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識途小馬兒

    我們都知道,酒文化在我們華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你有沒有這個感覺,就是古代人無論是那些綠林好漢還是達官貴人,他們的酒量都是一等一的大,我們現在人如果能喝個一斤左右,那就是海量了。

    古人為什麼那麼能喝?大家都聽說過李白斗酒詩百篇,唐代的小鬥一鬥也約兩升,李白能喝四斤酒更厲害的。

    武松景陽岡上喝了18碗,這一碗怎麼也得三四兩,武松至少喝了六七斤酒,關鍵是喝完還能上山,還能打虎,要知道今天誰要是喝了六七斤白酒基本上就得送醫院了!

    那古人為什麼那麼能喝呢?因為他們喝的酒和我們今天不一樣的,華人最早喝的酒是發酵酒,就是用水果或糧食直接發酵釀出來的,類似於今天的葡萄酒、黃酒、米酒之類的,酒精度數在5到15度之間!

    武松喝的18碗就是發酵酒,比今天的啤酒也就高一兩倍的度數,18碗也就是今天十瓶啤酒的量,這個酒量在今天是不難找的,而我們今天喝的四五十度的白酒是蒸餾酒,古代又叫燒酒,是透過蒸餾提純出來的,高度酒到了元朝才有的,因為蒙古人生活的地方比較冷,得喝高度酒取暖,蒙古人入中原就把喝蒸餾酒的傳統帶到了中國,一直流行到今天,如果回到古代,有人請你喝酒那就大膽的喝,千萬別被嚇到。

  • 2 # 阿強的童年

    悠悠文化上下五千年,酒一直相隨,喝酒的時候永遠有個話題就是酒量,能喝多少,喝了多少,多少喝倒,近的有一斤哥到八斤哥,遠的有武松十八碗打虎上山,再往上有李白“斗酒詩百篇”,到魏晉時有山濤能飲八斗,似乎這酒量在不斷下降。

    我們以大唐盛世為例,從杜甫《八仙歌》說起,細細的談談大唐的這些酒事。

    唐代的酒類品種非常豐富,白酒、黃酒、葡萄酒等等,而唐代對私人釀酒的管制也較為寬鬆,寫酒的詩也很多,但唐詩裡面喝酒動不動就以鬥來計算,也讓人無從辨別真假。從杜甫說起,是因為杜甫號稱“詩史”,參考價值應該更高一點。

    杜甫《飲酒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曲庫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廢萬錢,飲入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投筆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據此歌,焦遂酒量最大,喝5鬥還不倒;張旭酒量最小,3杯下肚就找不著北了。杯分大小,我們不知道張旭用的是什麼酒杯,也就無法知道他的酒量到底多小了。不過我們可以算出焦遂的酒量到底有多大:據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唐時一斗相當於現在5.94公升,焦遂飲酒5鬥,當有29.7公升,接近60斤,堪稱神人啊。

    您會說,這焦遂酒量太大,似乎有吹牛嫌疑。那麼好,咱們再挑幾個不太嚇人的。

    首先是李白,杜甫說他“斗酒詩百篇”,他自己也嚷著要“一飲三百杯”,看來喝一斗是可能的,這算下來也是十斤以上了。

    其次是李群玉,此人有詩如下:

    晴日燻櫻蕊,豐蒙雪滿林。

    請君三斗酒,醉臥白羅岑。

    這李老兄請一朋友對飲,備酒3鬥,倆人平分,每人一斗半,那就是十八斤,就算李某少喝了一點,估計也至少在10斤以上。

    還有個例子是王源中,有次唐文宗賜他兩大盤酒,每盤裝10碗,每碗盛一升,他咕咚一碗,咕咚一碗,喝了個乾淨(參見《太平廣記》卷233)。這算起來也是兩鬥,得有二十多斤了。

    唐朝沒啤酒,也不流行白酒(蒸餾酒真正起源何時,至今沒有定論,應該是自蒙元始比較可信,唐人詩詞中多出現“燒酒”一詞兒,該“燒酒”是指顏色發紅的酒,而不是蒸餾酒),上至行政高層,下至黎民百姓,主要喝的是米酒、葡萄酒,還有發酵後只壓榨不蒸餾的清酒。這些酒的度數都很低,按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記載的幾種唐酒造法,酒精含量差不多在3%-5%,跟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

    按上面這麼算來,拋開一喝60斤的猛人焦遂不談,像李白、李群玉、王源中等人的酒量並不特別出奇,如果折算成茅臺這類53度烈酒的話,一斗酒差不多就是一斤的樣子,加上米酒一般偏甜,容易下喉,如果放到現在,泱泱酒林估計能找到一大批能跟李白一對一單挑。

