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達人俱樂部

    沒有衝擊,小米也可以用華為系統這是商業,產業鏈,就好比三星屏給中國手機公司用,索尼攝像頭給中國用等等,,,,

  • 2 # 錛鏞林中月

    小米等中國產手機廠商勢必都會加大自研系統力度。一是備份,未來安卓一旦閉源或者政治因素影響,手裡有備份系統,企業不至於馬上被卡脖子;二是手機體驗來講,一定是軟硬一體才能有更好的體驗,例如當年蘋果配備陀螺儀等新功能需要系統支援,才能有更多的玩法。軟硬一體的廠家,才能在手機續航、使用者體驗等方面做得更好。

  • 3 # 逗逗科趣

    下一個時代物聯網系統毫無疑問意味著一次新的網際網路革命,當然也意味著新的生態體系的形成,包括軟體和硬體,而物聯網就是讓所有的裝置接入網路,實現資源共享,而想要做到不同平臺比如手機,電視機,電腦等等之間無縫切換,那麼現在的安卓系統或者是Windows系統都有很強的侷限性。

    所以下個時代的霸主一定是掌握物聯網作業系統的公司,是誰呢?不清楚,華為在佈局,阿里在佈局,谷歌也在佈局,甚至可以說小米也在佈局。那麼現在迴歸這個問題本身,華為自研系統對小米有沒有衝擊呢?

    目前看當然是沒有的,因為華為的自研系統應用場景是物聯網,而手機商都是安卓系統,這之間沒有直接競爭關係,直接競爭關係是華為和谷歌。那麼假設華為的系統研究成功了對小米有影響嗎?有,但不大,因為華為的系統也是開源的,誰都可以用,如果真的成功了並且成為市場主流,那麼國家層面肯定也會積極推廣,因為這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不依靠美國建立起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而小米是一家硬體整合商,在手機時代可以用谷歌的安卓,那麼為什麼在物聯網時代就不能用華為的物聯網系統呢?雖然自己也有小米生態,但如果自己的沒有成為主流,華為的成了,當然可以放棄自己的用別人的了,否則就是諾基亞的下場了,安卓已經成了主流,諾基亞偏偏不用,科技公司不能太任性,否則就是災難了。

    商場之上沒有永遠的敵人,有時候即是競爭者但同時也合作者,這是非常正常的,那麼最後來總結一下子,華為的自研系統,如果沒有成功對小米沒有影響,成功了影響也不大,因為單就這個系統本身來說是軟體,而小米是做硬體的,如果華為的物聯網系統成功,難道小米寧願放棄市場也不去用嗎?肯定不可能,科技公司首先是一家盈利為主的商業公司,發展是第一要務。當然我們也期待華為系統能夠成功,或者其他國內公司系統成功,總之在物聯網時代不能再那麼被動了。

  • 4 # 科技朝夕

    華為自研出系統,對小米的衝擊有多大?

    說實話,其實幾乎沒有影響。

    當然,在花粉眼裡,自然可喜可賀。自家的自研水準又跨進了一大步,離能完全獨立研製出智慧手機越來越近。因為都知道,光自研出好的處理器是不夠的,只有自研出能和ios或者安卓相媲美的系統,才能徹底成為和蘋果同等性質的存在。

    但在米粉眼裡,我有現成而且成熟的安卓系統,再輔以驍龍處理器為核心,製造出來的手機一樣不比你自研的差,又有什麼值得被衝擊的。

    而在其他消費者眼中,華為自研出“鴻蒙系統”,固然值得期待,但卻並不確定其能和安卓甚至ios媲美。如果體驗上都不如安卓系統,如何能取得消費者青睞?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衝擊。

    而且,智慧手機系統並非研製出來後就能馬上用那麼簡單,後期不斷地最佳化更為重要,系統執行碎片的處理,後臺執行機制的完善等等,都需要花費大量的研發投入,才有可能達到可期的流暢體驗結果。

    而想要和自家的處理器相匹配到能媲美像蘋果a系晶片和ios系統那樣的契合度,不是短期就可以做成的,更是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

    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一個完善的“靈魂”。就像安卓系統裡的GMS(谷歌移動服務)一樣。不然就無法讓第三方軟體匹配進自己的系統,進入自己的商店。消費者肯定是不可能用一個連各種app都用不了的空系統的。

