雲集,另外哥倫比亞、智利和巴拉圭這些球隊同樣實力強勁,他們是現在世界足球的第二極。至於非、,亞洲、中北美洲還有大洋洲,雖然世界盃最好成績是亞洲的南韓隊,但是要論實力的話,應該還是非洲一馬當先,這從非洲的球星就能有所感受,歷史上他們有過米拉大叔這種傳奇球星,還有喬治維阿這種世界足球先生,另外埃託奧,德羅巴這些都是世界頂級球星,現在的薩拉赫,馬內等新生代球星同樣非常出色,剩下的亞洲和中北美洲的實力相差不大,而足球發展比較差的當屬大洋洲了,隨著澳洲加入了亞洲足協,大洋洲的足球基本上被忽略了!

  • 5 # 三巴迷

    毫無疑問,截止到目前為止,世界盃就是歐洲和南美的對抗。

    先看成績,世界盃從舉辦至今,已經完賽了二十屆,兩大洲球隊包攬了所有冠亞軍,其中歐洲11次奪冠,南美洲9次奪冠,甚至他們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四強名額,只有第一屆的美國和02屆憑藉黑哨取得佳績的南韓,打破過這一壟斷。

    再看參賽名額,目前世界盃決賽圈總共有32支隊伍參加,南美區預選賽只有9支隊伍,卻有4.5個參賽名額,歐洲區更是高達14個名額,幾乎佔據了總數的一半。這還是擴軍之後的名額,以前世界盃決賽圈只有16支和24支隊伍參加的時候,歐洲區的名額就高達10支和14支,比例高達62%和58%,兩大洲在國際足壇的地位可見一斑。

    最後說說國際足聯為什麼會這麼“偏心”,所謂打鐵還要自身硬,其他大洲既沒有強大的足球市場,也沒有拿的出手的戰績,被輕視也是理所當然。事實上完全相反,世界盃幾次擴軍,一直都在偏心地照顧歐美之外的大洲,多給他們露臉的機會,奈何自己不爭氣,又有什麼辦法?

  • 6 # 愛離家出走的老丈人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足球水平擺在那裡呢,除了南韓和美國的世界盃,其它世界盃的四強全都在這兩大洲產生。

    俗話說歐洲無弱旅,從五大聯賽的火熱程度就可以看的出來。德,法,英,意,西班牙,葡萄牙,到現在又有比利時,冰島,甚至瑞典,波蘭,挪威,哪個國家的水平也不是泛泛之輩,也就造就了歐洲盃堪比世界盃的局面。

    再說南美洲,不同於北美的墨西哥一家獨大,南美洲這個三億多人口的大洲匯聚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烏拉圭和巴拉圭眾多優秀球隊,阿根廷和巴西更是世界盃決賽常客。

    縱觀世界盃的格局就是,歐洲美洲爭冠軍,非洲攪局,亞洲湊數。

  • 7 # 有馬體育

    其實世界盃嚴格上來說確實競爭到最後是歐洲與南美洲的對抗,因為本身進入到世界盃決賽圈的球隊歐洲和南美洲的傳統強隊就多,從澳洲取消了以後,澳洲併到亞足聯來,剩下的大洲裡也就剩亞洲和非洲了,先拋開非洲看看亞洲球隊的情況。

    伊朗,伊朗隊是亞洲的強隊之一,伊朗隊連續在1968年、1972年和1976年贏過亞洲盃三次及四次季軍。此次是伊朗隊第五次參加世界盃,在最新一期FIFA排名中位居世界第34名。日本隊日本隊曾五次征戰世界盃,最佳戰績是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和2010年南非世界盃中進入十六強。有“太極虎”和“亞洲虎”之稱的南韓是最多次成功晉身至世界盃決賽圈的亞洲球隊,包括2018年世界盃在內,南韓已經是10次晉身至世界盃決賽圈了。單看次數,成績非常彪炳。但從1954年南韓首次晉身決賽圈到1998年世界盃,都從未能開啟勝利之門,每次都在分組賽便出局。到了2002年世界盃,南韓在主場之利下,一鳴驚人的成績奪得了殿軍,是亞洲歷來最佳的成績,但是事後一直被吐槽是裁判的一路相助才有南韓最後的成績。澳洲原屬於大洋洲足球協會,於2006年1月1日成為亞洲足聯成員,之後一直是亞洲的一流強隊,澳洲曾是大洋洲四度盟主,先後參與了1974,2006,2010,2014四屆世界盃決賽,球隊在世界盃的最佳成績為2006年的十六強。沙烏地阿拉伯隊沙特隊1990年世界盃賽未出線,但在1994年世界盃賽上大放光芒。

