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輕語遊戲

    我們不難發現,現在許多家庭的孩子都愛講條件,使得家長們都很苦惱。其實,孩子愛講條件,並非孩子固有,而是家長一步步造成的,等到孩子提的條件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家長接受不了時,才想到這樣下去不行,得找個解決的路子,否則自己真有些受不了。“解鈴還需繫鈴人”,真正想解決問題,還需要家長的耐心、智慧和技巧。

     一、家長要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

     是不是自己為了讓孩子做一件事情、完成一種任務、達到一個目的,就給孩子提出一個,交換條件”,如“好好彈琴、做作業,就獎勵5元錢”等。如此,反反覆覆,時間一長孩子也就逐漸學會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他們要達到一定目的的時候,也會對家長提出“交換條件”。而家長對孩子的每一次妥協或滿足,都會強化孩子的”條件意識”。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儘量讓孩子在“無條件”狀態下去學習、做事。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於這種狀態,該幹什麼幹什麼,而不是附加條件。

     二、家長要講明道理,激發內在動機

     有的家長不好好思考孩子學習、練琴、做事的意義和道理。總覺得給點小的“刺激”便會引起孩子的反應,這可能會暫時起作用,但不會長期持續下去。因為心理學上有個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的問題,大家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實在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這就是人們說的德西效應,在家庭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交換條件和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造成了不給條件、不滿足自己,就不做的局面。於是家長讓他們學習、練琴、做事,他就要向家長提條件,造成了家長的被動局面。因此,家長應講清學習、練琴、做事的意義和相關的道理,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練琴、做事的感情和興趣,增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這種來自內部的動機會持續推動他們的學習、練琴及做別的事情。

     三、少物質刺激,多精神獎勵

     孩子小的時候,有時給予適當的物質刺激,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知識的不斷增長,精神世界的豐富,家長在精神上的鼓勵可能就顯得更為重要。

     孩子講條件,基本上是物質條件,若不斷滿足,長時間會不斷刺激他的物質慾望,專注於“物質享受”而不是學習。更有甚者,物質慾望膨脹,導致違法犯罪。因此,要多倡導精神鼓勵,如擁袍、撫摸、口頭誇獎等等,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這種妥協與物質換來的妥協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為擁抱傳達的資訊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

    1、家長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

    有些家長總是無條件滿足小孩子的條件,這便會讓小孩子覺得自己是中心,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會從自己出發,一點也沒有承擔責任的想法,所以家長們的這種做法危害性還是很大的。寶爸寶媽們最好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如果小孩子提出的條件違反了自己原則,那麼就直接拒絕。小孩子受到被拒絕的挫折之後,便能認識到自己並不是萬能的,對以後的學習以及生活都能帶來幫助。

    2、制定規則,切實執行

    有些小孩子很喜歡跟家長講條件,主要是因為自己的行為舉止沒有受到家長的的限制。所以家長們可以嘗試著跟小孩子一起樹立規則,比如什麼時候可以買玩具,什麼時候可以出去玩等等。樹立下這些規則以後,家長們還要督促小孩子執行,這樣才能讓小孩子變得更加有規矩。

    3、慎用物質獎勵,注重精神獎勵

    不少家長為了鼓勵小孩子獲得好的學習成績,便會用小孩子喜歡的玩具作為獎勵,雖然這種方式能夠短時間內起到作用,但它並不是萬能的。家長們最好能夠多注重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多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這反而會對小孩子的成長帶來好的作用。

    4、幫小孩子樹立責任意識

    小孩子如果有一個比較強的責任意識,那麼他做什麼事情都會非常認真。比如在學校裡從來不遲到,能夠按時完成作業,遇到問題能夠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等等。小孩子責任心培養得越早,以後遇到的問題也會更少。所以家長們得多多重視他的能力培養,而且得在適當的時間,不然太遲的話就沒用了。

    以上就是很多家長平時生活中沒有做好的四件事情,希望家長們看完之後能夠意識到這些事情的緊要性,從而對自己的育兒方式進行改進,這樣的話才能幫助小孩子成長得更好。

  • 2 # 狼叔過招學交易

    不給吃冰淇淋,我就不寫作業!!

    下午不給出去玩,我就不吃飯!!

    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練琴!!

    遇到這些要求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適時愛和父母講條件,一旦形成了習慣,會讓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歡做交易,看不到好處就不做,容易形成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害處一,削弱孩子的探索精神。

    害處2,使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

    害處3,對父母缺乏敬畏之心。

    那麼講條件的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呢?

    答案1,這是孩子思維成熟的開始,3~4歲的孩子開始和父母講條件,到5歲時更加突出和明顯,這實質是開始嘗試透過這種語言表達獲取他想要的東西,這是孩子動腦筋想辦法爭取權力的表現是他的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一個標誌。

    答案2

    父母的物質獎勵使用不當。

    請父母反思一下自己之前的教育行為,是否當自己忙於其他事情或者偷懶,不想多費精力管教孩子時,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總是喜歡透過物質獎勵來引誘他呢?

    不當的交換條件和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做事的動力一點點的消除,以至於不給條件,不滿足自己就不做。

    主要體現出兩個現象。

    第一,家長讓孩子學習吃飯,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孩子都要提條件,家長陷入被動之中。

    第二,家長對孩子的每一次妥協又繼續強化孩子的條件意識。

    好了,問題都羅列差不多了,原因也已經講了,那麼怎麼解決呢?

