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鳳凰西遊

    真不咋地!!

    日本戰國時代,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即公元1500-1600前後一百多年的歷史。此期間,日本各地大大小小几十個勢力紛紛崛起,歷次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等,逐步統一日本。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遊戲玩家,會認為,在日本戰國時代,湧現出了數不清的武將、名將,甚至一度蓋過了楚漢風雲、三國鼎力等時期的群星璀璨。我認為,這些認識太有失偏頗了。我們先看幾個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

    1.上杉謙信

    上杉謙信,擁有很高的軍事統率能力,被稱為“越後之龍”,一般被通稱為“軍神”。1548年,上杉謙信成為長尾家家督,他能力及其出色,統一了越後。此後與南方的武田信玄、東南的北條氏康等多次作戰,其中與武田信玄的五次“川中島合戰”,與北條氏康的“小田原攻防戰”都是日本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

    2.真田幸村 真田幸村,日本戰國末期名將。關原合戰後被流放,後投奔到大阪城。在大阪城戰役中,真田幸村率士兵與德川家康的大軍浴血奮戰,最終寡不敵眾,英勇戰死。因其戰績出色,德川家康將其美譽為“日本第一兵”。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真田幸村是“戰國無雙”等著名遊戲中的主角之一。

    3.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是活躍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名將。他成功控制了近畿等地域,掌握了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織田信長的出色能力,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織田信長後來遭到部將的背叛,身死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

    實際上,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神話。那為何好多人都認為他們非常強大呢,動不動就軍神、越後之龍、第六天魔王、西國無雙、等等,簡直是驚天地泣鬼神。這裡有兩個原因:

    1.日本的史書肆意誇大,宣傳輿論過於轟動,這些牛氣哄哄的名號全都是拜其所賜。試想,日本彈丸之地、四島之國,疆域、人口畢竟過於有限。割據成幾個甚至十幾個地域勢力,那麼每個勢力的兵力就過於渺小了,這種家族式的拉鋸式的戰爭,可能也就是大幾千多則上萬了不起也就三五萬而已。這種戰爭的統帥,當然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是相對於中國古代的那些名將,簡直不能相提並論。且不說楚漢之爭,也不說官渡赤壁,就拿同一時代的明朝來說,明朝開國大將徐達,一場太原攻堅戰,就全殲北元十萬騎兵。試問,日本那些所謂的戰神,能有這樣恢弘的作戰方略和超強的統戰能力?

    另外,日本對於這些所謂名將的誇大神話,也跟日本向來已久的狂妄自大有關,實則是井底之蛙。

    2.遊戲產物的轟動效應。

    日本開發的《信長之野望》有龐大的遊戲粉絲。這個遊戲一直不斷革新,從第12版開始,日本戰華人物的戰鬥屬性就開始不斷膨脹,給玩家一種名將輩出的感覺。

    另一面,中國的《三國志》也有相當數量的玩家粉絲。但是近年三國志系列沒出新作,最新的《三國志13》對武將屬性值也沒有上調,沒保持著原來的資料。

    這兩款遊戲又屬於同等模式,所以玩家會不自覺的將三國武將與日本戰國名將進行對比,認為日本戰國的名將更為出色,甚至蓋過了三國名將的風采。這是完全不可取的!

  • 2 # 聯盟大俠

    在日本人眼中,他們的戰國時期,是一個群星璀璨,豪傑並出的時代,其精彩激烈程度足以和中國的三國時代相媲美。那些在戰國時代湧現出來的名將都算是千百年不遇的天才。

    當然了,這些名將肯定都是人才,而且部分武將武力值都不錯,但是統兵能力應該就很一般,尤其是大規模的軍團鬥爭,日本國土狹窄,人口又不多,基本上每次大戰雙方加起來也才幾千人,有的是幾百人甚至是幾十人(後來的抗日戰爭,中日雙方几次大規模會戰,日本在坐擁優勢的情況下,還是不出意外的掉進了中國的戰略意圖)。據此判斷,這些名將的整個戰略規劃,統率能力是一個很大的短板。

  • 3 # 墨兮公子

    要看戰鬥力,要有對比,且拿中國為例,同時期的日本與中國相比,日本士兵的戰鬥力與將領的戰術素養已經開始逐步超越中國,而不是像許多人以為的那樣不堪。認知短淺終害己。明清兩朝就是例子。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句話沒錯。

    首先,14世紀至16世紀,日本經歷了戰國時代逐步走統一,,而同時期中國是明朝國力進入衰退期,兩者聯絡密切的無疑是倭寇與明歷年的北韓戰爭。

    倭寇,然而倭寇並非單指日本海盜,更多的是由在中國沿海活動的中國、東南亞、北韓的海商與海盜組成,日本海盜只佔十之一二,既便是這樣,明朝政府依然用了幾十年才基本掃除倭寇,所以說不能拿倭寇的戰力與之對比。

