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琅琊笑笑生

    受到古典小說的影響,讓我們現在以為打仗無非是“哨鞭一指,兩軍盡出”,士兵蜂蛹而上,古代真正的戰爭真的如此嗎?

    其實這樣無異於自殺。《孫子兵法》上講: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就是說,士卒必須聽從號令,服從指揮,勇敢的人不得單獨前進,膽小的人不得單獨後退,這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

    可見,軍隊無論是列陣前行,還是紮營,還是作戰,都必須整整有法,才有戰鬥力,既然整整有法,再加上伍長什長百夫長千夫長的監督檢視,確認誰先登上城牆,誰斬殺了多少敵人,就不那麼困難了。

  • 2 # 應作如是觀

    古代軍制,就跟現在一樣,也是有建置,番號,名稱的。

    周有南國之師,晉有九州島之戎,宋有空澤之甲....一國之軍,又有不同的組成部分,比如隋朝的軍隊十二衛,分別是翊衛、驍騎衛、武衛、屯衛、御衛、侯衛,各分左右,下有郎將,副郎將、坊主、團主等人,在外則有驃騎、車騎將軍,下有折衝,果毅都尉。

    每一軍之中,又有細分。比如元朝時,每十人,設十夫長,百人設百夫長,千人設千夫長,萬人設萬夫長。其中千夫長,萬夫長,與漢朝周亞夫的細柳營,石勒組建的君子營,明朝的三千營相似。

    古代攻城之時,並非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電視劇那般,千軍萬馬一窩蜂的湧上城頭,而是有條不紊的排程,哪一個將領,率領哪一軍,攻打哪一個城頭都是依照軍令一次下達,馬虎不得。

    具體到攻城之時,一軍之中,細化到十人,百人,千人的作戰單位也是有條不紊的排程

    ,攻城第一梯隊是誰,第二梯隊是誰,第三,第四....緊密連線。每一個作戰單位的傷亡情況,一般會及時送到主將手中,上網高的前鋒會被後面的兄弟部隊替換下來....除非是死戰不退的情況下,一般很少有攻城時,全建置不剩一人的情況。

    所以,在如此有條不紊的排程攻城的情況下,確定是哪個具體計程車兵登上不容易,但是哪一個城頭先被攻破,對於主將而言,卻是一目瞭然,由上往下一次類推,就很容易找到登城的部隊是誰,逐漸縮小範圍,最後確定登城的人。

  • 3 # 松原中公教育

    古代攻城之時,並非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電視劇那般,千軍萬馬一窩蜂的湧上城頭,而是有條不紊的排程,哪一個將領,率領哪一軍,攻打哪一個城頭都是依照軍令一次下達,馬虎不得。

    具體到攻城之時,一軍之中,細化到十人,百人,千人的作戰單位也是有條不紊的排程

    ,攻城第一梯隊是誰,第二梯隊是誰,第三,第四....緊密連線。每一個作戰單位的傷亡情況,一般會及時送到主將手中,上網高的前鋒會被後面的兄弟部隊替換下來....除非是死戰不退的情況下,一般很少有攻城時,全建置不剩一人的情況。

    所以,在如此有條不紊的排程攻城的情況下,確定是哪個具體計程車兵登上不容易,但是哪一個城頭先被攻破,對於主將而言,卻是一目瞭然,由上往下一次類推,就很容易找到登城的部隊是誰,逐漸縮小範圍,最後確定登城的人。

  • 4 # 陶短房

    按照《周禮》,軍事上的賞罰功過是由司馬來主持,而總成於主帥,春秋早期戰爭規模小,主帥通常由國君親自擔任,因此經常由國君主持軍功評定,如公元前721年伐許之役,穎考叔、瑕叔盈、子都三人究竟誰“先登”,是由鄭莊公親自評定的。春秋晚期戰爭規模擴大,評定先登之功的權利一般下放給方面之將,如公元前563年晉魯宋聯軍攻打偪陽,魯將狄虒彌、秦堇父、叔梁紇被評定為先登之功,封賞他們的既不是此次聯軍的盟主晉悼公,也不是聯軍總指揮智罃或前敵總指揮中行偃、士匄,而是這三位魯將的頂頭上司、聯軍中魯軍的主將仲孫蔑。

    秦代以軍功授爵,軍功則以首虜登奪(斬首、俘虜、先登、奪旗)為最,評定權在各軍將,並有司馬、中軍等佐雜輔助;漢代以後軍功不單純看首虜,而是結合戰時和平時的表現,評定權同樣在一軍的主將手中。

    中唐以後,出師往往有監軍,軍功評定的決斷權逐漸由主將獨攬變為主將、監軍共同決定,到了清代監軍制度雖然取消,卻又出現了“功賞分離”的趨勢,即前線將領只負責錄功,而獎勵則在將領上報的基礎上由皇帝親自作出,其目的是體現“恩由主上”。

