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繁星落石

    CPU按照目前的架構設計的話,進步的方式無外乎幾個方面:

    頻率。時鐘頻率越高,意味著CPU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執行的指令越多,而CPU內部的流水線會讓這種指令的執行速度進一步提高。所以在CPU-bound的情況下,提高時鐘頻率總是有好處的。核數。核數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且Intel也一直不奉行高核心數策略,但是目前的效能來看,AMD採取的眾核策略在效能方面確實能夠帶來一些進步,也可以理解,畢竟核心數量增加的話,對於到來的任務,擁有更多的處理器可以來執行這個任務。超執行緒。目前的超執行緒是空間並行的技術,但是Intel為此付出了大量空間來容納額外的暫存器。而且目前Intel能夠做到的最好也就只是雙執行緒,當然理論是可以做複數個執行緒的。所以在超執行緒的方向上可能還具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 2 # Java猿

    個人觀點,

    1,體積小,

    2,核心多

    3,頻率高

    4,相容好

  • 3 # 嘟嘟聊數碼

    這幾十年來,CPU半導體工藝的進步和架構的進步相輔相成,相互推動,英特爾當初的tick-tock戰略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架構和工藝的進步則帶來了CPU主頻、核心數量和快取的提升,這些升級了CPU的效能才會穩步提高,並且靠更先進的工藝和架構來維持適宜的功耗水平。

    如果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CPU的發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追求最高效的處理器,也就是是單核心效能,頻率越高效能越高,假設1:1。

    最後發現,頻率繼續提高的話,發熱已經無法控制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奔騰4,後來出現了多核心處理器,頻率和效能假設 1:0.9

