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公考研的劉老師呀
-
2 # 研溼兄考研
據《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改變學校背景出身,提高就業競爭力”是考研的主要動機,比例超過70%;但考研動機為比較茫然、還沒有做好就業準備以及為就業“備胎”,分別達到30%、21%。“逃避式考研”到底該不該批評?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1.什麼時候考研成為了一種逃避?在考研動機上,“就業”二字是永遠的主題。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更高的學歷意味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資,更開闊的眼界和物質享受。人性所致,一點毛病沒有。
一些小部分的人的迷茫,為了暫時的不就業,想透過讀研來緩衝自己的現狀,這不是逃避。因為選擇考研並非易事,這樣迎難而上怎麼說是逃避呢?溼兄不是很贊同。
就像這位網友說的一樣:
所以,與其說是逃避,不如說是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2.改變式考研
社會要求太高,考研才有更好的發展!
溼兄很喜歡這樣的一段話:這個社會,正在經歷你跑步都跟不上的時代,而你可能大把時間正在荒廢掉。但是讀書,可能是這個世界上你能抓住的為數不多的,能夠提升自己生活圈子的方式。所以順應社會的改變,讀研就是在讓自己改變,無論你是為了逃避就業也好,盲目跟風也罷,讀研不是一件壞事,隨波逐流又何妨!
3.讀研期間不迷茫選擇考研並不是一條輕鬆點的道路,每一個選擇了考研的人,只要心中有目標,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又或者想要在考研的路上尋找更好的自己。所以溼兄在這也要對19剛上岸的研究生說道,無論你是以什麼動機考研,既然考上了,在讀研期間一定要有自己的規劃了,否則,之後又不得不“逃避式考博了”,總的來說,其實無論你讀不讀研,只要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努力奮鬥,做一個可愛的人,這個世界都會溫柔以待的。我是這樣想的。
-
3 # 我乃大唐三藏
如果以“你為什麼選擇考研?”來提問,我想得到的回答大多是:研究生比本科生待遇更高,想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喜歡學術研究;父母希望我去考研;本科學校不好,想改變一下出身;害怕去工作,沒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等等,其中最後一個回答“害怕去工作,沒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經常被稱為“逃避式考研”。
暫且不說別人,先拿我自身來說吧,大三下學期時開始考慮自己的出路,一些人開始找工作,另一些人開始準備考研。我的大學生活一直是隨心所欲的,說白了除了大一還努力學習,大二就開始放飛自我,一直認為自己還小,還是個學生,心裡還是不太想工作的,習慣了大學裡無憂無慮的生活,習慣了沒人管沒人問、自由自在的日子,始終覺得學校才是天堂,所以只有考研才能繼續我的學生生涯,才能保證這種生活的延續,所以我一個半學渣也開始準備考研了。
多說一點,四年的大學生活我並沒有學到多少專業知識,不怪老師不怪學校,只怪我上課不聽下課不問,一門心思用在玩上。但是我不後悔,上大學之前,我一直是老師眼裡的乖孩子,非常靦腆,臉皮薄的要命,害怕上臺,也羞於與人交流,但是當我大學畢業時,我已經長於與各種人打交道,不再膽怯,所以我感謝這四年的經歷。
言歸正傳,考研的過程以及研究生生活我就不說了,直接說整個研究生期間我獲得了什麼。兩年半的研究生生活使我不僅補充了很多專業知識,更培養了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得我更擅長與人交流,真正完成了一個本科生的蛻變,使我對進入社會更加充滿信心。
當然,因為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及對科研的興趣我選擇繼續讀博,但我認為此時我已完全具備進入社會的能力。
所以,當你大學時沒有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而選擇考研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研究生階段只要你努力你就能獲得很大的提高,就能更好的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每個人有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逃避式考研”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是我們對一類情況的描述,又何談去批評呢?
