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識小錄

    其實這個問題,司馬遷《史記·楚世家》中已經記載地非常明確了。其文雲:

    熊渠生子三年。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閒民和,乃興兵伐庸﹑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楚人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蠻夷,所以不和中原那些國家有相同的諡號,自然也就不尊周王的王號而自立稱王了。但其實楚國的分封是有據可循的,楚國在周初時被封為子爵,雖然楚人僭越稱王,但是在中原國家的眼裡,楚人不僅是蠻夷,同時也不過是子爵而已,比如《春秋》和《左傳》中作者提到楚國國君時,必稱“楚子”,就暗含了《春秋》和《左傳》作者對楚國稱王的批判。

    另外,管仲的這次責問見載於《左傳》僖公四年(公園前656年):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

    管仲對楚國的指責,主要有兩點,一是“苞茅不入”。楚國這個地方盛產苞茅,這種東西可以用來在祭祀時過濾酒渣,因此楚華人專門進貢此種物品。二是昭王南征,死於漢水,言下之意就是,楚人對昭王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楚人相當狡猾,他說:“苞茅貢品沒進貢,是我的罪過。但是昭王南征未歸,這你就要問問南方的河流了。”沒有進貢罪過小,所以楚王承認了;而導致周王死亡罪過甚大,楚王堅決予以否認。這樣管仲也拿他沒有辦法了。

  • 2 # 欲雲談史論今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伐楚,要重點強調的一點,就是齊國並沒有得到周王室授權。

    首先,齊桓公稱霸前期,雖然與周王室合作甚多,但隨著周僖王去世,周惠王上臺,齊國與周王室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周惠王被弟弟姬頹聯合五大夫及衛國、蘇國推翻下臺後,齊桓公對此卻不聞不問、冷眼旁觀,這使得周惠王與齊桓公之間產生了隔閡。後來,周惠王曾經主動賜命齊桓公,讓他伐衛以示懲戒,但是整個過程更像是在做戲:齊、衛兩國稍一接觸,衛軍就潰敗了。所以,周惠王對於齊桓公並不是太滿意,當然也就不可能授予齊桓公專伐之權了。

    其次,齊桓公伐楚原本是臨時起意,準備並不充分。這次伐楚的起因,是齊桓公與老婆蔡姬鬧矛盾,氣頭上的齊桓公將蔡姬趕回了蔡國。蔡侯覺得嫁出去的女兒被人遣送回孃家太丟人,便將蔡姬改嫁他人。齊桓公原本就很喜歡蔡姬,聽聞蔡姬改嫁,一怒之下就召集諸侯前往伐蔡。弱小的蔡國哪裡經得起諸侯大軍攻打?很快就潰敗了。此時,據說是管仲為防止齊桓公為一己之私動用公器的名聲傳揚,才勸說齊桓公率領諸侯大軍前往伐楚。因此,雖然齊桓公早就在策劃伐楚,但這次伐楚卻準備極為倉促。齊桓公原本就對楚國極為忌憚,多年來數次與諸侯商議伐楚都未能成行,這次倉促之間伐楚,勝算能有多大,可想而知。

    齊桓公伐楚,既然沒能得到周王室授權,又沒有必勝把握,所以楚人才會那麼囂張,面對諸侯大軍公然責問:“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楚國的問題很簡單,但回答起來卻頗費周章。

    齊桓公伐楚,真正原因是為了爭霸,安撫那些長期遭受楚國欺凌的諸侯國,如鄭國等等。作為中原諸侯的帶頭大哥,連中原的小弟都不能保護,那齊國在江湖上的地位也就難以維持長久了。但是,這項罪名卻不能公開提出來。因為周王室東遷以來,諸侯之間互相侵伐的事情多了去了,憑什麼楚華人就有罪?就在這次伐楚前,齊桓公率領中原諸侯伐蔡,就不是那麼光明正大。所以提這項罪名,萬一被楚國拿齊桓公伐蔡來反駁,齊桓公反倒是自取其辱。

    其次,按《東周列國志》所說,楚國之罪,僭號為大,但是楚國僭越稱王的罪名也不能提。楚國擅自稱王從楚武王開始算,已經三代人了。讓楚國去王號,楚成王能否答應還是個未知數。這樣雙方談判就會陷入僵局,矛盾一下子就激化了。倉促之間拉起來的隊伍,在楚國地盤與楚軍開戰,齊桓公還不敢保證必勝。貿然開戰的風險實在太大,齊桓公不敢提楚國僭越稱王也就可以理解了。

    基於以上各方面,齊桓公在數落楚國罪名之時,就必須考慮這一關鍵因素:不能讓楚國沒辦法下臺,導致雙方沒有協商空間,只能徹底走向戰爭。

    這麼來看管仲所提出的“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巡不返”兩大罪名,就很容易理解了。

    “包茅不入”是輕罪,可以讓楚國有臺階可下;另一方面,楚國答應了向周王室進貢,事實上就已經承認了周王室的正統地位,一個名不符實的僭越王號還那麼重要嗎?

