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年芳華
-
2 # 餃子媽媽談育兒
其實題主描述的完全就是媒體對《都挺好》這部劇的解讀。
那麼我現在就來回答一下生在這樣的原生家庭,孩子會受到什麼影響吧。
第一點:當然是金錢感的影響。
生在這樣的原生家庭,會特別崇尚金錢的力量,會對金錢有一種執念。
比如蘇明哲,比如明成,他們都是這樣的人,對金錢有執念,一生都是圍繞著錢在奔忙。
第二點:自私的人格。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特別容易養成自私的人格吧。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這樣的家庭沒有親情感,只有互相利用,只有金錢關係。
所以自私型人格是特別容易形成的一個特徵。
第三點:心特別狠。
出生在這樣的原生家庭,最容易養成孩子的鐵石心腸。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你不心狠,別自然會對你心狠,你不手辣,可能你連活命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明玉是這樣,蘇大強也是這樣。
沒有親情感,沒有同情心,這是這種家庭最容易養成的一種性格。
-
3 # 80後不辣媽
這個問題有點悲觀了。
原生家庭可以毀掉一個人,但也成就了很多人。那些開朗優秀的人也都是原生家庭培養出來的。
就算原生家庭對我們有太多負面影響,我們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怕就怕處在惡劣的原生家庭關係中而不自知或者無法自拔。比如現在說的媽寶,愚孝。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透過學習心理學知識或者透過心理專家的幫助來解析原生家庭和自己,尋找自我修復的辦法。
我們也可以創造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比如當你有了下一代,可以透過自我覺知,不再延用你原生家庭的方式來培養孩子。這樣你的下一代不會受到你原生家庭的影響,成長得身心更健康,而你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也能得到自我修復。
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最關鍵是要精神獨立,把你的人生和原生家庭的命運完全分開。我們沒有辦法左右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只能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
-
4 # 夕月和晨風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在我三歲的時候,我父母出去打工了,我被寄居在大伯母家,在我六歲的時候,我媽媽回來生下了我弟弟,從那個時候起,我就開始幫著媽媽做飯、洗衣服、照顧弟弟。因為爸爸不在家,媽媽需要忙農活,那個時候家裡也正在建房子,媽媽一忙起來就經常朝我撒氣,我幫媽媽做很多事情,可是媽媽總能挑出毛病來,感覺在家裡做什麼都不對。
我十歲的時候,我和弟弟就被寄養在我外婆家,那個時候正是生長髮育的階段,每天早上外婆給我一塊錢吃早餐,而我表哥和弟弟都是兩塊。上初中的時候,我看到別的女孩子都長得比我高,我跟媽媽說,我想要增加點營養,給我買點鈣片和牛奶。我外婆說,女孩子吃那麼好多鈣片幹嘛,吃多了鈣片骨頭太硬了,以後生孩子不好生。
在我20歲之前,我覺得自己經歷的事情好像是非常正常的,直到後來,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我們之所以在年少的時候覺得自己經歷的事情不那麼痛苦,是因為和生理機制在保護我們,直到成年之後,有能力承受這些痛苦之後,這些痛苦的經歷才會被某些事件觸發。
工作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性格弱點讓目前的生活很被動。低自尊和討好型人格更是讓我苦不堪言。
再後來,有了孩子之後,我發現有些時候,我對我閨女的態度,就像我媽當初對我那樣,我極力的厭惡這種教育,但卻逃不開母親的影響。
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家族的代際模式,我的外婆和我的媽媽以及我自身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神態、言語都如出一轍。
那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家是如何影響孩子一生的
一、我們在家中的角色決定了父母的態度簡單來說我們在一個家庭中的出生順序、性別、是否能得到父母的偏愛、與同胞之間的競爭決定了父母對我們的態度。
二、家族的代際模式也就是說,我們的父母小時候可能也和我們一樣,受到過祖父母那樣的對待。那麼我們的上一代是經濟條件比較匱乏的一代,父母小時候兄弟姐妹多,一方面,他們可能“缺乏照料”難以形成足夠的安全感,沒有被足夠的愛護,所以他們沒有自信,也不知道怎麼去愛人。另一方面,他們可能經歷了“高壓教育”,中國有句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有些性格都是被壓抑了。
三、為什麼我們會和父母一樣我們之所以有些地方與父母極其相似,主要是言傳、身教、身份認同這三個方面引起的。父母對我們言語的教導經年累月,我們不自覺的就會聽到心裡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行為,我們總認為是對的,就會不自覺的模仿。由於愛或者是恐懼,我們會將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
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由於重男輕女,明玉從小在家庭中被無視,但是她的性格卻極其像蘇母,強勢、雷厲風行。而蘇明哲和蘇明成骨子裡的那種懦弱、無能卻與蘇父如出一轍。
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過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那麼怎麼終止這種傷害呢?就是讓原生家庭的痛苦在我們身上終止,不要再讓這樣的痛苦代際下去。
那麼怎麼擺脫這種影響呢?
