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交通擁堵已成為世界性“城市病”,各國每年因交通擁堵蒙受的損失十分慘重:中國15座城市每天共損失10億元,美國年損失680億美元,英國年損失約43億英鎊,荷蘭6年前年損失已經達30億歐元。最近,北京市交通發展研究中心釋出的《2011北京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顯示,交通擁堵讓北京市年損失1056億元,相當於北京GDP的7.5%。倘若平攤到每輛機動車上,每年每輛車的平均經濟損失達21957元。
【交通擁堵最早何時出現?】
交通擁堵和管理並不是新話題。1868年英國倫敦出現第一盞交通燈;大約一個世紀之前機動車開始量產。大量出現的機動車革新了陸路交通,也帶來了前所未見的交通大擁堵。實際上,早在古羅馬時代的龐貝城,交通管理就已經出現了。
【北京每日人均次延誤66分鐘】
一項評估報告顯示,由於交通擁堵,2010年北京市居民出行受影響的人數平均每天達1381.8萬人次,平均每日每人次延誤66分鐘,根據當年北京市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由此造成的時間價值損失每天高達32386.2萬元;每年工作日天數按250日計算,每日8小時,則每年時間價值損失高達809.7億元。此外,因堵車,汽車行駛時間增加,必然造成燃料的額外消耗;緩慢執行時,駕駛員還需頻繁啟停車輛,更加劇了燃料的消耗。每年僅在燃料一項上北京市就浪費了722.9萬升,平均每輛車每月僅燃油損失就達348.4元。
【交通擁堵帶來環境問題】
交通擁堵還帶來了一系列的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溫室效應、大氣汙染和交通噪聲等。評估結果顯示,北京由於擁堵每日多排放二氧化碳1.67萬噸,氮氧化物、顆粒物和二氧化硫9.5噸。北京每年由於交通擁堵造成的額外生態環境汙染損失為45.2億元,這還不包括目前很多尚不能量化的損失,如加劇熱島效應、廢棄物汙染和對沿線自然生態影響等。
【莫名其妙的“堵車現象”】
十幾年前,研究人員就提出,本來通暢的道路上會忽然莫名其妙地出現擁堵,而擁堵的傳播是以“激波”的形式進行的。2008年,一組日本物理學家在實驗場上重現了車流中的激波。研究人員讓22輛汽車均勻間隔,在一條230米長的單車道環路上行駛,並且告訴司機以30千米的時速駕駛。起初,車輛之間相安無事,行駛通暢。但沒過多久,車輛之間的距離就開始發生變化,一些車“擠壓”在一起,道路上車的密度變得不再均勻。隨著時間的推進,情況變得越來越糟,有幾輛車一度幾乎停了下來。前面的車一旦停下,後面的車也跟隨停下。這種車輛密度的變化沿行駛方向的反方向傳播,形成了所謂的“激波”。
實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輛車難以察覺的微小變化就能導致一場顯著擁堵。實驗測量出來的激波傳播速度是每小時20千米。
這個實驗向人們解釋了為什麼開車時遇到擁堵,常常以為前方發生了交通事故,但是當駛離擁堵路段的時候卻發現“什麼都沒有發生”。最初可能僅僅是因為某輛車減速或者改道,便形成了向後傳播的激波。隨後即便始作俑者早已絕塵而去,激波卻還在傳播,因而後面的車輛會莫名其妙地遭遇堵車。
【交通擁堵是世界難題】
近年來,許多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都投入到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研究之中,其中包括了數學、物理學和工程方面的專家。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了許多種數學模型,但至今尚未找到公認的建立模型過程中的首要法則。
【北京和墨西哥是世界擁堵最為嚴重的城市】
北京和墨西哥城的交通擁堵狀況在世界上最為嚴重,交通狀況已經嚴重危害到居民的健康、生產以及生活。 IBM的一個名為通勤痛苦研究的專案對全球20個城市的8192駕駛人員進行了訪問。 IBM設定的通勤痛苦指數總分為100分,北京和墨西哥城都得了99分,緊隨其後的是約翰內斯堡、莫斯科和新德里。斯德哥爾摩的通勤痛苦指數最低,僅為15,斯德哥爾摩、墨爾本和休斯頓的道路交通狀況最為樂觀。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應對擁堵】
除了中國,世界各國也採取各種措施來應對交通擁堵。如英國倫敦收取擁堵費;新加坡鼓勵市民自願限號,同時給予減免稅費獎勵,並以拍賣方式獲得10年“擁車證”;香港透過立法為車輛設定了較高的首次登記稅,首次登記稅以車輛應稅價值為基數,稅率根據車價遞增且政府會隨著城市交通狀況適時調整;日本東京透過立法規定,車主在購買汽車前,必須由車主居住地警察署出具擁有固定停車位(買、租均可)證明。
