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ong哥
-
2 # 衡水景阜圈
周朝800年國詐光東周就佔了大部分,我們知道華人愛開會,這個開會的習慣就是從春秋戰國留下的基因。
五霸七雄正符合天道演變之基數五霸時大家都還給天子面子,誰霸也得尊王,七雄就略有區別了,相當於天子認了下邊亂搞,好像破罐子破摔習慣了亂搞,愛咋滴咋滴吧。三家分晉徹底是天子自己放棄了周禮國家制度之基石,下面搞亂了天子公開承認了。因此這些史書看在眼裡都具有劃時代意義。
周朝被分兩個階段都以天子自己的意識行為為標誌,一個遷都,一個變政。
-
3 # 星夜史話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
4 # 心無止境ghyo
孔子編寫的《春秋》只寫到公元前5世紀,東周後半部分就成了空白,到了西漢的時候劉向編寫《戰國策》這本書,以後就管春秋寫的這段歷史叫春秋時代,戰國策寫的東周後半部分歷史叫戰國。這兩個時代都是因為這兩本書而得名。
-
5 # 老璞
東周之所以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是因為這兩個時期存在一些本質的不同。
簡而言之,雖然同樣是“禮崩樂壞”,但春秋時期,整個社會處於由有秩序向無秩序的發展階段;而戰國時期,整個社會是由無秩序向有秩序的發展階段。
周朝是由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分封諸侯而建立的封建制“邦聯”國家,雖然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但各諸侯國實際上各自為政。在周天子有足夠的能力(人、財、物力)能夠維持其權威的時期,各諸侯國還能尊奉周天子為共主,聽從周天子調遣,比如西周時期;而在周天子沒有能力維持其權威的時期,各諸侯國就開始離心離德。
齊桓公等“春秋五霸”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謀求自己諸侯國的利益時,還說明周天子有其利用的價值,但這樣的價值利用一次就少一點,而周天子的權威也就逐次降低一點,由此往後,周朝立國初期建立的“禮樂典章”等制度就一步步走向瓦解。所以說春秋時期整個社會是從有秩序走向無秩序。
而由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可以說各諸侯國基本上拋棄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拋棄了周朝的立國基礎,也就是“封邦建國”,因為韓趙魏三家自己就能夠決定自己的疆域和“建國”,只不過讓周天子走程式象徵性的認可一下就行。自此往後,各諸侯國相互征伐,也不用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而是赤裸裸的為了各自的利益。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而這樣的無秩序局面註定是要走向終結的。“百家爭鳴”就是為終結無秩序局面提供思想武器,而無論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好,還是各國“變法圖強”也好,無不是向著終結無秩序局面的政策努力。最後,只有秦國的努力收到了成效,一統天下,但最終終結無秩序局面的卻是漢朝。
因此,將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是很有道理的。
-
6 # 文學歷史領域創作者
為何要東周時期區分為春秋與戰國?
周朝,是繼後夏和商朝以後,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七個全國性政權。是中國在邁入封建社會以前,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的最後一個完整的朝代。因為從後周中後期的周元王的時代開始,中國將結束奴隸制社會,而進入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代。
話說;周朝初年,奴隸日漸減少,農奴成了主要的勞動者。從此,奴隸經濟便過渡到封建經濟。武王死後,成王做了君主。紂王的兒子和武王的弟弟趁機起來反抗。周公幫助成王平了叛亂,把殷的後代和參加叛亂的貴族集中到洛邑關了起來。
接著實行大規模的分封制度, “分封制”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古文獻中之“封建”即“分封制”,現在政治術語中的一句“封建制度”即來源於此。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在“封建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 對周有功的大臣、本族的子弟,以及沒有參加叛亂的夏殷貴族,都分給一定的土地和農奴,封為諸侯,讓他們衛護周天子。這樣一共封了七十一國。各國諸侯把封給自己的土地和農奴再分給自己的子孫和卿、大夫。
從天子、諸侯到卿、大夫,都是地主,佔有土地和農奴,每塊土地都由農奴耕種。農奴收下的糧食,織成的布匹,打來的野獸,都要選好的送給地主。地主家裡有事,也要農奴去做。
戰爭時候,農奴還要替地主打仗。大夫、卿等對於諸侯,諸侯對於天子,也都要按時敬送一定的物品,叫做納貢。
周朝是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開始,從周文王演易經八卦,姜太公垂釣渭水,武王伐紂滅商,歷經近300年興衰。西周末年,由於周幽王當政的時候昏庸無道,不管理國家,整天在後宮和美人嬉戲。 為搏愛妃笑下,居然命令守城牆的官兵點發火把訊號,引得各路軍閥來他城門下,“烽火戲諸侯”成語典故即出自於此。後因想重立美人為皇后,被原皇后的父親派兵滅亡了周朝。從此,中國進入了禮崩樂壞,風雲激盪的大變革時代。
周朝滅亡後,原先被封的諸侯群雄紛爭,當時最強盛的有: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曆史的史書《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公元前1046年,武王親率大軍出征,於牧野以弱勝強,拿下先發制人的決勝一戰,隨後攻克商朝都城朝歌,紂王身死鹿臺,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定都鎬京。這段熟悉的歷史正是電視劇《封神榜》故事的原型
春秋300年間,諸子迭起,百家爭鳴,也正是這個滄桑鉅變的年代,為後世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同時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奴隸社會成為過去,一個全新的時代將被託舉出東方地平線。春秋時代開始了。很多人在小時候都背過《朝代歌》,大陸流行的人教版,其中有一段是:..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西周與東周,西漢與東漢,西晉與東晉等等,都是後世對一個朝代不同時期的劃分。但是,春秋與戰國,卻並非朝代名稱,而是同屬於周王室東遷洛邑之後至秦王朝一併天下之前的那段時期。
