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還有4天2018年就要結束了!2018年將成為永久的歷史,在這匆匆一年中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收穫:可以是學業的優異成績;可以是家庭的幸福美滿;可以是甜蜜的愛情結了果實;亦可以是找到了一份誠稱心如意的工作。新年將至,馬上迎來走親串友的高峰期了,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了。所以對孝道一定要有所瞭解哦~下面介紹下古人對孝道的規定,大家可以參照一下哦。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孔子認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說,父母培養教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這是人類一種天性。

    孝敬父母的五種表現體現在:“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即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誠敬的心情任勞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時以最憂慮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過世時以最哀痛的心情來料理後事;舉行祭祀時以最嚴肅的態度來追思父母。

    孔子強調對父母不僅滿足其物質需求,最重要的要持尊敬的態度對待他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僅僅是給父母錢,而不付出感情,豈不是像養犬馬一樣了嗎?

    此外,孔子反對愚忠愚孝,“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父母如果犯錯了,一定要警醒勸誡,讓父母歸於正道,不可陷父母於不義。

    最重要的一條,即是生育後代。儒家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生育後代既是承繼孝道文化的責任與義務,也是生命延續與民族繁衍的需要,從這方面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 2 # 董海發

    論孝親文化

    儒學的思想精華就是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己及人的泛愛文化, 儒學的思想精華——做人文化、孝親文化、泛愛文化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普世家庭倫理價值觀.

    解放以後,特別是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以來,我們把孝親文化視為封建意識不斷加以批判,使幾代人缺乏孝悌教育。一直到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報》出了一個專版,題目是《弘揚孝道,共建和諧》,建國整整58年,黨報才第一次把“孝道”當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正面提出,隨後,中央和各地電視臺,相繼開辦了“孝行天下”欄目,各地也開始評選孝老愛親楷模。國家也從2010年開始給年滿60歲的老人發放養老金,給8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高齡生活補貼。

    一、什麼是孝?

    孝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什麼是“孝”?

    中國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象形文字,充滿了人生智慧。

    “孝”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意思就是兒女把父母頂戴在頭上,這二個字結合起來就是“孝”。

    孝是一體,不但父子是一體,上一代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孝字的構成,上有老、下有子,說明孝反映了老與少,大與小,父與子的家庭倫理道德關係。老在上慈愛子,這是人的本能,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陪伴我們一天天長大;子在下支撐老,這是人的覺悟,這是兒女的孝親,兒女陪護父母一天天變老。一個“孝”字是父母本能與兒女覺悟的無縫對接、有機統一、完美融合。如果僅僅有父母本能的仁慈,沒有兒女覺悟的孝敬,就會出現不和諧的畫面:父母的心就像溫暖的太陽照在兒女身上,兒女的心就像冰冷的石頭壓在父母心上。

    二、什麼是孝親?

    孝親——就是指基於血緣的孝養、孝敬、孝順父母的家庭倫理道德。

    1、孝親的兩大核心概念

    一是感恩——感恩父母是孝敬父母的起點和源頭,是做人的根本和起點;

    二是責任——百分之百地擔當起家庭責任,贍養父母、呵護妻兒、善待家人,永遠感念父母養育生命的恩情,永遠用行動回報父母養育生命的恩情。我們為什麼說,2016年2月23日墜樓自殺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是天才少年、缺德人才呢?因為剛剛18歲的林嘉文,既不是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報答父母的孝子,也不是擔當家庭責任的男子漢,僅僅是個會學習的史學天才、能思考的史學奇才、善寫作的史學怪才罷了!

    2、孝親的三個根本內涵;

    一是孝養父母——養父母之身,孝是自然親情,烏鴉反哺、小羊跪乳,孝養父母乃人之常情。

    二是孝敬父母——悅父母之心,無論將來長大幹什麼,不讓父母擔心、傷心、羞辱,是最低的孝敬;能讓父母放心、高興、自豪,是最高的孝敬。

    三是孝順父母——聽父母之命,未成年聽父母的教誨、上學後聽老師的教導,長大後聽祖國的召喚。

    三、什麼是孝子?

    孝子——就是聽父母之命、養父母之身、悅父母之心、諫父母之過、侍父母之病、祭父母之魂的好兒女。

    1.在自己未成年時要聽父母之命;

    2.在父母年老時要養父母之身;

    3.在自己成長的全過程要悅父母之心;

    4.在父母有過錯時要諫父母之過;

    5.在父母有病時要侍父母之病。

    6.在父母過世時要祭父母之魂。

    四、用一定的禮儀表達對父母的孝心、感激、敬意

    我們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怎樣用禮儀來表達對父母的孝心、感激、敬意呢?那麼《禮記》中有一句話:“德輝動於內”、“禮發諸於外”,就是說,你的內心要有一個“德”字,這個“德”字在發著光輝,你的合於禮的行為就會自然流露於外,我們內心感恩父母,自然會在禮節上表現出來。