現階段,交通擁堵已成為世界性“城市病”,各國每年因交通擁堵蒙受的損失十分慘重:中國15座城市每天共損失10億元,美國年損失680億美元,英國年損失約43億英鎊,荷蘭6年前年損失已經達30億歐元。最近,北京市交通發展研究中心釋出的《2011北京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顯示,交通擁堵讓北京市年損失1056億元,相當於北京GDP的7.5%。倘若平攤到每輛機動車上,每年每輛車的平均經濟損失達21957元。
【交通擁堵最早何時出現?】
交通擁堵和管理並不是新話題。1868年英國倫敦出現第一盞交通燈;大約一個世紀之前機動車開始量產。大量出現的機動車革新了陸路交通,也帶來了前所未見的交通大擁堵。實際上,早在古羅馬時代的龐貝城,交通管理就已經出現了。
【北京每日人均次延誤66分鐘】
一項評估報告顯示,由於交通擁堵,2010年北京市居民出行受影響的人數平均每天達1381.8萬人次,平均每日每人次延誤66分鐘,根據當年北京市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由此造成的時間價值損失每天高達32386.2萬元;每年工作日天數按250日計算,每日8小時,則每年時間價值損失高達809.7億元。此外,因堵車,汽車行駛時間增加,必然造成燃料的額外消耗;緩慢執行時,駕駛員還需頻繁啟停車輛,更加劇了燃料的消耗。每年僅在燃料一項上北京市就浪費了722.9萬升,平均每輛車每月僅燃油損失就達348.4元。
【交通擁堵帶來環境問題】
交通擁堵還帶來了一系列的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溫室效應、大氣汙染和交通噪聲等。評估結果顯示,北京由於擁堵每日多排放二氧化碳1.67萬噸,氮氧化物、顆粒物和二氧化硫9.5噸。北京每年由於交通擁堵造成的額外生態環境汙染損失為45.2億元,這還不包括目前很多尚不能量化的損失,如加劇熱島效應、廢棄物汙染和對沿線自然生態影響等。
【莫名其妙的“堵車現象”】
十幾年前,研究人員就提出,本來通暢的道路上會忽然莫名其妙地出現擁堵,而擁堵的傳播是以“激波”的形式進行的。2008年,一組日本物理學家在實驗場上重現了車流中的激波。研究人員讓22輛汽車均勻間隔,在一條230米長的單車道環路上行駛,並且告訴司機以30千米的時速駕駛。起初,車輛之間相安無事,行駛通暢。但沒過多久,車輛之間的距離就開始發生變化,一些車“擠壓”在一起,道路上車的密度變得不再均勻。隨著時間的推進,情況變得越來越糟,有幾輛車一度幾乎停了下來。前面的車一旦停下,後面的車也跟隨停下。這種車輛密度的變化沿行駛方向的反方向傳播,形成了所謂的“激波”。
實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輛車難以察覺的微小變化就能導致一場顯著擁堵。實驗測量出來的激波傳播速度是每小時20千米。
這個實驗向人們解釋了為什麼開車時遇到擁堵,常常以為前方發生了交通事故,但是當駛離擁堵路段的時候卻發現“什麼都沒有發生”。最初可能僅僅是因為某輛車減速或者改道,便形成了向後傳播的激波。隨後即便始作俑者早已絕塵而去,激波卻還在傳播,因而後面的車輛會莫名其妙地遭遇堵車。
【交通擁堵是世界難題】
近年來,許多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都投入到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研究之中,其中包括了數學、物理學和工程方面的專家。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了許多種數學模型,但至今尚未找到公認的建立模型過程中的首要法則。
【北京和墨西哥是世界擁堵最為嚴重的城市】
北京和墨西哥城的交通擁堵狀況在世界上最為嚴重,交通狀況已經嚴重危害到居民的健康、生產以及生活。 IBM的一個名為通勤痛苦研究的專案對全球20個城市的8192駕駛人員進行了訪問。 IBM設定的通勤痛苦指數總分為100分,北京和墨西哥城都得了99分,緊隨其後的是約翰內斯堡、莫斯科和新德里。斯德哥爾摩的通勤痛苦指數最低,僅為15,斯德哥爾摩、墨爾本和休斯頓的道路交通狀況最為樂觀。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應對擁堵】
除了中國,世界各國也採取各種措施來應對交通擁堵。如英國倫敦收取擁堵費;新加坡鼓勵市民自願限號,同時給予減免稅費獎勵,並以拍賣方式獲得10年“擁車證”;香港透過立法為車輛設定了較高的首次登記稅,首次登記稅以車輛應稅價值為基數,稅率根據車價遞增且政府會隨著城市交通狀況適時調整;日本東京透過立法規定,車主在購買汽車前,必須由車主居住地警察署出具擁有固定停車位(買、租均可)證明。