    不過可喜的是,雖然去年華為受到美國製裁,不能再使用GMS,但自己在安卓系統的基礎之上,開發出了HMS(華為移動服務),並在今年的剛釋出的p40系列上正式使用。且自己已經把HMS推廣到了170多個國家,估計在未來幾年後,華為會擁有自己完全獨立開發的智慧手機。

    不過客觀地講,先不說鴻蒙系統現在剛開發出不久,還沒法正式商用,甚至因為被關閉GMS,華為的國際市場還因此會受一些打擊導致自己的手機市場份額下降。即使到後面HMS完善並且有了自己完全獨立的智慧手機開發技術。對小米來說,也頂多是自己的競爭對手裡多了一家和蘋果一樣的“競爭友商”,自己的市場份額並不會有多大影響,自然也談不上什麼打擊了。

  • 5 # 大學生程式設計指南

    短時間內影響不大,如果華為的自研系統真正意義的做大,對小米的衝擊還是相當大的。

    小米走的完全是市場主流的模式,利用開源的安卓系統,利用市場主流的高通處理器,然後根據自己對產品的理解組合在一起,同時採用線上營銷的模式以高性價比的方式在市場對主流的智慧手機市場衝擊,這種模式在早期的階段對早期的智慧手機使用者來講是一種極大的福音,但是隨著市場的飽和市場上對智慧手機的需求力度在下降,這個時候的小米公司核心技術不足的危機就出現了。

    華為真正厲害的不在於自研系統,這個只是針對國際市場中的谷歌GMS,因為沒有了GMS國際市場的影響實在是巨大,華為的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是在於基帶晶片,特別是5G整合技術這點已經領先於全球了,高通目前還是支援外蓋方式的5G意味著在功耗以及效能上還是和華為有一定的差距,小米在核心晶片上的選材空間非常有限,而且高通製造的5G晶片在價位上是上一代的2倍,現在小米的高階機的價位已經上來了,很主要的原因是供貨商在提升價格,因為沒有核心技術所以在市場營銷上只能從側面點開始出擊。

    小米之所以在市場份額上倍華為超越根本的本質上就是實力的差距,單單是研發上投入小米距離華為就有非常大的距離,前幾天華為釋出P40很多人都覺得這款機器的配置不高,看一個產品不僅僅是配置引數還需要有一個整體的體驗,很多用過華為的使用者都有這麼一種感覺,華為產品的進步能力太快了早期的華為手機直接沒法用,到現在用著效能和體驗都有極其好的感覺,蘋果手機的配置也不是最高的但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看還是最好的,所以蘋果公司拿到了全球一半以上智慧手機的利潤,真正覺得勝利的不是僅僅是產品的引數,中國的很多手機廠家好像得了一個通病每次釋出會都陷入了大量的引數的比較過程,配置高不一定代表手機的效能就是最好的。

    就拿錘子手機來講從產品的設計上可以講無可挑剔,但是最好還是在手機市場上消失,關鍵的因素在於實力和資源不夠,小米如果換作別的企業家去玩可能早就完蛋了,雷軍在行業內積累的人脈和資源都是維持小米到現在的關鍵因素,手機銷售本身的硬體的核心技術佔據的比例還是非常高,所以小米的發力核心點還是硬體手機廠家都是需要依靠硬體來打敗對手這也是華為公司擅長的,所以華為公司對於軟體生態更多是在規劃下一代,為後面的萬物互聯做充分的準備,華為公司甚至提出了NewIP的概念為構建萬物互聯做充分的準備。

    中國的企業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態,只能不斷的推進創新推翻老的格局再會有新的機會,只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奮進機會不是很大,這點華為公司看的非常清楚已經把大部分的精力防砸HMS的構建上了,這對於華為公司來講屬於現在進行式因為需要在海外出售手機賺取資金來持續研發。萬物互聯這是未來的大趨勢現在安卓系統未必能夠滿足以後的需求,這是中國企業未來極好的機會。

  • 6 # 觀聊天下

    華為和小米所有中國手機廠商中曝光度最高的兩家企業,時常會因為一個新聞事件而陷入輿論漩渦當中,也常常被人們互相進行對比。

    自從去年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限制清單”後,華為推出了醞釀已久的“備胎計劃”,鴻蒙系統的橫空出世,立馬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鴻蒙系統同樣也引起了輿論對華為和小米新的對比:華為自研的鴻蒙系統到底對小米有沒有衝擊呢?

