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微笑時很美h

    一、答案是肯定的,此戰過後,趙國損失了將近四十萬兵力,國力大不如前,直接淪為二等國家,沒有了與秦國爭霸的實力。如果這都不算勝利那什麼才算呢?

    二、

    秦國不滅掉趙國原因是滅不了,在長平戰後秦攻趙被打得大敗,此時的秦軍統帥不是白起,而是五大夫王陵,白起不同意繼續進攻趙國而被解職。並在5個月後被秦王命令自殺。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

    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傷亡近半,國內積糧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無力進一步攻佔邯鄲滅亡趙。二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佔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三魏楚蠢蠢欲動,側翼相當不安全。所以秦接受趙和之求。

  • 2 # 米月之城

    長平之戰以秦國的獲勝而告終。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白起也因此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國的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不可逆轉。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俘獲趙軍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也成為秦國滅趙的絕佳時機。長平之戰後,不僅趙國受到重創,楚國、齊國、魏國、南韓、燕國也被秦國的強大實力所震懾。在此背景下,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謀劃,應挾長平大戰餘威,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滅趙。但是,秦國丞相范雎卻因為種種原因,向秦昭襄王提出了不宜連續攻趙,而應該撤退養息的戰略,並且得到了採納。由此,秦昭襄王否定了白起的謀劃,由此錯過了消滅趙國的最佳時機。當然,這也和上面一條原因有關,也即當時的秦國確實需要休養生息。白起被秦昭襄王強令召回,貽誤了最佳戰機。再想滅趙國,只能等待新的機會。

    之後的軍事行動也驗證了白起的遠見,不論是王陵,還是王齕,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是依然攻破不了邯鄲城,最後還是慘敗收場。如果秦昭襄王沒有聽取范雎之言,強行撤兵,採納白起的謀劃,秦國滅趙也不會延遲到38年後。

  • 3 # 一壺清茗品春秋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成功殺死趙將趙括,俘虜並坑殺了四十萬趙軍,極大削弱了山東六國僅存的軍事強國的實力,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但是,白起最終沒有滅掉趙國,其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雖然趙國損失四十萬大軍,但秦國同樣損失慘重。當時為了攔截秦軍糧道,秦王把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集中到了長平戰場。在圍困趙軍期間,秦軍同樣消耗巨大。按白起所說秦國士兵死亡也超過半數,國內空虛。能夠支撐長平之戰結束,秦國已經到了極限,無力再支撐繼續的滅趙戰爭。

    主觀原因是白起經過長平之戰已經達到了個人聲望的頂峰,而且手裡握有大半秦軍軍隊。白起已經犯了功高震主的大忌。可以參考王翦統帥六十萬大軍滅楚的時候,不斷向秦始皇要求良田美宅,以此表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消除秦始皇的疑慮。白起與王翦情況相似,統帥軍隊數量相近,但卻不見白起有任何措施,消除秦王懷疑。如果白起滅趙後,帶領所屬軍隊擁兵自重,到時秦國物力、人力均乏,又該怎麼辦。恐怕這才是秦王在長平之戰中反覆考慮的問題。

    直接原因是趙國戰敗後,派蘇代成功遊說的結果。蘇代準確把握住了應侯范雎妒忌的心理,指出,如果趙國滅亡,秦王就可以稱霸天下,武安君白起就可以位列三公,那樣範雎就不得不在白起之下了。而且天下人都不願意做秦國百姓。如今滅亡趙國,北方土地給燕國,東方土地給齊國,南方土地給南韓、魏國,那你得到的百姓就沒有多少人了,不如乗勢割取韓魏兩國土地,不要讓他成為武安君的功勳。於是范雎向秦王進言,秦國軍隊疲勞了,請允許韓、趙兩國割讓土地講和,權且讓士兵休息。秦王聽從了范雎的話。

