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舒錦川
-
2 # 葉飄刀
載湉繼位,是慈禧為了控制朝政作出的選擇,
至於其生父,得到這個訊息之所以大哭,是因為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終結了。
因為他和皇帝的父子關係,使得他的地位極為特殊,以後甚至可以對皇帝施加直接的影響,但這是慈禧希望看到的嗎?慈禧希望的是,新的皇帝在自己的一手控制之下。
所以皇帝的生父,不但不會因為兒子被選為皇帝,從而獲得更高的權勢,反而會被剔除一切的實際權力,面臨更嚴重的監管。
-
3 # 凌煙閣論史
慈禧選擇載湉繼位,是為了繼續垂簾聽政,以抓住權力;載湉的生父奕譞伏地痛哭,是因為恐懼與悲哀。
這裡要交代一下整個事情的背景,才能看出慈禧嗜權如命操弄權力於股掌的真相,以及由此帶來的影響。
一、慈禧奪權:發動政變,除掉咸豐安排的顧命大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期,1860年9月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咸豐皇帝帶著後來被稱為慈安和慈禧的兩位后妃,以及一班親信逃到熱河去了。臨走,留下恭親王奕訢與英法議和。國弱被人欺,最後中國被逼無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1861年8月22日,咸豐病逝。他唯一的兒子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定為“祺祥”。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還有原來的五個軍機大臣中的四個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即通常所謂的顧命大臣,輔佐年幼的載淳。朝政大權全都落入了顧命八大臣手中。
慈禧當然不能容忍這種局面。
她指使御史董元醇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這個主意遭到肅順等顧命大臣的狠狠駁斥,說是本朝根本無此前例。這對沒有什麼野心的慈安太后說來,倒無所謂,在慈禧心裡卻結下了深仇。
她開始行動了。首先讓慈安太后相信了那些顧命大臣心懷叵測,圖謀不軌,然後又獲得慈安的同意,秘密傳信給恭親王,召他來熱河離宮商議對策。
當時肅順等人為了鞏固既得勢力,曾多方設法來防範北京的恭親王和離宮裡的太后。
關於慈禧如何避過肅順等人的耳目和恭親王取得聯絡的事,有幾種不同的傳說。
一種說法是由一個廚役秘密帶到北京的。一種說法是苦肉計:慈禧把心腹太監安德海公開責打一頓,然後下令送他到北京內廷處理,懿旨就這樣叫安德海帶到了北京。總之,懿旨是到了恭親王手裡。恭親王得信後,立即送來奏摺,請求覲見皇帝。這又費了一番周折。
肅順等人用“留守責任重大”的“上諭”堵他,沒能堵住。肅順又用叔嫂不通問的禮法,阻他和太后們會見,依然沒有成功。關於恭親王與太后的會見,後來有許多傳說。
一說是恭親王化妝成“薩滿”巫師進去的。一說是恭親王直接將了肅順一軍,說既然叔嫂見面不妥,就請你在場監視好了。肅順一時臉上下不來,只好不再阻攔。一說是恭親王祭拜咸豐靈位時,慈禧太后讓安德海送一碗麵賞給恭親王吃,碗底下藏著慈禧寫給奕訢的懿旨。(慈禧與奕訢)
總之,不管哪個傳說可靠,反正恭親王和太后們把一切都商議好了。結果是,太后們回到北京,封奕訢為議政王,八個顧命王大臣全部被捕,兩個親王賜自盡,肅順被砍了頭,其餘的充軍的充軍,監禁的監禁。載淳的年號也改為“同治”,意思是兩太后一同治政。以上,被稱為辛酉政變,從此大清開始了慈禧太后在同光兩代四十七年垂簾聽政的歷史。二、慈禧護權:權力不容一絲侵犯,即使兒子兒媳也不行,更不用說其他人。在野史和演義裡,同治是因得花柳病不治而死的,據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說,同治是死於天花(翁同和的日記也有記載)。
按理說天花並非必死之症,但同治在病中受到了刺激,因此發生“痘內陷”的病變,以致搶救無術而死。據說經過是這樣:有一天同治的皇后去養心殿探病,在同治床前說起了婆婆(慈禧)又為了某事責罵了她,失聲哭泣。同治勸她忍受著,說將來會有出頭的日子。
慈禧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兒媳,對兒子和媳婦早設下了監視的耳目。這天她聽說皇后去探視同治,就親自來到養心殿東暖閣外,偷聽兒子和媳婦的談話。
這對小夫妻萬沒料到幾句私房話竟闖下滔天大禍。只見慈禧怒氣衝衝地闖了進來,一把抓住皇后的頭髮,舉手痛打,並且叫內廷準備棍杖伺候。同治嚇得昏厥過去了,慈禧因此沒有對皇后用刑。
(同治皇帝)