    明萬曆北韓戰爭,可以作為檢驗當時日本戰鬥力的參考,1592~1598年,歷時七年,此時日本戰國時代剛剛結束,雖然北韓戰爭的結果以明朝與北韓勝利結束,可以認為是明朝軍隊戰力最後的榮光(努爾哈赤帶領女真崛起),但,從戰力客觀而講,明朝遼東鐵騎與日本陸軍不相上下,從早期日軍橫掃北韓全國到明軍與北韓海陸夾擊戰敗,日本將領與士卒都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與日本戰國時期的磨練密不可分!

    其次,鳥銃,火炮等火器在日本全面普及。火槍最早發明於中國南宋時朝,威力小,殺傷力差,以竹子製造,元朝出現銅火器,並由戰爭傳入歐洲,歐洲熱衷於火器的研究,尤其是西歐,火器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明朝,火器雖然得到一定發展,但統治上層沒有足夠重視,在軍隊中只作為輔助,仍以冷兵器為主,而同時期的日本卻在14世紀引入歐洲火器,並在戰國時代應用中得到檢驗,使日本上層意識到熱兵器時代的到來,並迅速普及,火器應用走成熟。日本將軍大名經過實戰演練了火器的戰術,創造了許多實用戰法,並在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為日本走向統一啟到重要推動作用。相對而言明朝也引入了歐洲先進的火炮,如最早丹麥的佛郎機,及後來的紅衣大炮,但火炮在當時的戰爭中由於炮彈數量的制約,更多應用於攻城,受侷限較大,一旦兩軍優勢不顯,而對火器更是缺乏重視,思想保守。

    最後需要說明,承認無知不可恥,就怕你不思進取,無法認清事實,活在自我世界才最可悲!

  • 4 # 馬小九哎

    這些所謂的名將身高都沒有超過一米六的,一米六在他們裡面都全是巨人了。而且從小蛋白質攝入就不足,爆發力持久力都不行,唯一可以拿出來說說的就是不怕死的勇氣和從小就進行的武術學習了。倒是天生硬體不行,再怎麼學也就那樣。如果讓現在的小夥子認真學學,保準平趟那幫侏儒!

  • 5 # 錢品聚

    我看本題目下,有朋友說日本戰國時期的將士非常強大,如果不承認他們的強大就屬於盲目無知,看到這句話,我真的有些坐不住了。

    首先我得承認,日本戰國名將確實強,但得看他們的“強”是跟誰比?

    跟他們自己人比,那麼很多能在日本歷史上留名的將領固然厲害。

    可如果跟同時期的明朝相比,不論是將領,還是士兵,均有不小差距。

    先說最為淺顯的身體優勢,日本島嶼自古資源匱乏,日本人的男性先祖繩紋人,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平均身高只有159釐米,另代表日本彌生文化智慧的彌生人,身高也不過162釐米,而戰國到江戶時代期間,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卻只有157釐米左右,後來出土的日本戰國時代著名將領“伊達政宗”的遺骸,經過測量得知其生前身高僅為159.4釐米。這是因為自然資源匱乏,導致人均營養攝入不足,大批日本士兵發育不良,很多戰國時期士兵的身高,甚至達不到宋朝時的招兵標準,即172釐米。

    再額外補充一點,號稱“戰國第一強將”的日本名將本多忠勝,身高只有1米4,同時期的日本士兵平均身高1米57,可以想象真打起仗來,會是怎樣一副場景。

    (本多忠勝畫像)

    而在古代戰爭同等水平的裝備體系下,冷兵器比熱兵器應用更為廣泛,這是不爭的事實,受限於國力差距,兵器的長短輕重,重型騎兵的甲冑等裝備,尤其考驗士兵的身體素質。

    早在明朝初期就有身披重甲,手持槍矛的重型騎兵,一度馳騁東亞,特別是在平原上搭配優秀戰馬進行奔襲作戰,具有極大的衝鋒殺傷力,對於手持長短倭刀,且身高不具優勢的日本士兵來說,佔據強大優勢。

    且明朝的騎兵曾經對戰過以騎兵著稱的蒙元,雖然蒙元末期的騎兵戰鬥力大幅下降,但畢竟戰術方針傳承已久。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再弱,也是傳承於蒙古爭霸時期的騎兵,但明朝卻同樣用騎兵與其對戰,並且最終獲勝,足以說明當時的明朝騎兵絕非弱旅。

    因此假設戰國時的日本與明朝開戰,單論身體素質就不具備優勢,可能有人會說戰爭不一定要靠身體素質取勝,最重要的是戰術方針,可承認日本將領戰術強大的同時,並不能否認明朝將領全是窩囊廢,能夠將蒙元趕出中原的明朝部隊,會是不懂作戰的弱智嗎?