    “昭王南巡不返”是重罪,是向楚國施壓的必要。但是“昭王南巡不返”是兩三百年前的舊事,過中是非曲直,當時周王室都沒追究,現在的齊桓公又如何能理出個清白?

    所以,這兩大罪名一重一輕,輕罪是談判的底限,重罪是談判的籌碼。底限必須達成,籌碼隨時可放棄。至於戰爭,無論是對齊桓公還是楚成王,都是談判破裂以後的最後選擇。

    綜合以上,所以在伐楚之時,齊桓公才提出了“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巡不返”,而不敢提楚國“僭越稱王”的罪名。

  • 3 # 晝冕

    在出土的楚國文物裡,楚國王族自稱奶姓酓氏,酓早期的研究裡被認為就是代表包茅縮酒,現在也傾認為是指主持祭祀者,表示尊貴,比如所謂大酓包羲,雖然和史書裡所通用的羋姓熊氏(熋,可能類似燔柴之禮,也是重要祭祀儀式,還暗示了火正)不同,但應該不衝突,估計就是別的國家不想用酓去稱呼楚國,用祝融火來代指,當然也可能是楚華人自加尊號,別人不承認。具體如何先不說,至少可以作參考,如此而言,則酓氏不貢包茅之罪過可能就真不能算小,管仲的回覆極有水平,透過文章我們也能看到,左傳在記錄這一場景時同樣飽含感情。

  • 4 # 土凡人

    因為楚國自認蠻夷,既是蠻夷,稱王也無可厚非,已與華夏無關了。像楚國前邊的徐偃王,同時的各種戎王,蠻王等,當時華夏各國也是稱它們為王的,不覺得它們稱王有什麼不對。那些說楚國稱王譖越的,是不懂的。

  • 5 # 歡樂說歷史

    齊桓公尊王攘夷,主要目的是自己的霸業。當時楚國實力與齊國不相上下,不認齊桓公這個霸主,齊桓公討伐楚國的目的一是讓楚國低頭、承認霸主;另外是他回爐改造的老婆被楚成王拐跑了,想要回來。

    齊國要達到目的,但又不想與楚國最終攤牌,這樣弄不好兩敗俱傷,幾十年的爭霸事業付諸東流。只能找一些雙方都能接受的臺階下。

    僭越稱王是楚國的核心利益,如果強硬要求改的話,只能兵戎相見。

    貢獻茅草是小事,楚國樂於承認,也願意改正,齊國也長了臉。這就像我們當今老是批評領導工作太努力,不注意自己的身體是一個道理。

    至於楚昭王南巡不反,沒有證據證明是楚國謀殺的,楚國完全可以推個一乾二淨。

  • 6 # 仚乃山上人

    高票評論有理有據,就是這樣。齊國本就沒有把握對付楚國。看看楚國的戰績,從先祖祝融那時候傳到五帝,作為夏朝遺民,在夏朝被滅亡後,躲在充滿沼澤瘴氣的山裡裡六百年,活生生耗死了商朝。接下來又對周朝不滿,先是封三子為王,天下四王並立,其罪不小,然而並沒有什麼事發生。到熊通自稱武王,三代伐隨,齊桓公來時,已經是第三代楚王了。想讓楚國改王號?你們早幾十年幹什麼去了?現在才來?看看楚國的敵人都怎麼樣了?

    再往後看,楚國強推漢陽諸姬,挺近中原,與晉國爭鋒。晉國分裂了,楚國還在,反而進一步吞併吳越,同時與齊秦相抗衡,天下橫則秦帝縱則楚王,齊國排後面。再後面,秦國一統天下,然後楚國又復活了,把秦朝幹掉了,楚人劉邦建立漢朝,在全國推廣楚文化,司馬遷公然在《史記》中把楚國君主稱王而把其它國主稱公,這一手既抬舉了楚國又實事求是,讓人無話可說,畢竟是其它各國自己沒有稱公而不是司馬遷故意不寫。如果司馬遷不喜歡楚國,完全可以統一採用周王紀年,或者實事求是地稱楚子,但他沒有。所以,楚國前後一千多年的戰績,他的對手都死了,他還活著。這不算強國嗎?