同治一死,慈禧把責任全部安到皇后的頭上,下令限制皇后的飲食。兩個月後,皇后也就被折磨死了。皇后死後,慈禧的怒氣還不消,又革掉了皇后的父親崇絝的侍郎職位。第二年,有個多事的御史上了一個奏摺,說外邊傳說很多,有說皇后死於悲痛過度,有說死於絕粟,總之,節烈如此,應當表彰,賜以美諡云云。結果皇后的諡法沒有爭到,這位御史的官丟了。
權力,就是慈禧的命根子,別人不能觸碰。為了維護權力,慈禧可以犧牲一切,當然是犧牲其他人的一切。
三、奕譞,辛酉政變中慈禧的同盟,也因此步入權力中心。醇郡王奕譞也是在這次政變中進入權力中心的。
政變過程中,兩宮太后召見顧命大臣時,提出端華兼職太多。端華是個實在人,說我只做行在步軍統領;慈禧說那就命奕譞做步軍統領。奕譞做步軍統領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不久,奕譞又兼管善捕營事。
接下來,對於慈禧奪權而言,奕譞的功勳就大了。
他在半壁店親自捉拿了護送咸豐“梓宮”返京的顧命大臣首腦肅順。奕譞於是獲得了一串頭銜:正黃旗漢軍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事務、署理奉宸苑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房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管理神機營事務。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歲。
此後,同治三年,奕譞又被賜以“加親王銜”的榮譽,同治十一年正式晉封為親王。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去世,光緒皇帝即位,他更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
(深諳臣道的奕譞,光緒的父親,溥儀的爺爺)
四、載湉被選為繼嗣,慈禧權力慾表現的無以復加,因此奕譞大為恐懼,他深知從此無法脫身,隨時可能成為慈禧權力的犧牲品;他也為他的兒子悲哀,從此成為慈禧的傀儡。慈禧是個權力慾非常強烈的人,絕不願丟開到手的任何權力。對她說來,所謂三綱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來適應自己,決不能讓它束縛自己。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什麼至親骨肉、外戚內臣,一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同治帝后之死,可以說是慈禧面目的進一步暴露。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無嗣就該從近支晚輩裡選立皇太子。同治皇帝載淳死後,自然要選一個溥字輩的。但是那樣一來,慈禧成了太皇太后,再去垂簾聽政就不成了。因此她不給兒子立嗣,卻把外甥載湉要去做兒子。
溥儀描述那次御前會議情形時說,那天慈安太后沒在場,只有慈禧太后一人,她對那些跪著的王公大臣們說:“我們姐兒倆已商議好了,挑個年歲大點兒的,我們姐兒倆也不願意。”
奕譞如果不是把這一切看得很清楚,他決不會一聽說兒子被選中當皇帝就嚇得魂不附體。參加了那次御前會議的翁同和在日記裡寫過,當慈禧宣佈立載湉為嗣的話一出口,奕譞立即“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奕譞痛哭以致昏迷,一是恐懼自己和兒子成為了慈禧權力遊戲的配角,從此離不開這個大漩渦。二是為兒子載湉的命運悲哀,他的兒子再也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了,同治皇帝就是前車之鑑啊。
五、奕譞“乾乾翼翼,靡間初終”,終於沒成為慈禧權力的犧牲品從兒子載湉繼位以後,奕譞開始了誠惶誠恐的餘生。用《清史稿》的話說:醇賢親王乾乾翼翼,靡間初終。
光緒入宮的那年,奕譞把一切官職都辭掉了,但“親王世襲罔替”力辭不準。這以後幾年,奕譞的惟一差使是照料皇帝讀書。他幹得兢兢業業,誠惶誠恐,於是慈禧又賞了他“親王雙俸”、“紫禁城內乘坐四人轎”。後來恭親王失寵,革掉了議政王大臣,慈禧太后又命軍機大臣們,今後凡有重大政務要先和醇親王商議,這等於給了他更高的職務。
等到光緒結了婚,太后理應歸政時,作為皇帝父親的奕譞,深知權力對慈禧意味著什麼,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帶頭叩請太后繼續“訓政”。
奕譞乾乾翼翼小心謹慎不僅表現在政治上,連他家中的陳設上也帶著痕跡。
奕譞命名自己住的正房為“思謙堂”,命名書齋為“退省齋”。書齋裡條几上擺著“欹器”(古人的一種高階座右銘),刻著“滿招損,謙受益”的銘言。子女的房中,到處掛著格言家訓,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其實問題不在錢財,而是怕招災惹禍。
