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紫伊影視
-
2 # 影味道
不請自來。
2018年歲末,《地球最後的夜晚》可以說是經歷最夢幻的一部影片了。
我就知道,電影上映就會出現:“文藝青年批評普通青年沒情調,普通青年批評文藝青年裝清高。”
迴歸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由青年導演畢贛執導,湯唯,黃覺,張艾嘉加盟主演。陣容可以說還是可以的。影片名字為《地球最後的夜晚》而且還放在了2018年最後一天放映,前期宣發就打出“夢幻,極致,最後”等吸引眼球的關鍵詞,似乎是2018年底必須要看的片子,不看好像就錯過了什麼。在未上映的前幾日就聽朋友說這部影片票房排片量很高,預售也很好,而且票價也不低。朋友還強烈推薦我去看,說肯定精彩,網上一致好評。
說實話,我一向是一個冷靜的人,聽朋友這麼強烈的安利,我依然抱著懷疑的態度,畢竟沒看之前也不好評價。
終於我買了票,排了隊,入了座,電影開場。。。。。。
電影剛開始不久,我旁邊就有許多觀眾紛紛退場,許多觀眾還小聲嚷嚷:這電影在講什麼?到底哪好看?時間真長啊?男主角太醜了吧!
而我仍然專心看我的電影,平心而論,影片絕對達不到封神的地步,至於網上鋪天蓋地說好看,精彩,文藝青年必看等等,我覺得也沒有必要。看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畢贛很有才。這在他的上一部成名作《路邊野餐》中就已經體現出來,但是我也懷疑裡邊的長鏡頭用的也是不是有點太隨意了,以長鏡頭出名的導演也沒必要四處賣弄吧。故事正題還是很精彩的,但是宣傳方把它放在2018最後一天放映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文藝片,不喜歡的觀眾本身就會感覺無聊,可以理解,但是片方沒必要靠宣發,噱頭來爭票房吧,竟然敢拍文藝片就要準備好它一時半會不被大家接受的結果。因為文藝片本身就是曲高和寡,晦澀難懂的一種型別。
至於貓眼評分給出的3.3分確實低了,這部電影算不上是爛片,但是由於前期宣發開的玩笑,讓這部電影給人一種被騙的感覺,可以說毒死觀眾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宣發的高臺跳水博眼球,這也是讓人最生氣最無奈的,有意思嗎?文藝片已經淪落到這地步了嗎難道?
-
3 # 梁容勝
我想了解的國家電影是怎樣透過稽核而讓上影的,如果能讓他透過而上影的我懷疑絕對用了暗箱操作或者花錢買過來的。這不是電影,這純粹就是欺騙影迷亂燉的狗雜粹。賠我的電影票,還有賠我的女朋友,就是因為看了這個電影,我們吵架了,分手了。元旦變完蛋。對於我長期支援中國產影片的人,這次打擊太大了。負零下50000分。
-
4 # 揚把戲
絕大多數都是情侶,或者女生一起觀看,估計看名字以為是一部科幻,奇幻,愛情片,最後發現是文藝片,這種思想落差太大了,導致提不起興趣來,再加上導演畢贛,一個特別慢節奏的導演,大家睡覺很正常。
-
5 # 字胡
謝謝邀請,記得小時候看電影第一滴血,當時覺得超級震撼,看完以後就想再看一遍,就覺得多看幾遍才過癮。這麼多年過去了,如今再好看的電影,好到如集結號、百鳥朝鳳、歸來等等好電影,這樣的電影雖然特別好了,但也不想再看一遍了。直到昨天看了地球,我就想再看一遍,不是覺得有多好看,就是因為受不下這口氣,我就不信我看不懂這部電影。
-
6 # 這瓜保熟鷌
按電影的敘述可以化為兩部分,前半段是兩條線交叉:1.羅紘武(黃覺飾演)因父去世回鄉後開始尋人之旅;2.十二年前(2000),羅與一個神秘女子萬綺雯(湯唯飾演)的相識相戀的故事。兩個時間段的羅基本上只能靠頭髮黑白區分。以羅帶上3D眼鏡開始看一部叫《地球最後的夜晚》的電影為劃分點,後半段是羅對自己記憶重構後的幻境。下面按時間線講一講我理解的劇情。(中括號中是會反覆提及的意象)
1.萬與邰(名字忘了)等人對一家雙人屋進行偷竊,萬相信屋子在手電筒的光照下能【旋轉】,因為主人回來,萬隻偷了一本她認為最珍貴的【綠皮書】出來。邰之後因為各種罪入獄。萬被一個叫老A的人賣給一個斑禿(應該就是左紘元),好處是能看電影,因為不知道自己之後會變成什麼樣,萬留下一張不像自己的照片。