    我認為短期沒有,長期來說就可能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由於兩家公司選擇的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如果放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去做對比,往往無法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而需要放在一個長期的、大的歷史背景中去。

    小米的商業模式

    小米公司其本質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區別於傳統網際網路公司的是,它是一家以MIUI系統為核心和基礎,建立起來的依靠銷售硬體產品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其銷售的硬體產品,所需要的零部件全部依靠對外採購,產品生產也採用了是代加工模式;小米的營銷和運作模式充滿了網際網路公司的味道,粉絲營銷、線上營銷、小米生態系統等等等等。

    4G時代,手機成了網際網路最大的網際網路入口,在這個風口下,小米成長並壯大起來,極大地享受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紅利。已經到來的5G時代,小米肯定準備著擼起袖子大幹一場呢!

    小米在4G後期就提前構築現階段產品生態:手機、智慧家居、網際網路周邊產品,其根本目的是為爭奪5G物聯網時代網際網路入口控制權提前做準備。

    不過無論在4G時代,還是在未來的5G物聯網時代,小米在網際網路中所處的位置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始終只是一個網際網路上層應用的開發者,永遠觸及不到網際網路最底層、最核心的地方。

    小米的商業模式本質上跟聯想的商業模式十分相似,走得是“貿工技”路線,甚至“技”的成分比聯想更少!

    華為的商業模式

    華為歸根結底是一家傳統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不管是管理模式、產品開發、技術研發,還是產品營銷,處處都透露著一股濃濃的傳統行業氣息。雖然華為為了終端業務的營銷,努力地學著向網際網路公司靠攏,但依然沒能得其精髓。

    華為現階段的技術和產品佈局,也同樣是為了在即將到來的5G物聯網時代爭取更大的網際網路入口控制權,只不過其選擇了不同於小米的路徑和方向,並且有著更宏大、更高遠的目標。

    華為推出的鴻蒙系統是面向未來物聯網的作業系統。作業系統相當於人類與物聯網間的翻譯聯絡官一樣,將人類的思想意識轉化為物聯網可以識別的機器語言,輔助人類實現與物聯網裝置間的溝通與交流。

    5G技術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礎,但並不是物聯網技術的核心,只是提供了物聯網的連線通道而已。物聯網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作為物聯網存在基礎的網際網路技術。

    華為很早就開始了對IPv6技術和NEW IP技術的深入研究,這兩項技術將會為網際網路技術帶來革命性的大變革:前者可以解決現有有IPv4網路所提供的IP地址資源,無法適應物聯網需求的問題,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網際網路基礎架構,只是對現有技術的簡單升級;而NWE IP技術則不同,它的目標是推翻現有的建立在TCP/IP協議上的舊的網際網路,建立一種新的更安全、更高效、更加適應未來物聯網需求的全新的網際網路。

    此外,華為在消費電子終端領域,華為也是花大力氣進行佈局,推出了種類繁多的網際網路接入智慧產品,而且所用的關鍵電子零部件幾乎均採用的自家產品。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華為對未來物聯網控制權的爭奪不光體現在入口的爭奪上,而且還體現在網際網路主管道的爭奪上,是一種從網際網路底層至上層應用的全維度爭奪。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華為的商業模式是嚴格意義上的“技工貿”。

    技工貿和貿工技的對比

    2018年“聯想投票風波”在網路上引起了“技工貿”和“貿工技”孰優孰劣的大討論,說實話我是堅定的“技工貿”支持者。中興和華為被接連制裁後更是堅定了我的看法:制裁後的中興所表現出的那種悲情,實在是讓人憐憫;但制裁後華為所表現出的那股氣勢,實在讓人不得不發出由衷的讚歎。

    從近幾年聯想的經營表現來看,“貿工技”並不能夠支撐科技企業成為一家百年老店的目標!作為同樣型別企業的小米,頭頂著世界500強企業的光環,看似強大。但其業務猶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很容易傾覆,因為其所有的業務都建在了別人的基礎之上:MIUI系統核心是別人的、電子元器件是別人的、工廠是別人的、網際網路更是別人的,有的只是一個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是可以被模仿的,也終究會過時的。

    總結:華為和小米在5G物聯網時代的競爭,就猶如一個身穿全副盔甲,手持尖利長矛和厚厚盾牌的武士和一位滿腹軍事理論而手無寸鐵的軍事學者間的角鬥,其結果顯而易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在家中玩玩具霸道慣了,在幼兒園如何教育,引導他玩具大家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