    其實也正是長平之戰讓秦國國力大損,秦王對白起忌憚,范雎才能輕易勸說秦王退兵,乃至最後進讒言讓秦王殺死白起也都離不開這些原因。

  • 4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本來是可以全勝的,輸在人心信義上了。殺俘的結果是增加了邯鄲城內的抵抗決心,和列國的由觀看到主持主義,如信陵君的增援趙國,既藉機展示了他的個人風彩,又找到了援趙借囗,要是秦沒殺降他受兄長的制約也不好竊符出兵,勇氣會小許多。所以言敗出在殺降上道義上,當時又把那麼多小兵送回邯鄲更令人不解,他們不會七言八語向趙王彙報情報麼。當年穩妥的方法不是沒有,拿趙國都城不會至一月,湊齊這點糧食週轉用不行麼。當時史記是說趙卒本無心再戰投誠後被誆騙坑殺的,那趙卒己挖好了深坑,大概一人多深,變的好管理了,不妨先送點吃的.維持生命,讓他們躺著等著,用秦兵一人看五人,另三十萬秦兵去攻邯鄲。勸降趙國軍民也容易些,反正趙王上頭本就頂個形式上週天子,現在有個強力"周天子"秦昭王他趙王也面子上也失不了多少,容易接受。再有可以把降卒綁到邯鄲城下,用幾萬秦兵看著,幫助他們的吃喝拉灑,其餘三四十萬在不遠處攻城,量趙卒也不敢反。如把降卒殺了,事態轉化了,機遇走過了,只好暫時回軍先要了使者蘇代所說增與的那幾十座城池,再看情況增加國力軍力後硬打楞奪。只能用刀砍難取自讓敵人心服了。殺降是最大難取邯鄲原因,誰也心知肚明。人有智慧不是動物,嚇嚇就等著挨刀嚇得不動了,求生拼死的決心人人都有,不能以殺震人。邯鄲城那擺著跑不了,早取晚取關節變化不大。

  • 5 # 如史如畫

    長平之戰白起肯定贏了,只是有點“破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感覺。

    在上黨趙國被打敗之後,趙軍退守長平,秦軍不顧補給路線拉得那麼長,無腦追趕。以至於路線補給得太長,秦王派到前線計程車兵沒有來得及趕過去,而長平就在趙國家門口,這時,正是趙國全軍而出一舉消滅秦軍的絕佳時機。

    而廉頗這個人非常追求穩重,他是一個非勝仗不打的人,如果有非常微妙的情況會輸,他都不打,不想讓自己百戰百勝的名聲破壞。趙括這時年齡不是很大,名聲在趙國不夠。於是廉頗前往前線,在長平建起厚重的堡壘,活生生的和秦軍拖了三年,想把秦軍拖垮。

    三年之後,趙括把廉頗換下來,秦王眼看大戰一觸即發,將全國所有能打的人都派上去了,舉國七十萬對峙趙軍45萬,而且把武安君也派去做統帥。

    其實並不是趙括不行,也不是白起多能打,只是商鞅變法之後秦軍本質就已經突變了,變成了一群視敵人人頭為生命的惡人。加上秦軍人數眾多,趙括不敵,被圍殲。

    而後秦王覺得雖大勝,但秦國損失也慘重,國力空虛,吃不上一口好飯的百姓比比皆是。儘管邯鄲近在咫尺,但軍隊需要調整,國力需要恢復。就算能一口氣吞併邯鄲,滅掉整個趙國也不是那麼簡單的。更何況國內這麼空虛,其他國家趁機攻打不就麻煩了。所以趙國當時沒有被滅。

  • 6 # 朝史暮想

    長平之戰,白起是贏了的。

    按照白起的戰略構想,在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後,秦軍應該立即馬上趁勢進攻武安(武安邯鄲的門戶),即發動邯鄲之戰。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秦軍幾乎佔據了整個上黨地區。十月,白起兵分兩路,一路由秦將司馬梗進攻太原,一路由秦王王齕領軍進犯武安。

    但是秦昭襄王在這個時候卻按住了白起。誠然,秦昭襄王有自己戰略全域性的考慮,包括勝利果實的消化,後勤補給的修整,外交態勢的變化等。

    而當秦昭襄王整理好一切,協調好一切的,打算髮動邯鄲戰役時,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出征。言下之意是秦國已經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秦昭襄王不聽,執意進攻。

    公元前259年,秦將王陵掛帥,號50餘萬,兵發三路,攻趙邯鄲。

    至十一月,不克,秦軍損失2萬餘。

    十二月,二次攻城,不克,損兵5000餘。

    公元前258年,秦將王齕領十萬秦軍攜帶大量補給支援邯鄲前線。秦軍開始發動第三次,第四次進攻。仍然不克,秦軍傷亡過半。

    十月,秦將鄭安平再次領兵來援。再攻,不克。

    不久,趙國搬來楚國援軍,出現於秦軍後側。秦軍居然仍然執意進攻邯鄲。而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領十萬魏軍出現在秦軍側翼。趙國邯鄲城內僅剩軍民遂出城主動進攻秦軍。

    韓軍一看,立時進軍上黨地區,切斷秦軍退路。四國聯軍同時進攻秦軍。

    秦軍大敗。

  • 7 # 縱觀歷史2020

    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瞭解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人,一定對長平之戰不陌生,作為中國冷兵器歷史上最大規模,最早,最徹底的殲滅戰,長平之戰在歷史上的影響可謂是非常大。此戰,趙國被坑殺越45萬人,秦軍民也有20萬左右的傷亡,是冷兵器時代的一場大戰。