既然,春秋與戰國並非朝代名稱,那為何要將東周那段時期分為春秋與戰國呢?後世之所以會將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主要原因是,這段時期比較長,約有550年之久(前770年--前221年),而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社會發展有了明顯的變化與不同。
春秋的得名,源於孔子著《春秋》一書,《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計242年的歷史。而戰國作為一個時代的名稱,源於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戰國策》,《戰國策》為國別體史書,其記錄的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至秦朝一統。
作者 鍾 百 春
-
7 # 天涯孤旅a
為什麼要將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是在周王朝的歷史程序中階段性的幾個歷史大事決定的。站在歷史、文化的高度看,這兩個時期的劃分即合理又科學,為後來歷史研究者,提供了明確的歷史分界線。
周武王姫發於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王朝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大一統王朝。在周武王死後成王即位是謂周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當國。周公旦攝政期間,平亂建都,大行封建,製作禮樂,調整、規範國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奠定、夯實了周王朝的統治基礎。是整個周王朝的全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
此後,周王朝漸漸衰弱,至第十二代周王姬宮湦,史稱周幽王,因其不務朝政沉溺美色導致亡國,周幽王死於驪山,西周滅亡(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共275年。
此後,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歷史上將東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三年)共294年時期劃為春秋時期。
話說建立東周、建都成周(今洛陽)的是原廢太子宜臼,他是在鄭國、申國、秦國、晉國和衛國幾個大諸侯的擁立下才得以上位,因諸侯擁立有功,周平王又將洛邑周邊幾個大城池分別分封給幾個有功諸侯,這樣,在東周分封的大小170多個諸侯國中,作為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面積甚至小於幾個大諸侯國,其國家實力進一步衰退,堪比一個小諸侯國了。幾個老牌諸侯便仰仗威望騎到周平王的頭上,其西周之初建立的禮制也逐漸受到挑戰,禮崩樂壞,特別是楚國熊通無視周王朝自封為王后,周王室的威望也如日落西山一日不如一日,不能擔負起天下共主的責任。
當時,中原各國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犬戎的侵擾,中原各國聯合起來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共同對付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侵襲,所以,東周王朝仍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在這個時期,雖然天下騷亂已現,但王朝天子名份尚在,沒有一個諸侯獨大敢於覬覦天子之份。這段時間,各諸侯國都在積蓄力量,雖然為爭奪土地人口各諸侯戰爭頻發,但都是小規模戰場,雖然稱不上和平年代,但戰亂尚未波及整個中原各國,所以,歷史將這段時期分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先後有五國稱霸,分別為齊恆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還有另五霸說,這裡暫不論)。
從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前)稱為戰國時期。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戰國時代正式揭開了歷史的大幕,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為代表,小諸侯紛紛被大諸侯吞併,形成了較大的幾個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分別為秦、齊、楚、魏、趙、韓、燕。同時期雖然還存在越、巴、蜀、宋、衛及中山國等幾個小諸侯,但其實力遠遠不及七雄,並最終被七國所滅。
這一時期,以李悝在魏國變法成為七雄首霸開始,依次是吳起在楚國變法興楚,申不害在南韓變法圖強,齊威王行賞罰強齊,再到商鞅變法徹底改變秦國,最後一掃六合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史集權王朝止。
如果說春秋時期是舊體制舊秩序經受挑戰的時期,那麼,戰國時期則是徹底粉碎舊體制舊秩序的時期。
這個時期,是所謂但有血性必有紛爭的金戈鐵馬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學術風氣大興的時代,是諸子各顯其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大開放,文化大爭鳴的時代,是一個徹底打破舊傳統舊秩序變革的時代,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時代大進步的時代。
正是以新舊二個體制的更替,建立一個新的秩序為代表,故東周分為春秋戰國二個時期。
回覆列表
1、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開始的,直至公元前771年,所以春秋時期也可以說是東周時期,著名的就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戰國時期則始於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一統中國。著名的就是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2、因為周王室是以分封制為基本制度,大封天下功臣,以至於隨著歷時發展,周王室一旦衰弱,那些諸侯國就有了獨立的念頭,甚至於出現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3、春秋戰國劃分是以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4、春秋之名源於魯國史書《春秋》,戰國之名源於西漢劉向的《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