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閬中飛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什麼是傳統相聲,什麼是新相聲?

    所謂傳統相聲和新相聲,是按時期來劃分的。

    通俗地講,所有解放前產生並表演的相聲作品,都屬傳統相聲,而這之後,所有反映新政權,新生活的相聲都是新相聲。

    瞭解了這兩種相聲的定義,我們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傳統相聲從何而來?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新相聲又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請聽我慢慢道來。

    因為篇幅的問題,我只能簡單做一下基本的介紹。

    一、傳統相聲的初期

    傳統相聲的創始人,歷來有所爭議,北京地區一般尊“窮不怕”朱紹文為創始人,天津地區一般尊張三祿為創始人,但是蘇文茂和田立禾都否認這種說法,他們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相聲前輩提過張三祿的名字,張三祿也沒有留下一段相聲。

    不過現在普遍來說,是以張三祿為第一代,朱紹文為第二代,從第四代到第八代分別為“德壽寶文明”。

    德字輩代表人物為相聲八德,相聲八德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馬德祿、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劉德智、李德鍚、李德祥、張德泉。

    其他輩我這裡只說幾個,比如馬三立是壽字輩,侯寶林是寶字輩,蘇文茂是文字輩,現在的郭德綱、姜昆、馮鞏、李金斗這些就屬於明字輩。岳雲鵬這些就是第九代了。

    以上是說相聲的譜系輩分。

    再說說相聲的分類,最初相聲就只分為清門相聲和渾門相聲。顧名思義,清門的內容比較高大上一些,而渾門裡面雜而俗的內容就比較多一些。

    這也是由說相聲的人的身份所決定的。清門相聲表演者一般社會地位較高,以旗人居多,飽讀詩書也有素質,說相聲主要是自己喜歡自娛自樂,玩票性質。

    而渾門相聲表演者社會地位就低一些,說相聲主要是為了討生活,難免會有很多低俗的內容。到了民國初期,清門相聲和渾門相聲開始合流。一來是清門相聲表演者生活落魄,不得不下海說相聲,只說雅的沒人聽。而渾門相聲因為太俗也遭到了抵制。

    正如郭德綱經常在相聲裡說的那樣:說相聲一定要雅俗共賞,雅要雅的那麼俗,俗要俗的那麼雅。

    二、新相聲的產生

    解放後,出現了一個問題,新社會里相聲向何處去?當時北京前門箭樓上開闢了一個曲藝演出場所,演出節目中就取消了相聲。

    面臨這種情況,相聲界非常緊張,怎麼辦呢?這時候侯寶林先生站出來了,由他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相聲演員,組成了相聲改進小組,大膽對相聲進行了改革,去除了很多傳統相聲中的糟粕。同時大力創作新的相聲作品,利用相聲批判舊思想、破除封建迷信,宣傳新的政策,得到了全國上下一致的歡迎。

    後來有了文工團曲藝團說唱團,開始實行了學員制,各位老師共同授藝。馬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相聲,侯寶林當時就作為馬季的責任老師。

    馬季將新相聲推向了一個新的繁榮,作為馬季的第一個弟子姜昆,也為新相聲的發展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後來隨著電視的普及,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相聲開始走向了衰退。

    直到2005年郭德綱的走紅,相聲才又迎來了新的春天。郭德綱的可貴之處,不但挖掘保留傳承了很多傳統相聲,而且進行了再創新的發展,讓我們這些普通百姓都開始喜歡上了相聲。

    所以說,不管別人怎麼說,我認為,在相聲的發展傳播上,郭德綱功不可沒!

  • 2 # 明揚51

    題目太大了吧?

    簡單說幾句。傳統相聲前身就是戲劇丑角因“國喪”期間不能動響器,唱不了戲,為了生存,把戲劇丑角裡一些插科打諢的片段拿出來撂地演出,頗受歡迎,收入也還能維持,就有一些醜行演員轉而以此方式謀生。逐步吸收評書裡的一些能獨立出來的片段,拿來改編演出,起初是八個評書片段,即單口相聲裡所說的的“八大棍”的由來。也改編了一部分單絃的段子。以前相聲演員拜師,其中引、保、代三師裡必須要請一個唱單絃的、一個說評書的,就是表達對這倆個門類在相聲初始階段所做幫助的感謝之意。這就是傳統相聲的前世。

    現代相聲沒有一個準確定義。有三種劃分,一種是解放後創作的,一種是侯大師為首“相聲改進小組”成立後創作的,另一種是馬季為代表的歌頌型相聲。不論如何劃分,都是打破了傳統相聲純娛樂的屬性,去粗取精,去葷俗留趣雅,並加入不同程度的“宣傳”內容,且“宣傳”作用越來越具體。這基本就是現代相聲的起始。

