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產君
-
2 # 向敬之
清崇德八年八月,獨攬大權的皇太極,還沒來得及指定接班人,就撒手人寰了。
他有皇子十一人,幼殤三人,存活的只有皇長子豪格成年,且軍功卓著,為正藍旗主,被封為和碩肅親王。他是最有資歷繼承皇位的,但,他遇到了同樣軍功卓著的叔父、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強有力的競爭。
二王相爭,八旗分化。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援,豪格有兩藍旗+兩黃旗的支援,而代善的兩紅旗做壁上觀。
一場宮廷政變或者是清朝內鬥,即將劍拔弩張地上演。尤其是“誓立帝子”的兩黃旗大臣在最高會議上張弓搭箭,力抗多爾袞的奪立行動。
在此即將血拼的緊要關頭,多爾袞與豪格都選擇了退讓。大行皇帝皇太極的中宮國君福晉,即後來追尊的孝端皇后,以崇德五宮的勢力,推出了永福宮莊妃所生的六歲童福臨,成為嗣君,是為順治帝。
莊妃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她的兒子福臨作為皇后的嫡子,入承大統。孝端的力挺,自然得到了代善、多爾袞等皇家親王和索尼、鰲拜等兩黃旗大臣的支援。豪格在多方面的壓制下,也只能接受這一種命運的安排。
很多學者認為福臨的最後勝出,賴其生母莊妃的運籌帷幄。然而,從莊妃在崇德五宮的位置來看,她只是西宮永福宮側福晉,處在同樣有子可以即位的西宮麟趾宮大福晉之下,發言權是很難同等的。
但從孝端皇后在皇太極即位起,一直是中宮國君福晉,以及皇太極追尊宸妃為元妃而不是皇后等事實來看,她作為後宮女主人的位置是穩固不可撼動的。無疑,她不但贏得了皇太極的尊重,而且得到了滿洲親貴和朝中大臣的信服。
-
3 # 猴格大人
順治帝福臨能夠登基為帝,其一是佔了運氣的原因,最關鍵的還是在多爾袞的一念之間推舉了福臨,當然也有幾位角逐皇位的人的較量推動了事情的演變。
旗鼓相當的兩方皇太極突然猝死,沒有留下繼承人的一字片語,因此差點引起八旗內訌。參與皇位繼承人角逐的兩人,一個是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一個是皇太極的庶長子肅親王豪格。
【多爾袞劇照】
要是按照漢人王朝的規矩,父死子繼,天經地義,沒兒子的就在宗室諸王中擇立過繼,皇太極的兒子們也就不憂愁了。問題是,此時的大清國舊俗勢力影響還是很大,八大和碩貝勒共議國政這個體系還不容忽視,雖然經過皇太極的努力提高了君權,雖然皇太極所領的正黃、鑲黃、正藍三旗人多將廣的,也不能忽視其他五旗各自擁有的勢力也不小。
特別是兩白旗的三王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他們的母親是太祖努爾哈赤最後一任嫡福晉,他們三位也是和代善一樣的嫡子,深受努爾哈赤喜愛,曾經當眾宣佈要讓三人成為全旗之主,也是因為突然死去,才沒有扶植多爾袞上位,因此,多爾袞後來公開攻擊皇太極搶了他的皇位云云。
【豪格劇照】
如今皇太極的諸子中,除了豪格還有些軍功,其他都是沒有功勞沒有爵位的少年或者幼童。就算是豪格,在汗父生前也屢屢遭受譴責懲罰,大家都知道豪格失愛於父,最重要的是,皇太極沒有授予豪格旗主的職務,實在影響豪格的實力。
如今皇太極死了,兩白旗提出擁立多爾袞,兩黃旗堅持擁立皇子,注意,是皇子,堅持擁立豪格和堅持擁立皇子是兩個概念,這說明,在兩黃旗大臣眼中心中,豪格並不是皇太極最合適的繼承人,這也是在後來豪格突然失去兩黃旗大臣支援的原因。主要是皇太極的兒子們實在沒有拿得出手的和多爾袞兄弟抗衡,所以只有暫時選擇豪格出來。
在兩不相讓旗鼓相當劍拔弩張的狀態下,多爾袞也不願意因為內訌而讓新興的大清國元氣大傷,所以,聰明的他就退一步,贊成兩黃旗大臣的擁立皇子,他就選擇了六歲的九皇子福臨。
聰明的多爾袞既然兩黃旗堅持擁立皇子,自己堅持登基,必然火拼,勝負難料不說,國家元氣必定大傷,這十幾年拼殺爭取到的大好局面就會毀於一旦,自己就算是強行登位,繼承這內訌後千瘡百孔的基業又有什麼意思呢?但是要屈服於豪格,自己怎麼咽的下這口氣啊。
怎麼樣才能不影響自己掌握權力,又不引起內訌呢?聰明的多爾袞從索尼那句:“必立皇子”中找到靈感,立皇子,就立皇子。
而這個時候,愚蠢的豪格再次發揮他是豬隊友的精神,賭氣說自己福小德薄的並沒有繼統的意思,就退出會議表示不滿和威脅。
好嘛,多爾袞會吃你這一套,他立即宣告,兩黃旗擁立皇子的建議是很正確的,如今豪格既然退讓,那就立先帝的兒子福臨為帝吧,不過他年齡還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八旗貝勒輔佐。
【多鐸劇照】
幸福來的太突然,多爾袞的宣告把兩黃旗大臣整懵了,本來準備打架呢,結果對手退讓了,同意我們這邊堅持立皇子的建議了,哈哈,有點飄啊。兩黃旗大臣當即表示沒有異議。共立誓書,表示擁戴效忠新君,誰敢妄自尊大,讓天地譴責他,並且短折而死。