首先,找出家族的代際模式及與父母的相似之處,接受童年時經歷的痛苦。
接著,可以閱讀專業的書籍或者尋找心理醫生分析自己的童年,並進行治療。
然後,向父母心平氣和的解釋自己的情緒。
最後,有了下一代後,避免孕期壓力(丈夫要多多寬慰妻子),滿足孩子的依賴,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
5 # 時雨育兒說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一、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生活觀的影響
之前網上一對泰國母女的對話很火,女孩一個天真的幻想:“媽媽,我們能種豆芽來賣嗎?” 得到了賣菜母親“我們試試”的支援。
一個孩子的夢想,從母親對她勇於嘗試的鼓勵開始,生根發芽。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提出“可不可以”的疑問時,你會怎樣回答?有些父母發現這是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我們一起試試看”,鼓勵孩子的探索意識。一起試試期間,父母也可能有很多不會的知識。就像影片中的賣菜母親,選擇和孩子一起學習,解決問題。
而另一些父母,會以“幹這個有什麼用,快點去讀書”為理由拒絕。簡單的一次拒絕,就會成為孩子今後人生之路上“放棄”的開端。日後,他會放棄自己的個性,放棄自己的愛好,放棄每一個可能改變自己的突破與創新。
二、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婚姻觀的影響
有機構曾調查過100個婚姻瀕臨崩潰的案例,其中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佔 53% ,這之中約50%以上的人來自父母常年吵架、酗酒、有外遇、有家暴等家庭。
孩子從家庭中學不到什麼成功經驗,只能用父母糟糕的婚姻經歷一遍遍告誡自己,千萬別變成他們那個樣子。
因為見過了爭吵、暴虐和殘酷,他們對愛情失望,對婚姻厭惡,更不願生孩子。他們害怕變成媽媽歇斯底里的樣子,也害怕遇到一個像爸爸那樣婚前甜蜜婚後大打出手的人。
相反,在夫妻和諧幸福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對婚姻則是樂觀和積極的。
三、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個輪迴
別以為原生家庭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年紀大的人身上。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大哥蘇明哲,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對待妻子、女兒的方式,也帶著原生家庭的痕跡。
原生家庭給子女帶來的傷害,也許不是以傷痕的方式呈現,但這種痕跡會刻在孩子的行為裡,當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成家後,他們會將自己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傷害”代際遺傳給自己的子女。
我們要做的,是接納過去和擁抱自我。過去發生的事情就是在那裡,不會也不可能改變,但如果我們的意圖是接納過去,就會學會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去看待,進而去接納和擁抱那個受傷的內在自我。
正如東野圭吾所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回覆列表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要回來
最近的熱播劇《都挺好》,是一個關於原生家庭的故事,涉及到重男輕女、親情僵硬、啃老的問題。
姚晨飾演的明玉,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因為是個女孩,被嫌棄,受到遠低於哥哥們的待遇。親情的冷漠,讓她冷心冷情。
那個被偏愛的哥哥明成也並不好,他在家庭裡得到了超國民待遇,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都說家庭就是一臺影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有的是直接複製下來了,有的則是在原件的影響下,影印件出現了各種變化。
原生家庭對孩子有一定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畢竟一張白紙,被父母刻畫後,留下痕跡是肯定的。
如果父母在身體或者心理上虐待孩子,必然會對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造成嚴重打擊。
父母爭吵的家庭,很容易會讓孩子對建立婚姻家庭產生牴觸。
那是不是原生家庭有問題,我們就只能一生受其影響,無法擺脫,再也找不到幸福的勇氣?
原生家庭從來都不是我們的命,每個人都有能力修復原生家庭給自己造成的傷害。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曾經說過:
遺傳和成長環境只是單純的“材料”,只有你能決定如何使用材料,來打造真正舒適的家。
不否認原生家庭的影響,但要想辦法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控制,每個成年人都要學著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最終不再受父母的剝削,是源於她自己意識到父母對自己只有要求、沒有愛。
不要指望父母會幡然悔悟,如果父母無休止地索取或者鬧騰影響到了你的生活,要學會斷然拒絕。
父母是人,是人就難免有錯,不要去否認,錯了就是錯了。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是一句控制子女的話語,不應該成為父母子女之間關係的基準。
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消除父母對你造成的負面影響,最終你內心的力量將得以釋放,你隱藏多年的自我亦會得到解放,你將找回自己本應成為的那個富有愛心、獨一無二的人。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她給我們提供一些解決辦法,幫助我們消除原生家庭尤其是有毒父母對我們的影響:
一、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這只是免除幼小自己身上的責任,並不是說,你抱怨一下“全是父母的錯”就完了,更不意味著能免除自己成年後的全部責任。
這只是讓你認識到曾經遭遇的不幸,和你沒有關係,你不必為此負責。
只有這樣,你才能輕裝上陣,從新開始。
二、情感獨立
樊勝美的父母、蘇大強都是能獨立生存的成年人,沒到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做子女的應該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但絕不意味著要對他們百依百順,讓他們干涉自己的生活。
至於其他那些更惡毒的父母,更要和他們有界限。父母生育子女,將他們養育長大是責任,不是作為要挾的理由。
三、找心理醫生
有些心結自己很難開啟,試試心理醫生。
四、和父母決裂
如果父母曾經傷害你,現在依然傷害,那麼可以減少來往甚至不來往。
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從與父母的負面模式裡解脫,只有那樣,你才能恢復自信,得到自由和幸福。
一定要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