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創自媒體
-
2 # 黑蛋兒愛剪輯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因此看文學只能走出文學,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
有些時候執迷不悟,往往事得其反,文學也是這樣,困惑時,走出文學看文學,更能看得清,用筆不靈看燕舞,行文無序賞花開。
-
3 # 雞毛蒜皮的事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什麼?筆者認為,它不單讓學生習得一些文學知識,掌握一定的解讀技巧,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獲得貼切、深刻的文學體驗,並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豐富情感,更新與拓展生活,提升生命價值等。但我們平常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卻存在這樣的誤區。
一、教師唱主角,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導致學生成為“看客”
學生閱讀的過程,應該是發現作品意義的過程。學生在閱讀時需要自己去體驗和感悟,從而在閱讀過程中學會閱讀,它講究的是一個“悟”字,表現為一種“自得”。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應該是主體,必須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直接與作品進行對話。我在教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前,我佈置了這樣的課前預習題:認真閱讀作品,每位同學至少提出兩個有價值的問題。第二天上課時,我讓學生將自己的問題寫到黑板上,結果他們爭先恐後,唯恐自己的問題得不到展示,最後前後兩塊黑板備寫得滿滿的。然後我又讓學生把所有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刪去重複的問題,結果發現學生的問題基本上涵蓋了我課前預設的問題,而且許多問題是我課前根本沒想到的,最後這些問題也大多透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解決的,結果原本預計一課時的教學計劃,最後上了兩個多課時。這節課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不能小看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我們教師有沒有給學生施展才能的舞臺。如果我們能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向老師質疑問難,老師則結合學生的特點,注重啟發與指導,這樣不但能把老師從繁瑣的講解中解放出來,而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張志公先生也曾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多講,給予指點,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玩索’,悟出文中道理來,達到‘一旦豁然貫通焉’。”大多數教師也都認識到這一點,但在教學實踐中卻依舊我行我素,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二、不切實際濫用速讀、瀏覽一詞,導致學生對作品不能深入理解
速讀、瀏覽本是一種閱讀方法,用得恰當,有助於課堂教學,但問題是這種方法現已被濫用。無論篇幅長短,淺顯深奧,動輒就用這種方法,顯然是有悖於教學規律的。特別是篇幅較長的文章,課上老師多以速讀的方式讓學生接觸課文,這本是無可厚非。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對文章進行精讀、細讀了。因為粗讀、速讀是建立在精讀、細讀的基礎之上的。正如快跑要建立在強壯的體魄基礎之上一樣,沒有強壯的體魄就不可能跑得快、跑得遠。
古人說:“讀書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要想使學生全面理解文意,深刻把握核心,還需要讓他們對課文中重點的內容精心閱讀、仔細品味。葉聖陶先生也曾指出:“閱讀有時不止要了解大意,還要領會那話中的話,字裡行間的話,——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讀得太快,要仔細吟味;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我在教授《一個人的遭遇》一文時,我作了如下處理:首先讓學生複述故事的情節,這就是速讀、瀏覽的環節,然後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情節,並說明感動的原因,這就是精讀、細讀的環節。結果學生透過自己與文字對話,細心揣摩文中有關句子,對文章的理解非常得深入。
三、教師強加自己的閱讀體會給學生,導致千人一面的閱讀感受
優秀文學作品往往蘊藏著深刻、豐富的思想感情,很難用單一的主題或中心來概括。再者,學生在閱讀時的心理狀態、生活感知、審美經驗和興趣愛好的不同,也決定了閱讀感受和欣賞體驗的不同。我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我們有些教師卻忽視文學作品閱讀的這一特點,將自己的感受強行灌輸給學生,這勢必會導致閱讀感受的千人一面。
在閱讀教學中要形成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不能以權威的身份向學生宣佈或判定文學作品的確切意思是什麼。教師是學生閱讀活動的最大影響者,老師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幾乎就決定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如果老師把自己當成權威,把自己的理解直接灌輸給學生,強行讓學生接受,這顯然違背了文學作品的閱讀規律。我在教授《一個人的遭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肖洛霍夫的這部作品,曾與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請你從主題的角度談談獲獎的原因。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同學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同學認為,小說的主題是控訴戰爭的罪惡的,因為文中主人公家破人亡;有的認為小說的主題是歌頌俄羅斯民族男人的堅強的,因為文中主人公在那樣的環境下仍能不屈不撓;還有的同學認為小說的主題是不要讓戰爭的陰影籠罩孩子的心……雖然有的學生的回答有點片面,但這正表明了他們對為文字的閱讀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稍作點撥,學生也就豁然開朗了。
魯迅先生說過,學語文只是“讀讀寫寫而已”。一語道破閱讀教學的全部內涵。如果我們真正地能走出上述誤區,就一定能夠改變本文開頭所說的那種狀況,語文閱讀教學也不會被人說成“誤盡蒼生”了!