就這樣,福臨稱了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了輔政王,好像是兩黃旗贏得了勝利,擊敗了多爾袞的皇帝夢。
真的是這樣嗎?細心的人會發現,兩黃旗大臣實際是被多爾袞給耍了,昭告天地的誓書有用麼?不說其他王朝,就他們大清,當初皇太極可以立誓要敬愛兄弟的,才多久阿敏幽禁死,莽古爾泰籍沒,代善被逼退隱,他的兒子嶽託壯年而死,這說明啥啊,誓書就是個屁啊,一紙空文,毫無效力。
再說,如果要選擇輔政王,憑什麼捨棄根紅苗正擁有兩紅旗子孫眾多的代善啊,還不因為是代善地位比多爾袞高,勢力也不小,真要選擇代善做輔政王,豈不是牽制的多爾袞畏手畏腳?
鄭親王濟爾哈朗雖然忠於皇太極,但是他一是偏支,二生性軟弱見風使舵,三就是勢力不大,多爾袞真有什麼,他根本無力抗衡。
【福臨劇照】
歷史驗證了這一切,一切走向都沒有出多爾袞所料,代善避嫌不理世事,濟爾哈朗被排擠,兩白旗獨領風騷,而少年皇帝福臨,他只是傀儡。
就是這樣。
-
4 # 有得觀史
福臨名字取得好,他的一生真的對得起他的名字,天大的好事總能砸在他腦袋上,可謂人生大事福來臨。
皇太極突然駕崩,沒有指定接班人,按照努爾哈赤留下的祖制,民主選舉繼承人。皇太極的大兒子豪哥格和他的弟弟多爾袞兩個人,年齡正當,能力不錯,是比較合適的候選人。
兩個人為爭皇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使出渾身解數,鬥得不可開交,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這時第三方力量就顯得特別重要。開會議定接班人那天,索尼和鰲拜等大臣帶兵包圍了會場,誓死擁戴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豪格以為大臣們要擁立他,很是高興,於是玩起了輪子,既然大家都選我,我也得推讓一下才好看嘛!於是就說,“我能力不夠,不適合接班。”說完就站一邊等人推舉他。沒想到等來的是一盆涼水。多爾袞的弟弟多鐸馬上接過話來說,“你是不行,不適合接班”。一句話把豪格打懵了,不知接下來怎麼應對,只好退出。
這時的多爾袞意識到再堅持爭奪,必然會刀兵相見,他沒有必勝的把握。再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真要打起來說不定便宜了誰,還會葬送大清朝大好的形勢,錯失入主中原的良機。多爾袞不愧為睿親王,他確實智慧,在這個時刻他選擇了以退為進,提出讓福臨接班,福臨是皇太極的兒子,相當於讓了一步,但福臨年幼,由他來當攝政王。就這樣雙方讓步成就了福臨。
多爾袞沒當上皇帝,但他掌握了皇權。福臨當上了皇帝,雖然沒有皇權,但他擁有了未來。
福臨撿來個皇帝坐,這還沒完,他能坐穩皇位,更彰顯他是有福之人。多爾袞沒有兒子,從他弟弟那兒過繼一個兒子,歲數比福臨還小。多爾袞的大哥能力不行,多爾袞的弟弟多鐸死得比多爾袞還早。沒有人和福臨爭,而且還有一個孝莊皇太后幫扶,所以他偶爾和多爾袞耍下性子也沒事。不然早被多爾袞拿下了。
-
5 # 中國農夫
順治能坐上皇帝的寶座,離不開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皇太極突然暴死,而對繼承人卻沒有做出明確的指示,差點導致八旗內亂。在當時有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兩人對皇位爭鬥不休,兩黃旗加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支援豪格,兩白旗支援多爾袞,當時鬧得朝局動盪不安,按清朝的制度來講,理應豪格繼位,但多爾袞戰功赫赫,也是當時的不二人選,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當時兩人爭執不下,禮親王身為愛新覺羅的族長為大計著想,要麼兩個都不立,立了哪個都會不服,此時手下謀臣范文程出了個誰都意想不到的主意,折中一下,兩個都不立,在其他皇子中重新選擇,按祖宗家法還是博果爾,豪格支援博果爾,多爾袞支援福臨,然後採取了選擇寶物的方法來確定兩人的想法,,博果爾選了珍珠、福臨選了玉璽,弄的豪格也無話可說,一念之差皇位就落到了福臨的手中,代善作為族長也順勢而為擁護福臨為大清的後繼君主,多爾袞也成了輔政大臣,一躍成為攝政王,福臨佔了多爾袞的運氣,沒有多爾袞,福臨是坐不上皇位的。而多爾袞雖為攝政王,但行使的事皇帝的權利,把軍政大權一攬自己手裡。
是多爾袞成就了福臨,安穩的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以多爾袞的才能、心計做皇帝本身就綽綽有餘,大清入關以後,多爾袞勘定中原,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奠定了大清國。福臨坐上皇位,多爾袞最後成了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