    至於焦遂的酒量,可能是杜甫有點誇大。但退一萬步,即使杜甫完全寫實,在唐朝二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一個60斤海量的大酒桶也不是不可能。世界吉尼斯紀錄裡,有個牛人就幹掉147瓶啤酒,比焦遂還牛。

    最後要說的是,唐朝人也不是個個都能喝,沾酒就臉紅的人多著呢。

    例如白居易,他說自己“未盡一壺酒,已成三獨醉”(《效陶潛體十六首》),可見酒量僅限三分之一壺。所以他請客時,只有“小榼二升酒”(《招東鄰》),還要兩個人喝,平均每人一升酒,剛好一斤,算下來就是一瓶啤酒的量。

    補充:

    《晉史》中倆酒鬼,山濤能喝8鬥,周顗能喝10鬥,貌似比焦遂的5鬥海量還要猛,其實不然。按歷代量制,晉鬥僅有2.02公升,連唐斗的一半都不到,這樣的8斗酒只有30斤,10斗酒只有40斤。而且據《魏晉世語》記載,周顗那10斗酒“由旦至暮”,足足喝了一天,現在一個壯年男子,只要身體健康、腸胃正常、對酒精不過敏,在一天之內喝完40斤低度酒是可能的。

    到宋朝,中國男人的酒量似乎驟然下降。鄭獬在其《勳溪集》第28卷中寫道:“小鐘連罰十玻璃,醉倒南軒爛似泥。”只能喝10小杯。曾幾在其《茶山集》第37卷中寫道:“所取何嘗議升斗,一杯未盡朱顏酡。”一杯都喝不完。

    其實主要的原因是:

    第一,兩宋造酒雖然仍未盛行蒸餾法,但是成品酒的度數陡然升高,足比漢唐時高出3到4倍。沈括概述宋朝酒法,有一斛高粱一斛酒之說,原料和成品酒在容量上1:1,這樣的酒即使不蒸餾,度數也低不了,十幾度估計是有的;

    第二,宋朝重文輕武,跟魏晉時的不拘禮法和唐朝時的重武任俠相比,社會風氣轉向內秀,用現在的話說是“能喝八兩喝半斤”,在酒桌上大多缺量;

    第三,鄭獬和曾幾不能代表所有宋朝人的酒量,兩宋三百年,出現的大酒鬼也有幾個,例如北宋名相張齊賢,喝酒是論桶的。

    最後,人的酒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與人的心情、狀態、是否空腹、菜品等等都有很大的關係,無法一而概之。但人體是最好的檢測儀器,喝得怎麼樣了,自己最清楚。

  • 3 # jianchi

    李白斗酒詩百篇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意思是李白酒興起時時如泉湧,而並不是說李白真的能喝一斗酒。

    從體質上來講,古代人不會比現代人的酒精耐受性強出多少來。

    我們內蒙古高原屬於高寒地區,人們習慣於喝酒禦寒,就60度的純糧白酒,酒量大的一個人能喝兩瓶,也就是公斤酒量的人,我想李白如果也喝60度純糧酒的話,能喝一公斤酒也算相當了不起了。

    60度的純糧酒,喝到嘴裡很辣,嚥到喉嚨裡就如吞了一口烈火,一條火線順喉嚨傾洩而下,直流進胃中,所以酒並不好喝,但不好喝的酒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愛喝?

    因為酒精進入血液之後,會使人熱血沸騰,情緒激動,精神亢奮,所以上至官員貴族,下至富商巨賈、平民百姓,都有嗜酒如命之人,只不過李白嗜酒詩如泉湧,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成為酒仙,有些人嗜酒如命,喝了酒卻胡說八道,撒點兒酒風而成為酒鬼。

  • 4 # 搗鼓文創

    古代的酒彷彿有種神奇的效果,文能作詩,武能打虎,現在的酒怎麼也喝不出這樣的浪漫和狂放。如果和古人比酒量,你能把古人喝趴下嗎?

    李白斗酒詩百篇,李白喝了一斗的酒大概摺合現在的4斤,唐朝的米酒度數一般3°——15°。摺合成現在40°的白酒大概2斤左右,所以想和李白比酒,大部分人已經比下去了,普通人喝2斤水還行。

    李白喝酒只要高興,“將進酒,杯莫停”一杯一杯停不下來,這樣的喝法在現在,也算是海量了,看來酒仙的美稱果然名不虛傳。

    喝酒有三中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見自己,這種境界的人一般是獨自一人,或苦悶,或思索,或悠然自得。幾個小菜,慢慢品,細細飲,享受難得的愜意人生。

    第二重境界,看見天地,酒成了昇華他們自己的橋樑,由此他們進入到一種超然的境界,進入到神思的空間。

    第三重境界,看見了眾生,陶淵明在《詠荊軻》中,寫到:“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

  • 5 # 鑑水漁翁

    這問題問我就行。古代釀酒技術比不了現代,最多三四十度。所以,才有李白斗酒詩百篇之說。

    其實,我神遊上天庭曾拿了三罐朋友送的藏了十幾年的一壺驢看望師傅和杜甫。杜甫只喝了不到一瓶,趴下了。師傅也只喝了一瓶,也暈了,還直呼好酒。我就一個人全灌完,才寫出下面這三首詩。知道一罐一壺驢是一瓶三斤裝的吧?