    所以,齊桓公那時候要對付楚國,就要做好兩敗俱傷的準備。可是齊桓公並沒有這個打算,兩敗俱傷?這麼一來,他還拿什麼稱霸?拿嘴說嗎?白白便宜鄭國和晉國?這些聯軍本就不可能齊心合力,打小國就罷了,打楚國?楚國後方無虞,就算亡國了也能逃到山林休養生息,中原軍敢進南方山林嗎?秦始皇那時候南方被楚國開發多少年了?現在?進去怕不是立即要得疫病。而且,楚國南方無敵,敢全力一戰,又有地利人和,各國敢嗎?萬一戰敗了或者打成持久戰,老窩都要被鄰國端了。

    所以齊桓公一開始就沒有準備和楚國拼,只是準備打打嘴仗,名聲上撈一票就好。楚國也是這麼想的,沒打算打。所以管仲一開始就特別準備了兩個好解答的問題提問,楚國心有靈犀地解答了,雙方見好就收。至於提他僭越?第一你來晚了,這時候提不能服眾。第二,事關楚國先王,萬一惹惱了楚人,真打起來怎麼辦?所以,管仲一開始就特別把這幾個嚴重的問題剔除了,一定要提雙方都能好好收場的問題。

    齊桓公才不是因為偉大高尚而去伐楚,所以絕不會提楚國真正的大罪。就像蘇聯曾經侮辱無數德國婦女,又在*國東北大肆洗劫,美國真的重視人權的話怎麼會不提?*國真的愛民如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話為什麼不打?但他們就是沒提。因為蘇聯強大,他們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問罪,因為問罪有可能鬧掰,對自己的統治不利。

    所以,原因就是,楚國很強,齊桓公沒打算真和楚國打,雙方只是裝裝樣子。

  • 7 # 大鵬說國學

    楚國當時本來就被中原國家看不起,他本來是楚子,被周王室封為子爵,這也是孔子為什麼稱楚王為楚子的原因所在!

    中原國家也認為楚國為南蠻,甚至楚國國君熊渠直接就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然後就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了,呵呵!意思就是說,周王你看不起我,我還看不起你呢,我的三個兒子都是王,哈哈,看你能怎麼地!

    但是後來覺得不好,還是把三個兒子的王號取消了!但是不管楚國怎麼玩,中原國家都當做沒看見,無所謂,隨便你怎樣,這就是說楚國在那個時候,是脫離於中原文化的,中原國家覺得楚國是南蠻子,不願意跟他玩,結果楚國後來就不管了,你們不管我,那麼就發展自己壯大自己,然後就不斷的擴張,在楚國如果有三年沒有發生過戰爭,楚國的國君會視為奇恥大辱!

    就這樣,楚國最後就成了佔地最大的國家,最後周王也不得不承認,最後就說,楚國,你們就幫助華夏平定南方吧,南方就是你們的了,把他們歸入華夏就可以了,楚國於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擴張了!

    對於齊楚爭霸這個故事,管仲是個政治家,他是尊王攘夷的,他本身也很清楚,楚國稱楚王就是自己玩呢,無所謂,所以就不需要指責楚國是否是王,只要他尊周王就可以了,在他們看來楚國還是那個楚子,是子爵而不是什麼王!只是自娛自樂而已,呵呵!

    所以管仲的理由就是楚國沒有向周王室進貢包茅,而且周昭王攻打楚國的時候被楚華人打敗了,也正是這一次楚華人才真正的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靠實力,靠周王根本就靠不住,而且周王都不是他的對手,哈哈!

    那麼楚國的回覆也很有意思,說,不進貢包茅是我們的不對,我們認錯,但是周昭王的死跟我們沒關係,是他自己不小心掉進河裡淹死了!最後管仲也覺得,既然楚國已經答應要進貢包茅了,就說明他們低頭了,還是認可週王為天下共主的,那麼目的就達到了,雙方都不願意開戰因為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也都害怕失敗,就這樣,楚國繼續進貢包茅,齊楚爭霸以齊國戰上風而結束,齊國成為了真正的九合諸侯的第一位春秋霸主!

  • 8 # 平陽侯

    因為很費勁。如果指責楚國僭越,那麼齊國必須伐楚。看看他們的距離很費勁是不是?

    什麼,你問我為什麼伐楚?因為僭越是大罪,而齊國又是盟主,他齊桓公不去誰去?

    所以管仲只好扯點有的沒的,這樣鬧不起來,雙方撤兵,豈不美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在位十三年,為何從不去避暑山莊,真是畏懼康熙陰魂不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