2.小時候,羅的母親喜歡去養蜂人那裡偷蜂蜜,手持【火把】就能驅趕蜜蜂。而實情是,母親與養蜂人私奔,只因“蜂蜜很甜”,“孩子小不記事”。但養蜂人膽小畏縮,羅母可能把他家燒了才最終私奔成功。(【六邊形蜂窩】)
3.約1999到2000年前後,羅的童年好友白貓(兩人經常偷偷出去看外號叫【老鷹】其實在【監獄】的白貓父)因為賭債被地頭老大左紘元(陳永忠飾演,《路邊野餐》的男主角,畢贛導演的姑父)殺死。屍體在【礦洞】被發現。羅因為當時剛和前妻call機離婚,忘記把【蘋果】送到而可能間接導致了白貓的死,因為腐爛的蘋果裡有一把【手槍】。可以推斷,白貓的死因是不想還賭債所以用黑桃A威脅告發左(老A被左在洗車時殺死)。白貓的屍體被推到礦洞前有一張撲克牌的特寫。
4.羅開始尋找左,在【夏至】那一天,跟蹤並認識了左的情人萬綺雯,一個神秘而富有吸引力的女人,她戴著一隻手錶,因為口音,羅一直糾結她是不是凱里人。兩人在火車上初見,萬無火點菸而向羅借火。她妝花了的樣子像極了自己早就不在身邊的母親,並把母親早年的照片給了她。(也許也是羅愛上萬的原因之一)萬不知道左的下落,並說她能找到不符季節的【野柚子】羅就得實現她一個願望。
5.羅萬相戀。兩人親吻時水面倒影裡有一個野柚子。萬說懷上了羅的孩子,但她已經打掉了孩子。(萬仍然很神秘地會不時消失一段時間)羅遺憾失望,本想教孩子打【乒乓球】。兩人隱情告破,羅被左吊了起來報復。(這時候左唱的卡拉OK是伍佰的《堅強的理由》,姑父還唱得不錯)按歌詞來說,左作為一個地頭老大也是死心塌地愛上了萬,萬似乎對所有男性都有著神秘的吸引力。
6.萬提議羅在電影院趁機槍殺左,然後開一家旅館,在外面豎一個大燈,這樣就能忘掉罪惡。羅則想之後私奔到緬甸開賭場的朋友那裡。在此期間萬提到一句想逃到【太空】去。暗殺計劃應該是實行了,但成功與否不得而知。
7.萬離開了羅住進旁海的一家旅館,嫁給了老實的旅館主人,旅館裡的狗被取名叫凱里。之後兩人離婚,萬去了一個地方當【歌手】,旅館老闆常去看她,因為覺得萬唱的歌越來越單調也就漸漸不去了。而此時的羅應該是離開了凱里。
8.十二年過後,約2012年。羅的父親去世,羅回到凱里,羅分到一輛【舊貨車】,從小鳳餐館的招牌可以得出羅母的名字。父親去世前一直盯著【停走】的鐘吸菸,鍾背後有一張沒有臉的女人的照片(十二年前給萬的那張羅母照片),背後是邰的號碼。
9.羅透過前妻call機提供的資訊找到邰的【監獄】,隔著【六邊形蜂窩】花紋的隔離玻璃見到邰,得知了邰與萬的早年經歷。那張照片是之前萬來看望邰時給她的,後來邰的獄友認出上面是小鳳餐廳就把照片寄了回去。邰很驚訝萬把【綠皮書】給了羅,因為萬說過會把它給最愛的人。邰透過獄警給了羅一個叫陳慧琳的人的資訊。(陳慧琳、萬綺雯都是真實的藝人的名字,可以推測出萬有著多重的身份與經歷,不是一個簡單的地頭老大的女人)
10.羅和前妻call機吃了頓飯,再次透過她根據人名找到了旅館,見到了旅館主人,得知了他和萬的故事,並知道了萬沒有生育能力(羅記憶裡對萬的認識更加模糊了)。旅店主人拿一把假槍嚇唬店員,可能暗示了羅之前拿的也是假槍,暗殺計劃大機率失敗了。
-
7 # 薄面貧生
感謝邀請。對於文藝片《地球最後的夜晚》,你討厭的是它過度的商業宣傳,還是自我囈語的講故事模式。在2018年,沒想到《地球》作為收尾之作,受到了如此多的關注和爭議,預售票房1.5億,貓眼評分2.6,多數的青年朋友本著“一吻跨年”的心情跨進影院,結果卻連吻過新年的心情都沒有了,是中國產文藝片之殤,還是過度商業腐化,或是揭開了導演的遮羞布,敬請關注本期的走進《地球最後的夜晚》三宗醉。
評分之異,何為文藝片?《地球》豆瓣評分6.9,貓眼評分2.6,這是比較神奇的存在,一般情況下貓眼的評分會比豆瓣高些,也存在貓眼高分,豆瓣低分的情況,比如小瀋陽的《猛蟲過江》貓眼評分8.1,豆瓣評分3.8,姑且不去評論這兩個評分平臺誰更權威一些,就如同某論壇討論獅子厲害,還是老虎厲害的長貼一樣。個人覺得這還是觀影感受和對文藝片認知上的差異,何為文藝片?“文學藝術片的簡稱,一個介於商業型別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的影片類聚,它泛指製片態度嚴肅,主題表現具有一定的意義,敘事表現遵從大眾化表現形式,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個人特色和風格特徵的一類影片"。這是官方的定義,我們將《地球》套用在模式裡,那麼結果自然顯而易見,本片除了突出畢贛導演特色的60分鐘長鏡頭之外,無非就是一部《走進凱里》記錄片而已,文學性何在?文藝片講究的是一種氛圍和情境,好的文藝片就像一種忽而入夢的心境,不是自顧自的囈語,哪怕是給我一點無緣故的感傷,或是心靈深處的顫動,何必讓我在睡與不睡中徘徊。