    至於傳統、現代相聲的今生,就不用我說了。見仁見智,你可以自己下結論。

  • 3 # 山人自有妙計v

    還前面一位說的一樣,這東西掰清楚太複雜,長話短說。

    相聲起源於清末北京天橋藝人張三祿,他的相聲很簡單,自己編小笑話逗大家樂,然後看客扔錢,就和現在方清平這種形式差不多,只不過據說張三祿腦袋極快,幾乎都是現掛。

    再到後來朱紹文拜了張三祿為師,朱紹文是清末的舉人,更是京劇科班出身。情商極高,不多些時間就學會了這種表演形式,更在自己是京劇藝人的基礎上,又參考了當時天橋唱大鼓的藝人,研究出一種新的歌唱形式,就是相聲基本功說學逗唱裡的唱,太平歌詞。他一來天橋就帶一小袋白沙子,畫個圈,然後寫字,一邊寫一邊唱,當時太平歌詞沒固定的詞,寫出來啥他就唱啥,因為是秀才,所以唱的都押韻。更因為他是京劇藝人,所以說小笑話的同時更時不時的唱兩嗓子。再到後來他收徒,研究出對口相聲,兩個人一起說,一個人捧一個人逗,相聲的大致趨勢就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

    一直到壽字輩門長張壽臣以前幾乎都是這樣說相聲,只不過後人又摻雜著天橋別的藝術形式,大鼓啦,評劇梆子越調二簧之類的一直這麼說。有的人會的多有的人會的少,有的就是大鼓藝人後來又說的相聲,一直到張壽爺這差不多說學逗唱基本上齊全了,張壽爺把老相聲自己變動,然後又蒐集老故事自己改編單口相聲,比如說《九頭案》《君臣鬥》等等一些現在的傳統單口都是張壽爺整理出來的,因為當時評書藝人不讓你說單口啊,所以張壽爺自己整理了一大批單口相聲,更編了很多對口相聲。所以後輩人都稱呼老爺子為相聲大王。這個稱呼足以證明張壽爺的地位。張壽爺徒弟眾多,像單口大王劉寶瑞,小蘑菇常寶堃,田立禾等等。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張壽爺的作為使寶字輩成為相聲的第一個春天,湧現一大批相聲名家,侯寶林劉寶瑞趙佩茹馬志明等等等寶字輩是相聲屆的一次高潮,其中經典之作更是居多,《關公戰秦瓊》《賣馬》《解學士》等等一大批經典之作,抗日戰爭結束後,侯寶林致力於改革相聲,使相聲登入大雅之堂,他藉著與毛主席的關係成功使相聲這種地攤藝術進入人民大會堂,但緊跟而來的文革開始了。侯寶林計劃剛開始就被打亂了,相聲的冬天緊跟著春天就來臨了…

    文革時所有曲藝都受到了嚴重打擊,十年之後文革結束,侯寶林再一次讓相聲進入了大會堂,但這次行動人變成了馬季,馬季加大程度對相聲進行改革,藉著侯寶林的人脈和自己在文革時期結識的朋友,他組建了春節聯歡晚會,這是第一次相聲與政治直接的掛鉤,馬季拋棄傳統相聲,為迎合某些官員,說新唱新,編了一大堆歌頌相聲,相聲剛要化凍就又凍上了,而在天津的馬三立一直在說傳統相聲,但在文革時受到的衝擊太大,所以換了幾個搭檔以後,就一直說單口,但團裡有令,一段相聲不能超過多長時間,馬三爺沒辦法,自己編了很多非常經典的小段單口相聲,那段時期幾乎只有天津人知道相聲還沒死。

    就在相聲快完了的時候,侯耀文石富寬登上春晚,說了幾段從傳統相聲裡摘出來的小段,比如他倆有一段打岔,那就是傳統相聲學四象裡的學聾子,侯耀文柳活極佳,颱風大氣磅礴,更有一種逼人的氣勢,石富寬功底紮實,能接能圓也能甩,兩人搭檔默契,更能讓人笑,所以相聲在大眾眼裡多延續了幾年,而後馬季推出了幾段諷刺社會風氣的相聲像《宇宙牌香菸》等,相聲逐漸化凍,這時候姜昆出來了,雖然姜昆基本功差的有點離譜,但是他的諷刺相聲尺度大,深受大部分人的喜愛,相聲已徹底完成冰凍期,馮鞏牛群更是橫空出世,兩人互逗互捧更是開創相聲界之始,雖然相聲前輩朱相臣郭榮啟的颱風也相似,但是這兩位爺的相聲仍然是逗佔大部分,像馮牛這樣的根本沒有,相聲界更是迎來了第二次春天,大舞臺上有馮鞏姜昆,小劇場裡有李金斗馬三立田立禾,但是無一例外,陳佩斯朱時茂兩人的小品更是給了相聲當頭一棒,小劇場也不給力,馬三立去世,李金斗被告,田立禾等等幾乎不說相聲了,更有黃宏鞏漢林這些相聲演員去演小品…更是讓相聲這碗飯吃不飽,相聲界的第二次冬天,而且是狂風暴雨夾雜著冰雹的冬天,因為改革之後的相聲時間短歌頌意義強,導致很多人不愛聽,姜昆更是在相聲界冬天之時孜孜不倦的說歌頌相聲使相聲徹底冰凍。馮鞏牛群也裂穴,奇志大兵不歡而散,侯耀文去世,更是讓舞臺相聲導致幾年光景在春晚的舞臺上居然沒有出現…