6 # 我是一個小書蟲
順治帝登基當皇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是爭奪皇位雙方權衡利益,互相妥協的結果。
皇太極突然去世,而且他沒有對後事做出安排,圍繞皇位的繼承人,激烈的爭奪戰開始了。此時實力強大的親王和郡王共有七位,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年近60,沒有了爭奪皇位的心),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睿親王多爾袞,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多爾袞三兄弟),肅親王豪格,多羅郡王阿達禮。
入關前的女真人和傳統的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不同,皇位的繼承人由貴族諸王協商冊立,此時皇位兩個最具競爭力的兩個人分別是多爾袞和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當時34歲,自幼和父親征戰沙場,屢立戰功,在八旗中正黃,鑲黃,正藍三旗代表著皇權勢力,這三旗都主張立豪格。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也就是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才幹出眾,機智多謀,戰功卓著,在軍中很有威望。多爾袞身邊有著自己的同母弟弟阿濟格,多鐸的支援,三兄弟掌握著正白,鑲白兩旗,這些人主張立多爾袞。
八旗中剩下的三旗分別是正紅,鑲紅兩旗由代善掌管,鑲藍旗濟爾哈朗,他們態度有點模糊,比較傾向支援豪格。
豪格的支持者鰲拜,索尼等態度堅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中一,其他非我所知也”,面對著豪格的強大實力,多爾袞的弟弟們毫不示弱,雙方劍拔弩張,一場內鬥看似不可避免。
這時多爾袞顯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估算著和豪格硬對硬火拼,自己沒有勝算,因此提議由皇太極的兒子,6歲的順治繼承皇位,由濟爾哈朗和自己一起輔政,這一提議出乎大家的意料,雙方權衡自己的實力,都能接受這個方案,包括代善和濟爾哈朗都支援這個方案。
這場皇位爭奪戰和平解決,意義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滿洲貴族的分裂,在滿人奪取全國政權,起到重要作用(如果雙方火拼,滿人貴族分裂,他們想奪取全國政權,要更加困難)。
這場皇位爭奪戰顯示了多爾袞的足智多謀和出色的政治智慧,他也是這場皇位爭奪戰的最大收益者,他成為攝政王,掌握著清朝的實權,就是個“有實無名”的皇帝。
回覆列表
順治六歲登基,兒皇帝肯定是不能治國理政的,得靠強有力的輔佐大臣來掌控全域性,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本來是皇位有力的競爭者,為了顧全大局,都不爭,讓六歲的褔臨撿了個大便宜,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就做了順治的輔佐大臣,由於多爾袞的威望和霸氣,朝中一切大事都是多爾袞拍板定案。 滿清的最大目標是奪權大明的江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上吊自殺,多爾袞率領的八旗子弟的吳三桂的幫助下,順利進入北京城,多爾袞還是懂禮節的,以帝王之禮安葬了崇禎帝,善待了明朝遺臣,為順治帝進入北京鋪平了道路,掃清了障礙。 <陳道明飾演的多爾袞>
多爾袞和眾大臣商議,滿清政府由盛京遷往北京,於是順治在親王,貝勒、大臣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地來到北京,正式接管大明江山,順治是入主中原的清朝的第一個皇帝,多爾袞立下赫赫功勞,被順治封為攝政王,從此一步登天,撤掉了早就看不順眼的濟爾哈朗,驕橫跋扈,氣焰囂張,反正前朝那些篡權者有的毛病他都有,也得罪了不少人。
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追受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配享太廟,以帝禮安葬,可謂是高規格。然而順治是翻臉如翻書,時隔兩個月,否定多爾袞的一切功勞,追奪一切封典,扯廟享,毀墓掘屍,下手也夠狠的,也說明順治帝是個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