-
4 # 潘多拉的眼淚4939138
這樣的求學是非常的可悲的但又非常無奈,孩子們不知道自己畢業了可以幹嘛,茫然不知所措,那就只能走這一條路,沒有辦法的辦法
-
5 # 江湖博士任我行
題為“逃避式考研到底該不該批評?”,本人認為不應該。提問者之所以提出這種問題,乃是看見當代大學生為了躲避就業壓力或其它而選擇考研,而且當前此類考研人數越來越多,基數越來越大,可謂成為了考研的主流大軍。但是,依本人愚見,對於逃避式考研我們本應不該批評,而應鼓勵!理由如下:
第一,考研為當前大勢所趨,逃避式考研亦為大勢所趨之主流。去年公佈19年考研報名人數達390萬人,越來越有半個高考的架勢。人們之所以選擇考研,乃是當前就業壓力大,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目前的擇業狀態不滿,或對自己當前的人生狀態不滿而選擇考研。當前整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形勢嚴峻,應屆畢業生面臨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和自己的學歷專業相匹配的工作,因而出現“逃避式”情緒,大多數人會選擇以考研的形式來暫緩這種就業壓力,希望以後在提升自己的學歷之後找工作會順利點,能夠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大家都知道,無論是高考還是考研,我們大部分的學生其實所受的教育都是為形勢所趨,其最重目的都是為了學有所成,然後找到滿意的工作,實現自我,回報社會,回報國家。既然高考的努力沒有將自己自己送到滿意的學校與平臺,整個大學四年的修煉並未讓我們有足夠的能力與魄力去接受社會的洗禮,那麼,在當前本科生遍地都是,好單位好工作招人都是“非985/211不要”的情況下,我們大部分的考研學子選擇考研改變自己的命運又何嘗不可?
第二,表面上雖為“逃避”,實質上為“進取”。誠然,大部分考研學子考研是為嚴峻的就業形勢所迫,但是,當整個社會明晃晃地向你亮劍時,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某些硬性條件根本不達標,你還赤裸裸地所謂向命運抗爭,踏入就業大軍之潮流,最終找到不滿意的工作實,此乃雞蛋碰石頭的不明智之舉。提問者之所以這樣提問,難道不是希望我們大部分的學生要逆潮流,在自身某些硬性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踏入社會,找份工作,無論好壞,才為世人所提倡?其實,我們的學生不是在逃避,一是為形勢所趨,二是在這種形勢下,個人自身那個不服輸,想再次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抗爭命運,改變自己的這種不認輸的心理,反而讓我們學子的考研變成了社會上的一股激流!勇往直前,為了自己以後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為了以後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而去考研,這怎麼就成為了“逃避”?每一個時代人們都有每個時代人生足跡與時代烙印,而當前的學子們選擇考研則是順應了時代潮流,這是時代潮流的激揚讚歌,而不是逃避式的社會奴隸!
最後,作為考研過來人,作為一個大學老師,個人認為讀書仍然為大部分人群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方式,考研更是如此。在此,本人還是鼓勵考研學子們在考研的道路上越真越勇,一戰到底,面對社會大潮,勇往直前!祝考研學子們考研成功!你們是最棒的!無論你們為了什麼理由而考研,但凡你們選擇了考研就說明你們一直在為自己而努力,而抗爭!相信自己,你們是最棒的!
-
6 # 最愛哲學
本人就是由一所普通二本跨專業考研到985的同學,親身經歷了“三跨”考研(跨學校、跨地域、跨專業)的整個流程並最終成功考上目標院校。雖然自己選擇跨專業考研主要是因為對所選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與逃避無關,但身邊確實遇到很多同學都是為了逃避就業或者不想過早進入社會而選擇考研,在他們和我的交流中,我能明顯地聽出這種想法。
對於這一問題,我的觀點是該批評,但並非不可取。在具體回答問題前我想先說明一點,就是關於逃避式考研這一概念,到底是逃避什麼,那麼我的理解是逃避就業、工作壓力以及種種困難而選擇考研,基於這個基礎,僅談一下自己的淺見,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首先,我認為不論是考研還是就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甚至有時候考研特別是考名校的難度並不比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難度低。如果一遇到困難就逃避,那麼將來做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很多同學印證了我這個觀點,當初很多因為逃避困難而選擇考研的同學並沒有考上,或者只能調劑到比較一般的學校。所以,為什麼該批評呢,因為出發點不正確。而且由於你的出發點是逃避困難,所以在考研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很有可能會依舊選擇逃避,那麼又怎能期待考研有一個很好的結果呢?