    既然軍功賞罰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或前線主帥憑個人觀感、印象來決定,有時就不免主觀,隋朝名將楊素為人殘忍,經常殺戮將士,但評功十分公正,因此許多將士甘冒風險和屈辱,也願意當他的部下,因為在其他將領麾下自己的功勞可能被他人攘奪,突厥圍雁門時,隋煬帝激勵將士死戰,曾表示“我親自督戰,各位的軍功絕不會被埋沒”,這也表明“軍功被埋沒”的現象是常態(當然擊退突厥後隋煬帝因吝嗇賞賜也照樣食言了)。

    古代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主將責任重大,又缺乏好的觀察和通訊工具,有時對究竟誰先登、誰頭功看不清楚,會發生一些荒唐事,如伐許之役穎考叔先登被鄭莊公親眼看見,但他背後中箭,誰射了這一箭(必定是自己人暗算)卻沒人看見,鄭莊公為查出真相動用了巫術,最終令真兇子都在強大心理壓力下失常自供,而公元前547年,楚軍擊敗鄭軍,俘虜鄭將皇頡,實際立功的是穿封戌,王子圍(楚共王次子,後來的楚靈王)爭功,楚康王難辨真相,就委託大夫伯州犁調查,伯州犁偏袒王子圍,就在向皇頡問供時“上下其手”(提到王子圍時手心朝上,提到穿封戌時手心朝下),誘使後者自證是被王子圍俘虜,激怒穿封戌險些釀成火併,最終只能平分功勞了事。

    過分強調“首虜登奪”不免忽略了戰爭勝敗大局,且有時會導致惡果,比如秦商鞅變法後出現普遍性殺良冒功甚至殺死受傷戰友斬首獻功的現象,隋滅陳之戰陳軍最初獲勝,士兵紛紛忙著砍取首級去陳後主馬前獻功,結果隋軍趁機反攻滅亡陳國,都是極其典型的例子,因此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出仗不打完不許隨便摘取首級和蒐集戰利品,每隊由專人在後負責這項工作,而軍功則以隊而非人為單位評定,但這些改革措施並未得到普及和推廣。

  • 5 # 老薑聰蒜

    為什麼這樣說呢?古代攻城一般是從城四面城牆攻城。因為這樣就不便於城內守軍守城。且城內守軍分散兵力守四面城牆,攻城的可以主攻,佯攻,尋找突破口。同時,攻城部隊也不知道那個地方的城牆易攻陷,所以四面圍攻,一窩蜂地登城很正常。

    那麼最先登城計程車兵究竟是誰?別人又是怎樣知道的?

    首先,古代的部隊建制跟現代不一樣,都是以老鄉為基本單位,組建部隊編制。歷史上有名的部隊編制隊伍如:大秦的關中兵,三國時期的曹操青州兵,明朝的戚繼光手下的義務兵等等。最明顯的是關羽兵敗時,呂蒙安排那些荊州兵的老鄉,家人,用各自的家鄉話喊話,一夜之間,手下士兵逃走一乾二淨,剩下的一百多人,敗走麥城。如果不是以老鄉為編制,關羽也死不了。

    古代以老鄉為單位建立部隊編制的好處是,大家是老鄉,能夠團結殺敵。同時,官方語言不普及的情況下,能夠讓長官及時傳達長級指令,達到有效執行戰鬥紀律。

    所以古代登城上去的,都是老鄉,只要有老鄉登上城,其它人都會看得到,當然知道是謝了。同時,不排除最先登城者登上城牆後,會大喊一聲:“我是陳勝、吳廣、我登上城牆了。”這時,身後計程車兵就記住了他的名字。因為能記住最先登城者名字又沒死的,都是在最先登城者身後跟上登城,也是有功勞記著的。

  • 6 # 一枚明粉

    先登者在戰場上非常耀眼,對士氣影響很大,在戰後是有很高待遇,有的當場就給。這有一套確定的方法。可以說筆者的擔憂是多餘的。

    1、明朝是這麼玩的

    萬曆壬辰戰爭,明軍在半島pingrang攻堅戰中。戰前預先確定先登的賞賜,白銀五千兩。

    在戰時,副將楊元親率本營將士,先以明毒火箭,及諸火砲一齊射打,乘勢攻城,家丁丁景祿被鳥彈打死,楊元奮勇不顧,由小西門先登。《經略復國要編》

    在楊元與家丁登城後,其他人後續跟進。楊元本身就是副總兵,屬於統兵大員,他的家丁是精銳。基本不可能有人能黑了他。而且戰場上“萬目昭彰,非隻手所能掩藏也”。

    戰後紀功有巡按御史查堪,會調問士兵,或調問將軍,是有制度保障的。

    (明軍攻城的情況)

    但明軍由於的文武關係、腐朽問題,問題也會出現。楊嗣昌就抱怨,打了仗,怎麼立功的全是統兵官一個姓的。

    2、清朝是怎麼玩的?