    說到底,戰爭講究的還是綜合國力,我剛才已經假設雙方的裝備水平相當,但真實的歷史情況是,日本雖然在戰國時期引入了西方先進的火器技術,可同時期的明朝根本不差,甚至比日本的火器技術還要先進。

    日本最早的火器傳入,是在文正元年,即1466年,后土御門天皇掌權時期,當時有一批琉球人,攜帶從明朝得到的傳統火銃登上日本海島,日本人對這種火銃很感興趣,當即予以重金購入,並命令工匠進行仿造,之後又進行二次改良。

    而明朝的火器發展呢?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的開慶元年,即公元1259年,那時叫做突火槍,類似於現代的散彈槍,內部裝填火藥與鐵屑石子組成的混合物,

    到了元代,經過蒙古人的改良,發明出火銃,再到元末農民軍起義時,就已經有過大量使用火銃的例子,《明史紀事本末·太祖平吳》中就曾記載,朱元璋部將胡德濟、謝再興在元至正二十二年使用火銃守衛浙江諸全的事例。

    到了明朝穩定繁榮之後,更是大力推動火銃的研發與革新,於嘉靖元年(1522年)造出了由西方傳入的佛郎機,即重型火器,類似於火炮。

    後來名揚天下的“神機營”,相信很多朋友都熟知,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支全面裝備火器的部隊,開啟火器實現軍事化列裝的先河。

    但此時的日本雖然已對火銃進行了改良,同時也進行應用,但真正全面推廣或者說全面引入西方的火器技術,是在天文十二年,即1543年,依舊比明朝要晚,且水平根本無法相提並論,顯然明朝的火器更為先進,已經制造出殺傷力更為強大的火炮。

    但日本當時經過葡萄牙人傳入的火器,屬於火槍,雖然日本人稱為“鐵炮”,但實際上只是類似於火銃升級版本的長管火槍,由此可見與明朝火器水平的差距。

    顯然明朝比戰國時期的日本,在火器研發上要更為先進,而且單論國力,明朝是全世界範圍內毫無爭議的強國,資源豐富,經濟強盛,日本由於本土資源匱乏,即便研製出殺傷力強大的火器,也無法全面列裝部隊,因此戰鬥力與佔據豐富資源和軍事體系完善的明朝相比,差距可謂巨大。

    再說回兵力差距,拿騎兵舉例,說一個騎兵的必須條件,戰馬。

    參考島嶼生態學中的“島嶼效應”,處於海洋之中的島嶼,往往會出現“物種兩極分化”的特殊現象,即物種的演化與繁衍,如果不是特別高大,就會特別矮小,而日本島具體有多大自然不必多說。

    尤其是日本自古以來的馬匹,以“木曾馬”為例,這在當時的日本屬於極品戰馬,但受限於日本海島的自然條件,木曾馬的平均身高不過120釐米,且母馬一年只能產一崽,數目極為稀少,在戰國時代,僅為武田家所乘的主要戰馬,相比之下,其他種類的馬匹則更為矮小,數量也不多。

    反觀明朝時的戰馬,透過邊關貿易購入優良馬匹品種,還有戰勝蒙古人後得到的優秀蒙古馬,以及善用蒙古人對戰馬進行飼養調教,到了永樂年間,戰馬的數量曾一度突破63萬匹大關,巔峰時期甚至高達150萬匹,這是一個堪稱恐怖的數字,而且這些戰馬,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獲勝後的戰利品,不需要前期的飼養,直接就能列裝部隊,更因為戰馬的血統大多為蒙古馬改良後的品種,長途奔襲能力更強,速度更快,耐力也更持久,因此即使是日本的極品戰馬木曾馬,也與其有著巨大的差距。

    況且單論明朝的戰馬數量,估計比日本士兵的數量還多,馬匹血統品種的不同,直接影響戰馬的速度,耐力等一系列屬性,從而決定戰爭的勝敗。

    再說句調侃的話,試想如此一幅畫面,別家將領都是坐騎高頭大馬,威風凜凜,日本戰國武將,身高1米5,騎著身高1米2的木曾馬,這畫面簡直美的不像話。。。

    綜上所述,回到題主的主要問題上來說,我們再給日本一個強有力的假設,即便日本戰國時期,擁有全世界最偉大最厲害的軍事名將,可畢竟戰爭要比拼綜合國力,給他一萬人的精兵,與明朝的一萬精兵進行正面交鋒,在武器裝備,身體素質,火器水平均存在明顯差距的情況下,何談取勝?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間是找蜂的好季節?找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