    製作工藝由製程決定 ,前些年一直遵守摩爾定律,更新週期18個月,最近這幾年一直難產,也與PC晶片行業增長緩慢和半導體工藝進入瓶頸期有關。

    儘管極紫外光刻機等裝置已經開始進入主流,但是未來數年後可能也會跟不上了,現有的技術到極限可能已經不遠了,未來的CPU技術進步可能就是要靠量子計算機了。

  • 4 # 西城古天樂

    CPU也稱為微處理器,微處理器的歷史可追溯到1971年,當時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4004。它是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含有2300個電晶體。從此以後,INTEL便與微處理器結下了不解之緣。下面以INTEL公司的80X86系列為例介紹一下微處理器的發展歷程。 1978和1979年,INTEL公司先後推出了8086和8088晶片,它們都是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電晶體,時鐘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記憶體。它們的內部資料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資料匯流排8088是8位,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片首次用於IBM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最早的i8086/8088是採用雙列直插(DIP)形式封裝,從i80286開始採用方形BGA扁平封裝(焊接),從i80386開始到Pentiumpro開始採用方形PGA(插腳),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晶片,該晶片含有13.4萬個電晶體,時鐘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資料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記憶體。80286有兩種工作方式:真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內含27.5萬個電晶體,時鐘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其內部和外部資料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4GB記憶體。它除具有真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透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器來提供多工能力。除了標準的80386晶片(稱為80386DX)外,出於不同的市場和應用考慮,INTEL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型別的80386晶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場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間的一種晶片,其與80386DX的不同在於外部資料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皆與80286相同,分別是16位和24位(即定址能力為16MB)。 1990年推出的80386SL和80386DL都是低功耗、節能型晶片,主要用於便攜機和節能型桌上型電腦。80386SL與80386DL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基於80386SX的,後者是基於80386DX的,但兩者皆增加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系統管理方式(SMM)。當進入系統管理方式後,CPU就自動降低執行速度、控制顯示屏和硬碟等其它部件暫停工作,甚至停止執行,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節能目的。 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晶片,這種晶片實破了100萬個電晶體的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電晶體。其時鐘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快取記憶體整合在一個晶片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記憶體的資料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效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樣,也陸續出現了幾種型別。上面介紹的最初型別是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型別中的一種低價格機型,其與80486DX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數學協處理器。80486DX2由系用了時鐘倍頻技術,其晶片內部的執行速度是外部匯流排執行速度的兩倍,即晶片內部以2倍於系統時鐘的速度執行,但仍以原有時鐘速度與外界通訊。80486DX2的內部時鐘頻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DX4也是採用了時鐘倍頻技術的晶片,它允許其內部單元以2倍或3倍於外部匯流排的速度執行。為了支援這種提高了的內部工作頻率,它的片內快取記憶體擴大到16KB。80486DX4的時鐘頻率為100MHz,其執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DX2快40%。 80486也有SL增強型別,其具有系統管理方式,用於便攜機或節能型桌上型電腦。INTEL公司於1993年又推出了80586,其正式名稱為PENTIUM。PENTIUM含有310萬個電晶體,時鐘頻率最初為60MHZ和66MHZ,後提高到200MHZ。66MHZ的PENTIUM微處理器的效能比33MHZ的80486DX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PENTIUM則比33MHZ的80486DX快6至8倍。PENTIUM引起的轟動尚未結束,INTEL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微處理器--P6。P6含有550萬個電晶體,時鐘頻率為133MHZ,處理速度幾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P6的一級(片內)快取為8KB指令和8KB資料。值得注意的是在P6的一個封裝中除P6晶片外還包括有一個256KB的二級快取晶片,兩個晶片之間用高頻寬的內部通訊匯流排互連。P6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一項稱為"動態執行"的創新技術,這是繼PENTIUM在超標量體系結構上實現實破之後的又一次飛躍。 1997年,在奔騰(P54C)和P6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一塊奔騰(P54C),加上57條多媒體指令,就得到了多能奔騰(P55C),相對P54C,P55C在以下幾方面做了改進:(1)支援稱為MMX多媒體擴充套件的新指令集,有57條新指令,用於高效地處理圖形、影片、音訊資料;(2)內部Cache從16KB增加到32KB。(3)優化了CPU的執行核心。為了彌補P6晶片的某些缺陷,Intel在P6基礎上開發了兩個變體:Klamath(即PentiumⅡ)和Deschutes來補充完善它。PentiumⅡ使用MMX和AGP技術,其系統匯流排速度達到66MHz,一級Cache含16KB指令Cache和16KB資料Cache,二級Cache為512KB,採用了0.35微米的工藝,CPU工作電壓為2.8V;而Deschueses(PII350以上的CPU)是PentiumⅡ的一個0.25微米版本,具有更低的電源電壓,外頻為100MHz。PentiumII改變了以往的PGA陶瓷封裝,而把處理器晶片、L2快取記憶體以及TAGPAM(用來管理L2快取記憶體)整合在一塊電路板上,然後封裝在新的SEC(SingleEdgeContact,單邊接觸盒)內。由於採用了新的SEC封裝,PentiumII必須插在242線的SLOT1插槽內,也就是說,PentiumII不相容Socket7結構。 1998年7月,Intel推出了用於伺服器和工作站的PentiumII至強器(PentiumIIXeon),它採用新的P6微處理器結構,0.25微米制造,最低主頻400MHz,內部帶有512K或1M二級快取記憶體。PentiumII至強使用的是330線的SLOT2插槽,使L2快取記憶體與CPU主頻同步執行,系統性能有很大的提高,當然,體積也比SLOT1的PentiumII稍大。PentiumII賽揚是Intel在1998年4月針對低端市場釋出的PentiumII級處理器,它採用了PII的核心,去掉了PII處理器上的二級快取,從而降低了成本,但同時也使其整數效能稅減。Inter公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隨後推出的300MHz和333MHz的賽揚中集成了128K二級快取記憶體,雖然比PentiumII的512K少,但由於賽揚的128K二級快取是與CPU同頻執行的,所以效能幾乎和同主頻PentiumII持平,有時甚至比PentiumII還要好。而其價格,只不過是同頻PentiumII的二分之一,非常超值。 1999年1月5日,Intel推出了Socket370賽揚,它仍然使用了Slot1架構的賽揚核心,只不個過採用了新的PPGA封裝,降低了生產成本。Socket370的賽揚處理器在外形上很像PentiumMMX,但它的針腳比PentiumMMX的要多一圈,為370針,而PentiumMMX只有321針。所以老的Socket7的使用者如要使用Socket370的賽揚,,必須購買一塊Socket370插座的主機板,而使用Slot1插座主機板的使用者,則可以選擇一塊轉換卡,就可以使用新的Socket370的賽揚了。1999年2月26日,Intel正式釋出了PentiumIII處理器,打響了1999年CPU大戰的第一槍。PentiumIII的核心和PentiumII大致一樣,只有新增加了70條SSE(StreamingSIMDExtensions,單指令對資料流擴充套件)指令集,使CPU的浮點運算能力得到增強,提高了CPU對浮點運算密集型應用程式的執行效率。另外,就是關於PentiumIII的序列號。由於Intel在每一顆PentiumIII的矽片上都植入了一個固定的序列號,那麼在因特網上,就可以透過PentiumIII的序列號識別出電腦的使用者。這樣做,是為了提高電子商務的安全性,但同時更多的人擔心自己的隱私暴露在網上。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使用Intel的序列號控制軟體關閉序列號,也可以在BIOS中直接將序列號關掉。目前的PentiumIII主頻為450MH和500MHz,0.25微米工藝製造,32K一級快取記憶體,512K二級快取記憶體同樣以CPU主頻的一半執行,核心電壓2.0V,仍然使用Slot1插槽。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支援SSE指令集的軟體還很少,不能體現出SSE指令的優勢,隨著各大軟體廠商對SSE指令的支援,PentiumIII的效能將會有更大的提高。 PentiumIII推出不久,Intel推出了PentiumIII至強處理器,頻率有500MHz和550MHz兩種,核心電壓2.0V,使用Slot2插槽,L2級Cache內置於片內,有1M、2M或2M以上的版本。在微處理器的市場中,雖然Intel公司以其絕對的規模,生產能力和傑出的工作設計成為業界領袖,但它的產品還是有隙可乘的,許多具有實力的公司正擠身微處理器這一市場,向Intel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AMD的K6-2、K6-III處理器,還有K7處理器,它們在某些方面的效能完全可以和PentiumⅡ、PentiumIII相媲美,使微處理器市場形成了一種錯蹤複雜的狀態。 微處理器的出現是一次偉大的工業革命,從1971年到1999年,在短短四分之一世紀內,微處理器的發展日新月異,令人難以置信。目前的PENTIUM比1981年用於第一臺PC機的8088要快300倍以上。可以說,人類的其它發明都沒有微處理器發展得那麼神速、影響那麼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吒的核心裝備可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