    相對而言,清朝對先登更為重視,有更完善的保障。

    我們先來看下怎麼先登。皇太極親臨戰場,對軍事指揮爐火純青,對戰術動作也是熟悉透頂。

    他對如何先登就做過很好的解讀:攻擊永平時就給下面講:

    攻城時,登梯須令四人先登,每旁各令二人,立次令四人速登,又次令十六人絡繹而登,繼則爾阿山、葉臣親登,其後令每旗官一員,率兵一千助之。

    這就是清軍的登城標準戰術。在戰場上先登,萬目所見。以遵化攻堅戰為例:

    清晨,八旗兵列陣,攻遵化城,豎梯城下。正白旗小卒薩木哈圖先登,遂克其城,大軍俱登,掩殺其守陴兵,四面皆潰。巡撫王元雅走入署自經,其城中官兵人民拒命者,盡屠之。命以棺殮元雅屍,收養原任監司馬思恭、郎中賈維鑰。上以薩木哈圖先登,酌金巵勞之。因傳諭曰:我軍年來,皆怯於攻城,況此城較前所攻之城更堅。薩木哈圖奮勇先登,殊可嘉也,宜優錄之。《清太宗實錄》

    (攻城)

    小兵登上城後,與明軍格鬥,然後城池被突破,這個兵就成了榜樣。屬於重點關照物件。在戰後會對先登士兵進行賞賜。

    伊拜牛錄下薩木哈圖,先八旗兵登城,上召至御前,親酌以金巵,以白身授為備禦,子孫世襲不替,有過失,俱行赦免,家貧即周恤之,賜號巴圖魯,賜駝一、蟒緞一、緞十九、布二百馬十、牛十。伊拜牛錄下扈什布第二登城,酌以銀巵,賞蟒緞一、緞十四、布一百五十、馬八、牛八。多禮善第三登城,賞蟒緞一、布一百、馬六、牛六。扈什布、多禮善二人共授一備禦職。伊拜牛錄下毛巴禮第四登城,賞緞二、布二十、馬二、牛二。

    規格很高的賞賜,皇太極親自敬酒,賞以職位,而且給很大的物質賞賜。這都是戰場上實時登記的,誰第一、第二。事後也要複核。其實你電視有時候也展示有,那個衝在前面的是誰?。督陣部隊就是幹這個的,對於後退的就斬殺。

    (遵化攻堅戰對清軍而言很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要是先登戰死,後續沒跟上怎麼辦?照樣紀功,比如

    蒙古兀魯特部落明安貝勒下,阿拜子阿海先登,因後兵不繼陣亡,賞蟒緞一、緞十九、布二百、馬十、牛十,授其父阿拜為備禦。

    問題又來了,先登的人總不能每次都先登吧?肯定不會每次都讓登。有制度限制,比如

    上諭群臣曰:昨攻取永平城副將,阿山、葉臣、與猛士二十四人,冒火奮力登城,乃中國第一等驍勇人也,其二十四人,上天眷佑,幸俱無恙。次日,召伊等進見,朕心愴然,幾不能忍,此等猛士與巴圖魯薩木哈圖、及他處先登驍勇出眾之人,前已有旨,後遇攻城,勿令再登,及攻昌黎縣,薩木哈圖又復與焉,以後此等捐軀建功之人,勿得再令攻城,但當令在諸貝勒固山額真左右,遇眾對敵之時,與之同進,若彼欲自攻城,亦當止之,即或廝卒中,有一二次率先登城立功者亦不可再令攻城,以示朕愛惜材勇之意。

    攻城時高危行業,有過先登經驗的都是精銳人才,不能隨便折損在攻城中。

    這就是關於先登的問題。

    並沒有結束。隨著戰爭發展,清軍有一套嚴格的軍事賞罰制度,關於先登,順治實錄有詳細的記載:

    定攻城先登、架梯兵丁賞格,以城垣大小險易為等差一等城,架梯兵毎名賞銀四十兩二等城,架梯兵毎名賞銀三十兩三等城,架梯兵毎名賞銀二十兩四等城,架梯兵毎名賞銀十兩其雖經豎梯,無人先登者,不賞若兩梯有人齊登,架梯兵即照登城者功次給賞或一梯先登,一梯次登,而次登者有功,架梯兵即照次登者給賞其登城者如無功,架梯兵不賞至穴城以攻,即於陷處登克其城,及所登之處穴城兵,俱各給賞。以紅衣炮攻城,即於陷處登克其城,及所陷之處施炮下火藥出力者,亦俱各給賞若雖能陷城,而無人先登,概不給賞。

    城池分為一二三四等;一梯登、兩梯登,先後登、有無功。地道攻城、炮轟攻城怎麼算。都有詳細的條文規定。

    寫到這裡應該就明白了吧。

    參考文獻:

    《經略復古要編》、《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

  • 7 # 絲路文化與藝術

    “恩由主上”是中國古代戰功評定的一貫標準。

    在秦漢時期,先登屬於攻城之戰首功,其評定一般是在監軍監督見證,由先鋒將錄報,傳令兵通傳,統軍大將親自確定,鮮有錯誤。

    而在唐宋以後,先登之功,常常由領軍將軍確認封賞。

    明清時,逐步改為由領軍將軍申報,兵部或內閣提請,皇帝硃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脫髮吃什麼比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