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磨史作鏡

    譚嗣同是一條真漢子!

    譚嗣同(1865-1898),湖南瀏陽人,出生時,其父為湖北巡撫,可以說其家境優越。但是他很早就接受了維新變法的思想,在湖南透過著書立說和辦《湘報》,組織會館等宣傳新法救國。名聲甚著。

    1898年6月,光緒帝開始戊戌變法,8月,譚嗣同經人推薦成為軍機四卿之一,進入變法決策中樞,受到光緒帝信任,有感於光緒帝的信賴以及看到光緒帝變法圖強的決心,譚嗣同決心全力以赴,九死不悔!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大肆搜捕維新志士,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流亡日本。譚嗣同本有機會出逃,但是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決心繼續做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營救光緒帝,策反袁世凱。不過事出倉促,力量懸殊,譚嗣同於24日被捕,28日未經審訊就和其他五名變法志士被殺於菜市口,臨死他大義凜然: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有人說他的死喚醒了民眾,不敢苟同。因為當時圍觀老百姓不少,大都是對“戊戌六君子”持敵對態度,唾罵者居多。愚民之麻木不仁可見一斑!

    不過他的死仍然有意義,正如他自己說的“為變法流血從自己開始”,激勵了先進的華人前赴後繼救國圖強,也為華人英雄譜和血性精神上,寫了重重一筆,值得人民永遠懷念!

  • 2 # 仼雙貴

    謝謝邀請,維新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囚禁,譚嗣同,楊深秀,楊銳,被逮捕,押往北京菜巿口處以死刑。譚嗣同的死是國家的損失,正如譚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革命總是需要流血犧牲。死喚醒更多的有識之士的救國救民情懷。他願意用自己的死換回國家的自立自強,推翻腐杇的滿清,民族生生不息。

  • 3 # 荀真之夢

    首先,得為譚嗣同的慷慨赴死點贊,他的死應該很有意義,雖然當時,大多數人並沒有從中感悟到什麼,但是,他的做法還是讓後來的仁人志士從中體味到了為國赴死的精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愛國青年為了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社會的進步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

  • 4 # 南朝居士

    說實話,並沒有太大意義,但他是真漢子。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

    父親是巡撫,正二品官員,封疆大吏,絕對是衣食無憂的豪門生活,

    以他的出身,完全可以“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可是他選擇了變法,選擇了必將失敗,必將死亡的一條路,

    如果說康有為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那譚嗣同就不大可能了,因為他的出身就註定了他以後的官場會很順利的,他可以說是為了一顆公心,想要改變國家命運。

  • 5 # 托馬斯熊

    我覺得人最終的是活著,如果譚嗣同可以活著,也能像另一位國士無雙梁啟超一樣,這樣中國又會多很多傑出的晚輩。他這樣死在菜市口,就被別人利用名聲,試想如果歷史的發展不是孫中山領導革命勝利,而是晚清君主立憲成功,那麼他真的就白死了。活著的人利用死去的人寫文章,至於什麼含義都是為了後世的利益,至於有什麼意義,就是給歷史課多了一道題目。

  • 6 # 笑看東籬

    譚嗣同——為變法圖強而死,死得其所,重於泰山,名垂丹青!

    1898年6月至9月,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釋出了一系列變法令,史稱“戊戌變法”。

    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譚嗣同不肯逃走,他說:“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還沒有人流血,讓我來作第一個吧”!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刑場上,譚嗣同大義凜然地向監斬官高喊:“你過來,我有話說!”又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隨後,譚嗣同倒在屠刀下。

    譚嗣同死前寫道:砍頭只當風吹帽,我自橫刀朝天笑!

    戊戌變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人民覺醒。

    譚嗣同,死得其所!光耀後人!