(奕譞手書)
奕譞不但活著時小心翼翼,而且對身後事做了安排。
奕譞早在光緒二年就寫了一個奏摺,說是將來可能有人由於他的身份(繼嗣皇帝的父親),要援引明朝的某些例子(明朝嘉靖之議,還有宋朝治平之議),想給他加上什麼尊崇;如果有這樣的事,就該把倡議人視為小人。他還要求把這奏摺存在宮裡,以便對付未來的那種小人。
過了十幾年之後,果然發生了他預料到的事情。光緒十五年,河道總督吳大澄上疏請尊崇皇帝本生父以稱號。慈禧見疏大怒,嚇得吳大澄忙借母喪為由,在家裡呆了三年沒敢出來。
結語:慈禧權欲熏天,奕譞乾乾翼翼終保平安,只有載湉成了犧牲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卒,死因成謎。這件事對醇親王奕譞又是一大震撼。
據說咸豐去世前就擔心懿貴妃(即慈禧)將來母以子貴做了太后,會恃尊跋扈,那時皇后必不是她的對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硃諭,授權皇后,可在必要時制裁她。
生於侯門而毫無社會閱歷的慈安,有一次無意中把這件事向慈禧洩露出來。慈禧從此下盡功夫向慈安討好,慈安竟被她哄得終於當她的面前燒掉了咸豐的遺詔。過了不久,慈安太后就暴卒宮中。
溥儀書中記載,這件事對醇親王奕譞是個很大刺激,他變得更加謹小慎微,兢兢業業,把取信討好慈禧,看做是他惟一的本分。
慈禧太后當然也沒有虧待這位聽話的小叔子奕譞。生前賞賜不絕恩榮有加,死後哀榮亦盛。奕譞死後慈禧太后與光緒親往祭奠,定稱號為皇帝本生考,諡號為賢,配享太廟。
慈禧與奕譞,一個嗜權如命,一個謹慎順從,可以說各安其所。但唯獨奕譞的兒子---光緒帝載湉---成了犧牲品,一輩子做不了什麼主,始終是個提線木偶,最後還被慈禧毒死。
(慈禧畫像)
慈禧作為古代專制統治者的極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無所不為;在選擇載湉為繼嗣的事件上,權力成了慈禧唯一追求的目標,什麼傳統與法度,都要為她的個人權力讓位。
在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慈禧,不能以天下為己任,而是以維護個人權力為目標,誤國害民。封建專制制度對最高權力者的野心,沒有任何制衡手段,最終這一切都要隨著慈禧以及清朝的滅亡而一起被掃入歷史的塵埃中去。(完)
回覆列表
慈禧選擇載湉繼位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她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年僅19歲的同治帝載淳在養心殿東暖閣駕崩,這對於慈禧太后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二十六歲丈夫去世,早年喪夫,三十九歲自己的兒子又去世,中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但是慈禧並沒有一蹶不振,按照大清祖制,大行皇帝駕崩必須由嗣皇帝繼位,但是同治帝沒有兒子啊,所以就得由下一輩的子侄(溥字輩)來繼位,當時選了三個人,第一個就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第二個是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第三個是恭親王奕訢的孫子溥偉。
但是慈禧太后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安排,因為如果按照祖制,讓溥字輩來繼位,那垂簾聽政的就成了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自己就成了太皇太后,這對於視權如命的她來說是絕對不可以的,她便打破大清祖制,把醇親王奕譞的次子愛新覺羅載湉過繼給咸豐帝為嗣,這樣載湉就成了載淳的弟弟,兄死弟承也說得過去,但是訊息一傳到醇王府,醇王府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妹妹)就暈了過去,她知道自己姐姐的手段,連自己的親兒子都不放過,更何況是自己的外甥,就這樣,年僅六歲的載湉被接進了宮裡,次年便登基稱帝,改年號光緒,慈禧太后便又接著垂簾聽政,1889年,光緒帝大婚,慈禧不得不撤簾歸政,因為光緒帝已經到了親政的年紀,慈禧退居頤和園,但是宮裡所有發生的事每天都有人向她彙報,美其名曰“避喧輔政”,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統治了中國長達四十七年(1861——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