    看亞洲五支球隊的戰績,基本不是止步小組賽就是最多十六強,唯一冒泡的南韓隊還是被世人所詬病黑哨最多的一屆世界盃,這樣的成績也能夠說明亞洲的球隊在世界盃的舞臺上還是沒有較多的競爭力可言,非洲倒是偶爾會出現一兩匹黑馬讓人們眼前一亮,但是這些都不足以動搖南美洲和歐洲的霸主地位,並且歐洲和南美洲的相遇或者互相內部較量都是精彩萬分,配合的流暢度和個人能力的突破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拋開自身的喜好來說,看這兩大洲的球隊踢球確實是賞心悅目。

  • 8 # 阿坤談球

    非常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按照當今世界足壇的格局來看的話,歐洲和南美的實力是最為強勁的;亞洲實力最弱,非洲實力略強於北美洲和大洋洲。具體順序為:歐洲>南美洲>非洲>北美>亞洲。

    此外在世界盃席位的分配上也能體現出來,就拿2018年的世界盃來說,歐洲區有13個名額,非洲有5個,南美有4.5個,大洋洲有0.5個,中北美加勒比地區有3.5個。大洋洲只有可憐的半個名額,能不能得到這個名額還得看其他人的臉色,哎,悲哀啊,今年的紐西蘭就是這樣吧,本來獲得了大洋洲的冠軍,在附加賽中卻輸給了南美的秘魯,最終無緣俄羅斯。

    要是說世界盃就是南美和歐洲的互掐,在近幾年世界盃的對陣來看,似乎確實如此,雖然非洲有比南美更多的5個世界盃席位,但是由於非洲球隊的實力一般,沒有世界級別的強隊,他們更多的是在小組賽階段就鎩羽而歸,而南美則有著想巴西,阿根廷,烏拉圭這樣多次獲得世界盃的球隊,他們堆在淘汰塞階段給歐洲球隊帶來極大的麻煩。

    而在決賽多半也是一直歐洲球隊和一直南美隊的相遇,比如2014年世界盃,阿根廷最終0比1不敵德國,這是典型的戰役。

    所以說,歐洲和南美是當今世界足球水平最高的兩個地區,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要說世界盃就是這兩大洲的對決,那也無可厚非。

  • 9 # 衝頂遠角

    嚴格來說,世界盃必然不是歐洲和南美的對抗啊。不嚴格來講,倒還可以這麼說。

    從最新奪冠賠率上看:

    世界盃32強中,奪冠賠率最高的巴西德國,都是歐洲和南美。除了這兩個地方以外,奪冠賠率最高的,是排名第20的埃及,而且倒數的這些國家隊,23-32位的都是清一色的沒有歐洲和南美國家。南美奪冠賠率最低的是21位的秘魯,歐洲最低的是22位的冰島。

    從歷史戰績來看:

    世界盃自1930年第一屆以來,所有的冠軍都是歐洲或南美,其中歐洲11次,南美9次。亞軍歐洲15次,南美5次;季軍歐洲16次,南美3次,好不容易歐洲+南美以外的、屬於北美的美國在第一屆1930年拿到一次;殿軍歐洲14次,南美5次,又是好不容易亞洲的南韓在自己門口拿到了一次,但是那次他們怎麼無恥地拿的這個第四名,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可以說前四名全是歐洲+南美。

    從世界盃分檔來看:

    第一檔都是歐洲+南美;第二檔除了中北美的墨西哥,都是都是歐洲+南美;其他洲的國家隊只會出線在第三、四檔。

    從世界排名看:

    也是除了墨西哥排在第17位,前20位都是歐洲+南美。

    此外從世界盃的名額分配上,歐洲和南美也都是大戶。沒有參加的智利、荷蘭、義大利也都是很強的隊伍,秒殺亞洲球隊。

    所以,從上面的這些上看,世界盃幾乎就是歐洲+南美的足球盛會。其實如果按實力來算的話,不止世界盃,足球本身就是歐洲+南美。

    不過足球的魅力在於不確定性。歐洲+南美以外的國家仍然可以爆冷,仍然可以讓他們國家的球迷為之瘋狂。

    足球不只有勝負,足球包含了溫情、信仰、榮耀、和各種各樣的故事,世界盃是一項全球的足球盛宴。即便我們是看客,也一樣能享受世界盃帶給我們的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一部GBA平臺的《惡魔城》才是最經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