    1995年郭德綱在北京橫空出世,遭相聲界同行打壓,可能您會問郭德綱沒出名怎麼也受排擠呢?第一郭德綱當時沒師承,第二郭德綱是天津相聲圈的人。當時為什麼郭德綱會留在北京呢?因為範振玉力保,張文順更是不顧自己一直在給郭德綱周旋,被人說沒師承時金文聲在電視臺說我是德綱的師父,北京相聲大會創立,傳統相聲開始迴歸,這一點上郭德綱對相聲藝術做出的貢獻太大了,05年郭德綱開始走紅,更是結識了捧哏大拿于謙,這一對黃金搭檔使相聲第三春漸漸到來,相聲在郭德綱于謙的推動下早已化凍,也迎來了鳥語花香,但是到底會不會迎來第三個春天還不得而知,舞臺相聲也逐漸復活,像苗阜王聲,但很明顯,舞臺並不適合相聲這類藝術,因為相聲時間長,使的多,而舞臺不可能給你存留這麼多時間讓你又唱又吹,但是落地演出更不現實,所以相聲這類藝術適合在劇場演出,現在的德雲社就像當年的啟明茶社,這兩家民間團體對相聲做出的貢獻顯而易見是巨大的,也是成功的,不同的是啟明茶社裡的藝人都是落地成名然後被邀請進茶社的,也柔和了相聲的風俗氣和江湖氣,更調解了當年津圈和京圈的矛盾,德雲社呢,是自己培養藝人,但是在調解矛盾上德雲社顯而更甚一籌,自從有了德雲社,相聲圈就兩個,一個是郭德綱的圈,一個是打倒德雲社的圈……相聲本就是江湖物,短短百年哪有什麼前世今生,只不過就是經過了幾次大起大落…生生死死。相聲的第三春即將到來,雖然這是郭德綱開闢出來的,但是幹某種事物的越多,咱們才能挑挑擇擇…願相聲越來越好。

  • 4 # 清舞雲飛揚

    傳統相聲最早起源於清朝,表演時需要的道具有:桌子、手絹、醒目、玉子、扇子等

    桌子:是用來區別演員分工或用來區分前後臺來,捧哏演員站桌子裡面,逗哏演員站桌子外側!

    手絹和扇子:郭老師說過,手絹的用途絕不是拿來擦汗的,而是做道具的!比如帶頭上扮個女性、賣估衣時披身上做個布頭之類的!同理,扇子也不是扇風的!

    醒目:是用來定場的,演員臺上一敲醒目,意思是告訴臺下觀眾不要說話了,演出就要開始了!

    傳統相聲的這些講究,是不是有點震驚到你了?

    早年間傳統相聲的演出地點都是在天橋啊、集市啊等一些普通百姓聚集的地方,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後來逐漸發展到茶社啊、小劇場啊這些場所,但上述的這些個所需要的道具都是要有的!

    後來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相聲幾乎到了滅絕的邊緣。

    八十年代末,相聲透過春晚這個新興媒介再次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只是此時的相聲已經進行了很大變革,不再穿大褂、不再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桌子等道具也一併取消了)!

    新相聲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也就是表演場地不再是天橋、街邊、小劇場等,幾乎完全出現在電視媒體裡。與傳統相聲相比,這一形式完全失去了與觀眾的互動、現掛,靈活度和觀眾參與熱情大打折扣!

    因為距離觀眾越來越遠,導致新相聲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境地!

    另外,傳統相聲要求演員基本功“說學逗唱”缺一不可,新相聲的要求要寬鬆很多!

  • 5 # 林82232226愛讀歷史

    相聲發源於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南京夫子廟。可以說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始於明清,盛於當代。

    如果把相聲分成傳統與新相聲的話,可以按時間來分,也可以按語言表現來分。按時間來分的話,以清末到1949年為傳統相聲發展期,以北京話,說笑話,滑稽問答來逗笑觀眾,加有色情、挖苦別人生理缺陷等內容,表演場所主要在民間、集市、街道等。新相聲源於1949年後,以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常寶堃為代表將相聲加以改造。並將相聲送到農村、工廠、部隊、廣播等,使相聲藝術成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以馬季等為發表的又一代把相聲發展到歌頌型藝術形式,並推向新的媒體,使相聲藝術得到長足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本屆俄羅斯世界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