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且留殘荷聽風雨

    是不是在怎樣的家庭長大就有怎樣的人?透過對周邊人的觀察,這種機率還是比較大的。

    可以說,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不可抗拒的影響力,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人的幼年時期,對環境更是敏感。

    人們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環境是什麼顏色,這張白紙就容易被染成什麼顏色。

    確實是這樣。孩子的長大,需要成人的灌輸,他們的成長過程,也是對成人的模仿過程。所以,孩子更容易長成環境的模樣。

    孟母擇鄰處,也就是為了給其子一個成長的好環境。

    中國有句很有哲理的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說明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

    因為這個道理,孩子找同學玩時,家長常常會說:XXX經常惹是生非,不要跟他(她)玩;XXX聽話懂事,成績又好,你可以多跟他(她)玩玩。

    也常聽不少人說:孩子是父母的投影。你看看周邊孩子是怎樣做的,就基本知道了他(她)的父母是怎樣的一個狀況了。

    怎樣的家庭環境長成怎樣的人,儘管這是大機率事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能說一個人就肯定是其父母的複製品。有的人長大以後,透過自己的學習、思考,有了自己的三觀,走上了自己選擇的路。那就不是環境所能左右的了。

  • 2 # 親子快報

    「父母的話有無窮威力,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父母用怎樣的語氣,說什麼樣的話,孩子也會跟隨。只要你留意小朋友怎樣說話,你大概也知道他有怎樣的父母。」

    有一位媽媽跟分享,她認識一位受人敬佩的老教授,已經80多歲了,兒孫滿堂,他的兒子同樣是令人尊重的好老師。

    有一次,這位兒子在他舉辦的公開講座中邀請老教授分享,並這樣介紹他出場:「今天的講員相當特別,是我一生敬重的,無論臺上臺下,他教導過的說話,從來沒有一句是他不實行出來的,他所說的,就是他所活的,這位就是我至愛並以他為一生榜樣的爸爸!」

    說罷掌聲四起,場內學生也相當感動,試問誰不渴望有這言岀必行的好爸爸和好老師呢?

    有人向這位老教授請教他的育兒良方是什麼,沒想到他只是簡單回答:「永遠不要在兒女面前說別人壞話!」

    聽罷一頭霧水,於是老教授再次語重心長地解釋: 「當父母懂得怎樣尊重別人,兒女也會學習尊重家人、尊重生命。」

    在公園經常會有很多小朋友在玩樂,他們全都非常活潑可愛,不過,當爭執發生時,孩子憤怒起來,可以說出相當難聽的說話,甚至以粗言穢語互相開火。

    真的驚訝小朋友為何能說出如此尖酸刻薄的說話,過沒多久,家長們立即趕到糾紛現場,以同出一轍的語言去痛罵調停,心裡立即明白過來。

    如果父母習慣在子女面前批評他們及別人,兒女也會以同一口吻對待身邊的朋友。

    改變說話文化並不容易,尤其要擺脫某些傳統「教仔」用語,例如:醜、搗蛋、沒用、蠢、討人厭、沒腦子、丟臉等說話,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如果你認真看清楚每一個形容詞,其實全都充滿侮辱性,甚至扭曲孩子的人格,嚴重傷害他們的自我形象。

    父母的言行相當重要,代表了內心所相信的價值。不過今日的父母,也許太多壓力,生活太忙,說話盡是「趕羊」般三催四請,缺乏好好跟孩子談話的機會。其實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父母的說話亦然,足以影響兒女一生。如果我們在育兒路上能找到值得堅持的價值,透過說話傳送給孩子,他們必會揚帆航去到更闊更遠的航道!