其次,逃避式考研通常會帶來一個結果,就是動力不足,特別是複習到後期出現厭煩,學不進去的情況,我見到的這種例子太多太多。動力不足帶來的往往是目標院校一降再降,直至最後可能連上考場的勇氣都沒有,這種例子也不少。當然,我能理解這些同學的不易和痛苦,但往往逃避式考研的同學都會存在動力不足的情況,而且內心始終相當糾結。
除此之外,因為逃避困難而考研不僅考研的過程會非常痛苦,而且很有可能會因為考研耽誤自己找工作的最佳時間。按照每年考研初試的時間推算,一旦成績出來確定自己考不上再去找工作,時間往往到了大四下學期,這個時候很多身邊的同學都早已找到了心儀的公司,大多數優質的公司也完成了今年的招聘工作。這時候再去找工作雖然也能找到但難免難度會很大,而且往往自己不滿意,也就造成了考研、工作雙失敗的結果。
那為什麼我又覺得這種行為並非不可取呢?因為現在考研是很多本科生(特別是普通院校的本科生)跨越現有院校平臺的唯一方式,考上一個不錯的研究生確實能夠改變很多人的人生走向。雖然最初的考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並不能否認最終總有一部分同學能夠考上自己滿意的院校。陰差陽錯,歪打正著的情況也並不少見。即使最初是因為逃避考研,但如果最後能考上一個不錯的院校,並在讀研期間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學習,同時不再害怕困難,遇到問題敢於迎難而上,這豈不是一件好事。也許當初的逃避式考研就改變了一個普通學生甚至是他們整個家庭的命運呢!
希望每一位考研的同學都能夠堅持到最後,不論初衷如何,都要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考研不同於高考,高考是一群人在一起努力,考研是一個人的戰鬥,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放棄了,能堅持到最後的都是勇士。用一首歌詞結束吧:“再苦再難都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
回覆列表
近年來,大學畢業後選擇考研的人越來越多,背後原因多種多樣,“逃避式考研”成新風向。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有機構釋出報告稱,“提高就業競爭力”是考研的主要動機,另外,也有畢業生因不想就業而選擇考研,有大學生甚至是為了“逃避逼婚”。在一些名校裡,本科畢業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達50%以上。有高校老師表示,考研是一件好事:“站在學校和老師的角度,還是鼓勵去考,畢竟進一步的學習會對學生個人非常有益。”
其實一直以來,考研都被一些學生視作避風港和緩衝區。最近,所謂“逃避式考研”的新提法,不過是對類似現象的又一次概述而已,夾帶著一抹價值判斷的成分。當公眾談論“逃避式考研”,其內含的立場大多是質疑的、否定的。只是,旁觀者的視角,以及我們所認為的逃避,真的就是逃避嗎?
所謂逃避,是相對於使命、責任而言的。在傳統視角下,似乎大學生本科畢業後,趕緊找工作就業才是正途。但不得不說的是,這種判斷在現今語境或許早就不再適用。在全社會平均學歷被不斷推高的大背景下,以讀研來提高自我的職場價碼也越發顯得必要……從某種意義上說,“逃避式考研”不是純粹的逃避,而是通往另一種“選項”的努力。
將考研動機分為三六九等,甚至於劃分提取出“逃避式考研”加以嘲諷與匹配,欠了點善良與厚道。無論基於何種初衷考研,但其結果總是一致的:或是考不上轉而就業、走向社會,或是考上了獲得文憑、提升自己。總體來說,無論是基於崇學重教傳統,還是出於鼓勵個體奮鬥的價值信仰,每一位考研者應該得到無差別的尊重。
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本科畢業生主觀上的確存在著“留戀校園,恐懼社會”的心理,他們下意識地推遲就業,同時也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對於這一群體,倘若簡單粗暴地催促他們走向職場,或許只會適得其反。保持一定的包容,允許他們開啟不同的嘗試,以耐心等待他們“做好準備”,這才是一個成熟社會應有的心態。未來,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考研,這是大勢使然,之於此,公眾必須有理性預期才是。
以上是中公考研為考生整理的““逃避式考研”到底該不該批評?”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考試動態盡在中公考試動態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