超高的預售,是商業的成功,還是文藝片的墮落。1.5億的預售,基本也算是創造了記錄,尤其在文藝片屆也算是鑄就了一段傳奇。“一吻跨年”,“最後的夜晚“,讓本就為如何浪漫的渡過2018年而犯愁的年輕人們,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如此的商業噱頭,造就了經典的營銷案例,相信會有商家納入自己的教材之中。當一對對情侶或是愛人,從21:40開始漫長的等待到最後字幕出現時的一吻,就像跨過一世紀,早已沒了最初的浪漫期待,只是模式化的嘴碰嘴而已,倒不如互道一聲,新年快樂,來得樸實誠懇。但我們也需要反思一點,如此的過度營銷有錯嗎?提高票房收入有錯嗎?一部投了5000萬成本的文藝片,想要收回成本或是賺些票房有錯嗎?但過度營銷就是不對,這給後面的電影營銷宣傳起到了不好的示範作用,將一部模糊的、情感隱藏很深的愛情或者說本片的核心就不在愛情上的文藝片,硬生生打造成浪漫愛情,一吻跨年,根本就與電影本身不符,過度的營銷帶來反噬的效果,跳水式的票房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反思,小眾電影的乳酪到底怎麼吃。透過《地球》的營銷宣傳,我們可以看出小眾影片對於票房和自身延續性的追逐,文藝片如果沒有票房,那麼誰還去拍下一部。但畢竟文藝片是小眾影片型別,如此過度的營銷和炒作,擴大了受眾層次和範圍,必定會受到不同受眾目標的排斥,得不償失。宣傳營銷沒有錯,但需要向觀眾表明自身的性質,免得受到不同受眾的非議。不同電影型別,有不同的受眾群體,那麼不同的電影就沒有共同的語言嗎?不是的,故事的基本述說是共通的基礎,無非講故事的方式不同和聽故事人的接受方式不同,但同樣是將故事以影響、聲效的形式講給觀眾,切莫自顧自的囈語,自己沒講明白,觀眾聽了更糊塗。商業影片是直白的讓觀眾理解,而小眾影片則是讓觀眾去感受,切莫遊走於兩端,四不像。
以上都是我個人對於《地球最後的夜晚》的評價,也並不是過於批評。影片的過度營銷確實對票房和群眾產生了影響,但反過來看,是否作為觀眾的您,是否也事先了解了本片的型別和受眾目標呢?誠然,年底《雲南蟲谷》和《斷片之險途奪寶》相繼撲街,誰又不期待這跨年一吻呢?
-
8 # 一個柚子p
私以為評價一部電影,大致可以用以下六個詞:佳作、平庸、爛片、喜歡、沒感覺、不喜歡。就《地球》來說,可以用其他任何一個詞來評價,唯獨不能扣以“爛片”之名。當然,對於那些早早預購看完卻破口大罵的觀眾也不該過分責難,因為對於期待看一部輕鬆愉快的快餐電影他們來說,這樣一部探索人物內心世界的影片,心理落差著實是很大的。
很多人說看不懂,不針對任何人來說,有很多影史經典都是很多普通觀眾看不懂的。本片讓我想到了費里尼的巔峰之作《八部半》,並不是說它好到能媲美前作,但是兩者確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之一便是:會讓一些觀眾看不懂。所以又回到了我開頭所講的,該如何評價一部影片?我理解並且贊同一些觀眾不喜歡本片,但是因為“不喜歡”或者“看不懂”就給本片套上“爛片”之名我認為是有失公正的。再舉個極端的例子,世上看不懂梵高的人恐怕要遠多於看得懂的吧?我們能因此就說梵高的作品是垃圾嗎?畫作也好,電影也罷。喜不喜歡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大可以隨心所欲。但好與不好,則是一件很嚴肅的事,需要冷靜客觀的對待,也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才可作出評價。其實影片的主線還是很清楚的,不過是個“尋找”的故事,看似尋人,實則是在尋找內心的一個答案
回覆列表
看電影之前我一般會看看宣傳海報或影片,不夠刺激或吸引就不看,還有就是男女主角都是誰。最重要的是愛情片去電影院看那就是浪費錢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