  • 3 # 大樂國終極智慧

    不一定的,雖然說一個人的家庭成長環境對他的影響很大,但是也和他遇到的一些後天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有很多學習很好的人他的父母接受的教育很少,所以這就跟他後天的學習環境有關了,還有一些能歌善舞的人,難道他的家庭裡都是擅長歌舞嗎,不是的,或許是因為他看到其他人唱歌或者跳舞從而受到的啟發。

    家庭對人的影響確實是一生的,但不是絕對的,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真正想怎麼做完全是自發產生的,我們不能單憑一個人的家庭是什麼樣就去斷定這個人是什麼樣的,這也是對他的不公平。

    目光所及皆是祝福——大樂上師之終極智慧

  • 4 # 希希說心理

    一個在什麼樣環境長大,成大以後就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這種情況也不全然肯定,主要與一個人接納新事物程度和後天的經歷有一定關聯。

    1、一個人成長在環境優越的家庭,雖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給人提供了便利,但是家庭環境好壞對一個人影響不是唯一的,社會環境也很重要,包括受教育程度、身邊人影響、生活磕磕絆絆,塑造一個人靈魂起到一定作用。

    2、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一個窮人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成人不一定沒有出息,反而窮人的孩子早懂事,做事情腳踏實地,有遠大的志向,經過自己的努力拼搏成交偉大事業。我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兄弟三個,娶媳婦都是困難,但是兄弟三人早年初中輟學就到南方城市去打工了,在工地當工小工,跟師傅學過徒,幹過裝修,掌握了一手好本領。經過在行業滾打多年,有一定經驗,慢慢自己嘗試接小活,分包什麼,經過一到兩年經驗和人脈積累,慢慢成立自己隊伍承接大工程,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身邊親朋好友都好羨慕!可見家庭環境不好,人在成長的道理不是一成不變的。

  • 5 # 蘇九菇

    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很像父母,或者其他撫養人;二是與其中的某個人剛好相反。

    但在和外界接觸時,接觸什麼、選擇養成什麼樣習慣,是家庭的影響。

    一個人基本上在成年,甚至二十五歲以後,才能較好地具備自我意識,甚至具備“掙脫”家庭賦予的東西的能力,雖然掙脫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但林肯說過那句話: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之後,要為自己的樣貌負責。

    再我看來,即便是二十幾歲的人,做什麼選擇也可以為自己負責了。

  • 6 # 金字塔裡的秘密

    是不是在怎樣的家庭長大就有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不是絕對的,當然主要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第一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家庭環境,那麼第一任老師就是家長,這也是與後天的一些表現,有著連貫性的不可磨滅的關連的影響。

    那麼,也有在成長中,所在的家庭成員中細節、語言行為的影響,都是比較偏激的那做一些事情與眾不同,在孩童時期的過往記憶中的影響。加之,孩子在接受學校教育後,那個時候透過學習,透過看書。自己就有了分辨好壞的能力,也有了自己世界觀的初步形成。這就和幼年家教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例如:孩子在幼年成長中,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關乎孩子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甚至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在幼小成長過程中,看到的、接受到的是;家長在公園裡隨意給孩子摘花、隨意伸手拔果實、隨意踩踏草坪等等,這些看是細小的舉動,在一個純潔無暇的心靈中留下了過往的記憶,這些不好的記憶如果沒有後天跟進的品德教育,那孩子就會覺得多吃多佔是一種不錯的行為,因為孩子的是一張白紙很乾淨,所以說這個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後天的教育,也是可以改變的,透過知識在團體中、在比較中,在閱讀中對自己行為的表現有了新的認知,增長了分辨是非的自約能力。甚至能用Sunny的正能量感染周圍的人,引領自己的家人!所以,在怎樣的家庭長大就是怎樣的人是不存在的邏輯!

  • 7 # 木子老師說

    不可否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深受家庭氛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耳濡目染中,孩子的三觀就形成了。家庭教育中有句用爛的話,家庭是影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底。

    世界上很多富二代都是高學歷,高素質,精明能幹,年紀輕輕要麼子承父業,要麼自己創業而且頗有建樹。

    王思聰,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的兒子。這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他,王思聰一追都是有爭議話題的一個人物,王思聰此前在萬達集團裡屬於“神秘人物”,很多人都沒有見過他,直到他從英國留學回來並擔任了萬達集團的董事,才慢慢走進人們的視線,而且王思聰也成立了自己的直播平臺,簡直就是吸金利器。

    湯珈鋮,1983年出生,本名湯子同。湯臣集團副主席、執行董事。湯珈鋮2歲開始拍戲,12歲從美國轉上海讀高中,17歲到湯臣集團工作,18歲生日那天被委任為董事。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湯臣集團副主席及執行董事。成為香港最年輕的上市公司董事,身家超過70億。