    長平之戰最終以秦國獲勝,趙國失敗告終,此戰結束後,趙國可謂是元氣大傷,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一國能與秦國一決雌雄了。但是,在長平之戰後的趙國,依然存活了幾十年,秦國為何不趁著趙國戰敗之際,將趙國滅了呢?原來,秦昭襄王最終還是怕了,他沒有這個自信。

    秦趙之間的大決戰

    在戰國的中後期,尤其到了秦昭襄王時期,戰國七雄中秦國已經是一家獨霸了,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不過,在山東六國中,隨著戰國前期的強國魏國,齊國的相繼沒落,趙國從中脫穎而出,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對外軍事擴張後,趙國的國力也在持續的壯大中,對秦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秦趙之間的大戰,導火線是南韓的上黨郡,秦國攻打南韓的上黨郡,上黨郡太守不願意投降秦國,有意將上黨讓給趙國。趙孝成王接受了上黨郡,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為了得到上黨郡,秦國派遣了王齕率大軍攻打上黨,趙軍不敵,退回到長平一帶。

    面對秦軍的步步緊逼,趙國採取了防守的策略,任命廉頗為主將。廉頗瞭解秦軍的戰鬥力,修築多道防禦工事,企圖透過時間拖垮遠道而來的秦軍。隨著秦軍的大舉進攻,廉頗修築的防禦工事一道道被擊破,此時的趙孝成王又對廉頗的那種龜縮方式非常不滿。

    秦軍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因為糧草等原因,一直耗在長平後勤補給非常困難,如果廉頗一直採用龜縮防守的方式,這是秦軍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秦軍向趙國施反間計,果然趙孝成王上當,讓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接替了廉頗,這是長平之戰的一個重大轉折。

    為了更好地贏得戰爭的勝利,秦國也暗自調換了他們的主將,將白起調往軍中,擔任主帥。趙括上任後,採取了與廉頗相反的方式,他改守為攻,在長平向秦軍發動了進攻。白起先是佯裝被打敗,吸引趙軍主力深入,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截斷了趙軍的糧草補給,將大量趙軍困守在長平。

    多日無法進食的趙軍在趙括的率領下多路突圍,但都以失敗告終,趙括本人親自率隊衝上,被秦軍弓箭射殺,連同趙括本人的幾十萬趙軍,有的戰死,有的投降後被坑殺,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元氣大傷,舉國哀嚎。

    秦國為何不趁機消滅趙國?

    長平之戰,秦軍大勝趙軍,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此戰結束後,趙國青壯年男子十之六七戰死,國家遭遇覆滅的危險。在冷兵器時代,人是主要的戰鬥力,尤其是青壯年男子,在戰場上是主力。

    長平之戰後,白起認為這是消滅趙國最好的時機,因此率軍將趙國的邯鄲團團包圍,如果邯鄲被破,趙國就真的滅亡了,但事情最終還是在秦昭襄王的命令下,白起被迫退軍。那麼此時已經勝券在握的秦國,為何不趁機消滅了趙國,而是選擇退軍,給趙國一口喘息之氣,說到原因,還是因為秦昭襄王怕了。

    首先長平之戰中,趙國由於先前在外交上的失敗,使他們在與秦軍大戰中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其它五國都在看熱鬧,誰都沒出兵幫助趙國。秦軍雖然贏得了長平之戰的大勝,但自身損失極大,尤其是糧草和兵員,二十萬傷亡的代價,讓秦軍一時間也難以恢復戰鬥力。

    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的大環境下,其它五國坐山觀虎鬥的情況已經結束了,他們必然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到時候如果山東六國聯合攻打秦國,在長平打仗損失慘重的秦國未必能支撐得住。況且趙國士兵善戰,戰鬥力很強,此時李牧等人的邊軍也已經快速救援邯鄲,哀兵必怒的趙軍,他們在面對秦軍的進攻,必然會拼死一戰。

    范雎在長平之戰中,也有意無意幫了趙國一個大忙,他害怕白起戰功太大,對自己的地位多有威脅,因此范雎多次在秦昭襄王的面前勸秦昭襄王退兵。最終秦昭襄王考慮再三,決定退兵。

    結語

    長平之戰後,雖然趙軍在後來的邯鄲保衛戰中取勝,但國力被打光了,失去了與秦國一決高下的實力。此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殲滅戰,戰死的人數在冷兵器時代下是少見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還沒有消滅山東六國的實力,需要繼續積蓄國力,養精蓄銳,在幾十年後的秦始皇時期,秦國國力空前強盛後,才開始了滅國之戰。在秦始皇時期,秦國消滅了六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大帝國——秦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打籃球動作慢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