    如何讓孩子在無條件的狀態下學習和做事呢?

    答案1,幫孩子樹立責任意識。

    父母要淡化對孩子的期待,要給孩子講清楚事情的後果,當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必須要做的,不聽父母話後來吃虧的是自己,孩子就會樹立起個人責任意識,不再和父母講條件。

    答案2,父母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

    研究表明,大多數孩子的討價還價都是試探性的,只要父母堅持原則不接招,不妥協孩子就會乖乖就範,是可以改掉這個毛病的,越是沒原則容易讓步的大人越容易培養出愛和大人糾纏講條件的孩子。

    答案3,制定規則切實執行。

    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相關常規事項的基本規則,如不按時吃飯過點就收,並且在下頓前不能吃其他東西,再比如不及時寫作業,超過晚10點沒收書本等,家長和孩子共同嚴格遵守在家中培育共同協商,共同遵守的氛圍。

    答案4,慎用物質獎勵,注重精神鼓勵。

    物質獎勵使用不當會極大的削弱孩子的內驅力,不要輕易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多用精神鼓勵,給他一個愛的抱抱,一個讚許的機長比什麼都好,可以讓好行為得以加強,下次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機率也會提升。

  • 3 # 遇見阿米

    這其實是育兒裡一個概念:無條件的愛。

    孩子本身是不懂得講條件的,但他會模仿和學習。

    回想一下,作為父母家長是否在平日裡跟孩子講過條件。比如:期末考試考雙百的成績,暑假就帶去迪士尼玩。諸如此類的獎勵。

    這種像是一種獎勵機制,為孩子提供學習的動力。但是反過來想,如果孩子期末考試沒考好,家長就不會因為愛孩子,而自願帶孩子去玩嗎?如果是這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不是愛孩子本身,而是愛那個條件,愛那個達到條件的孩子。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無條件愛孩子,就是愛孩子本人,而不是那個帶有各種優秀光環的孩子。

    孩子愛講條件,那是不是作為家長要反思自己講條件的行為?

    你無條件愛孩子,他也無條件愛你、無條件做一切事情。

    《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裡提到: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所以,我們不要想著如何去改變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存在的問題,其實也是父母自身存在的問題。

    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就不會出現熊孩子,育兒路上也更加順暢和快樂。

  • 4 # 溫暖的娟子

    孩子愛講條件。

    第一,家長首先要反思。是不是給予物質獎勵過多?

    第二,激發孩子幹事的熱情。

    第三,孩子能做的事情。讓孩子說我要幹,而不是要你幹。激發和鼓勵。

  • 5 # 媽媽在進步

    “愛講條件的孩子如何教育”

    第一,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幼兒園,孩子講條件其實是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一個標誌。

    三四歲的孩子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透過語言表達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您不必太多焦慮。

    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做的是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對原則問題溫柔平和地堅持,想讓孩子做什麼事情,不要逗孩子,“你做什麼我給你這個”“你做什麼我給你那個”。

    教育孩子,幼兒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時期。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了一半”,在這時樹好規矩,起個好頭,避免孩子以後養成愛講條件的習慣。

    第二,如果您的孩子已經上了小學,喜歡講條件,比如,寫作業先看半小時電視,或者要求練好字後玩20分鐘遊戲……算盤撥得“精明”,還會提高價碼,處處要談判,弄得家長很煩,火氣突突往上躥。

    這時,我們家長要冷靜,要知道“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這樣是和誰學的?

    我們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是不是經常為了讓孩子順順當當做完一件事,就給孩子提一個“交換條件”?“扔垃圾獎勵5元”“寫幾道數學題看20分鐘動畫片”之類的,如果有,就別怪孩子愛講條件了。

    孩子很聰明,懂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剛開始孩子學會這一招只是模仿,隨著家長的一次次妥協,自己得到一次次滿足,這都會強化孩子的“講條件”意識。

    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怎麼辦——

    近年來有本很火的教育書籍《正面管教》,我看了以後被其中一個詞吸引,“和善而堅定”。 我們家長要和孩子定好規矩,原則問題不能講條件,必須遵守。作業主動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鍊身體,寫字練琴……

    定好了規矩,大家都必須遵守。面對孩子講條件,不管是撒嬌還是耍賴,家長一定要穩住。 我們這時就要“和善而堅定”地堅持,不要發火打罵,而是讓孩子明白,討價還價沒有用,我們只需溫柔地堅持原則,孩子便知道這招沒用了。

    在這裡有個問題需要提醒家長注意,在對待孩子講條件上,一家人的態度一定要保持一致。 如果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嚴厲,爺爺奶奶心軟好說話,以後有什麼事情都去求爺爺奶奶了,父母堅持的原則也會被打破。

    在教育孩子愛講條件的問題上,家長還應該知道幾點:

    1.孩子提的要求合理,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不要管太死,給孩子一些自主權,更要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這樣更有利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2.多用精神獎勵。擁袍、撫摸、口頭誇獎等傳達的資訊是“我相信你”“我愛你”……往往對孩子是有益的。

    3.父母也要多動腦筋,不要被孩子繞進去。在孩子不依不饒的時候,我們轉身走開,或者去做其他事情,要讓孩子知道“你現在只需要去完成你該做的的事情,不要討價還價”。

    總之,家長培養孩子,自己首先要有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全的人格。

    培養孩子健康成長,教會孩子做人很重要,我們一起努力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荀瓜種植時間和技術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