    也有一些富二代,根本沒有利用優勢的家庭環境,任性瀟灑,最後妥妥地成了敗家子。

    若熱貴諾,巴西人,祖上是法華人,他的父親在19世紀末移民到了巴西。若熱貴諾的父親曾經一貧如洗,後來白手起家掙下偌大家業。據說若熱貴諾的父親非常寵愛他,去世時,他繼承了20億美元的遺產。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生來就是為了享受的。以為20億美元足夠他揮霍一輩子,他也沒打算給後代留下遺產。可惜他錯誤估算了自己的壽命,活得太長了最後錢全部花光了。若熱貴諾生命中的最後15年可謂是窮苦潦倒,誰也想不到這個赫赫有名的富二代最後一家子住進了貧民窟裡靠著政府救濟金度日。

    給孩子再多的錢都不如給他一個良好的教育啊。

    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家庭條件不好,但是孩子從小勵志讀書,靠自己改變命運。我們老家有這樣一家人,媽媽有精神病,爸爸是一位老實的農民,常年在磚廠工作,磚廠乾的是體力活,高溫環境。但是他們有兩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考上了我們省內的一流大學,一個在華為工作,年薪過百萬,一個在高校做老師。

    家庭很重要,家長的引導與孩子的自律更重要。未來在孩子自己手裡,不管家庭條件如何,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無論你給他一杯硬幣還是一塊金幣,他都會拼盡全力,改變自己乃至整個家族的命運。

    我是木子物語,期待與你相遇。

  • 8 # 悟空後

    這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肯定的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形成一套複雜的認知體系是至關重要的,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像是不同品牌的汽車廠商生產出來的汽車一樣,各種引數都不一樣,外形也不一樣,但有也相似的地方,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能在路上跑。一個孩子也一樣,經過不同的環境,形成不同的認知體系。

    否定的是後天也是可以改變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但這個過程就像汽車改裝一樣,如果只是外表改造就輕而易舉,但涉及動力系統甚至底盤架構的改造就非常複雜,也需要耗費很多時間。這個問題展開來又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大的改變需要改造的人的底層邏輯架構和認知結構,這裡就不多說了。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播下什麼種子以及後續的培養方式,都決定著未來得到什麼樣的果實。就好像一臺電腦的硬體和軟體,決定這是一臺微型機,還是伺服器?

    硬體

    孩子從一個受孕細胞開始就接受著來自父母的“打造”。所謂身之髮膚受之父母,孩子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來自父母,自然會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相貌,天賦以及先天性遺傳病症等。硬體上的選擇基本屬於被動選擇,聽天由命。目前我們還無法精確的把控自己的硬體,待基因編輯技術成熟了,或許我們就可以選擇身體硬體了。

    軟體

    提問者的意思應該是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那重點還是放在這裡吧。先看看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理念: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6歲之前基本完成。本人也同意此觀點,就像計算機一樣,所有語言都可以最終編譯成字元0和1這兩個最基本的可以被處理的符號。而這底層的能力都是來自父母(養護人),做個假設:假如父母從小指著一隻小貓叫它小狗,等孩子出去後碰到別人喊小貓時,就會特別奇怪明明是小狗為什麼叫小貓。所以孩子早年遇到的所有都會印入潛意識裡,而這個潛意識將對未來產生直接的影響。

    兩個極端的研究結果:

    青少年犯罪與家庭的關係

    美國社會學家阿馬託(R.Amoto)透過1300多名青少年的實證調查發現,家庭因素是導致青少年行為越軌、藥物的濫用、過早性經驗、學業失敗以及心靈創傷的高危險因子。

    青少年學業有成與家庭的關係

    從子女學業有成的群體中隨機抽取82名,按家庭分佈看,學業成功與家庭環境有著一定的聯絡。 其抽樣家庭中父親的職業分佈比例是:工人佔11%;農民佔9.8%;幹部與知識分子佔73.2%;

    這裡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總是離不開家暴,家庭破裂等社會陰暗力量,而學業有成的青少年也是大機率來自於教育能力比較強的家庭。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事實: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有存款30萬,該怎麼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