    孝的禮儀有三種:

    一是鞠躬禮。

    鞠躬禮是常用的一種比較隆重的禮儀,既可以對父母,也可以對大家,但很多人不會鞠躬,欠欠身體,點點頭都不是,

    真正的鞠躬禮有六大要點:

    1.頭——隨身體彎曲而低下去,如果有帽子,要脫帽;

    2.腰——彎曲15到90度;

    3.手——男子自然下垂,女子雙手疊放在小腹;

    4.腿——自然併攏,立正;

    5.眼——目光平視;

    6.意——心懷恭敬,從容、端莊、喜悅。

    二是跪拜禮。

    跪拜禮是隻對父母、長輩、祖先表達極度尊重和恭敬的禮儀,行雙膝跪地、三跪九叩是最莊嚴最隆重的禮儀,其要點是雙膝跪地三次,每跪一次磕頭三次,在跪地、彎腰、低頭的瞬間讓對方感到真誠與尊敬。(封建社會,臣民、臣子對皇帝三跪九叩是基於皇權的淫威,並不是真正的感恩)。

    三是洗腳禮。

    洗腳禮是兒女對父母表達恭敬和尊重的重要禮儀,要求兒女放下自己的形象,俯下身子,給父母搓腳,給老人腳面、腳底、腳趾、腳後跟按摩,用手心接觸腳心,用心靈溝通心靈,用行動打通親子血脈至情。

    綜上所述,所謂孝親文化,就是孝養、孝敬、孝順父母的行為規範。

  • 3 # 香漫寶居

    弟子規,就是中國最典型的孝道榜樣。如果能做到弟子規,那在這個世上就是當之無愧的孝子。弟子規,就是傳統孝道的代表。除了講如何侍親以外,還提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尤其裡面有幾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幾句不容易做到。孔子即提倡,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又不贊成愚孝。父母有了過錯,哪怕是面對父母的責罰,也要哭泣著向父母進諫。不讓父母陷入不義,這才是真正的孝子。也就是即要和顏悅色的侍親。又要保護父母的名聲。現在人,不瞭解傳統文化。沒有讀過弟子規。認為傳統文化都是愚忠愚孝。其實,我們弄錯了。冤枉他了。

  • 4 # i貓貓i咪i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對中華兒女的道德要求。父母對我們有生養之恩,從十月懷胎到我們成家立業,凝聚著父母無私的愛和付出。父母會隨著我們的成長而逐漸失去他們最好的年華,父母對親情的需要也會伴隨年齡增長而增長。我們做為子女就應該對父母細心、貼心地去照顧!父母對我們的物質生活要求不高,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使他們安享天倫之樂,因為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如果給存下個定義,我認為贍養並陪伴父母才是最完整的孝。常聽一句話,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父母是怎樣養的我們小,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凍著,你剛入學時,你在校園裡流淚,父母守在校外流淚。你出遠門時,父母戀戀不捨的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看不見你的背影。我們習慣了小時候父母的陪伴,但我們卻忽略了年老的父母也需要陪伴。孝是中華民族兩大傳統道德準則之一,幾千年來,人們把孝當作評價一個人才的基本標準,一個不孝的人又怎能對朋友,對同事付出真心,又怎能對事業付出真心!

    孝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孝順父母,贍養父母,傳宗接代,婚葬嫁娶,建功立業,創造好的生活環境都是孝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我們說的孝也不是指天天陪在父母身邊,對父母無所養,對事業無所求,這樣也不是孝。最後,我們用《孝經·開宗明義章》的一句話做為文章的結束:“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5 # 遊三輝彩墨寄語

    孝指兒女對父母的一種尊敬,愛護的善行,良好的美德。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意思是能夠善待恩養父母的人稱之為孝。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從老一輩的人開始善待父母,再到你這一輩,要遵從老一輩的美德贍養父母,讓孝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古往今來很多關於孝道的例子:

    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對父母孝順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付諸於行動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意見不一致,也不用非得讓他們接收你的思想。而且父母說的一些經驗,聽聽總沒錯,尊重他們的想法。

    其實我們與父母都是在不斷的接收新的事物,有時候看法不一樣也很正常,他們把我們養大,也付出了很多,遇到不順心的事兒,更不要把氣撒到他們身上。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善待父母,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美德,我們不能丟掉。

  • 6 # 法禮德道與誠敬謙和

    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

    我們聽到的有關孝道的詞句有很多。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弟子規》之首篇乃《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這是狹義上的孝道。

    從廣義來說,除了對長輩父母親本人盡孝之外,對待手足兄弟以及整個家族範圍內親戚的親近、愛戴、護佑、幫助、維護、救濟、關照等,也屬於間接地對父母長輩的孝心。

    兄弟睦,孝在中。

    父母好,力為具。

    兄弟和睦,是對父母的孝心。

    父母喜歡的、期望的事情,要努力去做到做好。這也是盡孝的一種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