  • 6 # 路遙lgy

    古代的詩人離不開酒,酒就如詩的靈魂一樣,賦予詩情感。

    大詩人李白的酒量該是可以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在華人心目中,比較完美的詩人與酒的故事。當然還有很多:如白居易,李清照,蘇東坡,都與酒有不解之緣。

    杜甫的《飲中八仙》裡,有“汝陽三鬥始朝天”,“張旭三杯草聖傳”,“焦遂五斗方卓然”,相關酒量的描述。只有李白是斗酒詩百篇。很顯然與這幾位相比,李白的酒量不怎麼樣的。

    事實上,在唐朝,真正的白酒還沒有出現。一般認為酒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酒,是以生長黴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麴為糖化劑,複式發酵,半固態發酵為特徵。所以早期的酒,在釀製方法與口感上,相當於今天的米酒。

    而如今酒的釀造技術,是到了元朝才逐漸成熟,明清時代,慢慢的代替了米酒黃酒,白酒逐步佔領了華人的餐桌。

    由此可見,唐-宋的詩人包括梁山的好漢,都是大碗的喝酒,那酒的酒精度與口感,以及對腸胃的刺激程度,都與現在的酒是不同的。因為酒精度數低,他們大碗喝酒,但是酒量就不是想象的那麼大了。

    李白與杜甫的詩裡都有“鬥”的量器。古代:1斛=10石,1石=10鬥=120斤,1斗大約12斤左右。按照現在瓶裝啤酒五百毫升的算,李白的酒量,可以喝十二瓶啤酒,這樣的酒量應該是很牛了。但要是按酒精的含量,包括“鬥”的容量或許只是接近啤酒瓶,李白的酒量或許就是一般了。

    如果,按照杜甫詩裡說的,“汝陽三鬥始朝天”,“焦遂五斗方卓然”,那他們的酒量就確實厲害了,起碼肚子的承受的了吧。

    或許,詩歌只是詩歌,它當然有創作的想象,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我們不能以此來確定他們的酒量,只是,他們與酒的情趣和詩,都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這已經是足夠的了。

  • 7 # 帝國中興

    李白“斗酒詩百篇,酒醉詩如泉”,古代的時候一斗酒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2斤,李白喝了12斤的酒還沒醉,現代能喝一瓶白酒的人都是屈指可數,看起來古人的酒量簡直好的嚇人。但是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我一個朋友曾說過如果李白生活在現在我能把他喝死,我朋友說的的確沒錯,古人是能喝,但是酒量跟現代人相比的確不行,因為古代的酒度數很低。

    古代的酒一般是使用粟米,黍米或是大米及糯米釀造的,也被稱為米酒,這樣的酒釀出來就像牛奶一樣,口味香甜,酒精含量極少,由於古代釀酒技術不先進經過過濾之後依舊會留下很多雜質,因此在古代這樣的酒也被稱為濁酒,是普通老百姓家裡常備的酒品,自己喝或是招待客人,但是這種酒的度數只有6--14度左右,和今天的啤酒度數差不多,像這樣的酒別說喝一斗就是喝一缸也是可以的,所以那時的人們才能抱著酒罈喝的天昏地暗。

    明朝時期由於釀酒技術的進步以及高粱等作物的引進中國酒的度數才有所提高,但是也只有20度左右,在明朝以前有很多關於豪飲的詩詞但是明朝以後就很少有豪飲詩詞得出現,就是因為酒的度數提高了人們不敢在大碗喝酒了,只能選擇用小酒盅喝。清朝時期由於滿族發家於東北天寒地凍的地區,冬天為了驅寒他們就喜歡度數比較高的烈酒,像東北燒刀子,老白乾等,最後也被中原地區的人民接受,逐漸拋棄了度數較低的酒。

    由此可見李白斗酒詩百篇的神話只能存在於古代,在古代酒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飲料,就像今天超市中琳琅滿目的各種飲料一樣,但是現在很多人喝的酒一般都是30度或是50多度,就算再能喝的人也沒有古人抱著酒罈豪飲的膽量。所以以李白的酒量來說放在現在隨便一個人都能喝他個七個八個都不在話下,就是古代號稱海量的人我估計喝了現在的一兩杯白酒也只有扶牆走的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道祖師》“封神”之說,是否過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