  • 7 # 秦右史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甘心就死具有一種象徵意義,那就是願意為清廷的改革維新而流血,其行為已經接近於革命,更使得一批仁人志士被感召,捐軀赴國難。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彈丸小國日本打敗,簽訂了馬關條約,舉國震驚,清廷已經意識到了要維新變法。但是,改革步履艱難,依靠公車上書和奏議發家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朝堂得勢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招致了極大的反彈,甚至水火不容。因此,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暴雨將至,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1日,慈禧太后悍然聯合部分官員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阻止繼續維新,維新派的命運頓時岌岌可危。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不幸被抓。之前,他對勸說他逃亡的人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維新是要付出代價的,譚嗣同之死也是心灰意冷,這個意義上說,譚嗣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客觀來說,維新派有很多做法確實有幼稚之處,依賴於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改革又太激進,其實失敗已經埋下了伏筆。譚嗣同入獄四天後,也就是9月28日,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六人,被清廷宣判死刑,即刻押赴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血濺京師,被殺之時譚嗣同僅僅33歲,正是英雄的壯年時代,頗具悲劇色彩。在監獄裡,譚嗣同寫了一首詩,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很明顯,這種家國和坦蕩的情懷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畢竟面對生命,大家都是凡人。故而,清末黃遵憲就感慨道,譚嗣同頸血模糊似未乾,中藏耿耿寸心丹,可見赤子之心拳拳。不僅如此,譚嗣同也並未怪罪於康梁等人逃亡日本,去留肝膽兩崑崙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也就是說假設康、梁諸人能夠安然無恙,枕戈待旦,自己的死也就有了價值,應當從容面對,笑對人生。軀體被殺,精神永存。

    譚嗣同的選擇,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民族的脊樑。梁啟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即使高傲的康有為,也如此讚揚譚嗣同:

    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

    如果說譚嗣同之死的其他意義,那就是清廷的弊病已經除了革命之外,別無他法,維新變法已經難以拯救病變的身體。1900年之後,革命黨的興起,孫中山登上歷史舞臺,也側面說明了這個歷史的必然。

  • 8 # 孤光背影

    譚嗣同不僅是一位贊同變法的政治家,還是一位比較激進的思想家,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重新垂簾聽政,在得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聽政的訊息後,維新派的兩個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一個跑到天津,乘坐英華人的船去了香港,而梁啟超則潛逃到了日本公使館,在日本人的協助下,梁啟超化妝去了日本,在康梁出逃之前,他們曾經找到過譚嗣同,希望譚嗣同和他們一起走,但是被譚嗣同以“各國變法,沒有不流血而能成功的”理由而拒絕了,最終譚嗣同和其他五位維新派人士被害。

    一直有人認為譚嗣同死的不值,實際上,譚嗣同最終選擇慷慨赴死,是有一些原因的。

    首先,譚嗣同是維新派人士當中思想比較激進的一位,他一直主張要“沖決網羅”,在他的著作《仁學》當中,譚嗣同還曾經說過:“與虛空而無極。”所以,按照現在的話來說,譚嗣同是真正的勇士,從他的思想言論來看,他也是把死置之度外的。

    其次,雖然譚嗣同的死是令人遺憾的,不過譚嗣同的死卻與一般人的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後,使得更多的人瞭解到了維新黨,知道了維新派的主張。所以在戊戌政變後,一直有人為赦免維新黨人而奔走,大部分維新黨人在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的時候得到了赦免。

    譚嗣同的死絕不是一次毫無意義的自殺行為,因為即使當時譚嗣同逃走了,也會有其他的和譚嗣同一樣的人被殺,不管是日本還是法國,曾經主張變法的最終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而且中國歷史上也是同樣的規律,維新黨人當然知道變法必定會帶來死亡,只是第一個邁出這一步的是譚嗣同,而且是主動邁出的,所以譚嗣同的死更加有轟動意義。

  • 9 # 紅旗遍世界

    意義重大,偽君子和真君子的對比。世界上的事用嘴說是不行的,用必死的決心也未必成功,但總要有人犧牲。死了一個譚嗣同會喚醒千萬個愛國者……

  • 10 # 超超9918

    沒有什麼價值

    譚嗣同的價值是他的學問和對開眼看世界的眼光 他死了 又少了一個有遠見的人 本來全國也沒個

    他留下的絕命詩說 笑留肝膽倆崑崙 其實是指大刀王五和梁啟超 大刀王五是個武林人士 在大局上沒有什麼用 在八囯聯軍入侵時就死了

    而梁啟超更是個大笑話 事實上證明他就是個自私的騙子

    所以 譚嗣同差不多是白死了 當時還不如逃了

    比如逃到日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白米飯較多會誘發糖尿病是真的嗎,有哪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