-
4 # 賀虹橋1958
文學是人們生活的精神糧食,它涉及到法律,政策方針,情感生活,還有逸聞趣事等。
我們怎樣理解“走出文學,看文學”呢?
要多創作新時代,新徵程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和道德模範,描寫現實生活中的情感生活。
古語說:旁觀者清。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作品的優劣,自有高評說。作者本人也要自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創作水平。
不要過份地宣揚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
5 # 燈火書齋
走出文學,看文學。
筆者個人認為,是放棄文學的結果,而注重文學本身的過程,不閉門造車,不走獨木橋,而是從旁觀者的另一層或另幾個層面,把文學中所表達,所傾訴的情懷,內容,甚至是製造文學的過程,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把學問做細,做通透。
-
6 # 浙江湖州羅林
走出文學,看文學。似乎有些矛盾?但從文學的功能性質上講,有他一定的道理。首先文學是社會的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文學只有紮根於人民生活的土壤,為社會服務,傳達人民的呼聲。文學才會產生振奮人心的力量。儘管文學改變不了歷史,但它可以調動人的精神力量,悲劇使人痛苦,但卻使人憤怒,產生反抗黑暗的力量。喜劇使人愉悅,使人加深對生活的愛!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作品的價值意義之高低?是否真正達到了藝術上的真善美?只能從社會大眾這個層面上來看問題,當一篇(部)作品發表後,能在多大程度引起社會大眾的熱議,評論或讚揚。衡量文學藝術質量之高低,取決於社會中廣大的讀者群。為文學而文學,僅僅停留在自我陶醉,自我欣賞上的文學,這樣的文學之路是相當狹窄的,是很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的。只在少數人的純文學圈子內轉游,搞自我封閉,構思美的幻想,留戀徘徊於個人的小天地玩文學,而遠離社會。這樣的文學價值是否存在呢?
那作家的文學才華,成熟的構思,形象的塑造,場景的設制,豐富的語言運用,世界觀的把握,對社會所持的態度?…這一切素養,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否則怎麼夠得上一個作家的條件?但問題的要害在於:他寫了什麼?為什麼而寫?他寫的是否因其真實性,藝術性而受到社會層的歡迎。
現在另外還有其它的各種解釋:
-
7 # 天山行者
文學跟生活一樣,特別是文學類,你要走出文學到大自然市去享受文學,才能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學,這樣,你才有好的作品,好的文章,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知對否
-
8 # 成語尋幽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它以不同形式的體裁,表達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這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
那麼,“走出文學看文學”,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要看(搞清楚)文學是幹什麼的。文學是上層建築,歸根到底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這是它最本質的特徵。文學不反映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定的經濟基礎不依賴文學來反映,這兩者都是不可思議的。在中國現階段,文學、文藝、文化、文明,這四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且有明確一貫的方針,那就是:
大力弘揚先進文化
提倡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後文化
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第二,文學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學和文學不反映人民大眾的訴求,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是人民大眾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需要。離開了人民大眾的文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你不反映人民大眾的心聲,不尊重勞動,不尊重創造,你的作品一定是在做無病之呻吟,無故之嘆息。
以上兩點非常重要。“走出文學看文學”,首先要看到的就是這兩點。
當然,還需補充一下,我們的文化是:
民族的
科學的
大眾的
所以,我們的文學也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只有這樣的文學,才是有生命力的。
-
9 # 季洲
文學的產生是人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深度認知解析,進而按照已知的知識或者認知,經過藝術化加工,進行創造而產生的內容。走出文學看文學即是脫離於現有的文化知識體系,脫離原有的經驗與思維定式,著眼於實踐去驗證這些知識經驗。說白了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實際的驗證論證已有的知識體系。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相互統一。具體操作因人而異了
-
10 # 烏咪愛讀書
遠子在《白日漫遊》“業餘”一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也許是我因為讀了太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下筆就想著時代、命運和上帝,總是想要刻畫大寫的人和大寫的心。可我自己活得像一隻臭蟲,怎麼可能寫得出英雄?總之經典毀了我,我當初就不該讀那麼多書。”
這句話千萬不要領會出讀書會後悔的意思,如果不讀書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這是小說主人公自說自話,也可理解為遠子的讀書心得。即文學作品不是模子,一定要照著刻畫,得跳出作品看文學,才能吸收到有營養的元素,也才能看到作品的魅力。
回覆列表
有些時候執迷不悟,往往事得其反,文學也是這樣,困惑時,走出文學看文學,更能看得清,用筆不靈看燕舞,行文無序賞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